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120个文言实词(三)
60.穷qiónɡ
①困窘,走投无路。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②不得志,不能显贵。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③尽。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
④全无生业,贫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⑤荒僻。如穷巷陋室、穷山恶水。
奇思妙记语:“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志,不能显贵”;生活上不通,则是“全无生业,贫困”。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之义,并虚化出“极、尽”之义。
成语助记语:人穷志短 穷形尽相 穷兵黩武 穷而后工 穷寇莫追 穷且益坚 穷乡僻壤 穷奢极欲 穷途末路 穷凶极恶 穷则思变 理屈词穷 白首穷经 黔驴技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
(教师专用)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失意)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效阮籍穷(走投无路)途之哭?当穷(不得志)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尽),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61.去qù
①离开。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距离。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③除去,去掉。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勾践灭吴》)
④前往,到……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
⑤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并序》)
奇思妙记语:“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与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也就是“除去,去掉”。
成语助记语:何去何从 陈言务去 大势已去 扬长而去 眉来眼去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相去几何
(教师专用)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于军营。小鸟久居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62.劝quàn
①勉励,奖励。如《劝学》。
②勤勉,奋勉。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③劝说,劝导。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奇思妙记语:“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成语助记语:劝善惩恶 赏一劝百 诱掖奖劝
(教师专用)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63.却què
①退。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并序》)
②击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③拒绝,推辞。却之为不恭。(《孟子》)
④回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⑤除,消除。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⑥还,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奇思妙记语:“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正是对“不受,拒绝”的形象描绘。
退后自然会“回头”;回头,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
成语助记语:却之不恭 望而却步 盛情难却
(教师专用)赵得和氏璧,秦闻此事,言欲以城易之。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退)立,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却(击退)之,遂罢。相如归国,却(再)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64.如rú
①往,到……去。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②随顺,依从。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
③如同,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④及,比得上。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表假设,假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⑥表选择,或者。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⑦表时间,当。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如”的本义是“像”(女孩学语言很像大人,这是女孩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像”“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依从”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可以理解成“比得上”他。既然说“像”,当然就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假如”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故“如”又被用作描摹事物情态的词缀,意为“……的样子”。
成语助记语:突如其来 如饥似渴 如臂使指 如出一辙 如椽大笔 如法炮制 如虎添翼 如火如荼 如胶似漆 如狼似虎 如履薄冰 如芒在背 如弃敝屣 如泣如诉 如切如磋 如日中天 如丧考妣 如数家珍 如蚁附膻 如饮醍醐 如鱼得水 如影随形 如坐春风 如坐针毡 恍如隔世 泪如雨下 相敬如宾 危如累卵 心如止水 易如反掌 势如破竹 不绝如缕 风雨如晦 甘之如饴 观者如堵 烂醉如泥 履险如夷 目光如豆 囊空如洗 巧舌如簧 气喘如牛 日月如梭 胜友如云 守身如玉 逝者如斯 铁证如山 栩栩如生 运斤如风 狗彘不如 自愧弗如
(教师专用)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依从)语行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像)草芥,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假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65.若ruò
①如同,像。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张衡传》)
②及,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表称代,你、你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④表近指,这、这样。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⑤表假设,假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奇思妙记语:“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其“假如”“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参照对“如”的分析理解即可。
成语助记语:大智若愚 若无其事 若即若离 洞若观火 噤若寒蝉 口若悬河 冷若冰霜 寥若晨星 敬若神明 气若游丝 判若两人 翩若惊鸿 门庭若市 趋之若鹜 受宠若惊 虚怀若谷 昭然若揭
(教师专用)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像)垂天之云;又观桑之叶沃若(……的样子),甚喜。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你们)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比得上)汝等。若(假如)能勤学,则智复明也。” 66.善shàn
