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伯荣主编《现代汉语》教材里在讲到短语和句子时都强调“句调”或“语调”的作用,即“句调”或“语调”是句子与短语、词区分的标志,为什么? 的确“句调”或“语调”是句子与短语、词区分的标志。
将语调做为句子的基本特征是将现代语言学思想引入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体现。传统语法区别句子的公认标准是主语、谓语两个成分俱全、语义完整。而五十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要把语调作为判断句子的一个基本标准。之后朱德熙先生从理论进一步论述,说明语调是判断句子的最重要的标准。他认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特点是汉语词、短语、句子的结构是基本一致的,汉语的短语和句子之间是一种实现关系,而印欧语中短语和句子之间是一种组合关系。汉语中短语和句子的实现关系的手段是语调,一个短语加上语调就是句子,一个句子去掉语调就是短语。这正是汉语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我有一篇文章《汉语语法学句子观的发展》(《延安大学学报》94年4期)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可以参阅。
3、请问不能构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动词有哪些? 不能作谓语中心构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动词有: A、 不及物动词。
B、 表示判断、能愿、状态等非动作动词。
C、 某些表示心理活动或感知的动词,如“知道”。 D、 某些只能带处所宾语的趋向动词,如:走、到。 4、请问“词类划分标准有哪些?具体如何运用?”。 一般来说,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三个方面: (1)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A、词在句子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比如:名词充当主语、动词充当谓语等。
B、实词与另一实词的组合能力。包括这一类能不能跟另一类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之后发生什么样的关系等。
比如:名词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不能受副词修饰,名词和动词组合,一般名词在前、动词在后,构成主谓关系,而动词在前、名词在后,构成动宾关系。区别词和名词组合,只能区别词在前、名词在后,构成偏正关系。 C、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包括虚词与什么实词结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比如“的”放在偏正短语里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着、了、过”放在动词后分别表示“正在进行”、“完成”、“过去”等时态。 (2)形态特征
词的形态就是指的外部形式的变化。包括:
A、构形形态:只改变词的语法意义,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不构成新的词语。汉语中主要是指“重叠”。比如:走走、看看、研究研究、高高、老老实实等。重叠之后词汇意义没有变,产生了新的语法意义。
有人认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也是。
B、构词形态:加上语素,改变词形,构成新的词语。比如:“盖”动词,加“子”构成“盖子”变为名词;“绿”形容词,加“化”构成“绿化”变为动词。
(3)意义标准
意义是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类别意义。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等,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比如“风、马、牛”三个词具体的词汇意义不同,但可以概括出共同意义“事物”。
几种标准的具体应用:
(1)词类划分的总原则
1
遵循语法研究的基本原则: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划分词类不能只顾形式而不管意义。
语法功能和形态变化是句法和词法形式,意义即专指语法意义。
(2)形态标准
不同的语言当中,三种标准的作用不同,形态发达的语言里主要实词分类主要依靠形态标准,虚词没有形态主要依靠语法意义。没有形态或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形态靠不住,只能作为辅助标准。汉语不能完全依靠形态。
(3)意义标准
词的意义和功能、形态有一定的关系,意义制约着形态和功能。用意义判别词性,可以比较简单快速地判断词性。但也有麻烦,一些意义相近,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语,用意义不足以区别,比如“昨天、未来、已经、即将”都是表示时间的,但其功能不同。还有“战争、战斗”语义相同,但功能也不同。
(4)语法功能是最主要的标准
①从划分词类的目的看,是为了说明语句的结构,每一个语句实质上就是一个词类序列。
②语句就是词语组合的产物,将在组合中处于同一位置的词语归为一类,就是词类。
③依据词的形态分类实质上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分类,因为形态反映了功能,形态是功能的标志。
④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类,在语法意义上也有共同点。
⑤从分类的实践看,按照语法功能可以给词进行分类,并归类。
朱德熙:语法功能是各种语法词类划分唯一共同的标准。
具体做法:汉语词类划分以语法功能作为主要标准,形态和意义作为参考。 5、《现代汉语》教材词类划分的目的说得很简单,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词类划分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说明语句的结构
句子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划分词类给每一个词语定性,可以帮助说明句子的结构,归纳句型。
(2)说明各类词的用法
可以出现在什么位置上,充当什么成分,受哪些词语的修饰等。
(3)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规则,以简驭繁,尽快掌握语言。
汉语语法研究的最初动力与目的就是为了教学。
2
(4)为计算机进行汉语信息处理提供基本依据。
计算机自动分词、词性标注、自动句法分析都要用到词类。 6、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里讲到短语时说“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如何理解“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以前的教材没有强调“语义上搭配”,为什么?
语法上搭配是指词类之间能够搭配,比如名词和动词可以搭配(老师讲课),但名词和副词一般不能搭配(不现代汉语课#——不是现代汉语课),名词和区别词可以搭配(大型演讲会),但区别词不能和动词搭配(大型演讲)。
语义上搭配,是指词与词的组合表面形式是词类的组合,而实际上是词与词意义上的组合,意义上能够搭配就是合理的组合,如果意义上不搭配,那就是不合理的组合。为防止语法上搭配而语义上不搭配的组合出现,比如乔姆斯基的例子:“无色的绿色的念头在狂怒地睡觉”。从语法上说这个组合词类上是可以搭配的,但在语义上充满了矛盾,是不能搭配的。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词与词的组合归根结底是词语意义与意义的组合。
三个平面理论兴起之后,人们也普遍认识到,词语组合成句,受到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限制,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讲得通才算一个合格的组合。一个成功的组合,必须是合法(符合句法)、合理(符合语义)、合用(符合语用)的组合。强调“语义上的搭配”,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7、有一道考研题是“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为什么?”
关于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语法学史上的确有不同的说法。
传统语法认为副词是虚词,现代语法认为副词是实词。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实词、虚词划分的标准不同。
传统语法划分实词、虚词的标准是有无实在意义,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是实词,没有实在词汇意义的是虚词。副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所以是虚词。
现代语法划分实词、虚词的标准是能否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副词能单独充当句法,因此是实词。
这与词类划分的标准紧密相连,传统语法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意义,而受结构主义语法影响的汉语现代语法以语法功能为词类划分的根本标准,一以贯之,在划分实词、虚词时也坚持了这一标准。
8、副词与形容词到底是什么关系。
副词和形容词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如下:
联系:都可以作状语,比如:
他突然(猛然)打了我一拳。
他偶然(偶尔)来一次。
区别:形容词可以作定语、受“很”的修饰,而副词不能。
3
偶然(突然)事件
偶尔(猛然)事件(×)
很偶然(突然)
很偶尔(猛然) (×)
9、因为汉语词类划分标准很难做到“对内具有普遍性,对外具有排他性”,因此,有人提出,“按照优势语法功能给词分类归类”,那么“优势语法功能”具体指哪些,依据是什么?
我们以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为基础,经过统计,得出了汉语词类的“优势语法功能”,具体如下,请参考。
各类词的优势语法功能
名词的语法功能中能受数量词修饰的有21316个,占77.8%;能修饰名词的有13635个,占49.77%;能被名词修饰的有18577个,占67.8%;能受动词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145个,占4.18%;能作主语的有27197个,占99.41%;能作宾语的有27287个,占99.57%;能作状语的有45个,占0.16%;能重叠的有20个,占0.07%;可以作处所词用的832个,占3.04%。数据表明能受数量词修饰、能作主宾语是名词的优势功能。那么没有这几项功能的名词又以什么说明它们是名词呢?经过考察发现不能受数量词修饰的可以通过作主宾语确定为名词。不能作主语的通过作宾语确定为名词,不能作宾语的通过作主语确定为名词。还有少部分不能受数量词修饰,也不能作主宾语,又是什么确定其为名词呢?“大众、供求、财务”等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受名词修饰,由此确定为名词;“多方面、高层、广义、海拔、航天、毁灭性、吉庆”等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军事、晴天、珠玑、纵横、北纬”等没有名词的特点,但它们确实是名词,大概只能根据意义来确定了。
时间词中能受名词修饰的68个,占22.59%;能修饰名词的有276个,占91.69%;能直接修饰“指量名”结构的有253个,占84.65%;能受时间词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72个,占57.14%;能直接修饰时间词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44个,占47.84%;能作介词“在”的宾语的有264个,占87.71%;能作介词“到”的宾语的有237个,占78.74%;能作“等到”的宾语的有213个,占70.76%。数据表明:修饰名词.直接修饰“指量名”结构.作介词“在”的宾语是时间词的优势功能。不具备其中一个特征的,具备其他两个或一个特征的即为时间词。另外有四个词“当儿、近年、即日、清早”不具备以上三个优势特征。其中“清早”前后都可以加时间词、可以作“到”“等到”的宾语;“即日”只能后面加时间词,而其他两个,不具备时间词的特征,只能根据意义判定。
处所词中能受名词直接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55个,占62.5%;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的有84个,占95.45%;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的有82个,占93.18%;直接修饰处所词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2个,占13.64%;能受处所词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6个,占6.82%;直接作“在”的宾语的有88个,占100%;能作“到”的宾语的有82个,占93.18%;能作“往”的宾语的有78个,占88.64%。作“在”的宾语、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是处所词的优势功能。其中“半道、零下、门口、山巅”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保证它们为处所词的主要条件是能作“在”“到”的处所宾语,另外除了“零下”外都可以用“这儿、哪儿、那儿” 指代。“耳边、海内、零下、前沿、中空、下空” 不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保证它们为处所词的主要条件也是能作“在”“到”的处所宾语。
区别词中后面能加“的”的有338个,占73.64%;加“的”后能作主宾语的有229个,占49.89%;加“的”后能作“是”的宾语的有225个,占49.02%;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有450个,占98.04%;加“的”后能修饰名词的有450个,占67.10%;能作主宾语的有200个,占43.57%。数据表
4
明:能直接修饰名词是区别词的优势功能。其中“莫大、亲爱、天生、唯一、伪善、蔚蓝、心爱、崭新、真正”虽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但加“的”后可以修饰名词,同时又不能作主宾语。可见能加“的”后或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且不作主宾语是区别词的优势功能。
动词中能作准谓宾的有2119个,占20.61%;能作“有”的宾语的有341个,占3.32%;能受名词直接修饰的有632个,占6.15%;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有3011个,占29.28%;能带宾语的有6148个,占59.78%;能构成双宾句的有161个,占0.16%;能构成兼语句的有334个,占3.25%;后接动量的有4336个,占42.17%;后接时量的有4221个,占41.05%;构成存现句的有221个,占2.15%;后跟结果补语的有2306个,占22.43%;后跟趋向补语的有4402个,占42.81%;能受“不”修饰的有7585个,占73.76%;能受“没”修饰的有9116个,占88.65%;能受“很”修饰的有248个,占2.41%;能带“着、了、过”的有8507个,占82.73%;能被“正、正在”修饰的有4353个,占42.33%;能以“VV”“ABAB”“AABB”形式重叠的分别有569个,746个,45个,占5.53%,7.25%,0.44%。能“V一V”重叠的有589个,占5.73%;能“V了V”的有425个,占4.13%;能“V了一V”的有399个,占3.88%;离合词2055个,占19.98%;要求复数主语的有340个,占3.31%;单作主语的有2009个,占19.54%;单作谓语的有5214个,占50.71%;单作宾语的有4118个,占40.05%;单作状语的有558个,占5.52%;单作补语的有133个,占1.29%;可以有谓词性主语的有120个,占1.17%。数据表明:能受“没”和“不”修饰、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是动词的优势功能。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囊括所有的词。我们发现602个动词不能受“不”“没”修饰、不能带“着了过”的动词同时多数也不能带“动时量”补语,这些动词中有300个通过带宾语保证了动词的身份。其余302个动词有100个通过“单独作谓语”保证了动词的身份,又有27个通过能受“在、正在”的修饰保证了动词身份,再有13个通过带趋向补语确定为动词,另有13个通过各种重叠确定了其动词的身份,其余的没有动词的以上特征,但通过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作谓语保证了其动词的身份,但这一条在动词信息库中没有设立为属性字段,因为它具有普遍性。
形容词中能直接作定语的有690个,占29.3%;加“的”后作定语的有2277个,占96.69%;能作谓语的有2331个,占98.98%;能作补语的有1619个,占68.75%;能带补语的有1973个,83.78%;能直接作状语的有277个,11.76%;能加“地”后作状语的有937个,占39.97%;前加“很”后加“地”可以作状语的有957个,占40.64%;能作准谓宾的有81个,占3.44%;能作“有”的宾语的有32个,占1.36%;能受“不”修饰的有2203个,占93.55%;能受“很”修饰的有2316个,占98.34%;能受名词直接修饰的有10个,占0.42%;能重叠的有356个,占15.12%;能ABAB重叠的有23个,占0.98%;能A里AB的有19 个,占0.81%;能ABB的有39个,占1.66%;能带“着、了、过”的有1698个,占72.10%;能带准宾语的有1309个,占55.58%;能带趋向补语的有1209个,占51.34%;主语可由谓词性主语充当的有644个,占27.35%。数据表明:作谓语、受“很”“不”修饰、作定语是形容词的优势功能。不能受“很”修饰、也不能作定语,但能作谓语的有9个,这些词是:安好、安康、公、缓、欠佳、欠缺、象话、易、猝。没有形容词特征的有:疲、优2个。
状态词不能受“不”和“很”修饰的有394个,占100%;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有16个,占4.06%;加“的”后修饰名词的392个,占99.49%;能直接修饰“数量名”结构的有331个,占84.01%;加“的”后能修饰“数量名”结构的有365个,占92.64%;能直接作状语的有61个,占15.48%;加“地”后作状语的有193个,占48.98%;能作补语的有198个,占50.25%;能直接作谓语的有115个,占29.19%;能重叠的有54个,占13.71%;带“的”后可以作谓语的有351个,占89.01%;可以带“了”的有35个,占8.88%。数据表明:不受“不”“很”修饰、加“的”后修饰名词、加“的”后修饰“数量名”结构、带“的”后作谓语是状态词的优势功能。这些特征可以概括所有的状态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的100%,能出现在主谓结构之前修饰主谓结构的有211个,占21.12%;可以直接修饰名词的有35个,占3.05%;可以直接修饰“数量名”结构的有126个,占12.61%;可以带“的”的有186个,占18.62%;直接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作补语的有2个,占0.20%;直接放在介词前修饰介词结构之后的动词的有142个,占14.21%。在
5
副词的语法特征中作状语是优势功能。
各类词优势功能的比较
能受数量词修饰、能作主、宾语是名词的优势功能。
修饰名词、直接修饰“指量名”结构、作介词“在”的宾语是时间词的优势功能。
作“在”的宾语、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是处所词的优势功能。
能加“的”后或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且不作主宾语是区别词的优势功能。
能受“没”和“不”修饰、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能单独作谓语是动词的优势功能。
作谓语、受“很”“不”修饰、作定语是形容词的优势功能。
不受“不”“很”修饰、加“的”后修饰名词、加“的”后修饰“数量名”结构、带“的”后作谓语是状态词的优势功能。
作状语而不作定语是副词的优势功能。
由此看来,各类词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功能,这些功能各类词基本上不重复,这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区分各类词了。但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不是这些优势功能“对内具有普遍性”就能包打天下,只是具有相对的普遍性,还有一些例外,需要用其他特征协助判断。
2)很多优势功能也不是“对外具有排他性”,一些优势功能也可能是两类词共有的,比如能受“不”的修饰是动词和形容词共同的特征,而不能受“不”的修饰又是名词、时间、处所、区别词、状态词的共同特征。
这种情况就决定了我们考察汉语的词类不可能使用单一标准,而要综合使用多种标准。 10、详细介绍一下汉语析句方法,尤其是这些年新出现的一些方法。
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汉语析句方法大致有以下一些:
