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滑稽的悲剧
作者:黄维聪
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20期
【摘要】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出发,结合《堂吉诃德》这篇小说,通过对小说中具体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说滑稽和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小说的悲剧感是怎么在这样充满喜剧色彩的氛围中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堂吉诃德;滑稽;悲剧 一、喜剧的产生
关于喜剧,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把康德的话,引申说明,他认为笑起于期望的消失,而期望的消失则起于“感觉”和感觉所依附的“概念”有乖讹。
在《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第一次出门,在大路上看到一家客店,他把它当作了堡垒,店门中站着两个妓女,他把她们当成名门闺秀,接着他又把店主当成了堡垒长官。“客店”“妓女”“店主”是一个个的概念,而“堡垒”“名门闺秀”“堡垒长官”是通过堂吉诃德的描述所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原来没有期望把这个感觉放到这概念中去想,把它们混在一起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所以我们会发笑,会认为堂吉诃德很滑稽。同样的,堂吉诃德还把郊野的三四十架风车,当成是三四十个巨人把风车的翅翼看成是巨人的胳膊,要向前厮杀。“风车”“风车的翅翼”是一个个的概念,而“巨人”“巨人的胳膊”是通过堂吉诃德的描述所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原来没有期望把这个感觉放到这概念中去想,把它们混在一起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所以我们同样会发笑,同样会认为堂吉诃德很滑稽。如此的情节还有很多,堂吉诃德让一个又矮又胖、满脸胡子的农民桑丘做仆从,将来还要封他做海岛总督;堂吉诃德在一个山间,听到一阵怪声,他把它当作重要敌情的信号,吩咐桑丘在原地等他,他要单独去进行冒险;堂吉诃德把公羊、母羊的叫唤,当成是“萧萧马嘶、悠悠角声、咚咚鼓响”,把羊群看成是出现在他面前的左右两支军队,他便紧握长枪,像一道电光似地冲了上去,举枪乱刺……许多的故事情节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使人捧腹大笑,同时体现了堂吉诃德滑稽,也让《堂吉诃德》的喜剧色彩油然而生。 二、悲剧的产生
关于悲剧,叔本华认为“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并由此提出了三种悲剧类型,第一种悲剧是由由极恶之人导致的,第二种悲剧是由于盲目追求命运决定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人物所处的位置、关系导致的。当一个人物他所处的社会位置和阶层等特定的、无法变动的客观环境所决定或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可能悲惨的结果,是无法预见、无法改变的。叔本华更倾向于第三种悲剧,而《堂吉诃德》悲剧感的产生,也体现他的第三种悲剧类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的一个穷绅士,他十分喜爱读骑士小说,他还自信地认为书上所写的都是千真万确的,还给自己规划了去做一个游侠骑士的人生,“消灭一切暴行,承担种种艰险,将来功成业就,就可以名传千古”,即把为世界打抱不平、匡扶正义当作是自己严肃而伟大的使命,他坚信他所从事的职业能够把世界导向真善美。而当时西班牙的现实却是与他所幻想的截然不同的另一番世界。15世纪至16世纪初,西班牙战胜了侵略者摩尔人,国家趋于统一,建立了中央王权,国力强盛,称霸于欧洲和美洲,西班牙王国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到塞万提斯生活的16世纪后半期和17世纪初期,西班牙的封建王权已经迅速走向衰落,对外战争,掠夺美洲的财富以供战争和贵族阶级荒淫无耻生活之用,对内与天主教会勾结,对异教徒和自由思想进行残酷镇压。这就是给堂吉诃德的故事加上了一个社会背景,也即叔本华悲剧理论中的人物所处的社会位置、阶层等特定的、无法变动的客观环境。然而堂吉诃德却还不合时宜为自己幻想了一个光明的骑士世界,并怀着一腔美好的愿望坚定不移地要去把它付诸实践,而且为实现自己这个不合时宜的崇高理想,去解救被绑的孩子、大战风车、解放被押送的囚徒,但是他帮助过的孩子受到了更加狠毒的抽打,他放走的囚犯反过来对他拳打脚踢。显然堂吉诃德的骑士精神并没有给当时的带来任何改变,反而越忙越遭。有时自己也成了别人的笑柄,他把邻村的农家女想象为绝美的贵妇人、把穷旅店当作魔堡、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他在公爵家里受尽嘲弄,他的种种行径在被编写成书后成为世人街头巷尾的笑谈。于是在堂吉诃德追求的不合时宜的骑士理想在西班牙的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不仅没能实现,还让自己变得狼狈不堪,导致了悲剧的结局。后来,堂吉诃德回到家,发了高烧,一连躺了六天,起不了床,醒来时已奄奄一息,并对围拢在他身旁的家人和朋友说:“我以前成天整夜读那些骑士小说,读得神魂颠倒;现在觉得心里豁然开朗,明白清楚了。现在知道那些书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太迟。”最后自己也意识到了当初骑士理想的不现实,死前还叮嘱外甥女要“嫁个从未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梗要取消给她的财产继承权。 三、结语
塞万提斯通过描写堂吉诃德这个有着高尚骑士理想的人物,但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的屡屡受挫,因而最终理想没有达成,来给《堂吉诃德》带来许多滑稽味道的同时,也通过一些手法使得小说增添了浓重的悲剧色彩。再结合小说的写作背景,在无言之中既让我们感受到堂吉诃德骑士理想的崇高,又让我们知道当时盛行的骑士小说的胡编乱造、情节离奇,并且还打碎了当时人们像堂吉诃德那种不合时宜且不着边际的骑士理想。 参考文献
[1]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上下)[D].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D].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