①美好的品德、行为,好人、好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②友好,亲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③擅长,善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④做好,处理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⑤喜欢,羡慕。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⑥好的,善良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⑦好好地。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就成为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让人“喜欢”的。
成语助记语:与人为善 善解人意 善始善终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独善其身 尽善尽美 乐善好施 择善而从 多愁善感 明眸善睐 知人善任 矜功伐善
(教师专用)项伯与张良素善(友好,亲善),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沛公善(擅长)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正确),在于人和。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好好地)待之。后沛公至项王营中,见一庖人解牛,游刃有余,甚善(羡慕)其技,欲纳入麾下。 67.少
shǎo
①缺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轻视,贬低。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③数量少,不多。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④稍,略微。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shào
①年轻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②年幼,幼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奇思妙记语:“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轻;“不多时,一会儿”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表示年龄小的“年幼,幼小”之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贬低”。
成语助记语:少不更事 悔其少作 安老怀少 缺衣少食 僧多粥少
(教师专用)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缺少)睡眠,朝中少(年轻人)长咸集议事。后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大臣患,谏者益少(不多)。触龙忧,少(不多时)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缺少)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年幼),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轻视)之,如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减少)。较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太后以为然,色少(稍)解。 68.涉shè
①渡水。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②进入。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③走。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奇思妙记语:“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渡水”之义,进一步引申出“经历”之义。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
成语助记语:跋山涉水 涉笔成趣 三豕涉河
(教师专用)陶渊明自涉(进入)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走)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渡水)水,亦感快意。 69.胜
shènɡ
①胜利。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战胜,制服。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③胜过,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④美好,优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⑤盛大的。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
shēnɡ
①经得住,能承担。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②尽,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奇思妙记语:“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理当举行“盛大的”宴会来庆祝一下胜利,这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景物”的义项。
成语助记语:不胜枚举 名胜古迹 胜友如云 不胜杯杓 聊胜于无 稳操胜券 哀兵必胜 旗开得胜 引人入胜
(教师专用)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而饮酒,不胜(经得住)杯杓。至胜(优美)地,仍不能胜(战胜)心魔,遂发愤,立志定当胜(超过)于前时。无奈天不遂人意,其人余生仍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尽,完)道也哉! 70.识
shí
①知道。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②认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序》)
③识别,觉察。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zhì
通“志”,记住。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奇思妙记语:“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地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
成语助记语:博闻强识 不识大体 不识时务 有识之士 老马识途 见多识广 默而识之 目不识丁
(教师专用)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认识),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识别),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通‘志’,记住)之。” 71.使shǐ
①使者。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令,派遣。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致使,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⑤支配,使用。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⑥出使。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假使,假如。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奇思妙记语:“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致使、让。由“致使、让”引申出“奉使命”,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者”。
成语助记语:鬼使神差 不辱使命 颐指气使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教师专用)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见秦王,献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2.是shì
①表判断,是。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②正确。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③指示代词,此。汤之问棘也是已。(《逍遥游》)
④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奇思妙记语:“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此”等义项。
