浅论网络文化中的思想危机
作者:余小雄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2期
摘要:网络文化以其开放的体系,丰富多彩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多元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是由于网络文化主要以网民的兴趣为转移,加上网络虚拟空间的过分自由以及“把关人”的缺失,网络文化也因此潜藏着巨大的思想危机。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危机;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60-02
网络的出现把我们的世界分成了虚与实的两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文化也相应地在两个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和发展。在现实中的大众文化虽然在一定意义上使文化成为大众的文化,缩短了文化和老百姓的距离,但是,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大众文化在现实世界里还不能真正使文化大众化。而在虚拟世界里,大众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网络文化的形式呈现出其新的特质。
网络文化因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虚拟特点而成为大众文化的最新表现形式:它的超复制性特点是传统的大众文化工业所无法比拟的。它开放的体系,丰富多彩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多元的特点,使得网络文化深深地为大众所喜爱,它不仅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了各种文化,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一切的人。因此,这种文化赋予了大众文化新的品质,它超越了传统文化产品的物质性,超越了传统文化生产的商业性,实现了人人“自我表达”的意愿,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文化,从而使大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但是感觉中心化、思想边缘化一向是大众文化的通病,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最新表现形式,亦未能避免。理论上说,网络世界给人们找到了世界知识的宝库,在互联网上人们几乎可以寻找到任何自己想要的知识。但是,就像伴随着巨大财富必然容易助长好逸恶劳的恶性一样,网络世界提供的丰富知识,也同样会助长人们思想上好逸恶劳的恶性,纷繁芜杂的网络文化在给人们带来快乐体验的同时也潜藏着深深的思想危机。 一、网络文化以网民的兴趣为中心,导致思想边缘化
网络文化是由网民自愿参与共同创造的。所以,网络文化以网民的兴趣关注点为中心,以满足个人好奇心和游戏心理为己任。如果说在现实世界里,人们普遍关注自身的各种既得利益和现实关系,那么在网络世界里,人们更关注的是人自身,渴望和追求“本我”的实现!因此,在现实世界里,支配人们行为的往往是人潜在的欲望和心情,放弃了理性的束缚,网上的行为才是真正自由的!有人曾经说过人类面临的是一个选择的机会按照几何级数不断扩大的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对新奇无休止的迷恋成为我们这个世纪的现实,也成为“我们这个世纪的劫难”。在网络世界里,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们对新奇的迷恋远比现实世界的更为痴迷,在网上网民的兴趣和关注点往往是那些能勾起网民内心的欲望、激发起网民好奇心的内容。看看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吧,我们能看到在网络文化当中,网民们是如何地运用他们的兴趣推波助澜的。
在2008年1月,新年伊始,一个被称为“艳照门”的事件成为新年的焦点,着实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刺激了大家的感官,激起了大众的喧嚣,娱乐了大众,更引起了关于网络道德的再思考。 这个所谓“艳照门”的事件,实际上是娱乐界里一个叫陈冠希的歌手与若干女明星不堪入目的床上激情照片一批又一批地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这些照片非常露骨,加上其中的男主角陈冠希和女主角张柏芝、钟欣桐等都是当红偶像派明星,于是这些照片分外地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同时,网上的事件也迅速地在现实世界里流传,这一丑闻在一夜之间就众人皆知了,这些不雅照片也在网络上和市面上大肆传播。“艳照门”不仅已经碰触了社会道德的底线,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了恶劣的影响,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尤为恶劣。
“艳照门”传播如此之快、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无不与电脑、网络及高超的网络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是否有了电脑和网络,有了高超的现代技术,“艳照门”就成了一种必然结果呢?实际上,在网络上流传着数不胜数的低俗艳照,为什么这些“艳照”都没有引起如此的关注?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有关陈冠希的这些照片之所以成为全国的焦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对此感兴趣。大众对此感兴趣的原因除了人的本性里有渴望对性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他人尤其是明星们隐私窥探的不良心理。而互联网既能为满足大家这一兴趣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又为大众进行窥视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所以,这些照片才会因为众人的疯狂下载、转帖而在网络世界里疯狂地传播,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艳照门”事件的发生绝非一个偶然,大众猎奇的心理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商家们都抓准了大众的心理,在网络世界,他们都精于此道,为了赢利,就得抓住人的眼球!于是,网络上琳琅满目的新闻、商情、游戏等栏目,纵横交错的相关链接,都是以各种方式投其所好。网络文化不会去在意思想的深度,而更关注的是人的感觉和欲望!
