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
Vol.24No.1Mar.2007
文章编号:1004-6011(2008)01-0030-04
浅议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
滕学荣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生态宜居城市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好追求.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不得
不面对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本文从理论出发,结合国内外的成功设计案例,探讨规划生态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宜居城市;生态;城市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111+5
文献标志码:A
BriefTalkonthePlanningofanEcologicalandWellDwellingCity
TengXuerong(SchoolofArchitectureandCityPlanning,BUCEABeijing100044)
Abstract:Tobuildanecologicalandwelldwellingcityisanicedreamofpeoplefromancienttime.Butpeoplehavetofaceaseriesofincreasingenvironmentalpressureduringthecourseofrapidurbanizationnow.Basedonthecityplanningtheory,alongwithsuccessfulcasesinoverseasanddomestic,thearticletriestoprobeintotheefficiencymethodsofplanningtheecologicalandwelldwellingcity.
Keywords:well2dwellingcity;ecology;cityplanning
才能实现.
1 生态宜居城市的理想
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中,人们对居住需要有着朴素而丰富的阐述.“安其居,乐其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诗人、哲学家的言语反映出古代中国居民对于居住环境质量的追求.建立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一直追求的理想.2000年“‘UR2BAN’世界城市未来大会”的报告中指出:适宜居住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面对更多的是交通压力的增加、空气质量的下降、水资源的污染.如果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连自身的健康都难以保证,何谈拥有宜人居住的城市环境,怎样实现“诗意的栖居”?实际上,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人们从未间断对城市未来的探索.随着生态发展观的广泛认同,人们意识到发展是人类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发展不能仅仅考虑当代人甚至少数人的舒适和享受,还要顾及全人类的长久生存.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要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增进社会和谐和创建“宜人居住”的环境为先决条件.规划生态化的宜居城市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任务.
的环境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但在当今世界里,并非轻而易举的任务,它需要人们作极大的努力
收稿日期:2008-01-10
),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简介:滕学荣(197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1期滕学荣:浅议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31
林木环绕.城中官衙、民居的合院以及私家园林均
2 宜居城市的核心问题
吴良镛先生在迎接2000年“‘URBAN’世界城市未来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在城市化加速发展下,特别要注意回到基本的需要上来(backtothe
[1]
basic),即归根到底要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
(WellDwelling)更加关注人类具体城市的“宜居性”需求,关注人们对某一区域的主观反映.后工业社
会,人们关注“生活质量”,我们不能再建造丑陋的、不协调的、汽车为主导的、缺乏公园、步行道的、缺乏公共活力的城市和郊区.我们如何能够使居住的环境充满绿色,既方便又有安全感,如何使现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广场变成具有品味,与自然相协调的社区环境.我们如何规划城市,使城市具有魅力并让城市中的大人、小孩、老人、年轻人都觉得舒适.所有这些问题需要长期的规划.宜人居住的环境中应当包括:健康的环境、美好的房屋、安全的公共区域、畅快的交通、有公园和公共交往区域(如图1,由公园绿地创造的宜人生活环境)、良好的社会交往等等.这些元素很显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规划原则、技术渠道,寻找生态城市结构形态,来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和宜人的环境.
有绿化.例如江南水乡绍兴,如果从绍兴城内的府山顶上向西北方向的西小路一带俯视,将会看到以河为主的水乡水巷的秀美动人的景色,河上有几座石桥,又有林木掩映期间,可谓理想的环境.“灵汜桥前百里镜,白帆山掩五云溪”描述的是绍兴最早的有记载的桥的优美景象[2].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也是多层次的.山水风景配衬着城市,城市中又有自然风景.绍兴城内有三山,有河池有园林;三山之上园林内又有建筑,建筑小院之中又有咫尺园林,河边有街市.从街道与房屋天井中有能看到三山河川的风景,所谓“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又林泉之致”.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交替,多层次变化,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情趣.312 西方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实践在国际上,许多国家为了实现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从理论上到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以新的思想和观念进行城市规划,在城市中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目标.
例如美国西海岸的滨海城市伯克利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卓有成效,建设慢行街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城市建设会议等等.经过20年的努力,伯克利具有典型的亦城亦乡的空间结
构,在住宅区内,每隔一栋住宅就有一块占地有数个住宅面积之大的农田,农田上种植的蔬菜和水果作为“绿色食品”很受当地居民及附近城区居民的喜爱[3].
20世纪60年代波特兰也像其他许多城市一样
图1 宜人的公园绿地
处于困境之中———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社会问题颓废.它制定新的城市发展计划,采取综合手段来激发城市活力.改变交通状况,支持设计和建造步行型和公共交通导向型的交通体系.改造城市环境,将废弃的停车场改造成公共广场,在城市边缘沿河延伸的高速公路改造城沿河公园.集中力量解决市区住房矛盾,把重点放在住宅建设上.关注公共文化艺术,要求所有新建项目都要向公共文化艺术捐赠一定比例的资金.注重历史遗产的保护,努力保护重要的历史建筑.波特兰被认为是成功的避免和解决许多城市问题的范例.
3 生态宜居城市的设计实例
311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念下的宜居环境
中国古代城市营造的总的朴素自然观,把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曾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城市的选址依托大自然,城市周围或有绿色的山林,或有优美的水面;城市中的水网系统充分利用自然水系,沿主要水系形成绿色地带.都城中按方位的不同建有皇家坛庙,皆有大片绿地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2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
313 发展中国家的有益探索
心人与土地关系的改变,尊重土地自身的价值,重新审视人与所栖居的土地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也在探索生态人居环境建设途径,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是著名的成功范例.该市是巴西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人口从1950年的30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210万人,它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做到了污染少、犯罪率低和受教育水平高.