1、句子成分分析法(亦称“中心词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总的特点是,认定句法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句子(单句)的句子成分,而一个句子(单句)可以有六种成分——主语、谓语(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次要成分),定语、状语(附加成分),分析时要求先一举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以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让其它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其分析手续是:先看清全句的主要成分,哪个词是主语,哪个词是谓语;再看谓语是哪一种动词,以决定它后面有无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足语;最后指出所有的附加在主宾语前面的定语和附加在谓语前后的状语(分前状语和后状语,即现在一般所说的补语)。例如对“这些工人立刻修好了一座桥”这句话该这样分析:
这些工人立刻修好了一座桥。……第一步分析
这些工人立刻修好了一座桥。……第二步分析
(这些)工人[立刻] 修好了(一座)桥。……第三步分析
6
在上面的分析表示法里,——表示主语, 表示谓语, 表示宾语,()表示定语,[ ]表示状语, 表示补语,即后状语。下同。
句子成分分析法也是从国外借鉴来的,它在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其它的分析手段借鉴、运用到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来之前,还就是靠它帮助建立起了汉语语法学,普及了汉语语法知识。句子成分分析法这一历史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但是,句子成分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是极窄的。句子成分分析法,顾名思义,它只用来分析句子成分的,这就自己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很狭小的适用范围内。首先,它只适用于句法,不适用于词法,即不能用来分析合成词的内部构造。其次,它虽能用于句法,但也只适用于对单句的分析,不适用于对复句的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用它来分析单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这种分析法一个致使的弱点是严重忽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不能分解歧义结构。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美国描写语言学称之为直接组成成分分析(Immediate Constituents Analysis,简称IC Analysis),最早是由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提出来的。威尔斯(R.S.Wells)进一步对直接组成成分分析进行了研究。我们运用的层次分析当然是从美国描写语言学中吸取借鉴来的,但又有所不同。美国描写语言学运用层次分析,只讲切分,不讲定性,即只要求指明每一层面上的直接组成成分,不求要指明那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我们则不但讲切分,还讲定性。因为在印欧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层次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控制结构关系”。汉语则不是那样,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在汉语里,光标明一个句法结构的IC的词性,并不能表明IC之间的句法关系。例如,“NP+VP”可以是“主—谓”关系,(如“哥哥来了”“苹果吃了”),也可以是“定—中”偏正关系(如“儿童教育”“英语考试”“农村调查”);“VP+NP”可以是“述—宾”关系(如“吃苹果”“参加运动会”),也可以是“定—中”偏正关系(如“出租汽车”“驾驶技术”“比赛场地”)。由于汉语缺乏形态,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对应,因此“汉语光凭词类和层次不能控制结构关系”。这样,对汉语来说,“光是分析层次,远远不足以说明某一语言片段的特征”,“把层次和关系都标出来,一个语言片段的面貌就清楚多了”。因此,汉语语法分析中运用层次分析不仅要讲切分,还必须要讲定性。这是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对描写语言学的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所作的改造,是一种发展。
层次分析符合语言的语法构造特点,在语法研究中运用层次分析可以把研究引向深入,帮助我们不断揭示新的语法规律。比如,现代汉语里的“动词都能作谓语”,这几乎成了现代汉语语法学中的不易之论。许多著作都对此深信不疑。然而,语言事实告诉我们,现代汉语中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并不自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动词(约占50%)根本就不能单独作句子的谓语。层次分析法还能够分解由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结构,更表现了它的优越之处。它的局限在于不能分解语义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结构。
3、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是为了分解由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所造成的歧义句式而产生的。“变换”是指同一层面上不同句法结构之间结构上的依存关系。
请看歧义结构:(1)“台上坐着主席团”(2)“台上演着梆子戏”,这两个例子表面看结构相同(包含的词类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构造层次相同,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实际上还不是严格的同构,因为内部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这里把表示(A)义的“NP[L]+V+着+NP”记为[A]式,把表示(B)义的“NP[L]+V+着+NP”记为式。怎么验证[A]式和式在语法意义表达上的不同呢?怎样分化如例(3)“山上架着炮”那样的歧义句式呢?
我们看到[A]式可以跟“NP+V+在+ NP[L]”句式(我们将这种句式记为[C]式)相联系。例如:
7
[A] 台上坐着主席团→[C] 主席团坐在台上
“主席团坐在台上”也表示存在,也表静态,而且NP[L]“台上”也是指明NP“主席团”存在的处所。类似的例子如:
[A] [C]
门口站着人→ 人站在门口
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
床上躺着人→ 人躺在床上
黑板上写着字→ 字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 画挂在墙上
门上贴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上述情况表明,[A]式和[C]式之间有变换关系,[A]式可以变换为[C]式,即:[A]→[C]
而表(B)义的式可以跟“NP[L]+正在+V+NP”句式(我们将这种句式记为[D]式)相联系。例如:
[A] 台上演着梆子戏→[D]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台上正在演梆子戏”也表示活动,表动态,而且NP[L]“台上”也是指明“演梆子戏”这一活动的场所。类似的例子如: [D]
门外敲着锣鼓→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
大厅里跳着舞→大厅里正在跳舞
隔壁打着电话→隔壁正在打电话
操场上放着电影→操场上正在放电影
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
上述情况表明,式和[D]式之间有变换关系,式可以变换为[D]式,即:→[D]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与[C]式有变换关系,与[D]式之间没有变换关系,反之,式只能与[D]式发生变换关系,与[C]式之间没有变换关系。
例(3)既可以表示(A)义,也可以表示(B)义。这是[A]式和在这个具体的句法结构身上重合的结果。通过变换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当例(3)表示(A)义时,它为[A]式,可以变换[C]式:
[A] 山上架着炮→[C]炮架在山上
8
当例(3)表示(B)义时,它为式,可以变换为[D]式:
山上架着炮→[D]山上正在架炮
这样,通过变换分析达到了分化有歧义的例(3)的目的。
变换分析与层次分析不同。层次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内部的分析,通过分析使我们了解到一个句法结构内部所包含的若干个词是怎样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组合起来的。而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即着眼于考察所分析的句法结构(一般称之为原句式)跟与之有内在结构关系的句法结构(一般称之为变换式)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达到分化歧义句式或给原句式定性、分类的目的。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
(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而又经济的原则,致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格式;
(二)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语言中格式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格式来表示无穷的意义,致使语言中同一种句法格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格式;
(三)语言中所存在的含有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结构联系。
关于变换的思想,早在40年代出版的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一书里就有了。可惜这种变换思想没有宣传,没有人引发,更没有上升为理论,鲜为人知。目前所运用的变换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海里斯的理论。引进这种理论后根据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有关变换分析的理论。
(一)变换分析是一种语法分析手段,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法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变换是句式的变换,不是某个具体句子的变换。因此,无论原句式或变换式都集合着许多实例。如果把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的实例分行排列,就形成一个变换矩阵(transformationalmatrix)。如上面举过的例子:
[A]NP[L]+V+着+NP→[C] NP+V+在+ NP[L]
A- 1台上坐着主席团→C-1主席团坐在台上
A- 2门口站着人→C-2人站在门口
A- 3前三排坐着来宾→C-3来宾坐在前三排
A- 4床上躺着人→C-3人躺在床上
A- 5黑板上写着字→C-4字写在黑板上
A- 6墙上挂着画→C-5画挂在墙上
A- 7门上贴着对联→C-6对联贴在门上
(一) 在变换矩阵里的句法结构,无论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行性。
9
1、 原句式,即箭头左边的句式,各竖行的句法结构都同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一致;变换式,即箭头右边的句式,各竖行的句法结构都同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一致。
2、 横行句法结构之间是变换关系,横行的句法结构之间不同构。
3、所有横行箭头左右两侧的句法结构在结构上和语法意义上的差异一致,而每一横行箭头左右两侧的句法结构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一致。
(二)上述平行性原则,对变换关系来说,具有验证作用;对于变换矩阵里的实例来说,具有鉴别作用。
变换分析的作用并不只在分化歧义句式,还可以用来给某种句式分类定性。比如原来我们讲的数量补语、数量宾语,它们有相同的变化关系,应该定为一类。变化分析法只能分化歧义结构,但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4、语义特征分析法
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更深一层的原因。“台上坐着主席团”和“台上演着梆子戏”格式相同,都是“NP[L]+V+着+ NP”,而且内部构造层次、语法结构关系也相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变换分析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需要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来作出回答。
经研究,“NP[L]+V+着+ NP”之所以会分化为[A]、两个格式,关键在动词V。比较一下[A]式和式里的动词: [A]
台上坐着主席团 台上演着戏
门口站着人 门外敲着锣鼓
床上睡着人 外面下着大雨
床上躺着病人 大厅里跳着舞
地上蹲着许多人 操场上放着风筝
地上趴着一只猫 教室里上着课
黑板上写着字 烟囱里冒着烟
墙上挂着画 隔壁开着收音机
门上贴着对联 锅里炒着菜
石头上刻着字 嘴里嚼着口香糖
袖口上钉着扣儿 电视里说着相声
枕头上锈着花儿 嘴里哼着歌
头上戴着花儿 手上干着活儿
10
[A]式各实例里的动词“坐、站、睡、躺、蹲、趴、写、挂、贴、刻、钉、绣、戴”的具体意义各不相同,但含有共同的意思,那就是都含有“附着于某物”的意思,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而式里的动词“看、敲、下[雨]、跳、放[风筝]、上[课]、冒、开、炒、嚼、说、哼、干”等,它们都不具有[+附着]语义特征。正因为[A]式里的动词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所以[A]式可以变换为[C]式;而式里的动词不具有[+附着]语义特征,所以式不能变换为[C]式。
5、语义格和语义指向
语义格,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C.J.Fillmore)提出来的。菲尔墨所说的“格”与传统语言学中的“格”不同。传统语言学中的“格”是指某些屈折语中名词和代名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这些词在句子中与其它词之间的关系。这种格一般称为“句法格”,这是某些屈折语所特有的句法现象。而菲尔墨所说的“格”是指名词(包括代名词)跟动词(包括形容词)之间的及物性关系,其形式标志是介词或语序。菲尔墨先后提出过16种语义格。
“格”语法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之后,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兴趣,吸收消化,用来研究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之间的格关系。孟琮在他们的《动词用法词典》中把名词与动词的格关系细分为14类。鲁川、林杏光根据汉语的特点,把“格语法”的说法,改为“格关系”说法,他们认为,“所谓的„格语法‟是个不能自足的语法体系,它既不研究偏正关系,也解决不了句子生成的排序问题(即安排„话题‟和„焦点‟的问题)。他们还认为格关系有层级性,“格系统是一棵树”。在他们所设想的“格系统”里,先分六种体:主体(Nominative)、客体(Accusative)、邻体(Dative)、方式(Means)、根由(Reason)、环境(Situation)。
每一种体下分三个格:
主体:施事格、当事格、系事格。
客体:受事格、结果格、对象格。
邻体:与事格、伴随格、关涉格。
方式:工具格、凭借格、样式格。
根由:依据格、原因格、目的格。
环境:时间格、处所格、情况格。
每一个格再下分若干个“格标类”。如施事格下分三个格标类:
1、“被”类:在他动词之前的结局造成者。如:那个碗“被/叫/让”他摔了。
2、“由”类:在他动词之前的任务承担者。如:这批货“由/归/让他保管”。
3、“φ”类:在他动词之前不能加“被/由”的,如:这件事他赞成;或在有意志的自动词之前后,如:那个犯人跑了。跑了一个犯人。
这样,总共分出46个格标类。
鲁川、林杏光关于“格关系”的论述应该说比菲尔墨又进了一步。
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是缺乏形态,注重意合(parataxis)。相关的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包含着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基本上无形式标志。这样,就汉语来说,仅仅说明某个句法结构是主谓关系或述宾关系还不够,还必须研究说明主谓之间或述宾之间复杂多样的语义关系。语义格的引入无疑使汉语语法研究更好地将语法的形式分析和语义分析结合起来,
11
从而使我们对汉语语法作更全面的分析、描写。
语法学界在研究名词与动词之间的格关系的同时,根据汉语的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需要引出了“语义指向”的分析法。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从语义上来说是和谁发生关系的。比如:(1)砍光了(2)砍累了(3)砍钝了(4)砍快了(5)砍疼了(6)砍坏了。从格式上看,以上各例都是“动+形+了”述补结构。但是补语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哪儿却各不相同:
砍光了[“光”指向“砍”的受事,如“树砍光了”]
砍累了[“累”指向“砍”的施事,如“我砍累了”]
砍钝了[“钝”指向“砍”的工具,如“刀砍钝了”]
砍快了[“快”指向“砍”动作本身,如“你砍快了,得慢点儿砍”]
砍疼了[“疼”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受事,如“把他的脚砍疼了”,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施事的隶属部分,如:“砍了一下午,我的胳臂都砍疼了”。是一个有歧义的结构]
砍坏了[“坏”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受事,如“把桌子砍坏了”;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工具,如“我那把刀砍坏了”。也是一个有歧义的结构]
以上是补语的语义指向,以下是状语的语义。
(1) 老李顺顺当当地通过了考试。(“顺顺当党”指向“通过”)
(2) 几千只眼睛亮晶晶地仰望着他。(“亮晶晶”指向“眼睛”)
(3) 她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脆脆”指向“花生米”)
(4) 剩下的那块肉随随便便地炒了个肉丝。(“随随便便”指向未出现的施事)
语法学界对语义指向的研究还总结出一些规律。
语义格的引进,“语义指向”的提出,推进了汉语语法研究,使我们的语法研究更好地实现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
15、做考研题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如何理解同义词有一定的差别,反义词有共同的语义基础?”平时,我们强调同义词相同的部分,反义词不同的部分,这个题目却相反,该如何理解,搞不懂。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我们在讲课时强调过这个问题。同义词主要是强调相同的部分,但同义词无论如何相同一定有不同的地方。同义词中包含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近义词意义相近,但也有一定差别,比如我们教材里讲的区分同义词那一部分,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等几个方面,意义又有意义轻重、范围大小、个体与集体、搭配对象不同等,这些就是近义词的差别;即便等义词也有地域、语体等等方面的差异。至于反义词有共同的语义基础,请记住教材里的一句话“构成反义词的两个反义词必须是属于同一个语义范畴”,比如“好、坏”说它们是反义词时指称的对象必须属于同一语义范围,比如说都指这个人的品行,说 “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好、坏”才是反义词。“他是坏人”和“他的病好起来了”中的“好、坏”不是反义词,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 16、如何评价汉语语法学史的几个“本位”?