成语助记语:自以为是 莫衷一是 是非曲直 似是而非
(教师专用)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指示代词,此)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正确)而昨非。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称赞。 73.适shì
①往,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②出嫁。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③顺从,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④适应,顺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⑤舒适,满足。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登乐游原》)
⑥恰好,正好。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⑦刚刚,才。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奇思妙记语: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终身大事由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之义,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满足”“恰好”等义。
成语助记语:削足适履 适可而止 适逢其时 无所适从
(教师专用)苏辙自乡适(到……去)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出嫁)还家门,按乡俗避之。后于临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辙曰:“处分适(顺从)兄意,吾已来矣,心安之。”兄邀其赴赤壁游,观美色,叹曰:“此等美色,吾与子共适(享受)。” 74.书shū
①书信。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②写字,书法。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
③《尚书》的简称。《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伶官传序》)
④书写,记载。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奇思妙记语:“书”的本义是“写,写字”。作名词时意义为“字”;“书信”“书籍”等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故又可引申出此类。
成语助记语:罄竹难书 书香门第 焚书坑儒 乡书难寄 拥书百城 书剑飘零 一介书生 坐拥书城 奋笔疾书
(教师专用)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书籍)于市肆。逢战事,常以书(书信)适家,书(书写)忆家之念。
75.孰shú
①通“熟”,仔细、周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疑问,可代人、事、物,谁、什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奇思妙记语:“孰”的本义是“谁”;后借作“熟”义,由此进一步引申出“仔细”的意义。
成语助记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教师专用)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答曰:“汝美甚,孰(谁)及君也?”邹忌孰(通“熟”,仔细)视之,自谓其言不实。 76.属
shǔ
①类,等辈。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②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zhǔ
①写作。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②劝请,邀。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奇思妙记语:“属”的本义是“连接”。“写作”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则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同一类的。
成语助记语:属词比事 波属云委 貂狗相属
(教师专用)项羽力大无穷,名属(隶属)天下第一。举大业,属(跟随)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通“嘱”,嘱咐)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座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劝请)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类、辈)且为虏矣!”果然,后项王之祸相随属(连接)。 77.数
shù
①数目,数量。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②算术。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
③法则,规律。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论》)
④命运,气数。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⑤技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
⑥几,几个。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馀年。(《祭十二郎文》)
shǔ
①计算。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列举罪状,责备。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shuò
屡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cù
密,细密。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奇思妙记语:“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责备”当然就需要通过“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密”等义。
成语助记语: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 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 数往知来 如数家珍 恒河沙数 滥竽充数 历历可数 屈指可数 擢发难数
(教师专用)伶人之技,雕虫小技也。而庄宗即位,独喜伶人。欲战,令伶人察国之财,方知钱
财之数(数目)少矣,于是休养生息,令数(密,细密)罟不入洿池。国力渐富,出征,兵卒百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久攻不下,军心思归,庄宗数(屡次)令伶人压之,且重征百姓之税,累耗百姓数(几)年之产,终败北。后人叹曰:“事皆有其数(规律),然庄宗未知。若庄宗知之,则胜负之数(命运,气数),未能易量。” 78.率shuài
①率领,带领。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②表范围,全都、一概。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奇思妙记语:“率”的本义是“循着,沿着”,就是有所“遵从,服从”。有所“遵从”,当然就会有“一定的标准”,有了标准,所有的人“一概”必须遵从。
成语助记语:率兽食人 率由旧则
(教师专用)孔子率(带领)弟子东游,路遇一妇人倒地,遂问弟子何事。子路对曰:“病也。”且率(轻率)尔以草根治。孔子不解。子路曰:“病者,大抵以草根治,病皆好。”颜渊不以为然,驳曰:“如此,病者率(全都)用草根乃愈;然病者或死,则何如?” 79.说
shuō
①陈述,叙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并序》)
②说法,言论。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③文体的一种。侧重议论,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shuì
劝说,说服。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
yuè
通“悦”,高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奇思妙记语:“说”的本义是“说明,解释”,经过“解释”,就能“说服”别人;还可形成自己的“学说,主张”。说服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喜悦”之义,后写作“悦”字。
成语助记语:口说无凭 众说纷纭 逢人说项 痴人说梦 不由分说 道听途说 自圆其说