库里蒂巴在具体的行动上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第一,结合自然的设计.通过法律把自然排水系统保护起来并加以利用,在河道旁建设有蓄洪作用的公园,并修建人工湖.公园种植大面积绿化,河两岸的废弃厂房和其他建筑物改造成体育和休闲设施.“结合自然设计”不仅根治水患,还增加人均绿地面积,创造出公共休闲区域,大大改善城市环境.第二,公交优先,建立快速方便的公交系统,把自行车道和步行区作为城市整体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居民出行经济、快捷和方便,也使库里蒂巴成为巴西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第三,鼓励市民参与,市政府鼓励企业、组织、个人参与公益活动,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和激励措施.既节约了资源,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供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图2 北京二环路边的城市公园
412 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污染和浪费
重视能量和材料在人类社会的流动.能源的节
省和材料的再利用是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如使用节能灯管、节约用水等.建筑节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总之要改变一次性消费能源的状态,尽量采取措施促进能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例如卡尔索普设计的马林太阳村,80%的室内保温和热水供应能量都取自太阳能,30%的食物由当地生产,50%的用水是通过采集雨水和重新利用废水而获得.日本北九州市按照建筑节能的标准建设了一栋环境生态高层住宅,该住宅的电力由风车提供,温热水由太阳能提供,每户都有可将生活垃圾变成植物肥料的垃圾处理机.大楼外面的地面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可使雨水渗入地下.413 恢复自然系统
城市区域中几乎完全是由人工制造的,充满了人行道、建筑,广场中也通常没有当地的植被,但是在很多地方,原始的生态因素还是被挖掘出来.这样的因素能够增加城市的“宜居性”,促进区域的生态健康.在美国,很多大坝被拆除,溪流恢复,野生动物重新出现,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重要的商贸城市海尔布隆市(Heil2bornn)在原来的砖瓦厂旧址,修建了一座对如何处理工业废弃地影响巨大的———砖瓦厂公园,见图3.停产至建公园前的7年闲置期,该地段生态系统有所恢复,部分昆虫和鸟类回到这里栖息.公园的设
4 规划生态宜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411 紧凑的有效的土地利用
土地或许是人类最重要的有限的资源,目前的土地开发模式无疑是不可持续的.例如北京,核心地区功能布置过密,城市设施与环境达不到世界城市的标准,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发展占用的土地将进一步呈现不可避免的扩张趋势.因此要实现大北京地区的土地整体利用,就应该综合平衡,保护生态绿地、水源保护地等生态敏感区,保护基本农田、淡水养殖区等,强化生态建设.最有效的利用土地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改造旧城区,提高旧城区的绿地率,使之更加安全、宜人居住.二环路周边城市公园建设,就极大地改善了城区的生活环境(图2).二是保留农业用地、生态居住区和公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仅关心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改变,更重要的是关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1期滕学荣:浅议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33
计师充分保留原址原貌,保留湖泊、湿地和水生植物,保留自然的记忆.现在该公园成为受不同阶层喜爱的自然景观和市民公园.
长期的努力.通过公共教育、政治组织、政策工具(标准、指数)、好的设计实践范例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性.创建新的公共机构以保证规划的原则和公平性.通过协调管理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对城乡建设实施有效管理,达到城市或区域效率的最佳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在进行城市系统规划时,尽量包含不同团体的意见,建立“科学共同体”,积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对跨越行政界限、专业界限的发展做前瞻性的研究,以提高城市和地区长期的健康发展.可以将一些成功的例子介绍给这些“利益相关者”,
图3 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
414 健康的社会生态
社会生态比自然生态更难以把握.有些问题是
显而易见的,例如,街头流浪汉;而有些是问题则是隐形的:例如城市移民问题.这些都会降低社区整体的居住性.促进健康的社会生态意味着赋予每一个社区居民以平等的权利,尤其是考虑到那些弱势群体的权利.特别是在公共政策方面需要给与保证.
415 保留地域文化他们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标准和指标来达成一致,并在今后的实施中对项目进行监督,以便更好的达到既定目的.
最后,要通过政治组织保证可持续目标、政策、项目的实施,并进行制度修改.很多城市中,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保护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而进行阻挠,因此,这也是建立可持续的和宜人居住的城市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规划和设计生态宜居城市依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不同的城市将会选择不同的道路.重要的是目前的城市还是很年轻的.因此,随着生态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逐渐探索到新的途径,会形成更加新颖的、形式更多变的城市发展的模式,希望能够早日实现“诗意的栖居”的美好愿望.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吴良镛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
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传统文化
以及当地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独特的社会关系.充分利用地域文脉,使人居环境具有地方的活力,使人们乐于去居住.地域的历史、文化增加了可持续性,地域文化的精华应当予以保护.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传统手工业、地方语言、宗教文化、建筑技术来保护地域文化,更要保护当地的农田和资源储备,把本国的建筑和材料应用于当地的发展中.例如北京菊儿胡同住宅建筑群,延续北京从故宫到民居四合院的合院体系,尊重严谨的城市肌理,是在保留地域文化基础上的对“类四合院”、“新住宅体系”的一种尝试.而对大北京的发展规划研究中,强调要继承和发扬首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加强对旧城核心区保护,保护古城文化遗产及其格局.
版社,2002:50
[2] 沈福煦,刘杰.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M].湖北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40
[3] 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221
[责任编辑:牛志霖]
5 小结
如何在城镇建设中实践上述目标,首先,要进行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