汉语语法学史的几个“本位”的确应该引起注意。这个问题李宇明教授有过比较系统的论述,摘录如下,供参考。
12
汉语语法的“本位”
(一)语法学史上的五种“本位”观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表现出来的汉语语法本位观念和明确提出的汉语语法本位学说,影响较大的有如下五种:
(1)马建忠的“词类本位”
1898 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法学诞生。《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定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马氏文通》以词类(字类)为纲来建立它的语法系统,洋洋十卷大作,除《正名》一卷外,八卷讲“字”,一卷论“句读”。当然,篇幅的多少还只是其本位观念的表象,但从本质上看,《马氏文通》也是通过对词类的详细论述来讨论句读的。论句读是其目的,但词类是其观察、研究语法的起始点,是其语法体系的本位所在。正如《马氏文通·例言》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传统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对于形态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法(特别是构形法)控制着句法,把词类作语法本位显然有较多的合理性。但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不是词法控制句法,而是句法控制词法,所以对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显然不是或不宜作为语法的本位。《马氏文通》开创了汉语语法学,“导后人以先路”,功不可没,但是它从西洋语法“葛郎玛”中所借引来的“词类本位”观念,显然不大适合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
(2)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
1924 年,黎锦熙的大著《新著国语文法》出版。《新著国语文法》是以J.C.Nesfield的《英语语法》(English Grammar Series)为蓝本、以“句成分本位”观念为指导建立的一个旨在描写白话文的语法体系。黎锦熙明确提出要打破“词类本位”的文法,倡导“句本位”文法。他不仅以《“句本位”的文法和图解法》作《引论》的标题,而且在《引论》中开言便说:“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并且在1951年的《今序》中称“《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新著国语文法》虽然用“句本位”作为其“语法思想的标语”,但仔细推敲,它所谓的“句”并不是句子,而是句法。《新著国语文法》“特重句法”,以句法结构为视点进行语法分析。句子成分在其语法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个句子首先要分析出若干句子成分,然后根据句子成分来确定词类,“以句辨品”。因此准确地说,它应是“句成分本位”。
在形态较为发达的语言中,句子成分同词类大致说来是一一对应的,把词类辨别清楚了。句法的问题也就大致解决了;反过来,把句子成分划分好了,词类的问题也就没有太大问题了。因此,句成分本位和词类本位一样,比较适宜于处理形态较为发达的语法现象。但是,汉语的形态很不发达,句子成分同词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因此,以句子成分为本位难以较好解决词类问题,“离句无品”这种句成分本位的必然产物多为人诟病,便是明证。
(3)朱德熙的“词组本位”
朱德熙虽然在1985年发表的《语法答问》中才正式提出“词组本位”,但是在其前的一些著述中已进行了较多的理论阐述和实践。1982年,朱德熙发表了《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明确反对把一切句法结构的分析都附丽在句子模型上进行的“句本位”语法观,指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因此,“有可能在词组
13
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同年,很富影响力的《语法讲义》出版。《语法讲义》是以“词组本位”的观念为指导建立的一个有特色有影响的语法体系。
“词组本位”同句成分本位一样,也是把语法研究的本位放在句法中。但是,与黎锦熙不同的是,它把本位定在词组的句法结构上,而不是句子成分上。这种处理比较适合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这一特点,克服了“词无定类”、过多的“词类转化”等弊端,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对揭示汉语的语法特点,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至今仍在发生着重大作用。
(4)徐通锵的“字本位”
徐通锵的“字本位”早在1991年发表的《语义句法刍议》中已见端倪,但真正张帜则是1994年连续在《世界汉语教学》发表的《“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大块论文。
徐通锵认为:汉语是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临摹性(Iconisity)原则为编码基础、可以用“话题—说明”(Topic-Comment)进行结构框架的分析或表述的“语义型语言”,印欧语是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主语—谓语”为结构框架的“语法型语言”,两种语言很不相同。从马建忠到朱德熙,都是在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看待汉语,因而其语法体系很难解决汉语的问题。“字”,是“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对应物,是最小的句法单位,具有“结构简明、语法功能模糊、表义性突出”等特点。“字”通过结合构成字组,或为“固定字组”,或为读为句。从徐通锵对“临摹性原则”的肯定和较多引用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等来看,“字本位”不但受到中国古代语言研究和赵元任后期学术观点的影响,而且也从当代的功能语法那里受到启发。
(5)邢福义的“小句中枢”
在1994 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邢福义提出了“小句中枢”说,1995年他在《小句中枢说》一文中对这一主张作了全面的阐述,并在 1996年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语法学》中实践了这一观念。作者在《导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语法系统。”
小句中枢说认为小句处于汉语语法系统的中枢地位:小句所具备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跟其他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小句能控制和约束其他语法实体,因而成为其他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核心,并由此产生了小句成活律、小句包容律和小句联结律等“小句三律”。
“中枢”也许与“本位”的含义有所不同,但也有相近、相通乃至相同之处,因此,不妨也看作是一种“本位”说。“小句中枢说”是在对汉语语法的深入考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有着篇章语言学的背景,而且也特别明显受到了结合语用、语义研究语法的当代学术思潮的影响。
(二)从“句法转折”到“超句法转折”
(1)从词法到句法到超句法
传统的语法只有“词法”和“句法”两部分。随着篇章语法、话语分析等语言学科的兴起,超句法的问题就逐渐提了出来。
黎锦熙由马建忠的“词类本位”转变为“句成分本位”,开始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第一次重要转折——“句法转折”。但是这一转折的最后完成,则是以朱德熙“词组本位”的提出为标志。词组本位虽然与句成分本位在语法观念、研究方法和对汉语的适用程度等方面有根大的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研究基点和研究视野仍囿于句法领域。黎锦熙所进行的句法转折是在西洋语法的背景下进行的,而且没有解决好汉语语法的词类和句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这一重要问题则由词组本位较好地进行了处理。所以说词组本位是句法转折最后完成的标志。
14
邢福义的“小句中枢”是在包括句法和“超句法”的宏观语法视野中提出的。小句包括单句和跟单句相当或基本相当的分句,小句这种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既是句法中的最高一级单位,又是“超句法”的最基本单位。从理论上看,词组、词、语素和句子等句法单位,可以通过对小句的切分或再切分得到;复句、句群等超句法单位,可以通过小句的串联得到。
以前的“本位”都不能解决超句法的问题。所以,“小句中枢说”的提出,可以说是开始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第二次重要转折——超句法转折。这种超句法转折具有较大的涵盖面和当代语言学的新鲜气息。当然,徐通锵在论述“字本位”、批评汉语研究的“印欧语的眼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注意到了汉语的超句法问题。
(2)从结构到话语
结构主义大师索绪尔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但是也给语言学留下了一下重要遗憾,那就是把言语的研究排斥在语言学大门之外。这种遗憾虽然在语言学发展史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然需要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而得到弥补。
词类本位、句成分本位、词组本位,都是在语言的框架中为解决结构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上属于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范畴。而“小句中枢”则是在语言和言语两个领域中,为解决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本位学说,符合当代语言学的发展方向。
超句法本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构问题,它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话语表达等语用问题。其实就一般的句法而言,它与语用也有相当的关系。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是否要较多地依赖语用来解决其语法问题,但是对汉语语法长期而深入地研究表明,汉语语法是一种与语用联系较为紧密的语法,许多语法现象都需要引入语用的观念进行解释。正因如此,80年代以来,许多汉语语法学家对语用的问题颇感兴趣,“三个平面”的理论受到普遍重视。“小句中枢”用“本位”的方式把语用问题有机地引入语法研究,使语法研究扩展到话语。这种全方位解决语法问题的视野,是对“三个平面”理论的有力推进,是邢福义“两个三角”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也体现了重视语用的当代语言学思想和语言哲学思想。
(3)逐渐切近汉语的特点
一部汉语语法史是逐渐向汉语语法特点靠拢的历史。关于语法研究本位的探索也表现为逐渐向汉语语法的特点靠拢的趋势。
且不论“词类本位”是否适合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但它肯定不大适合形态不发达的语言。黎锦熙的句法转折,使语法研究向形态不发达的语言贴近了一步。朱德熙向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发展到“词组本位”,虽然仍是在句法的,但是由于汉语的句子成分与词类的特殊对应关系,由于汉语的词组构造与合成词和句子的构造基本相似,所以“词组本位”比此前的两种“本位”更切合汉语,是依照汉语特点提出的不同于西方语法学的本位理论,也可以说是汉语语法研究成果对普通语法学的一种重要贡献。
徐通锵的“字本位”,不是把本位定在句法领域,而是定在词法领域,这好像是更接近于马建忠的“词类本位”,而其实是看到了“字”这种语言单位在汉语中的作用不同于西洋语言。从主观上仍然是根据汉语的特点而提出的。
邢福义的“小句中枢说”在此方向上又发展了一步。汉语的句群组织在结构上与西方语言有何本质的不同,现在还不清楚,但是,汉语复句的构造与西方语言是很不同的。西方语言的复句基本上采用的是“单句模式”,即把“子句”通过一定的结构手段嵌进单句之中;而汉语则是把单句分句化。所以,在西方语言中,复句的问题可以基本上由单句的句法来解决,而汉语的分句组合规律与单句的句法很不一样,是“超句法”的问题。因此,词类本位、句成分本位
15
和词组本位,都不能解决汉语的复句问题,更难以解决篇章语法的问题。提出“小句中枢”也正是看到了汉语的这一结构特点,就此而言,“小句中枢”更接近于汉语的特点。
但是,这也许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各语言的词法、句法共同性远小于超句法的共同性。“小句中枢说”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超句法的领域,也可能会使语法研究具有更大的共性。这说明,对一种语法的特点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的深度之后,只要不固守陈规,就必然会向着语法研究的共性发展。
3、 语法研究的立足点和观察站
语法中有没有“本位”或“中枢”性的东西,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语法学的角度看,寻找语法的“本位”或“中枢”,最主要的是要给语法研究寻找到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和视野广阔、对语法现象看得真切细致的观察站。所以,不管语法中有无“本位”和“中枢”之类的东西,从语法学的角度看寻找语法研究的本位或中枢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1)语法研究的立足点
