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所有科学之科学,在面试中,哲学的应用有两种,第一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比如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体现考生的世界观;第二种是对哲学本身的考察,最常见的题目就是给你一句话或者一个事例,结合自身谈谈看法。无论是哪种题型,都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哲学的基本知识,否则面试会出现两大问题:第一是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性;第二是,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无法揭示问题实质。这两个问题的出现,都是致命的,下面对哲学最常见的一些考点做以说明,这一章节一共讲三个内容:分别是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
为了更加生动形象的掌握面试常用哲学,我把每种哲学原理都用一句名言警句作为开头,理解了这句话,就自然掌握了与之对应的哲学常识,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形象的学习,缩短面试复习时间。同时,这些话也是我们在面试中加强语言表达的一种素材,我会在每个原理的分析后面附上这些话的实战应用,帮助大家迅速把原理运用到面试中去。
第一部分----辩证法:
我们面试经常说要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但是许多人很迷惑,如何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这也是我们许多人在复习中忽略的,要想辩证思考,必须要先明白辩证法都有哪些内容,只有熟练掌握了辩证法的内容,才能运用辩证法。我们不按照哲学课程来讲,而是把辩证法的内容根据面试需要,拆分成一方法、二理论、三关系,这六个部分是面试最常用的思维方式。
一、一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两分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两分法。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金子也没有十足之赤,人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而人的优点和缺点互相对立,又统一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都可以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部分,这种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两分法根据对立统一原理,一分为二的研究事物的方法。
毛泽东曾说过说:“一个共产党人必须具备有对于成绩与缺点、真理与错误这个两分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
面试金句:要有一颗有平常心,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工作上有不足,被人提醒,是很正常的事。别人的暗示其实既是对单位的负责,也是对我本人的负责,不能因为有人暗示而心生怨恨,产生不良情绪。(题目: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领导和同事都觉得你不适合这个岗位,大家碍于面子没有明说,但是已经暗示过你应该辞职,这时你怎么办?)
(二)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有一次,皇帝让他解释一下哲学问题,莱布尼茨对皇帝说,任何事物都有共性(矛盾的普遍性)。皇帝不信,叫宫女们去御花园找来一堆树叶,莱布尼茨果然从这些树叶里面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皇帝很佩服。这时,莱布尼茨又说:“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矛盾的特殊性)。宫女们听了这番话后,再次纷纷走入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
1
家的论断。结果大失所望,因为粗粗看来,树上的叶子好像都一样,但仔细一比较,却是形态各异,都有其特殊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特殊性即具体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同时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
方法论: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人的身体都不一样,每种病都有各自特征,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学会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反对一刀切,用一种方法认识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面试金句:受到领导的批评时。一要端正心态,上级批评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工作,其实这是对我们的负责,希望工作上不出纰漏,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批评,不能当面顶撞,继续完成领导的任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二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如果是属于领导的误解,可以找适当的时机通过委婉的方式提出;如果批评正确,要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同时向老同志取经,相信通过正确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会再次取得领导的信任。(题目,你如何面对领导批评?)
我们在面试的时候,最喜欢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看了这道题目,以后再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换成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呢?