(教师专用)柳宗元为官,人常讥其说(说法,主张)。后其被贬于永州,见一少年捕蛇,二人互说(陈述)心中之事。少年大说(通“悦”,高兴、喜悦)。柳宗元说(劝说)少年弃捕蛇之事,少年不从。 80.私sī
①私人,个人。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私事,私利。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③私下,私自。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奇思妙记语:“私”的本义是“私人”,私人的事就是“私事”,并进一步引申出“私通”义,“私通”当然是“私下”进行的了。
成语助记语:徇私枉法 以私害公 公报私仇 结党营私 微服私行 中饱私囊 大公无私 床笫之私 假公济私 铁面无私
(教师专用)李白与高力士有隙,唐玄宗之妃杨玉环私(偏爱)力士,力士请玉环害李白。李白之友闻之,私(私下)见白于夜并告之以此事。白曰:“无妨,先国家之急而后私(私人,个人)仇也。” 81.素sù
①未经染色的生绢。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②白色。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③空,白。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④质朴,朴素。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
⑤一向,平素。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素”的本义是“未经染色的生绢”。“未经染色”说明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未加修饰的”,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
成语助记语:素昧平生 我行我素 尸位素餐 安之若素 训练有素 鱼传尺素
(教师专用)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一向)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未经染色的生绢),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质朴)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82.汤
tānɡ
①热水,开水。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②汤剂,中药加水煎制而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
shānɡ
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奇思妙记语:“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汤剂,中药加水煎制而成”(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成语助记语:固若金汤 赴汤蹈火 扬汤止沸 斧钺汤镬
(教师专用)商汤(专有名词,商朝第一个君王)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热水,开水)镬之刑,未死,家人以汤(汤剂)药治之。 83.涕tì
①眼泪。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
②鼻涕。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僮约》)
奇思妙记语:“涕”的本义是“眼泪”,流眼泪时鼻子会发酸而流出鼻涕,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义。
成语助记语:涕泗滂沱 感激涕零 破涕为笑
(教师专用)古代一女子与氓相爱,二人交好。氓与之相约,秋以为期。不见氓时,泣涕(眼泪)涟涟。后嫁之,而遭氓弃,常涕(哭泣)之,夜夜涕(鼻涕)与泪垂。 84.徒tú
①门徒,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齐桓晋文之事》)
②党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步行。舍车而徒。(《周易》)
④白白地,徒然。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只,仅仅。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奇思妙记语:“徒”的本义是“步行”,而“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白白地”;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只、仅仅”等义。
成语助记语:徒劳无功 徒有其表 家徒四壁 前徒倒戈 马齿徒增 好色之徒
(教师专用)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这些人)。而与卒同苦,战时常舍车而徒(徒步)。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至宫中,陈涉不见,其友徒(白白地)见欺,曰:“徒(空)有帝王之表。罢也,吾辈不计矣,徒(只)记旧时之谊也。” 85.亡
wánɡ
①逃亡,逃跑。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
②失去,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③灭亡,消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wú
通“无”,没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奇思妙记语:“亡”的本义是“逃跑”。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逃跑即“失去”人,“失去”国家即“灭亡”;“失去”生命即“死亡”;“失去”当然就“没有”了。
成语助记语:亡羊补牢 亡国之音 亡命之徒 唇亡齿寒 追亡逐北 歧路亡羊 家破人亡 名存实亡
(教师专用)楚欲亡(使……灭亡)齐,齐王遣大夫晏子使楚,楚人欲捕晏子,其从曰:“楚王无义,汝当亡(逃跑)去。”晏子不从,与楚王辩,曰:“齐亡(灭亡)于楚无益。”楚王亡(通“无”,没有)以应,遂存齐。 86.王
wánɡ
①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②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wànɡ
称王,统治天下。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奇思妙记语:“王”的本义是“帝王”“天子”,做动词则有“称王,统治天下”之义,后又作为“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
成语助记语:王侯将相 成王败寇
(教师专用)王(姓氏)姓大臣进谏曰:“王(大王)欲王(称王)天下,必以仁道治国。” 87.望wànɡ
①向远处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盼望,希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③观察。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④名望,声望。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滕王阁序》)
⑤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奇思妙记语:“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即“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由空间的“远”转变为时间的“远”)。“名望、声望”当然是每个人所“希望”的;当“希望”落空后,则反义引申出“怨恨,责怪”之义。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日又叫“望日”。
成语助记语:望子成龙 望穿秋水 德高望重 望尘莫及 望梅止渴 望其项背 望文生义 望闻问切 望洋兴叹 众望所归 得陇望蜀 喜出望外 不孚众望 引领而望
(教师专用)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怨恨、责怪)辞。日夜望(盼望)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向远处看)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名望,声望)震于后世。 88.恶
è
①恶人,坏人。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②坏,不好。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凶暴,凶险。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wù
①憎恨,讨厌。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②嫉妒。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
③羞耻。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wū