语法研究同其他任何研究一样,要有一个起始点。这个起始点必须建立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语法单位之上,以避免循环论证。这个起始点,这种作为起始点的语法单位,就是语法研究的立足点,也就是语法体系的本位。一个好的语法研究的起始单位,应当具有两个最起码的条件:
a、这种语法单位比较容易识别。最容易识别的语法单位应是最具有心理现实性(Mental Reality)的,最具心理现实性的语言单位,是没有经过语法学训练的一般人也能够依靠自己的语言直觉(Intuitions of Ianguage)把它识别出来。
b、通过对这种语法单位的研究,可以波及到一切语法单位及语法规则。
依照条件(a)来考察汉语语法学史上提及的汉语语法的诸“本位”或“中枢”,大体上可以得到不等式A:
(A) 字/小句>词组>词类/句成分
对于说汉语的人来说,“字”和小句是最容易识别的语言单位,即使是文盲也大致可以分辨出一段话语中有几个句子(小句),一个句子中有几个字(音节)。但是,不经过语法训练,要分辨词组、词、词类和句子成分(或句法成分)是有一定困难的。即使是受过语法训练,要很好地辨别词与词组,也不是没有困难,较好地确定词与句子成分(或句法成分)的差别,困难更大。因此,字和小句的心理现实性强于词组,词组的心理现实性强于词类和句成分。
依照条件(b)考察,大约可以得到不等式B:
(B) 小句>词组/词类/句成分>字
小句是由句法到超句法、由语言到言语的中间站,对小句的研究可以波及到现在人们认识到的一切语法单位和语法规则。而对词组、词类和句成分的研究,只能波及一般句法单位和一般句法规则,不易牵涉到超句法。“字”,就现行的语法体系来看,大致上相当于语素,虽然徐通锵用三条理由和一个斩钉截铁的“否!”字明确反对把“字”看作语素。语素属于词法范畴,本身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少;而且就已有的研究来看,合成词的语法性质一般不受其构成语素(即词素)的性质和语素之间的关系的制约,例如:“思想”和“思念”都是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但“思想”是名词,“思念”是动词。这说明,汉语的构词法对于句法几乎没有多少控制力。想用“字”和“字”的组合来较好地说明句法,进而说明超句法,就现在的认识水平来看恐怕是有较大难度的。于此可见,就条件(b)来说,小句优于词组、词类和
16
句成分,词组、词类和句成分又优于“字”。
综合A、B两个不等式,可以发现作为语法研究的立足点,小句最为合适,其次是词组。
(2)语法研究的观察站
语法研究需要设立一个利于观察各种语法单位和语法规律的观察站。理想的观察站要能对语法研究对象看得广、看得细、看得真。从理论上说,观察站可以设置在研究对象以外的某处,也可以设置在某一地位特别的研究对象上。从把语法研究的观察站设置在某一地位特别的语法单位上来看,这种地位特别的语法单位应该具备四个条件:a)语法因素齐全;(b)是各种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c)具有控他性;(d)能发现在其他单位上不易发现或不能发现的问题。
就a) b)c)三个条件来说,“字”虽然是“语音、语汇、语义、语法”的交汇点,但它自身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是相当有限的,也不是各种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对其他语法单位的控制力也非常弱。词组、句成分和词类都具有比字较多的语法因素,跟许多语法单位都有联系,对一些语法单位也都有一定的控制力。但是它们都不包含句子的语气,也不直接同复句、句群发生联系,因此,也就缺乏对所有语法单位的控制力。就此而言,词组和句成分比词类可能还稍微优越一些,但是,仍无法同小句相比。邢福义在论述小句的中枢地位时指出:在诸语法单位中,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是语气、词和短语、复句和句群等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小句能够控制和约束其他所有的语法实体,是其他所有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语法实体。
对小句的研究,不仅可以包含研究词类、词组和句成分时所发现的问题,而且在考察小句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组合时,还把许多新鲜的问题提到了语法研究的重要地位。如邢福义提及的“短语常备因素”、“小句特有因素”、“小句联结因素”等,就是其他本位理论所不易发现或不能发现的问题。拿小句特有因素来说,邢福义列举了句子语气、复句关系词语、语用成分、成分逆置现象、成分共用法所造成的特殊状况等五种。在词组本位观看来,词组与句子的关系只是“实现关系”(Realization),句子只是独立的词组而已,二者在结构上没有什么差异,而事实上,许多句子除去句子语气之外,还有不同于词组的特殊组合,例如:
(1) 都研究生了,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
(2) 多么好呀,生活!
词组中不可能有“都研究生了”、“多么好呀,生活”之类的结构。句成分本位和词类本位比词组本位观察到的语法问题更少,不需特别论证。字本位在观察语素及其组合等方面,的确具有优势,可以观察到其他本位不易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但是,它所观察到的现象基本上是属于词法的,因此也是有限的。
依据上面所说的设立语言研究观察站的四个条件对已有的本位理论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得到不等式C:
(C) 小句中枢>词组本位/句成分本位>词类本位>字本位
从语法研究的观察站的角度看,小句也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18、汉语语法学史上实词虚词划分有所差异,请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词与虚词的划分差异如下:
(1)实词虚词划分标准的差异
A、传统:词汇意义
17
B、现代:语法功能—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2)造成的差异:
A、传统:实词——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意义比较虚灵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B、现代: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C、副词的归属不同
19、在学习中,我们发现有有一些“字”在同一个义项上有时用为语素,有时用为词,那么孤立来看,应该定为语素还是词?
这是汉语中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回答如下,请参考:
区分词还是语素的标准是:自己独立成词的则是词,和别的语素合在一起构成词的,一律看作语素。汉语当中的一个字,特别是落实到每一个字位上来看是词还是语素按照这一标准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归类问题,但也存在一些纠缠的现象。一个字位,有时用为词,有时作语素用,该如何处理?比如:“藏(cang2)”的一个字位的意义是“躲藏、隐藏”,举例是(1)包藏(2)暗藏(3)他藏起来了。“薄”的一个字位的意义是“轻微,少”,举例是(1)薄技(2)广种薄收(3)这份礼太薄。例(1)(2)里的“藏”和“薄”是语素,因为它们是构词成分;例(3)的“藏”和“薄”是词,因为它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对这类现象有三种处理办法:(1)定为语素,(2)定为词,(3)分开来,例(1)(2)的定为语素,例(3)的定为词。这三种办法都是有道理的。办法(1)的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语素即“自由语素”,既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作为语素构词;办法(2)的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词叫基本词汇,它既本身是词,又可以作为语素构词;办法(3)是把两种情况分开来,区别对待;总的来说办法(3)更细致地描述了语言现象的差异,但这样的话就造成了比较多的兼类(此处的兼类是指兼语素和词两类)。处理这类现象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当这个字位和别的语素构成的词的词性和其原来的词性保持一致,并且也保留了它原有的意义时,将其定为词;否则,分开来,处理为兼类词(详细参看下节“词性的兼类”)。依据这一原则将上述的“藏”“薄”统一定为词,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这些语素和词的功能类一致(都是动词类或形容词类的),而且由这些语素构成的词一般的语文词典和电子词典都会收录,将其定为语素,实际意义不大;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可以保留原有的意义而降格去构词,这是普遍的,而且将其定为词,当作语素用时,可以理解为降格使用,也不妨碍意义的理解和句子的分析;而语素独立成词有比较多的限制,而且将其定为语素,当单独作词用时,不利于句子的分析。三是为了简洁、明了,如果兼类较多,会造成分析、理解上的麻烦。 20、为什么不能说定语是名词的修饰语?
我们给定语的定义是: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我们确定定语的根据不是主语和宾语,而是先看其整个结构是不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确定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其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才是定语。
定语修饰的是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心语,充当中心语的可能是名词,也可能是动词、形容词,
18
比如“他的到来让我很高兴”中的“他的到来”,“他”是定语,“到来”是中心语,是动词。
“定语是名词的修饰语”概括不够全面,而且,将句法成分和词类对应也是不合适的,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只能和句法成分对应,“定语”只能对应“中心语”而不能对应“名词”。
21、为什么不能说定语是主语、宾语的修饰语?
我们给定语的定义是: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我们确定定语的根据不是主语和宾语,而是先看其整个结构是不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确定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其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才是定语。
从层次分析法来看,(1)定语是构成主语、宾语的一部分,而不是和主语、宾语相对的成分,跟主语、宾语相对的成分只能是谓语、动语。
(2)跟定语相对的成分是中心语。
因此不能说定语是主语、宾语的修饰语。 22、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将原来增订二版中的“句子成分”改为“句法成分”,为什么?
1、句法成分的定义: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组成成分。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较小的语言单位逐层组装起来的,按照不同的结构类型中的结构关系定出不同的句法成分。
(1)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组成成分,特别强调了“句子结构”,什么是“句子结构”就是组成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短语。比如“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去掉句号剩下的部分就是句法结构。实际上句法成分就是短语的结构成分。
(2)汉语的短语和句子是由较小的语言单位逐层组装起来的,强调了语言单位组合的层次性。
(3)确定句法成分是“按照不同结构类型中的结构关系”,充分体现了“词组本位”的思想。
“句法成分”在中学语法中为“句子成分”,在黄伯荣《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之前都叫“句子成分”,为什么要把“句子成分”改为“句法成分”,这是语法研究的进步,是教材教学内容修订的进步,也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具体体现。
2、“句法成分”与“句子成分”概念不同所带来的理论差异
(1)理论基础的差异:从传统语法向结构语法的转移,A、传统语法的中心词分析法将句子一下子分析到词,只有词才能充当句子成分,将词类和句子成分对应起来,从句子中分析出来的成分就规定为句子成分;而结构语法认为词和短语都可以充当成分,分析句子采用层次分析法要按照组合的层次逐层切分,每一次切分出来的成分是构成该结构的直接成分,这些成分只能是该句法结构的成分,而不是整个句子的成分。B、对句子的界定不同,传统语法认为有主语、谓语两部分,能够表达完整的意义的单位就是句子,而不去关注附加在句子上的其他成分,而结构语法一定程度上看到到了句子构成除了句法结构之外,还有其他的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语调作为句子的基本条件,构成句子的成分不光是句法成分。
(2)受三个平面语法思想的影响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认为,句子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句子是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有机结合体。完整的句子分析,要从三个平面入手,比如“写你的”三个平面的分析(详见拙文《试析“写你的”——兼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结合》,《兰州大学学报》
19
1999年4期)。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句子分析实际上只是句法平面的句法结构的分析,而不是句子分析的全部,分析出来的成分只能是句法成分。
(3)避免理论上的矛盾
A、黄伯荣《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之前认为“句子成分就是句子的构成成分,主要是词组成分”。到底是词组成分,还是句子成分,既是词组成分又是句子成分,而词组和句子是两级性质不同的单位,怎么能有相同的构成成分呢?矛盾!