二、网络创设的过分自由的虚拟空间,使网络文化缺乏思想深度
网络创设了宽松自由的世界,人人可以自由言说,自由参与,但是,这种自由创作形成的文化都暴露出其肤浅、相似性,呈现出比较混乱的状态。
一方面,过分宽松自由的环境,充分激发了大众发言的欲望,刺激了不少人一夜成名欲望的膨胀。在网络上,私人空间可以向公众敞开,暴人隐私,甚至自报隐私成了网络上的家常便饭,真真假假,难辨虚实。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发表言论总是有所顾忌的,而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一切他想要表达的东西,自由地言说,真话、假话、脏话等各种各样的话都是可以的。正所谓“我是网虫我怕谁”,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到了网上就演变成不负责任的谩骂甚至人身攻击;对传统和精英的挑战总会赢得阵阵喝彩……于是“80后”的韩寒极尽其刁钻文笔之所能对传统的文学精英开骂,木子美、流氓燕、竹影青瞳,大摆S型的芙蓉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姐,矫揉造作的芙蓉哥哥等等,都迫不及待地以另类的方式在推销自己!为了吸引网民的眼球,各路人马都在网上各显神通,各辟蹊径,在千奇百怪的形式上下足了工夫,唯独不在内涵上花心思。 近两年来有一批年轻人以“很嚣张地炫富”方式而蹿红网络。她们基本都是以很嚣张的、找骂的方式招来众怒,在一片骂声即“拍砖”声中赢得了大量的下载数和点击率。如口出狂言“月薪没3000是下等人”的“雅阁女”;大呼“只有下等人才挤公车”的“‘90后’炫富女”;自认美貌过人,家中财富超十亿,因为十分讨厌国人的寒酸和素质低下而加入新加坡国籍,且认为男人只是玩具的“千金小姐”;显摆着自己的名车、名包,总是戴着墨镜,一边翘着兰花指用尖酸刻薄的语气狂骂“80后”、“90后”的“兰董姐姐”……这样一类人在网络世界基本上是批量产生了。她们如此嚣张,甘愿犯众怒首先就是因为网络的宽松和自由为其胡言乱语提供了方便,同时,触犯众怒才能在短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满足其渴望成为人们的关注中心的潜在不良心态。
另一方面,网络世界过分的自由实际上让人失去了自由,在网络世界里面对铺天盖地汹涌而至的信息,人们拥有绝对的自由!然而,正因为有了绝对的自由,实际上也就导致人们失去了选择的标准,因为当人们怎么选择都行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这些选择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怎么选择都行就成了怎么都不行。正如上文所说的这些炫富女一样,在现实世界想要这样炫富是不可能的,正是网络的自由让她们可以这样选择也可以那样选择。结果,她们选择了另类的方式在网络上出现,但是,一个人纵然是假装太久了,他也迟早有一天就成了他假装的那个人。正如面具戴久了,就会长在脸上,要再想撕下来,必然会带下皮肉。这些借网络引起关注的“炫富女”们,选择的另类方式必然会影响自身的存在!她还能真正“自由”地选择今后吗?
网络世界过分的自由使人反而会变得浮躁、空虚与无聊。最终,人们就不能不以自己特有的生存智慧去面对这一自由的焦虑。这就是:不去关注“这是什么”(真)、“这有何用”(善),而只去关注“这是否令人眼红耳热心跳”(趣)。从“求知”到“好奇”、从“阅读”到“观看”、从“学习”到“浏览”、从“意义”到“娱乐”、从“知识”到“常识”……总之,人人都只是一个信息集散的网点,甚至是为逃避信息而面对信息,为浮躁、空虚、无聊而借助信息,为浪费信息而消费信息。于是喧闹的网络更多地成为人们心理宣泄的场所,而不是沉思的场所。网络文化不太在意文化能否给人带来思考,而更多地关注人们欲望的满足。
网络创设的虚拟空间,给网民极度的自由,导致网络文化的世俗性甚至媚俗性的特点分外突出,使得文化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
三、网民阅读和交流的方式,使网络文化难以有深度
网络社会在理论上说是平等的社会,因为人人都成了数字化的符号,平等地共享网络资源,但符号背后的网民却存在着种种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平等下面隐藏的不平等:所有有差异的网民都必须平等无差别地面对网络世界信息呈几何级数地递增的事实。庞杂、多样、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使网民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乱,一切都是迷人眼的,于是根本来不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进行真正的思考和判断,一切只好跟着感觉走,而在网上跟着感觉走实际上就是被这个无中心的网络牵着鼻子走。由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和交流方式。
由于网络传播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传播方式,在这里“把关人”是缺失的,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未经调查甚至毫无意义的子虚乌有的信息——垃圾信息,同时网络上的文化产品存在过度复制、大量雷同的情况,面对铺天盖地的同类信息,网民不可能像阅读书面的文字材料一样进行思考甚至反复推敲,而只能抛开深层次的思考,快速地浏览信息。
网民在网上的交流又是在遵循“实用”的原则之下,为求“效率”,以方便、快捷的网络语言来进行的,所以,在这样的交流过程当中,谁也没有时间去对网络上的文字的意义进行细致深入的推敲。人们注意的或者吸引人的往往是它新颖有趣的言词所带来的快感,而非其内涵。由此可见,网络文化还无法摆脱大众文化的通病,更多的是以感觉为中心的感性文化,思想在这里基本上被边缘化了。
参考文献:
[1]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李钢、王旭辉.网络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3]赵勇.大众文化[J].外国文学.2005(03).
[4]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尹韵公.论网络文化[N].光明日报.2007-03-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