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首先大家再熟悉下塞翁失马的故事,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经过几个月,他的马带领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祸害呢?”家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吗?”经过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唯独只有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战场,父子俩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最主要是告诉我们,福和祸这个矛盾是可以转化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没有福,哪里来的祸,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的。因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相互联系,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转化的。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我们在综合分析题中的句读法(详见综合分析章节),就是先找关键点,再找核心元素,也就是运用这个理论来分析的。 还有偶然和必然的联系,就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一种应用,我们不能把偶然当必然。 点睛:综合分析题型尤其是热点类面试题的解析过程中,很多热点具有代表性(特殊性)、普遍性的特点,我们在分析这类题目时,不仅要谈热点本身(特殊性),更要联系与此相关的群体(普遍性)。比如说曾经考过的一道题,大意是某北大高才生放弃读北大选择了职业学校,请考生谈谈看法,这道题我们不仅要围绕该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去谈,更要围绕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择业观问题去谈,因为该学生代表了一类大学生。体现了哲学中普遍性联系的思维。再比如我们一些问题的主体是农村贫困人口、下岗职工等特定人群,对于这些人群,我们考虑问题,要考虑到以他们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这样才能够全面看问题。再比如我们中央的方针政策,这是共性的要求,但是落实到地方的时候,又要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出台措施,这也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等科学的工作方法也是这一原理的体现。
2
例题:“狼爸”名为萧百佑,香港商人,自称“中国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将四个孩子送进北大。萧百佑也跻身成功父母行列,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请你谈下看法? 参考答案:
我认为这种方法有待商榷:
第一,这种方法具有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狼爸的方式,只是个例,适合他的孩子,但不一定适合其他人,毕竟每个孩子的个性、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许多多的高材生,并非都是被父母严加管教才取得成功的,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更多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被父母、老师殴打,导致留下心理阴影,甚至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事情也时见报道,给孩子的健康成长留下很大隐患。因此,这种方法并不代表着具有普遍的推广性。(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二,我们要全面的看问题。孩子的成功,除了父母的严加管教,其他因素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孩子的天赋,所在学校的师资条件,甚至家庭是否有条件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时候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即便是狼爸本身,也是身为商人,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孩子的成功是多方面要素的共同作用,而不是仅仅靠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第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发展;二是教育要符合孩子本身的天性,不能一味采取棍棒教育;三是国家、社会和学校要注重孩子素质提升,培养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人才。
哲理应用:
1.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2.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3.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混淆事物的性质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一劳永逸 ,违背对立统一规律的形容词。劳和逸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有劳就有逸,相互联系而又相互转化,不可能一劳之后就永远休息,不再运动了。不能把劳和逸割裂开来。 6.人心如面,包含着矛盾特殊性的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共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共特点。人的思想和人的面貌一样,各人都有其特点,各不相同,不可能完全一样。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8.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二、二理论----两点论与重点论
(一)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决定或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 牵牛要牵牛鼻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同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者区别:主要矛盾指的是复杂事物中含有多个矛盾,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比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其中的人和马,贼和王并不是同一个主体,因此,这是抓主要矛盾;而
3
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同一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牵牛要牵牛鼻子,牛鼻子属于牛的一部分,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用重点、核心、关键、突破口等形容的都是主要矛盾;而用主流、性质、总体上说形容的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面试金句:要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解决袋鼠出逃的关键点,在于关上门,加上围栏,固然对防止袋鼠出逃具有一定作用,但这是在门已经关好的情况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处理事情,要善于把握关键,抓住重点,集中发力,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手头工作千头万绪,要优先处理重要的、关键的事情,统筹做好其他事情,才能有条不紊。 (题目:袋鼠总是跳出栏杆,主人为防止袋鼠再一次跳出栏杆,所以加高了10米栏杆,发现袋鼠还是能跳出,再次加高栏杆,直到栏杆100米,袋鼠还是能跳出来,最后主人发现因为门没有关,袋鼠才逃出围栏,根据这个故事,谈谈你的看法?)