B、胡裕树《现代汉语》认为“主语、谓语”是句子成分,而“定语、状语、补语”是词组成分。这个看法看似清楚,句子、词组各有各的成分,不像黄先生把他们搅和在一起。但实际带来更大的矛盾。问题在于“主谓结构”做成分后,比如“我知道他来了”,这里的主语、谓语还能算句子成分吗?显然是词组成分。
C、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词、短语、句子的结构是一致的,只要足够详细地把短语或词组的结构描写清楚了,汉语句子的结构也就清楚,所以提出了“词组本位”语法,以词组为研究的基点,对词组(短语)进行分析的结果就是句法成分而不是句子成分。这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是句法成分,只有层次的不同,没有性质的差异。
关于这个问题,拙文《句子成分新探》(《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语言学专刊)有专门论述。
黄先生目前采用了“句法成分”的说法,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
23、我们在做现代汉语语料库时,发现现代汉语兼类词很多,而且利用课本学到的理论很难解释清楚,请您结合真实文本的具体例子,谈谈这些问题。
你提的问题确实很棘手,经过总结归纳回答如下,请参考。
兼类词的处理方法
兼类词就是一个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岐、统计概率排岐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岐,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据我们的研究,兼类词在实际文本中使用的频率又相当高,因此兼类词的多选一是语料人工校对的一个重点任务,也是一个难点。
广义兼类词的类型详见第四章兼类词研究。兼类词的处理主要是依据各类词的优势语法功能,有时结合意义,根据词在具体文本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来确定其词性。根据我们对《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统计研究,一些主要词类的优势功能如下:
名词的优势功是能受数量词修饰、能作主、宾语;时间词的优势功能是修饰名词、直接修饰“指量名”结构、作介词“在”的宾语;处所词的优势功能是作“在”的宾语、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区别词的优势功能是能加“的”后或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且不作主宾语;动词的优势功能是能受 “没”和“不”修饰、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能作谓语;形容词的优势功能是作谓语、受“很”“不”修饰、作定语;状态词的优势功能是不受“不” “很”修饰、加“的”后修饰名词、加“的”后修饰“数量名”结构、带“的”后作谓语;副词的优势功能是作状语而不作定语。
利用这些优势功能可以解决兼类词区分的大部分问题,可是还有一部分问题用这些优势功能还不好解决。汉语的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的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主要
20
表现在实际文本中有些兼类词出现的句法环境又不是这些优势功能所能概括的,我们称之为“语法功能空白地带”。在这种语法功能空白地带足以区分兼类词的语法特征都没有出现,只能通过“可能有”的语法特征作为鉴别的条件,同时意义有时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1)动词和形容词兼类
[1]动形兼类词作定语
(1)作为/p改革/v开放/v(a-v)的/u重要/a组成/vn部分/n
(2)这/r件/q稀罕/a(a-v)事/n在/p山东/ns乐陵市/ns西段乡/ns广为流传/l
(3)阐发/v了/u这个/r理论/n的/u丰富/a(a-v)内涵/n和/c指导/vn意义/n
(4)一脉相承/i的/u统一/a(a-v)科学/a体系/n
(5)以/p开阔/a(a-v)的/u眼界/n观察/v世界/n
(6)现在/t的/u世界/n是/v开放/a(v-a)的/u世界/n
(7)并/c着手/v对/p原有/vn社会/n体制/n和/c结构/n实现/v自觉/a(a-v)的/u转型/vn
(8)是/v-/m项/q既/c严肃/a(a-v)又/c艰巨/a的/u开拓性/n工作/n
这些句子中“开放、稀罕、丰富、统一、开阔、自觉、严肃”都是动形兼类,都可以通过添加程度副词“很”,判明其词性。(1)中的“开放”前不能加“很”,而其他的则都能加“很”,由此说明(1)中的“开放”是动词,而其他的则是形容词。在实际语料的标注中,我们发现,动形兼类词作定语时,多数情况下是形容词。事实上通过添加程度副词“很”等来确定其词性也有局限性。有些性质形容词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或者因为是表情态的,或者因为本身有某些程度意义,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同时,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但是这些能愿动词不能带名词宾语,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但可带谓词性宾语,如“很怕热、很愿意打球”。可见,前加“很”和后带宾语的方法要结合起来使用。问题远不止此,还有难办的是在文本中既不能带宾语又不能加程度副词的动形兼类词。这时就只能依据意义和“语感”了,如:
(9)生/v与/c死/v(a-d-v)的/u本能/n直接/ad迫使/v它们/r从/p战争/n的/u废墟/n中/f站立/v起来/v。其中的“死”根据意义可以确定为动词。
[2]动形兼类词作定中结构中心语
(1)这/r是/v在/p社会主义/n发展史/n上/f具有/v划时代/b意义/n的/u思想/n解放/vn(a-v)
(2)邓小平理论/n的/u理论/n基础/n是/v解放思想/l与/c实事求是/i的/u统一/vn(a-v)
(3)把/p辨证/b唯物主义/n和/c历史/n唯物主义/n的/u认识论/n加以/v简明/a的/u概括/vn(a-v)和/c阐发/vn
(4)他/r对/p扬州/ns大学/n管理/vn体制/n改革/vn取得/v的/u成绩/n表示/v充分/a肯定/vn(a-v)
(5)亲眼/d目睹/v一/m道/q(n-q-v)“/w铁幕/n”/w横/v在/p复杂/a的/u感情/n中间/f,/w不禁/d使/v人/n顿生/v许多/m感慨/vn(a-v)。/w
(6)相信/v这/r一/m政策/n必将/d有力/a地/u促进/v亚太地区/j的/u稳定/vn(a-v)与/c繁荣
21
/vn(a-v)。/w
(7)其/r宗旨/n是/v在/p国际/n经济/n领域/n内/f加强/v发展中国家/l间/f的/u团结/vn(a-v)与/c合作/vn,/w
(8)[香港/ns特区/n]nt政府/n及时/ad采取/v有力/a措施/n,/w从/p总体/n上/f保持/v了/u经济/n(a-n)和/c金融/n的/u稳定/an(a-v)。
(8)为/p香港/ns经济/n(a-n)的/u繁荣/vn(a-v)稳定/vn(a-v)提供/v了/u强有力/l的/u基础/n。
(9)[全国/n台联/j]nt副/b(b-q)会长/n石/nr四皓/nr希望/v台湾/ns同胞/n更/d多/a地/u了解/v祖国/n大陆/n经济/n建设/vn社会/n发展/vn的/u巨大/a进步/vn(a-v)和/c成就/n(n-v),/w
(10)社会主义/n精神文明/n建设/vn和/c各项/r社会/n事业/n取得/v新/a的/u进步/vn(a-v)。
(11)实现/v祖国/n的/u统一/vn(a-v),/w我们/r一定/d会/v尊重/v历史/n,/w
对于这些句子,如果给动形兼类词前加“很”是加不上去的,另外有些可以通过移位和添加的方式,变成动宾结构。依次变换为:(1)解放思想,(2)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3)概括和阐发------的认识论,等等,由此可以确定这些词为动词。从所收集的实例来看,动形兼类作定中结构的中心语时都是动词。
[3]动形兼类词作状语
(1)自觉/ad(a-v)把握/v世界/n历史/n进程/n。
(2)探讨/v如何/r广泛/a深入/a(a-v)地/u推广/v介绍/v基本法/n。
(3) 南非/ns将/d严格/ad(a-v)按照/p南/j中/j两/m国/n建交/vn公报/n的/u精神/n和/c联合国/nt关于/p“/w中华人民共和国/ns政府/n是/v代表/v中国/u的/u唯一/b合法/a政府/n”/w的/u原则/n来/u处理/v台湾/ns问题/n。
(4)他/r还/d表示/v,/w马/j坚定/a(a-v)地/u支持/v中国/ns对/p香港/ns奉行/v的/u“/w一国两制/j”/w政策/n。
(5)如何/r运用/v邓小平理论/n深入/a(a-v)研究/v和/c解决/v改革/vn中/f的/u许多/m深层次/b问题/n。
(6)[船舶/n总公司/n]nt把/p有限/a的/u资金/n集中/ad(a-v)用于/v高起点/n引进/vn,/w实施/v技术/n改造/vn、/w开发/vn、/w配套/an一条龙/n计划/n,/w加快/v消化/v吸收/v。
“自觉、深入、严格、坚定、集中”前都可加“很”是形容词。动形兼类词作状语,多数情况下是形容词。
[4]动形兼类词作谓语
这里所说的谓语既指全句的谓语中心语,也指主谓短语中的谓语。请看下面几句:
(1)他/r立场/n坚定/a(a-v),/w旗帜鲜明/l。
(2)令/v香港/ns繁荣/v(a-v)稳定/v(a-v)的/u主要/b因素/n不/d变/v。
(3)我们/r立/v的/u章程/n并/d不/d少/a(a-v)。
22
(4)地震/n灾区/n人心/n安定/a(a-v)受伤/vn群众/n全部/m得到/v治疗/vn。
(5)社会科学/l研究/vn成果/n得到/v的/u奖金/n,/w一般/d比/p其他/r门类/n的/u奖金/n要/v低/a(a-v)得/u多/a
(6)但/d直接/a的/u原因/n来自/v供求/n关系/n不/d平衡/a(a-v)和/c市场/n体系/n不/d健全/a(a-v)两/m(m-q)个/q方面/n。/w
(1)(3)(4)(5)(6)句都可以通过前加“很”判明其为形容词性,(2)句可添加合理的宾语,变换为“令香港繁荣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从而判明其为动词。
[5]动形兼类词作补语
这方面的实例比较少:半年/m穿/v坏/v(a-v)三/m双/q皮鞋/n
“坏”前不能加“很”,而且其意义指“变成无用”,有变化义,因此确定为动词。
[6]动形兼类词作宾语
(1)想到/v此/r事/n,/w他/r心中/s便/d会/v充满/v复杂/a的/u感情/n,/w说/v不/d出/v是/v憋屈/v还是/v自豪/a,/w是/v满足/a(a-v)还是/v遗憾/a。/w
(2)杨/nr俊生/nr同志/n早年/t投身/v革命/v(a-v)。
(3) 送/v 温暖/a(a-v) 常抓不懈/l 解/v 忧困/a 贯穿/v 始终/n 合肥/ns 四万/m 下岗/vn 职工/n 再/d 就业/v。
(4)重申/v 人民币/n 将/d 保持/v 稳定/a(a-v) 不/d 会/v 贬值/v
(5)钟/nr 敬之/nr 是/v 江嵊县/ns 人/n ,/w 1934年/t 参加/v 革命/v(a-v) ,/w?
例(1)“满足”、(3)“温暖”、(4)“稳定”前可以加程度副词“很”,是形容词。例(2)(5)“革命”一词,前面不能加程度副词,都是动词。可见,动形兼类词作宾语,两种词性都有可能。
(2)形容词和名词兼类
[1]形名兼类词作定语
(1)充分/ad体现/v了/u他/r缜密/a的/u系统/a(a-n)思维/n。
(2)但/c争取/v一个/m较/d长/a时间/n的/u和平/a(a-n)环境/n是/v可能/v的/u。/w
(3)吸收/v和/c借鉴/v当今/t世界/n各国/r包括/v资本主义/n发达国家/l在内/u的/u一切/r反映/v现代/t社会化/vn生产/vn规律/n的/u先进/a(a-n)经营/vn方式/n、/w管理/vn方法/n
(4)以/p科学/a(a-n)的/u理论/n武装/v人/n
(5)一脉相承/i的/u统一/a科学/a(a-n)体系/n
(6)10/m多/m万/m农民/n接受/v了/u系统/a(a-n)的/u科学/n(a-n)技术/n培训/vn。/w
(7)我国/r正/d处在/v改革/v的/u攻坚/vn阶段/n和/c发展/v的/u关键/a(a-n)时期/n。/w
23
(8)把/p加强/v领导/v和/c统一/a协调/v作为/v关键/a(a-n)环节/n,/w才/d能/v解决/v好/a一些/m难题/n。/w
(9)国家/n对/p发展/v高新技术/n产业/n和/c引进/v外国/n先进/a(a-n)技术/n的/u政策/n逐渐/d完善/v(a-v);/w
(10)翻译/v了/u世界/n七/m大/a著名/a[国际/n船级社/n]nt的/u规范/n(a-n-v)文件/n48/m册/q2200/m多/m万/m字/n,/w
(11)先后/d引进/v50/m多/m项/q关键/n(a-n)船用/b设备/n制造/vn技术/n和/c10/m多种/m先进/a(a-n)船舶/n设计/vn技术/n。/w
以上例句中形名兼类词前都可以加程度副词“很”为形容词。而下面的例句中则不能加“很”,都是名词。
(12)他/r要求/v处理/v任何/r一个/m具体/a问题/n,/w都/d要/v着眼/v于/p系统/n(a-n)的/u整体性/n。
(13)努力/ad实现/v经济/n(a-n)、/w政治/n体制/n的/u整体/n优化/vn。
(14)这/r就/d为/p我们/r一心一意/i搞/v建设/v提供/v了/u外部/f条件/n上/f的/u现实/n(a-n)依据/n。
(15)我国/n改革/vn开放/vn和/c现代化/vn建设/vn的/u实际/n(a-n)问题/n。
(16)两/m次/q世界大战/l尽管/c带来/v了/u几千/m年/q文明/n(a-n)成果/n几乎/d毁于一旦/i的/u悲剧/n。
(17)掩盖/v其/r对/p中东/ns和平/n(a-n)进程/n的/u顽固/a政策/n。
(18)战败/v后/f的/i日本/ns、/w正是/v瞄准/v世界/n经济/n(a-n)变迁/vn和/c产业/n阶梯/n转移/vn的/u契机/n、/w致力/v于/p经济/n(a-n) 调整/vn。
(19)任务/n是/v根据/p当地/s实际/n(a-n)情况/n,/w制定/v预防/v犯罪/vn活动/n的/u措施/n。
(20)教育/v能够/v使/v人们/n摆脱/v愚昧无知/i的/u精神/n(a-n)状态/n,/w达到/v科学/n(a-n)的/u思想/n境界/n;/w
(21)深刻/ad揭示/v了/u一个/m落后/a国家/n只有/c与/p世界/n经济/n(a-n)相/d融合/v,/w才/d能/v取得/v后发优势/l的/u客观/n(a-n)规律/n。/w
(22)关注/v现实/n(a-n)主题/n坚持/v正确/a方向/n戏剧界/n专家/n关注/v“/w前话/j现象/n”/w
(23)对/p香港/ns金融/n和/c经济/n(a-n)前景/n充满/v信心/n
(24)深刻/ad揭示/v了/u一个/m落后/a国家/n只有/c与/p世界/n经济/n(a-n)相/d融合/v,/w才/d能/v取得/v后发优势/l的/u客观/n(a-n)规律/n。/w
(25) 钱/nr伟长/nr指出/v,/w我们/r在/p此/r呼吁/v台湾/ns当局/n审时度势/i,/w以/p民族/n大义/n和/c2100/m多/m万 /m台湾/ns同胞/n根本/a(a-d-n)利益/n为重/v,/w拿/v出/v实际/n(a-n)行动/vn来/v,/w回应/v江/nr泽民/nr 主席/n的/u八/m项/q主张/n。/w
24
(26)该/r项/q工程/n建成/v后/f获取/v的/u动态/n资料/n,/w可/v为/p研究/v一系列/b与/p地震/n(n-v)中长期/b预报/vn有关/v的/u科学/n(a-n)现象/n提供/v可靠/a的/u科学/a(a-n)依据/n,
(27)为/p实现/v经济/n(a-n)社会/n全面/ad振兴/v而/c采取/v的/u战略性/n措施/n。/w。
由此可见,形名兼类词作定语,概率大体相当。这是因为作定语对名词和形容词来说都是优势功能。需要注意辨别。
[2]形名兼类词作定中结构的中心语
形名兼类词作定中结构的中心语,绝大多数为名词,例如:
(1)准确/a地/u把握/v邓小平理论/n的/u基本/a精神/n(a-n)。
(2)体现/v了/u作者/n严谨/a的/u治学/vn态度/n和/c不懈/z的/u探求/vn精神/n(a-n)。
(3)创立/v了/u我们/r党/n的/u一切/r从/p客观/n实际/n(a-n)出发/v而/c不/d是/v从/p主观/n愿望/n出发/v的/u思想/n路线/n。
(3)下岗/vn职工/n的/u基本/a生活费/n标准/n(a-n)按照/p最/d低/a工资/n标准/n(a-n)的/u一定/b比例/n或/c失业/vn救济/n标准/n(a-n)确定/v。
(4)关于/p双拥/j工作/vn的/u指示/n精神/n(a-n)。
(5)朱/nr镕基/nr在/p全国/n银行/n保险/n(a-n-v)证券/n系统/n(a-n)行长/n(/w经理/n)/w会议/n上/f指出/v。
(6)与/p世界/n经济/n(a-n)相/d融合/v。
(7)选择/v切合/v贫困/a地区/n实际/n(a-n)的/u实用/vn技术/n。
这些词通过前加指量短语“这一”“这种”能够比交容易地判明它们的名词性质。
[3]形名兼类词作主宾语
形名兼类词直接作主宾语,名词占绝对优势,例如:
(1)理论/n研究/vn的/u生命力/n在于/v关注/v现实/n(a-n) 、/w指导/v实践/v
(2)实现/v祖国/n的/u统一/vn(a-v),/w我们/r一定/d会/v尊重/v历史/n,/w尊重/v现实/n(a-n)
只有个别情况形容词作主宾语,例如:
他/r经/p长期/b的/u冷静/a观察/vn和/c思考/vn,/w作出/v了/u和平/a(a-n)与/c发展/v是/v时代/n主题/n的/u著名/a论断/vn
从联合结构各项词性基本一致的角度看,形容词与动词的一致性比名词与动词的大,此处“和平”选择形容词比较妥当。
(3)名词和动词兼类
[1]名动兼类词作定中结构的中心语
25
(1)受/v冷/a暖/a空气/n的/u共同/b影响/vn(n-v)
(2)要求/v在/p领导/vn工作/n(n-v)中/f切实/ad予以/v加强/vn
(3)连夜/d完成/v点票/vn工作/n(v-n)
(4)他/r正确/ad认识/v和/c把握/v全局/n与/c局部/n的/u关系/n(n-v)
(5)有着/v十分/m重要/a的/u推动/vn作用/n(n-v)
(6)不/d适应/v新/a的/u生活/n(n-v)
(7)南非/ns[非洲人/n国民/n大会/n]nt和/c[中国/ns共产党/n]nt之间/f 具有/v很/d长/a的/u历史/n关系/n(n-v)
(8)以色列/ns政府/n的/u上述/b决定/n(n-v)标志着……
(9)驻/v京/j部队/n的/u领导/n(n-v)出席/v了/u今天/t的/u大会/n
(10)第十二/m次/q党代表/n大会/n代表/n(n-v)
(11)实施/v技术/n改造/vn、/w开发/vn、/w配套/an一条龙/n计划/n(n-v),/w加快/v消化/v吸收/v;/w
(12)按照/p中央/n经济/n工作/vn会议/n和/c全国/n金融/n工作/vn会议/n部署/n(n-v),/w
(13)而/c在/p生产力/n发展/vn的/u基础/n上/f,/w人民/n群众/n日益/d增长/v的/u物质/n文化/n需要/vn(n-v)不断/d得到/v满足/vn,/w
(14)其/r下属/n的/u[西敏寺/ns市场/n公司/n]nt在/p外汇/n期权/n交易/v(n-v)中/f有/v5000万/m英镑/q的/u巨额/b损失/n(n-v),/w
例(1)的核心动词是形式动词,所以后面的“影响”在这里作动词,又因为它是准谓宾,故标为vn。其他的都因前面有区别词、数量词或受名词修饰而确定其名词性质。总的看来选择动词的情况还是比较少。
[2]名动兼类词作定语
(1)要求/v在/p领导/vn(n-v)工作/n中/f切实/ad予以/v加强/vn
(2)改革/v不/d适应/v生产力/n发展/vn的/u旧/a经济/n(a-n)体制/n,就/d是/v寻求/v资源/v的/u最/d优化/v的/u配置/vn(n-v)方式/n
(3)假如/c中国/ns市场/n上/f没有/v乐凯/nz用/p低价位/n牵制/v进口/vn(n-v)产品/n?