怎么,如何,何。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奇思妙记语:“恶”有两个基本义:一是丑陋;一是罪恶。容貌丑陋当然“不好”,会令人“讨厌”。
成语助记语:疾恶如仇 无恶不作 恶贯满盈 除恶务尽 怙恶不悛 深恶痛绝 粗衣恶食
(教师专用)屈原博学且性刚,子兰为人不善,常造恶(罪恶),尝构恶(诽谤)屈原于楚王前。屈原恶(讨厌)其行为,曰:“此人行为不端,以事知之。有臣如此,楚国恶(怎么)乎定?” 89.微wēi
①精妙,微妙。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
②细小,细微。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石钟山记》)
③低贱,卑下。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④稍稍,稍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⑤暗中,秘密地。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相当于“如果(假如)没有”“如果不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奇思妙记语:“微”的本义是“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下”;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故此义用于假设,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用词之巧),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隐蔽”“秘
密地”等义。
成语助记语:无微不至 微不足道 微服私行 微言大义 见微知著 人微言轻 白璧微瑕
(教师专用)李密身份微(卑下)贱,为敌国俘臣,为避害乃微(秘密地)居于僻远之地。晋武帝不治其罪,仍诏其出仕,而其不为所动,以侍奉祖母年老气息日微(微弱)为由拒之,且曰微(没有)祖母之力不能成人。一篇《陈情表》,辞微(精妙)而旨意深远。 90.悉xī
①尽,尽其全部。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②详尽,详细。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论积贮疏》)
③都,全部,完全。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屈原列传》)
奇思妙记语:“悉”的本义是“尽,全”。“详尽,详细”就意味着“全部”表达出来,进一步引申出“尽其全部”这一义项。
成语助记语:悉帅敝赋 纤悉无遗 工力悉敌
(教师专用)古有一人,棋艺绝伦。弈棋未尝一败,悉(全都)获冠军。欲书《棋艺》一书,又患无才,恐书不能悉(尽达)其意,终弃之。 91.相
xiànɡ
①形貌,状貌。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②官名。后专指宰相。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③赞礼,司仪赞礼的人。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辅助,扶助。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xiānɡ
①互相,交互。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根据文意译成“我”“你”“他(她)”等代词。
A.我。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B.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C.他(她)。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奇思妙记语:“相”的基本义:一是仔细看;一是扶助盲人(盲人用“木”做成的拐杖,另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
成语助记语:相机行事 相鼠有皮 相濡以沫 大相径庭 弹冠相庆 形影相吊 金相玉质 将相之才 以毛相马 吉人天相
(教师专用)韩愈少时聪颖,爱助人,乡人相(仔细看)其貌,以为福禄之相(形貌,状貌)。后赴京城赶考,途遇一人,此人叙其无所依靠,愈乃将其所带之财赠之。其人曰:“汝好心,定当富贵。发达之日莫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忘。”韩愈赴京考中,此后竭力相(辅佐,扶助)君王。 92.谢xiè
①推辞,谢绝。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②道歉,谢罪。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离开,辞别。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④感谢,酬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⑤告诫,劝告。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⑥告,问。使君谢罗敷:宁可共戴不?(《陌上桑》)
奇思妙记语:“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推辞,谢绝”之义。由此再引申出“辞别”之义,花辞别枝头即“凋落”。
成语助记语:闭门谢客 新陈代谢
(教师专用)暮春时节,春花谢(凋落)。一日,杜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谢(拒绝)之。山民执意邀,牧怪之。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谢(道歉,谢罪)。后至其家,山民礼遇之,牧谢(感谢)其款待。旦日牧谢(辞别)山民而出,且叹曰:“多谢(告诫)世人,善者多矣。” 93.信
xìn
①诚信的。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
②可靠的。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③真实的。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④信物,凭证。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⑤信使,媒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⑥音讯,信息。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柳毅传》)
⑦相信,信任。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⑧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⑨确实,的确。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⑩随意,任凭。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并序》)
shēn
通“伸”,伸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奇思妙记语:“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出“实在的,真实的”“守信用”等义,言语真实,不说谎是一种美德,故古人又把它当作“一种道德”(仁义礼智信)。“守信用”就会得到别人的“相信,信任”。
成语助记语:信口开河 信口雌黄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 信手拈来 信以为真 背信弃义 言而无信
(教师专用)楚王信(信任)屈原,屈原以为美言不信(真实),故每谏必以信(实情)告之,后子兰短之,屈原见逐。屈原以为楚王未信(守信用),欲投汨罗江报国,信(随意)手取头上之饰为信(信物),俾人闻王,乃冀王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 94.兴
xīnɡ
①兴起,产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②抒发。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③起,挺起。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见梁襄王》)
④发动。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⑤兴盛,昌盛。忧劳可以兴国。(《伶官传序》)
xìnɡ
①兴致。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
②《诗经》六义之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一种写诗手法。同一祸败,诗以为兴。(《论衡·商虫》)
奇思妙记语:“兴”的本义是“起来,起身”。事物“起来”就是“出现”“发动”的形象表达。由“出现”进一步引申出“创办、建立”之义。
成语助记语:大兴土木 兴师动众 方兴未艾 夙兴夜寐 一言兴邦 百废俱兴
(教师专用)刘邦兴(发动)兵伐秦,后刘邦王,大汉兴(兴盛)。政通人和,兴(兴办)教育,人才兴(兴起)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