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 贾埃兵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年第9期
文/ 贾埃兵
数字普惠金融处于大零售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结合部位,是中小银行转型的战略方向,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中小银行对市场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对自身的深入了解。中小银行要在数字普惠领域快人一步,就要从定位、方向、场景、技术和融合五个角度进行谋篇布局。
明定位:以重点客群规划引领服务下沉
中小银行在成立之初便明确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型企业、服务当地居民的战略定位,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是中小银行的应有之义。从市场需求角度看,目前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农村牧区等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人口及广大中小微企业。中小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需要更加深入的细分目标客群。
就农户而言,要通过研究本地三农问题,确定一类和几类重点客群,进行深耕细作。就产业而言,要充分关注农业、牧业、渔业或林业子行业的特征。就主体而言,要深入细分返乡农民工及农民工、普通农牧户。根据数字普惠金融的重点指向,还要认真研究零金融机构乡镇的普通农户、一般农牧区的征信白户、无账户农牧户等重点群体。
就小微企业而言,要深入研究其所处行业是弱周期的还是强周期的,是否存在核心企业和核心第三方,根据行业产业、现金流结构、风险特征,制定相应开发计划并逐步推进。
在金融服务走向精细化的今天,中小银行要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就要做好客群规划,通过详细分析测算,锁定重点客群,明确服务投放渠道、开发模式和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逐步开发,有序推进。
寻路径:先做普及,再谋优惠
普惠金融涉及“普”和“惠”两个方面,在发展之初往往难以做到同时兼顾。中小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就要首先处理好金融服务质与量的关系,有质无量普惠就无从谈起,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的飞跃。中小银行应该在做好金融服务普及的前提下,再谋求服务价格的优惠。
一方面,国内很多地区的群众还没有享受到合理的金融服务,对于这部分人群,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可负担的价格范围接受正规合法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普惠金融第一位的目的是尽量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服务极为欠缺,很多贫困落后地区对金融服务的价格并没有形成正确认识,导致民间借贷利息高,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地区承担了更高的资金成本。中小银行把数字普惠金融业务迅速推广普及到这些地区,让金融服务有了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渐形成合理的金融服务价格,最大程度帮助到这些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在落实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中小银行如果为了刻意的“惠”而放弃了“普”的可能,才是对地方经济以及银行自身的最大损失。在最初开拓市场过程中,银行往往要承受较高的运营成本,为了未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中小银行可以牺牲一部分短期利益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普惠不等于让利,中小银行如果一面承受着高昂的运营成本,一面又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可能,那么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甚至停滞。如何能持久地开展普惠金融是中小银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小银行数字普惠金融要先做普及,再谋优惠。
利用数字技术有效填补农牧区金融服务网点的减少。广大农村牧区地域跨度大、人口分散,在物理网点减少成为一种趋势下,中小银行要利用数字技术延伸服务触角,逐步扩大服务客群。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与持牌的头部互联网银行合作,将小额贷款金融服务投放到高利贷较为盛行的偏远牧区,改变当地的金融生态和金融供需关系。部分农牧民理财观念淡薄,可以通过线上渠道,出售小额理财产品,培养其科学的理财观念。
利用数字技术压降金融服务成本。通过线上化服务投放模式、模型化决策辅助系统,实现无人工干预的业务办理。中小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初期,涉及到IT系统建设等费用。在金融服务上线之后,通过做大客群、改进管理,逐步压降成本,惠及终端消费者。
找场景:以场景化产品、场景化服务实现普惠愿景
把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精准、高效地提供给目标客群,就需找到一个恰当的着力点,这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场景。场景化金融服务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有效解决普惠金融面临的成本控制和风险定价两个主要难题。
围绕生产场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目前,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和农牧户经营主体,开始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中小银行可以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涉农供应链金融产品以及线上支付产品、理财产品。
围绕生活场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部分农牧民开始在APP上安排生活活动。中小银行可以
针对特定客户群体完善APP功能,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版本的APP,通过APP投放普惠金融服务。
围绕政务管理场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中小银行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结合财政涉农补贴、土地流转管理等政务管理,投放普惠金融服务。
通过场景化、线上化、智能化产品创新扩充服务对象,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消费特点,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服务更多更广的客户,不断扩充服务对象。
引技术:以大数据风控技术解决普惠金融难点
银行要将金融服务范围扩展到未曾覆盖的人群,主要顾虑是成本和风险的考量,而数字技术正为这两个痛点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积极拓展数据来源。对银行现有数据进一步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从数据源方面进行风控模型的拓展。主要是获取更多的数据,在接入各类传统金融数据和自有数据的同时,也接入大量前沿的征信数据,不断丰富数据的维度和边界,提升数据的可信度。进入5G和物联网时代,数据方面会有更多拓展,会更加适时精准,颗粒度会更细。数据的拓展意味着客群的拓展,意味着客户下沉和扩展的可能性。
不断完善客户画像技术。伴随着客户画像技术的完善,可以在客户画像基础上,进行客户分析和客群规划,这样就可以把握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发展和拓展方向,使业务风险更加可控,服务更加精准,用户体验不断提升。
数字化风控技术上助力小微信贷。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向缺乏抵押担保的农户、小微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弱势地域、弱势产业等拓展,原来主要靠抵押控制风险的思路亟待改变。在深入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各种业务基础上,综合考虑业务产品特征、业务风险特征、现金流结构以及技术应用深度等多维因素,推进风控模型升级换代。
充分利用第三方力量升级风险控制模式。中小银行的主体是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这些机构的数字化风控能力较弱。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更为复杂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金融等新型技术的运用将会不断增加,更加考验中小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数字化风控能力。中小银行可以考虑与技术实力雄厚、人员更为专业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全方位业务合作,为业务发展及风险防控提供强有力支撑。
促融合:推进线上和线下融合、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融合
在金融服务数字化、场景化的大趋势下,普惠金融服务要推进两个方面的融合,即推进线上线下的融合、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融合。
大力推进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在线上业务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小银行要客观看待自身物理网点的功能优势。在普惠金融推广过程中,在特定的地区和条件下,物理网点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偏远的农村牧区,老百姓仍然信任银行网点。推广线上业务,依托物理网点能够取得更好效果。
大力推进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融合。未来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中小银行要围绕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学、娱、医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背景下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融合。将金融服务融入非金融服务中,能够实现普惠金融的无感知投放。在对农牧民开展种养殖培训过程中提供信贷服务,在推进农牧民利用电商平台过程中,将金融服务嵌入其中效果更好。通过强化非金融服务,培养客户群的消费习惯和路径依赖,增强客户黏性。多元化服务可以更大程度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效果。
(作者系内蒙古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