(4)梅内格/nr及/c其/r随行/vn(n-v)人员/n被/p飞机/n颠簸/v得/u坐立不稳/l,/w东倒西歪/I
(5)14/m个/q中央/n行业/n主管/vn(v-n)部门/n先后/d成立/v了/u由/p一把手/n或/c主管/vn领导/n挂帅/v,/w有关/vn单位/n参加/v的/u解困/vn工作/n领导/n机构/n。/w
(6)继续/v贯彻/v『/w法制/v、/w监管/v、/w自律/v、/w规范/v(a-n-v)』/w的/u方针/n,
26
(7)证券/n市场/n稳步/d发展/v,/w上市/vn公司/n质量/n逐步/d提高/v,/w市场/n结构/n有所/d改善/v,/w证券/n投资/vn(n-v)基金/n即将/d开始/v试点/v(n-v)。/w
(8)而/c操作/v这/r笔/q交易/n的/u正是/v巴布斯/nr,/w损失/vn(n-v)数目/n估计/v是/v其/r1996年/t上报/v的/u个人/n利润/n的/u10/m倍/q。/w
这些名动兼类词从意义上来看都是动作行为,并且也可以变换为有效的动宾结构,都是动词。从所占有的材料看,选择名词的例子几乎没有。
[3]名动兼类词作宾语
(1)“/w教官/n”/w们/k要/v按/p规定/n(n-v)“/w查铺/v”/w
(2)联合国/nt秘书长/n安南/nr2日/t通过/p其/r发言/vn办公室/n发表/v声明/n(n-v)
(3)领导/n干部/n调动/v工作/v(n-v),/w按时/d交还/v公物/n本/d是/v理所当然/i的/u,
(4)武/nr定远/nr在/p日记/n中/f坦露/v了/u自己/r的/u真实/a情感/n:/w“/w比/v做官/v是/v政治/n上/f的/u庸人/n,/w比/v贡献/v(n-v)才/d是/v真正/b的/u共产党员/n。/w”/w
(1)中“按规定”可扩展成“按第三条规定”,(2)中“发表声明”可以扩展成“发表一条声明”,这些词前面都可以加数量短语,可见它们都是名词。(3)(4)的“工作”“贡献”选择动词,原因是它们前面很难加上数量结构。
[4]名动兼类词作主语
(1)经验/n(n-v)证明/v
(2)要求/v(n-v)是/v,/w从/p大局/n看/v问题/n放眼/v世界/n
(3)生活/v(n-v)逐步/d富裕/a起来/v,/w
(4)邹/nr家华/nr在/p全国/n建设/vn工作/vn会议/n上/f强调/v规划/v(n-v)是/v建设/vn工作/vn(n-v)的/u“/w龙头/n”/w
之所以把“经验”看成名词,是通过添加数量短语确定的。(1)可变换成“许多经验证明”。而“要求、生活、规划”前很难加上数量短语,且表示动作行为,确定为动词。
(4)形副兼类
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在于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能作谓语、定语,而副词不能。相同的是都能作状语,例句如下:
(1)少/d(a-d-v)讲/v套话/n
(2)陈/nr运鹏/nr还/d特别/d(a-d)强调/v指出/v,
(3)我/r家/n每年/r种/v的/u几/m亩/q青稞/n小麦/n,/w每年/r都/d少/d(a-d)上/v化肥/n,/w多/d上/v农家肥/n,/w庄稼/n每/r亩/q能/v打/v二三百/m公斤/q。/w
(4)留下/v了/u一篇篇/m“/w独/d(a-d)步/v清流/n”/w、/w“/w出/v污泥/n而/c不/d染/v”/w的/u尚廉/vn佳话/n。/w
27
(5)百万/m改/v土/n大军/n齐/d(a-d)奋战/v,/w
(6)前后/f衣片/n相接处/n自然/d(a-d)形成/v“/w人/n”/w形/n。/w
(7)西北风/n足/d(a-d)有/v五六/m级/q
(8)学校/n党委/n决定/v,/w特别/d(a-d)设立/v“/w莎阿代提·哈米提/nr奖学金/n”/w
(9)杭州/ns一/m家/q流通/vn企业/n全/d(d-a)由/p职工/n出资/v改制/v
(10)该县/r按照/p省委/n、/w省政府/n制定/v的/u“/w治水/v兴/v蜀/j”/w战略/n方针/n,/w把/p大/d(a-d)搞/v农田水利/l基本建设/l、/w改善/v农业/n生产/vn条件/n放/v在/p首/m位/q。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兼类词前面都不能加“很”,另外考虑到副词的优势功能是作状语,因此确定为副词。
24、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现状如何?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状况大体可以概括如下:
由于不断向汉语的特点回归,我国语法学的发展越来越快,一部中国语法学史,实际上也就是不断向汉语特点回归的历史。近几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成了语法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语法特点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30年代以后,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语序(词序)和虚词就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多数高校现代汉语教材都采用了这一观点。而陈望道、吕叔湘、朱德熙等则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两书专论汉语语法特点的部分都没说到语序和虚词,两书都认定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前书又进而说到语法现象的渐变特点,后书又指出另外三个特点:常常省略虚词、单双音节影响词语结构、汉字影响词形。朱德熙在《语法答问》中指出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汉语”条中,朱德熙又增加了两条,“汉语句法的特点还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或称述补结构)上”,“从词序方面看,汉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所有修饰语都必须放在被修饰成分的前边,所以修饰语不宜太长、太复杂。”吕叔湘,尤其朱德熙的认识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主流,引起了汉语语法研究的质变,如词类与句子成分不一一对应,即词类多功能观,彻底动摇了“依句辨品”说,进一步确立了划分词类的语法功能(分布特征)标准;词组与句子构造原则一致则成为词组本位观的理论依据。
主流之外即是多元,如语义关系决定组合论、意合法观、语义型(区别于语法型)论等,是从语法意义或语义结构角度来归纳汉语语法特点;文化决定性、声气论等是向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特点认同来看汉语;也有以简易性、灵活性、复杂性来概括,或以简略而繁复来表述;或表述为复杂、严密,又简炼经济;有重提单音节论,有倡导动词中心说的,也有主张名词中心论的;有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方式出发,提倡语义语法范畴的,也有立足于三个平面看汉语的,还有倡导语法修辞结合论的。
认识的分歧主要在于研究角度不同带来方法、目的的差异所致。
1、角度之一:比较求异。在比较中获得汉语语法的特点。和印欧语相比,汉语的语法特点有以下七个主要方面:(1)缺乏严格意义的(狭义的)形态变化,(2)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3)语序显得特别重要,(4)虚词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5)复合词、短语和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6)主谓结构构成的句法单位比较特别,(7)音节的多少影响词语的搭配和用法。
28
2、角度之二:文化认同。张志公曾说:汉语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强制性之中有灵活性,灵活性之中有强制性,……选择的基本标准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其核心是语义问题”,“意义的关系,在组合之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徐通锵提倡语义句法理论,认为临摹性原则是汉语句法结构的基础,汉语是语义型语言。重视语义关系的传统说法是“意合法”观。新时期不少人又重提“意合法”是汉语语法的特点。意合论实质上是求异法之下的认同法。意合论者在认识到汉语语法在形态上与印欧语迥异的前提下,转而使汉语与汉文化认同,尤其与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及哲学、美学、文论诗话、艺术等的特点认同,申小龙明确说:“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语言形式同思维形式紧密联系,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各民族都有它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语法作为这种顺序的表现也就具有民族性和不可渗透性。因此,我们既可以从汉语语法的特点看到汉族人思维形式的特点,也可以从探讨汉族人思维特点入手认识汉语语法的特征。”徐静茜、沈锡伦等也撰文从汉族思维习惯论汉语的意合特点。他们所见汉人的思维特点,主要是“悟性”,这是意合的基础。因为悟性,汉语则为一种人治语言,在语言单位的形式与功能的变化上持一种非常灵活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为弹性实体、流块建构、神摄方法,于句子则有“讲究意合、流动、气韵的文化性征。”
3、角度之三:打破洋框框。有学者在认识到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之后,提出打破洋框框的口号来重新审视汉语语法的特点。郭绍虞从源流关系上论证了汉语语法研究要面对现代我国语言的实际,认为这才是“源”,洋框框只能是“流”,过去则把洋框框当作“源”,颠倒了源流关系,混淆了人类认识事物的顺序,因此要打破洋框框,并进而提出汉语语法的三个特点:词、词组、句子三者结构相似表明汉语语法的简易性,虚词可用可不用表明其灵活性,量词多样化尤其语法结合修辞表明其复杂性。张世禄则从汉语传统语文学中找依据,认为词类、结构形式和句子类型的研究是洋框框附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三条主要绳索,汉语句子的成立要素不是语法结构形式,而是语气。打破洋框框确能看出汉语语法的某些特征,像郭绍虞的结构一致观、虚词灵活说,但问题是不能绝对化,要注意共性和个性、中和外的关系。
4、角度之四:看汉语话语实际。从汉语词语在话语中即交际中的实际表现来看汉语语法的特点,实质上是从动态角度来观察汉语,即观察汉语自身,这是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的又一个角度。吕叔湘从具体用例出发,分析了“移位、省略、动补结构的多义性”三种语法现象,说明汉语句法有灵活性的一面。李临定认为:“我觉得比较的方法是需要的,但是,首先应该着眼于汉语语法本身。”他正是从汉语话语实际这个动态角度,看出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的特点是简略而繁复。简略表现在省略、综合、紧缩形式三方面;繁复表现在句子格式的多样性、句子成分的自由和受限制、类与类的渐变与交叉、语义关系的隐含以及语法规律的参差不齐上。
5、角度之五:类型学观。把汉语看作孤立语或分析性语言,这是传统类型学的观念。随着普遍语法研究的发展,词序类型和句法类型在国外语言学的语言共性和类型研究中颇受重视。有人即从词类类型和句法类型角度来看汉语,如认为古汉语的语序主要是SVO,现代汉语变为SOV,或认为汉语是话题型(区别于主语型)语言。这些观点多是国外汉学家所提,未必符合汉语实际,如关于SVO和SOV,张斌曾予批评;关于话题型也未必合乎事实,有的主语就未必是话题,有的话题也未必是主语。
27、有一个学校的考研题目里有这样一个题:“新时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新时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倾向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与意义相结合。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是语法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弄清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从原则上说,进行语法研究应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相互渗透,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在新时期都受到广泛重视,在具体语言事实的描写、归纳、分析中,研究者对形式和意义虽
29
各有侧重,但都努力使两者结合,或从形式入手,从意义上验证,或从意义入手,寻找形式标志,探求形式与意义之间对应关系,以促进语法研究的深入。
(2)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在充分描写语法现象的基础上引入语义指向分析,语义特征分析,三个平面理论及格、向等理论和方法对语法现象进行充分的解释,使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3)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制约,语境也同样影响到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因而语法研究不能仅仅满足对语言结构作句法的或语义的静态描写和分析,应引用动态观念,使静态研究与动态考察结合起来,借以弥补句法分析的不自足性。语用条件、语境功能以及话题、焦点、预设、蕴含、省略、移位、空位、生成、转换等观念,使语法研究出现了大的变化。
(4)事实与理论相结合。中国语言学历来具有务实的优良传统,对语言事实的调查、分析、总结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重视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汉语语法理论,把事实和理论结合起来。《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法答问》、《汉语语法研究》等都体现了较强的理论色彩,变换分析的理论探讨、语义特征分析法的总结等也是加强理论指导的表现,而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更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对适合汉语语法的语法理论探索的自觉意识。
(5)主流与多元相结合。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突破了传统语法的一统天下并成为语法研究的主流,同时,还有乔姆斯基理论、菲尔墨的格语法以及系统功能理论、切夫语法、蒙太古语法等都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被借鉴和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外、变换分析、语义结构分析、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指向分析、动词的格向分析、三个平面分析等方法配合使用。这种多样化态势促进了汉语语法的深化。
(6)借鉴与创新相结合。三个平面理论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立足革新,不断探索”的结果,既来源于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又吸取了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和格语法的长处,并充分利用了现代语义和语用学的成果,更是基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一特点提出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新时期语法学中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范例。
(7)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共同语与方言相结合。“大小三角理论”主张将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结合起来。
(8)研究与应用相结合。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的需求也是促进语法学发展的积极因素。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对汉语语法研究提出了挑战,促使了汉语语法的发展。
28、请问“新时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思潮有哪些?”