(三)两点论和重点论 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两点论中的“两点”不是一个具体的绝对的数字,而是指全面的看问题的意思。
2.重点论: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和主流, 3.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要求我们看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综合分析题的审题就是要求我们既要全面分析关键点,注意找出核心关键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事例: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段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面试金句:第一,要有团队意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们要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人的能力是各种各样的,比如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不能不能不能一叶遮目而不见泰山。荷花虽好,也需绿叶相扶,只有求同存异、各取所长、团结共事,才能做好事业。(题目:你的领导能力和才能比你低,你该如何和他相处?) 注意:这里用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来代替我们面试考场上已经用滥掉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方面显出自己的知识底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哲理应用:
1.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2.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4.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情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7.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对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两分法。
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的认识事情。
4
9.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经常两点论,全面的看问题。
三、三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果联系:这句古诗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意思是这半亩池塘为何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注入。说明了事物的因果关系。这一板块,我们按照综合分析题的答题方法来解释这一观点。
1.是什么?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同时又是客观的。
2.为什么?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自觉性:要求从结果中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预见性:就是要求我们科学预见某一现象可能产生的后果,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的就是这一哲学道理。
3.怎么用?运用因果关系有两种途径,一是由因朔果,也就是预见性;二是由果朔因,也就是自觉性。其中由果朔因又可以导致内外内分析法。
(1)坚持自觉性,学会从结果中分析原因,反思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坚持预见性,学会根据原因预判结果,指导我们工作向正确方向发展。也就是我们在面试中经常说到的前置思维。
(2)内外因分析法: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求同和求异的方法:对于多个原因产生统一结果的,寻找共同点;对于同一原因产生不同结果的,寻找诧异点。
例题1: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分析:我们首先看题目,1.袋鼠跑出来了,管理员没有实地调查,反而开会讨论,说明调查的重要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2.袋鼠之所以会从笼子里跑出来,是因为门没关,但是管理员并没有认识到这个根本原因,反而从笼子的高度上做功夫,说明做事情要掌握事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因果关系里的自觉性,没有去总结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只是一味加高;3.我们不能否认,如果笼子不够高,袋鼠确实可以跑出去,但题中的主要问题是门没关,所以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 答题要点:
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题中管理员正是没有调研研究,盲目采取措施,必然导致失败。(认识论)
第二,要注重事物的因果联系。袋鼠逃出去的原因是因为门没锁,管理员没有解决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找到问题所在,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既寻找事物的原因,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又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因果关系)
第三,要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袋鼠逃出去的主要原因就是门没锁,这是解决问题的重点,所以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善于抓重点,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论)
5
点睛:因果分析法最主要的用途是帮助我们分析事物的原因,我们主要掌握两种方法,一是求同,二是求异。 所谓求同,就是题目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但结果相同,我们要提炼共性原因。 所谓求异是说,题目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虽然有共性因素,但结果迥异,我们因为着重寻找差异之处进行分析,这才是导致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面试金句:
1.要注重借鉴他人经验,才能少走弯路。家有二老,如有二宝,是因为老人经历的事情多,经验丰富,这些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这句话告诉我们,丰富的经验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请假,不断吸收他人经验的“源头活水”,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我们社会主义的成功,也是因为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今天的成就。(题目:家有二老,如有二宝,许多人成家立业后才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你怎么看?)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是因果关系的名句,也可以用在学习上进上,比如在说上进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不断的向书本学习,向领导同事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争取早日做好单位的事业。 3.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来体现上进心。如:我们要有一颗上进心。“水滴石穿,勤能补拙”,我们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单位的事业,因此,要始终保持一颗上进心,要积极向领导、向同事请教学习,向书本学习,持之以恒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争取早日做好单位的事业。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是什么?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有机统一,部分是整体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 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2.为什么?
(1)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也就是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注重团队意识,发挥合力。
(2)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部分会影响整体,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3.怎么用?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即要求我们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即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例题: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请问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对于这句话我有如下看法:
第一,从因果关系来看。细也指的是小事,细节,而大事就是各种细节最后形成的果,说明只有从细小处做起,才能成就大事。启示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把细节作为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前因,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从思想层面切入因果)
第二,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每一件大事都是有许多细小环节构成的,我们只有搞好各种细小的局部,才能使得整体得到最大的发挥。而我们的工作团队,正是由许多细小的
6
个体构成,因此,在工作中必须要注重部分,充分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最终成就事业。 第三,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来说,我们在一个单位里,作为普通的一名工作人员,一要有一颗平常心,高度重视我们的工作任务,不能因为事情琐碎而敷衍了事;二要有一颗责任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单位出谋划策,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单位的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含义: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2)
2.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特别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学会把握适度原则,防止和克服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
哲理运用: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 3.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4.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户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7.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情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8.田忌赛马:事情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9.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1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情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情。
1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够影响整体理想的成败。
12.防微杜渐:事情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质变产生量变.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情只要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1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说明事物发展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较长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第二部分----唯物论
关于唯物论,我们需要掌握的概念有两个,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二者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7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其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题:请用哲学的观点谈谈对“法不责众”的看法?
