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
(古诗鉴赏最后复习要简约化,就是告诉学生:要抄写诗句基本的内容,要概括相关的语句;要分辨表现手法;要通过冷词与热词推断思想感情。练字题答题技巧就是“表现手法+本义+句意+感情”;炼句题、全诗如何写什么的、表现手法与思想感情题就是“表现手法+内容概括+感情主旨”。)
一、表现手法简述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描写角度四类。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二.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2.比拟 3.对偶 4.夸张 5.借代 6.设问 7.反问 8.对比 9.双关 10.互文 11.用典 12.顶真 13.反复 14.通感 15.象征
三.描写手法
1.白描 2.渲染 3、烘托 4.虚实结合 5.联想和想象 6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7对比(色彩对比) 8.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动静结合(有动有静) 9.细节描写 10.点面结合 10.移步换景
四.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多是几种综合运用
方位角度主要指远、近,高、低 ,上、下,内、外,多是两种进行结合。
拓展关注:分清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就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表达技巧宽泛理解就是表现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等。
二、题型与答题建议
1、人物形象题:人物特点+具体分析+作者情感
2、景物形象题:翻译+景物(意境、氛围)特点+作者情感
3、事物形象题:事物特点+具体分析+作者意图(托物言志)
4、炼字题:字意+句意+手法+分析+情感
5、炼句题(赏析题):句意+手法+分析+情感
6、表现手法题:手法+分析+情感
7、结构技巧题:结构技巧手法+具体运用+诗中作用
三、表现手法具体解释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间接抒情
1. 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再如《梅花》《荷》《莲》等。
2、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因为不同的诗歌其抒情方式也是不同的,下面这些样式,你可以大体了解,不做必须掌握。如:
有的是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有的是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有的是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有的是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二.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2.比拟 3.对偶 4.夸张 5.借代 6.设问 7.反问 8.对比 9.双关 10.互文 11.用典 12.顶真 13.反复 14.通感 15.象征
三.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
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3、侧面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
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10.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四.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多是几种综合运用
方位角度主要指远、近,高、低 ,上、下,内、外,多是两种进行结合。
拓展关注:分清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就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表达技巧宽泛理解就是表现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