新时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思潮有:
(1)结构主义的描写语言学得到广泛应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虽然主要是在传统语法的间架里谈问题,但“别的学派有可取之处也不排斥”,这其中对结构主义的引述不少。80年代初的“析句方法讨论”和哈尔滨“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使描写语言学的主要分析方法——直接成分分析法(或谓层次分析法),逐渐成为主要的析句方法,并在语法教学中得以应用,从此结构主义的层次、功能、分布、替换、扩展、切分、客观描写等观念逐渐深入汉语语法学,尤其是层次观念,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结构本质的认识。
(2)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相结合的学说成为热点。结构主义语法,句子分析和句法分析从形式入手,语法研究难以达到搞清楚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关系这一语法研究的终极目的,既不能较好地解释句法结构的灵活性、多样性,也不能指导和说明句子的具体运用。句法分析是不自足的。正是认识到单纯句法分析存在的不足,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相
30
结合的析句理论便应运而生。这一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新时期语法观念更为深刻的转变,使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走向深入。
(3)大语法观念的逐渐形成。由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所关心的主要是语言系统本身,语法也只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形式。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种“纯语法”的研究已难以解释很多复杂的语法现象,语法学的领域必须开拓,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借助于相关学科的方法、材料、手段、理论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解释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同时语法学也应向其他学科输送自己的成果,以相互结合而相得益彰。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社会学、信息理论、系统理论、符号学理论、统计学、模糊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方法、理论都在语法研究中得到应用。这种大语法观念的形成,不仅开拓了语法研究的新领域,也带来了语法研究的深入和语法观念的转变,增强了语法学的解释力,提供了对语法现象观察、研究的新视点、新方法。
(4)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倡导。在文化语言学理论影响下,流水向、意合法、隐藏的语法范畴、句读段组织论、单音节性、功能句型观等观念的提出或重新论述,也为人们正确认识汉语语法的结构规律提供了新的视点。 29、三个平面理论已经成为语法研究的基本方法,请您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三个平面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句法、语义、语用的结合体,也就是包含着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三个平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和制约。三者之中,句法和语义可以说是表里关系,或者说是显层和隐层的关系。实词和实词组成的结构体从句法平面可分析出句法结构,从语义平面可分析出语义结构,这种静态的结构体一旦进入言语交际进行表达时,要不要变,怎样变,都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即受制于语用。在具体的句子里,句法和语义结构中的成分跟语用中的成分或语用因素之间的关系大体上概括为:(1)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即语用平面传达的信息是由某些句法成分或语义成分承载的。无论是主题或述题还是表达重心和焦点都得落在某个句法成分或语义成分上。(2)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是句子的内层框架,它表达句子的基本意义,决定句子的句型和句式。语用成分、语用因素决定句子的句类和其他行为类型。(3)客观和主观的关系。句法和语义结构表示客观的某个事实或事件,而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带有主观性,即表示说话者对事实或事件的态度或看法,表达或交际的意图以及言语的感情色彩等。
三个平面有三种结构,而结构总是由一定的结构成分组成的,所以句法结构里有句法成分,语义结构里有语义成分,语用结构里有语用成分。三个平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由于着眼点不同,会有所侧重:从说话人的角度看,语法是关键,因为心中有了意思,要找表达形式,这属于编码的过程;从听话人的角度看,语义是关键,因为要通过形式去了解所表达的意义,这属于解码过程;从双方交际的角度看,语用是关键,因为说话的根本目的是要致用;从语法研究的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也可以说是个纲,因为句法结构是句子的基础结构,内层结构,语义要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基础上才能显示出来,语义和语用发生关系也不能脱离句法。既然句法是语法的核心,所以在研究一个句子时,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隐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力求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内层和外层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三个平面的理论扩大了语法研究的范围,突破了以往语法研究仅以句法为内容的局限,加强了对句子的解释力。
句法分析中词组(短语)的分析是句子分析的基础。句子分析的终极目的是确定句型。三个平面中的句法分析着眼于句子和词组(短语)的结构,既研究结构方式,又注重层次切分。同只重视句子成分分析的传统语法学相比,它把层次分析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而同只讲层次切分不讲成分分析的结构主义语法学相比,它较好地处理了成分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句法分析不仅要找出结构的直接成分,还要确定两个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或结构方
31
式,如果是句子,还得确定句子的格局(即句型)。在这方面,单纯进行层次分析也就无济于事了。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都是偏重于形式的,这是在句法平面进行句法分析的基本特点。
三个平面中的语义是指跟句法相关的语义,并不包括一般所说的语义学所包含的所有语义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
(1)动核结构(或称“述谓结构”),它由动词(广义的)和它联系着的某些语义成分组成。动核结构是语义平面的基本结构,是生成句子的基底。这是隐层的,必须通过句法结构才能显示。同一动核结构可以用不同的句法结构表示。
(2)动词的“价”(Valenec,也译作“向”),根据动核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的动元(强制性的语义成分)的数目,动词可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等。
(3)名词的“格”,格指名词跟动词组成语义结构时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等。
(4)语义指向。它指的是句子里的词语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动词有个动作方向的问题,状语、补语也有个语义指向的问题。
(5)词的语义特征。它反映某一类词和一类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一类词和另一类词在词义上的搭配关系。
(6)语义的选择限制。句法上能结合的词语不见得在语义上都能搭配,因为词与词搭配时在语义上有选择性。
三个平面中的语用指的是跟句法有关的语用因素,不包括一般所说的语用学中谈到的所有语用因素。主要有:
(1)主题和述题。“主题——述题”结构是语法的一种重要的语用结构。主题是说明的对象,一般是已知信息;述题是对主题进行说明的部分,一般是未知信息。说话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可选择某个成分做主题,选择的主题不同,语用价值就有差别。
(2)表达重心和焦点。表达重心是指句法结构中由于表达需要而着重说明的成分,它和结构中心不同;结构中心属句法平面而且是固定的,表达重心则属于语用平面,往往决定于表达的意图。一般说来,非结构中心在具体句子中往往是表达重心。焦点是直陈句所传递的新信息的核心,重点,一般位于句末的实词语上。
(3)语气。句子都有一定的语气。按照不同的语气可以对句子进行分类,分出来的类叫句类。句类和句型是有区别的:句型指句子的格局,是句子的句法结构类型,属于句法平面;句类则属于语用平面。不同的句型可属于同一句类,不同的句类也可属于同一句型。
(4)口气。句子可以有种种口气,如肯定与否定,强横和委婉等等。
(5)评议性成分。插或添加在“句法——语义”结构上的带有评议性的词语,或表推测,或表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意见等,这些都是语用成分。
(6)句型或句式变化。在动态的具体的句子中,借助于一定的语境,句型或句式会起某种变化,或省略某个成分而成为省略句,或移动某个成分的次序而成为移位句,这就是所谓“变式句”,其中的规律性东西很值得探索。
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自觉地既明确区分又相互兼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的
32
平面。传统语法也讲语义,但它的语义观点是模糊的,混沌的,其中很多是和语法无关的意义如词语的概念意义等;有时它也讲点语用,如陈述、插说、语气、口气等。但总的说来,它对语义、语用的分析还是比较零散的,更没有提高到理论上有意识区别三个平面。一些结构主义语法学者只重形式的描写,很少谈到甚至回避语义问题,对语用的研究就更不用说了。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语法观念甚至语言观念上的变化。这种观念上的改变,将促使人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汉语语法规律和现象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描写和解释。
30、现代汉语讲到词有词类,根据语法功能分类,那么语素的功能类,即构词的功能类,如何划分。
语素的功能类到底该如何划分,的确是一个问题。讲到语素的分类一般按照构词能力以及在构词中出现的位置分为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类似词类这样的语素类,以前还真没有太多的人提起。不过,近年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里,倒是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因为中文信息处理要求给每一个对象都定性。我自己也做过一些研究。综合别人及我自己的研究回答如下,请参考。
语素的划类与归类是指语素“词性”的划分与确定。依据的标准是语素的意义和其所构成词的词性。一般来说依据语素的抽象意义来分类和归类,如果语素表示的是“人或事物”,就确定为名词语素;表示的是“动作或行为”,就确定为动词语素;表示的是“性质或状态”就确定为形容词语素;依此类推。部分语素,就其本身单独来看,不好确定,就根据其构成词的词性来确定,如果构成的是形容词就确定为形容词语素,如果构成的是区别词就确定为区别语素,依此类推。“初(最低级的)”“超(超出寻常的)”构成的“初级”“初等”“超级”是区别词,这些语素就定为区别词语素。“当”有一个字位意义是“事情发生的时间”,构成的词是“当时”,“当时”是时间词,因此“当”归为“时间词语素”。
31、中学语文课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分析句子,大学里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子,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差异表现在:
(1)理论基础:中心词分析法是传统语法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法的分析方法。
(2)长处与不足
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析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便于归纳句型,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被长期使用。但它的不足也很明显:
A、 抽出的句子主干的意义和句子的实际意义矛盾。经典例子是“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
B、 忽视了句法成分组合的层次性,不能分化由于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
比如:“写你的”
层次分析注意揭示了句法成分组合的层次性,可以有效地说明由于结构层次的不同造成的歧义。
33、关于语法单位,有人说是语素、词、短语、句子四级,有人说是语素、词、短语、小句和句子五级。您知道还有别的说法吗?您认为应该如何划分语法单位?
(1) 加上“句群”,(2)加上音素、音位、音节
关键要看“语法”的范围和划分的目的。如果语法的范围指音义结合的单位,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音义结合的单位的形式的组织规律,那就划分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四级;如果语
33
法的范围指音义结合的单位,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音义结合的单位的语用的组织规律,那就划分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五级;如果语法的范围指语言的组织规律,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从最小的语言单位逐层组织的规律,那就划分为音素、音位、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四级;
3、词的分类,有很多说法,分歧也很大,我们暂不评价各种意见的优劣,请单就词的类别之所以形成谈谈您的看法。?
(1)划分词类的目的,(2)划分词类的基本标准(3)具体划分的类。目的决定了划分的标准,划分标准决定了具体的词类。
4、有这样的语言现象:一种句法结构,在一种语言(如日语)中被认为是合语法的,在另一种语言(如汉语)中却是不合语法的,请结合实例就这种情况谈谈看法。?
比如有些句子中状语、定语在中心语后面,而汉语则一般不能。
5、结合实例谈谈汉语句子语法与语义的关系。?
句子的语法是表层的、结构形式的,语义是深层的、内容的。例如:语法的动宾结构,语义可能有:动作-受事、动作-结果、动作-处所、动作-施事等。
6、有教材说,“爱憎类”的词“爱、喜欢、夸奖、表扬、恨、骂、嫌、讨厌”常带兼语,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比如“我喜欢他老实”。“喜欢”的受事宾语是“他”,原因是“他老实”。“他”既是“喜欢”的宾语,又是“老实”的主语,符合兼语句的要求。 7,您对义素分析有何看法,它有什么局限性吗
局限:(1)不能分析所有的词语,范围小;(2)主观性比较强。
40、1, 对于教材第145页“一、现代汉语基本词语信息库的收词原则讲到6、语法义项原则”时我有点不懂。教材中在“语法义项原则”下又分了三点,其中的(2)说的是“多义词一个义项若语法功能不同为一个词条,若几个义项语法功能相同为一个词条”。我认为此处不妥,应改为“多义词一个义项若语法功能不同就要作不同的词条,若几个义项语法功能相同也要由义项数确定词条数”。是这样吗?