答:对此现象,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的哲学原理: 第一,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法律是适用于大众的,但是在特殊的事件上,却也存在着法不责众的现象。同时,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又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那么法律应该做出调整,使原本“法不责众”的特殊现象变为一种法律允许的常态,这说明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转化的,比如,我国一些地方对燃放烟花爆竹曾实行严格禁止,因效果并不理想而又改为限制时间地点然让,这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转化的例子。
第二,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社会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法律规范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法律的本意对各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和调整,而当一种法律不再能起到调整大多数人的行为时,法律这个时候就不符合社会基础,这个时候,法律应当尊重客观规律,进行改革或废除。
第三,体现了量变产生质变的原理。当违法人数是少数时,法律的威严往往很容易得到维护,但是,当在某个特定事例上,违法人群达到一定数量时,法不责众的现象就会产生。 第四,对待法不责众的现象,我们要应用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维。我们在处理法不责众现象时,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法不责众是因为法律制度不健全,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绝大多数人都违反了法律,那么应该改革或者废除,使之真正能为国家利益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如果是许多人恶意违法,对社会造成了恶性后果,那么虽众亦则,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最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
哲理应用:
1.拔苗助长:不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失败。 2.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4.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5.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6.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的。任意地歪曲它。
7.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情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8.小题大做 :不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不是如实地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事物,而是主观地加以夸大和渲染,把本来是小问题,借题发挥,大作文章,就叫小题大做。
第三部分----认识论。
认识论是唯物论的进一步升华,二者其实是不可分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我们主要掌握两个词:实践和认识。
8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要实现预想的目的,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失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客观联贯起来的特性,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方法论:反对用实践以外的任何东西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认识辩证发展过程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这个认识其实是符合另外一个哲学原理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途径的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告诉我们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面试金句:说明有实践才有发言权。老人之所以像宝,是因为老人的经验都是经过自己实践检验过的,能解决问题的,而许多人成家立业后才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也正是因为自己经过实践,才明白老人所说大有道理。我们也要坚持实践决定认识的唯物观念,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工作方法,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正如古语所言“吃一堑,长一智”,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正确指导我们的工作。(题目:家有二老,如有二宝,许多人成家立业后才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你怎么看?)
例题:有四条直线,可以组成“王”或“口”等,也可组成长方形、棱形等图形,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14年6月27日安徽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解析:找关键词点,关键点1:四条直线,组成字和形状,是同一原因导致不同结果的因果关系;关键点2:组成,说明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参考答案:
题目所述的四条直线作为相同的部分,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王”、“口”、长方形、棱形等不同的整体。对我的启示如下:
第一,我们要充分发挥部分的作用。直线作为构成整体的部分,在不同的整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承担不同的功能。正如我们每个人作为单位的一员,承担着单位里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把单位的事业做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我们要善于采取不同的方法。相同要素,之所以产生不同结果,是因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我们做事情也要充分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是看问题还是做事情,都不能一刀切,而要学会多方面看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方法论)
第三,我们要提高对于结果的预见性。四条相同的直线,可以组成不同的字,也可以组成不同图形,虽然达成不同结果,但这些结果的存在都具有价值。说明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善于预见某一现象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果关系)
9
总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正确定位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做法单位的事业,这是我对这道题目的看法。
哲理应用: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2.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荒谬的。 3.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4.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5.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映会有差别。 7.人山问樵,人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好事多磨: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10.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吃一堑,长一智) 符合认识论中实践出真知的原理。经一事就是对某一事物的实践和经历,长一智就是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总结。不经过实践就不能得到对事物的认识。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