[ 回答:不是。因为语法信息词典主要关注的是词语的语法功能信息,所以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如果语法功能不同,就确立为不同的词条,如果其中一些义项语法功能相同就合并为一个词条。简单说,就是以语法功能的是否相同确定其是否为独立的词条。这和《汉字义类信息库》有所不同。]
我们知道,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语素也有意义。那么,语素义与词的意义之间,有什么联系、什么区别呢?前面学过,语素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两类,那么,这两类语素的意义与词义的关系是否一致呢?本节分析这几个问题。
一、语素义
(一)不成词语素的意义
不成词语素本身不能成为词,只能同别的语素结合成词或固定结构(如成语、歇后语),所以,不成词语素的意义,只存在于它所构成的合成词和固定结构中。
语素义就是指存在于合成词和固定结构中的语素的意义。如:
34
“番”,是一个不成词语素,有一个义项:“指外国或外族”。这个意义只存在于合成词如“番邦”“番茄”之中。
“尘”,也是不成词语素,它有“飞扬的或附在物体上的细小灰土”的意义,该意义存在于合成词“尘土”“吸尘器”等之中;它还有“尘世”的意义,该意义存在于合成词“红尘”“尘虑”“尘俗”“尘嚣”等之中。
(二)成词语素的意义
先看下面的例子。“海”,是一个成词语素,《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①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东海、南海。
②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
③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
④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
⑤〈方〉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广场上的人可海啦!
⑥〈方〉漫无目标地:海骂。
⑦〈方〉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
⑧姓。
(注:〈方〉,表示方言中的用法)
“海”的第①项意义,是词义,也是语素义。因为“海”具有“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的意义时,它可以直接作为词来运用。如“我们看海去”“海很大很大”,这时是词义。同时,它也可以与别的语素构成合成词或固定结构,如“海岸、海拔、海带、海岛、海产、海角天涯、海军、海难、海滩、海啸……”,这时,它的意义存在于由“海”所构成的合成词和固定结构中,是语素义。
“海”的第②③④项意义,只是语素义,不是词义。因为,第②项意义只存在于由它构成的合成词“人海”“火海”等之中;第③项意义,只存在于由它构成的合成词“海量”“海碗”等之中;第④项意义,只存在于由它构成的合成词“海棠”“海枣”等之中。
可见,成词语素的意义有两种情况:
1、它的某个意义,既可以是词义也可以是语素义。如“我们看海去”中的“海”,与“海峡”中的“海”。
2、它的某个意义,只是语素义,不是词义。如“海量”中的“海”、“人山人海”中的“海”。
二、词义同语素义的关系
我们知道,词是由语素构成的。那么,词义是不是由语素义构成的呢?词义和语素义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了解这些,对我们理解词义、辨析词义、准确地使用词语,都有很大的帮助。词义同构成它的语素义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素义表示词义
35
有三种情况。
1、词义等于语素义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即由一个成词语素直接构成的词,其词义就等于语素义。如前文所说的“我们看海去”中的“海”。又如“玻璃”这个词的词义也等于它的语素义。
2、词义等于语素义的直接组合
这一般出现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中。如:
高大 又高又大。
国策 国家的基本政策。
看重 很看得起;看得很得要。
研制 研究制造
双休日 指星期六和星期天两个休息日。
3、两个语素原来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共同表达一个同原语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这时的词义与语素义相比,得到了强化或进一步概括抽象。
如:种类 道路 偷盗 意义 声音 缺乏 制造 奇怪 寒冷 美丽。
种类 两个语素“种”和“类”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共同表达一个相同的意思。
偷盗 两个语素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共同表达一个相同的意思。
(二)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比喻用法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有的就是在本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借代、比喻的手法而产生借代义、比喻义的。如:
拴:①用绳子等绕在物体上,再打上结。②比喻缠住而不能自由行动:被琐事~住了。
第①项意义是其本义和基本义,第②项是比喻义,词义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
下面着重分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这类词的语素义只能反映词义的部分内容和特点。如“木耳”,两个语素所着重反映的只有“木头上(长)”和“耳朵形”这样两个特点,不能反映“木耳”这个词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1、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
(1)几个语素共同借代。如:
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如“眉目清秀”。用“眉目”来指“容貌”,这是用部分指代整体。
眉眼: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神情。如“小姑娘眉眼长得很俊。”这也是用部分指代整体。
笔墨:笔和墨,指文字或诗文书画等。如“笔墨流畅”“西湖美丽的景色,不是用笔墨可以形
36
容的。”这是用工具代结果。
血汗:血和汗。用来象征辛勤的劳动。如:“粮食是农民用血汗换来的。”
(2)其中一个语素是借代用法。如:
归田:指退职回乡。语素“田”是借代用法,指代“家乡”。如“解甲归田”,“告老归田”。
嘴甜:说的话使人听着舒服。语素“嘴”是借代用法,指“说话或说的话”。以身体部位代替相关动作或动作的结果。
嘴硬:自知理亏而口头上不肯认错或服输。语素“嘴”是借代用法,同上例。
1、 词义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如:
(1)构成词的几个语素作为一个整体,用作喻体。如:
手足:比喻兄弟。如“情同手足”、“手足情深”。
摇篮:①供婴儿睡的家具。②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以上两例,词义是几个语素整体所表示的比喻义。“龙眼”“虎口”“线索”“饭桶”“草包”“落汤鸡”“里程碑”“奠基石”“中流砥柱”等等都是。
(2)构成词的几个语素中,只有一个语素是比喻用法,只用了一个语素的比喻义。如:
山脚 山的靠近平地的部分。其中语素“脚”是比喻用法。
带鱼 体长侧扁,形状像带子,我国重要海产鱼之一。语素“带”是比喻用法。
笔直 很直。语素“笔”是比喻用法,像笔一样直。
火红 ①像火一样红:火红的太阳。 ②形容旺盛或热烈:火红的青春。语素“火“是比喻用法。
瓜分 像切瓜一样地分割或分配,多指分割疆土。语素“瓜”是比喻用法。
另外,“肤浅、雪白、碧绿、蚕食、云集、席卷、蜂拥、心扉、心弦、月球”等都是。
(三)几个语素的意义仅表示词义的某些内容
客观事物有各种丰富的特点,形貌、性质、功用等等,人们用合成词去反映客观事物和现象时,只能用组成该词的语素去反映其中的某些特点,而不是全部特点。因此,语素义只表示了词义的某些内容,不能完全表示词义的全部内容。
台灯 放在桌子上用的有座子的电灯。语素“灯”表示这是一种灯具,语素“台”表示这种灯是放在桌子等有平面的家具上使用的。
黑板 用木头或玻璃等制成的可以在上面用粉笔写字的黑色平板。语素“黑”表示颜色,语素“板”表示这是一块板状的东西。
电视 ①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物体影像的装置。②用上述装置传送的影像。语素“电”表示是利用电的,语素“视”表示可以看的。
37
开关 电器装置上接通和截断电路的设备。语素“开”表示接通,语素“关”表示截断。
买卖 生意;指商店。语素“买”和“卖”是生意所涉及的双方的最主要动作。
再如“夏至、霜降、知音、破例、毕业、失眠、饼干、蛋黄、故事、名片、手套……”也是。
这类词很多。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几个语素的意义去推断词义。因为这类词的词义不是几个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语素义只表示了词义的某些内容。
(四)合成词中部分语素失落原义
1、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词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词义,这是复词偏义现象,这样的词是偏义词(又叫“偏义复词”、“偏义复合词”)。如:
国家 ①阶级统治的工具。②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语素“家”在这里没有具体意义。
忘记 经历的事物不再存留在记忆中,不记得。语素“记”在这里没有意义。
这些在合成词中不表示词义的语素,原来都是有意义的,只是经过慢慢发展变化,才在特定合成词中意义失落,起陪衬作用。如:
兄弟 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指“哥哥和弟弟”。发展到现代汉语,成了一个词,义项有:①弟弟;②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亲切口气);③谦辞,男子跟辈分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自称。这时的“兄”是一个语素,并且语素义失落,在这个合成词中不表示具体意义,只起陪衬作用。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原来表示语素义的情况与现在语素义脱落的情况,有时是并存的。如“人马”,有两个义项。①指军队:“全部人马安然渡过了长江。”②泛指某个集体的人员:“原班人马”,“我们编辑部的人马比较整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等。第一个义项中“人”和“马”这两个语素的意义共同构成了词义。而在第二个义项中,语素“马”只是个陪衬语素了。又如八十年代新出现的“独生子女”,其中“子”和“女”在具体使用中,有时有一个是陪衬语素。
2、几个语素,有的语素可以表示词义的某些内容,有的语素意义模糊(不能说没有意义,但也不能明确指出它的意义)。如:
麻利 敏捷;迅速。语素“麻”在这里意义模糊。
又如“丝糕”的“丝”、“江米”的“江”,这两个语素在这里意义模糊。
三、了解词义和语素义之间关系的作用
为什么要了解词义和构成它的语素义之间的关系呢?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掌握这类知识,对理解词义、辨析词义、准确地使用词语等,都有很大的益处。
(一)可以根据词义和语素义之间的关系,说明事物得名的来由、造词理据。(此处内容供参考)
名称与客观事物现象之间,虽然是“约定俗成”的关系,但是人们在给某个事物或现象命名时,总是要以语言的造词规律和事物现象的某种特征某一标志作为命名的根据。用作命名根据的事物现象的特征或标志,在词里的表现,就叫造词理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得名之由”。
“巾帼”,借指妇女。为什么?因为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这是用妇女常用的物品来借指妇女,“巾”和“帼”两个语素义是借代用法表示词义,由相关的物品指代人。
38
“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为什么?春秋时代楚国行军时,走在队伍前头的人手里拿着茅草,若遇敌情,则举茅草以报警,前茅是报警用的旗帜、报警的信号。所以后人用来指名次列在前面。
当然,由于词义的发展和变化,一个词可能会跟它所由形成的语素之间失去意义上的联系,它的构词的理据性也变得模糊难辨。如:谁都知道“阑尾”是什么,但是为什么叫“阑尾”,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几种常见的外国语中,“阑尾”一词的读音跟汉语的lánwěi都毫无关系,汉语外来词词典也没有收列“阑尾”的词,那就只能从汉语本身去探索它的语素义了。“阑”字有“尽头、残余”的意思。如《史记·高祖本纪》:“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酒阑”,就是酒喝到尽头,快结束的时候。而阑尾正是盲肠的尽头、“尾”端。“阑尾”是末尾的意思。(见《中国语文》1997年第6期。)
(二)有助于准确用词。
语素在所由构成的合成词和固定结构中,有的语素义比较生僻,这使人们在理解词义时有一定的困难。这时若能了解语素义,词义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
“再接再厉”,指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可是经常有人把“厉”错写成“鼓励”的“励”。误用者没有理解组成该词的语素及其语素义。接:交战。砺:砺石,磨刀石,磨(刀),这是磨快、磨利。“砺”也写成“厉”。可见,该成语不可写成“再接再励”。
“秣马厉兵”mòmǎlìbīng,喂饱马,磨快兵器,指准备作战。秣,喂牲口。厉,同“砺”,磨(刀)。厉兵,砺兵,磨快兵器,指做好准备。
(三)有助于辨析同义词。
有不少同义词之间的不同,表现在所由构成的语素的意义不同上。如:
“阻止”和“制止”,两者构词方式相同,而且都有一个语素“止”。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阻”和“制”上。“阻止”是“阻拦使停止”,“制止”是“强制使停止”。
“权利”和“权力”,两者的不同主要在“利”和“力”上。“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跟“义务”相对)。“权力”: ①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两词比较,“权利”着重指依法享有的不容侵犯的利益;“权力”着重指权柄和力量。“权利”靠跟“维护、合法、民主”等词搭配;“权力”常跟“统治、国家、机构”等词搭配。
词义和构成它的语素义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下表:
1 语素义直接完全
表示词义
①词义等于语素义 玻璃
②词义等于语素义的直接组合 高大、私营、研制
③几个同义近义语素共同表示词义 琐细、种类、缺乏
2 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或比喻用法 ①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 A几个语素作为整体共同借代
39
笔墨、血汗
B其中某个语素是借代用法 归田、嘴甜
②词义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 A几个语素作为整体共同比喻 手足、摇篮、青云
B其中某个语素是比喻用法 木耳、山脚、瓜分
3 几个语素的意义表示词义的某些内容
开关、手套、知音、挂面、 台灯、买卖
4 合成词中部分语素失落原义 ①复词偏义 忘记、兄弟
②部分语素的意义模糊 丝糕、麻利
词义同语素义的关系
单纯词的词义即是它的语素义. 合成词的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
1,词义与原语素义是一致的
(1)词义是原语素义之和:旷野,军训,恳请,影视,出操,说明 (2)词义与语素义是对等的:哀伤,祸患,寺庙,语言
2,词义和语素义不同
(1)词义是原语素义的概括或引申:买卖,反正,江山,穿戴,裁缝,纸张,马匹 (2)词义是原语素义的比喻或引申:手足,笔墨,鳞爪
(3)词义只是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兄弟,动静,忘记,窗户,睡觉 (4)词义与原语素义没有什么关系:东西,冬烘,不惑,泰山
(5)由于词所代表的事物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语素义不能表示今天的词义:轮船,火车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