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电视剧《大国医》是一部表现中医的正剧。大国医被称为“医圣”,历史上被称为“医圣”的人编著的被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的是( )
A.《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九章算术》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2.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3.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季的正月,“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政治性 B.天文观测场所始建于春秋时期 C.春秋时期有了专门的天文官 D.鲁国的天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左传》记载的是鲁僖公亲自参与天文观测的事。中国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天文观测,把天文和国家社稷联系起来,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政治性。
4.“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5.如图出自中国古代一本劝人行善的通俗书籍。图片右上方的文字为:“宋程一德,粗识字义,孜孜欲人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资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梦帝君告曰‘汝能广行三教,所刻俱录报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学而晓,子孙悉俊拔,多少年高第。”从材料中,你能得到的信息包括( )
①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成熟 ②三教合流 ③三教典籍成为科举内容 ④文人画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对材料中“刻版印行”“三教”等信息的理解,①②表述正确。科举考试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三教典籍成为科举内容表述错误。从图片特点来看不属于文人画。
6.“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经》内容特点的把握。《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的大量诗歌,《诗经》的精华部分“国风”是收录的各地的民歌。题干材料中的“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俚甚”,与《诗经》中的“国风”都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故A项符合题意;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士绅”所作,与题意不符。
7.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首古代著名诗歌反映了( )
A.西周农夫的劳动生活
B.东汉地主的庄园生活
D.宋代文人的抒情写意
C.唐代诗人的“诗中有画”
【解析】A 材料以诗歌形式真实反映了农夫的劳动生活,取材于《诗经》。
8.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
A.《离骚》 B.《子虚赋》
C.《论语》 D.《诗经》
9.《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解析】D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隶书的创建主要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便于书写。隶书是秦代八种字体之一,楷书的出现比隶书要晚,隶书的出现是在秦代,A、B、C三项表述错误。
10.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
A.山水画,重视写实 B.花鸟画,浓墨重彩 C.文人画,重视写意 D.人物画,形神俱备
【解析】C 本题考查准确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传统文人画十分注重诗意,“见诗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如见画”说明欧阳修在此描绘的是文人画,“古画画意不画形”表明文人画的风格是“重视写意”,故正确选项为C。
11.中国嘉德春拍中,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以4.255 亿元拍卖,这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下列对这幅画(如图)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这是一幅继承古代创作风格的文人画 B.注重写实,并融书画为一体
C.“天下太平,人生长寿”的字体为隶书 D.画中“松柏”寓意气质高洁
【解析】A 该画继承古代文人画创作风格,注重写意,“天下太平,人生长寿”字体为篆书,表达对人间幸福、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
12.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13. 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解析】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据题干中“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等信息,并结合题干中“15世纪”判断,C项为正确答案。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14. 1724年(雍正二年)的《圣谕广训》规定:“又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属不经,因其人通晓历数,故国家用之。尔等不可不知也。”此规定( )
A.表明清朝实行了宽松的宗教政策 B.有利于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 C.表明清朝高度重视西方先进科技 D.有利于“东学西渐”
【解析】B 从材料信息看,雍正认为,西洋教属于“不经”之教,但洋人通晓历法,因而任用,故A项不正确。任用洋人参编历法并不能说明清朝高度重视西方其他先进科技,故C项不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西学东渐”,故B项正确,D项不正确。
15.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季的正月,“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政治性 B.天文观测场所始建于春秋时期 C.春秋时期有了专门的天文官 D.鲁国的天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16.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或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解析】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材料指出儒家“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说明儒家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17.如图出自中国古代一本劝人行善的通俗书籍。图片右上方的文字为:“宋程一德,粗识字义,孜孜欲人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资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梦帝君告曰‘汝能广行三教,所刻俱录报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学而晓,子孙悉俊拔,多少年高第。”从材料中,你能得到的信息包括( )
①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成熟 ②三教合流 ③三教典籍成为科举内容 ④文人画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8.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 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解析】C 材料中“羣”(群)字意为君主处于百姓之上。君权神授是说皇帝的权力来源于上天,代表上天统治人间,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B项二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D项显然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羣”字很早已经产生。
19. 下图说明( )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解析】D 题干材料说明中国传统绘画中融入了外来宗教故事,说明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A项材料无体现,B项中“冲突”、C项中“世俗化”说法均错误。
20.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
A.《离骚》 B.《子虚赋》 C.《论语》 D.《诗经》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南方倾向抒情”说明南方文学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离骚》。
21.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A.山水画 C.文人画
B.人物画 D.风俗画
22.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 )
A.风俗画
B.心学
C.宋词 D.明清小说
【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心学的理论性、思辨性较强,属于士大夫哲学,故不属于“庶民文化”,答案为B。
23.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 )
A.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 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 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解析】D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产生四大谴责小说均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故D项符合题意。
24.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现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以下符合其特点的是( )
①多元一体 ②吸收各种文化成果 ③雅俗共赏 ④虚拟写意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项目 时钟 发明。中国在723年僧一行已制出这种装置 1380年以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一小块铸铁,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模铸铁 上生产铸铁了 天花种 痘法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有掌医之政令的医师,《周礼春官宗伯》中有掌握历法工作的冯相氏,有掌握观测天象和占星术的保章氏……后世的历朝历代,都在国家机构中设立有相类似的科学技术机构和职能部门。……官办科技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算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其掌握者多是与之有关的衙门……李时珍不恋富贵,曾辞去太医院院判一职。……临终之时,还嘱咐后人将其刚刚完成的巨作《本草纲目》献给朝廷。
——丁海斌、陈凡《李约瑟现象的“官科技”解读》
葛洪于公元300年最早记载了天花这种疾病,中国在1000年已经发明天花预防接种。十九世纪初,欧洲人才发现牛痘苗可安全预防天花 中国与西方的比较 近代科学革命的关键仪器就是时钟,而其灵魂是擒纵装置,过去认为是十四世纪欧洲人的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材料三 乾隆末年,浙东学者章学诚就对烦琐考据提出中肯批评:“近日学者风气,徵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蚕食桑叶而不能抽丝。”他认为“君子之学术”应当能“持世而救偏”……所谓“学业,将以经世也。”
——陈国庆《晚清社会与文化》
戊戌变法前中国科学教育状况
基本类型 洋务学校 70年代3所,80年代8所,90年代11所 留学教育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
材料四 梁启超认为,国人对于科学抱有不正确的态度,除了受传统的“道器”观影响而轻视科学外,便是“把科学看得太呆太窄了”……梁认为:“科学所要给我们的,就争一个‘真’字,中国文化正因缺乏此种科学精神。”
——郑师渠《梁启超的科学观》
在中国新知识阶层的领导下……一批借鉴欧美科学体制和规范建立的具有近现代科学特征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专业学会,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开始担当起中国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等工作,为中国近现代科学体制化铺平了道路。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说明其主要原因。
(2)材料三、四反映了我国“科学”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些变化。
中国向美国派出留学生120名,向欧洲派出88人,此外还有自费留学生100人左右 基本情况 从1862年到1896年,洋务派共创办外语、军事、技术学校28所,其中,60年代6所,
【答案】(1)历史现象:在实用科技方面,古代中国领先于西方。
主要原因:制度的保障;古代中国政府的重视与推广;古代中国文人的献身精神。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2)变化:从传统的“经世致用”到对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引进;从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到初步实现“科学体制化”。
评价:①原因:近代中国的社会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等。②概况:表明中国对西方科学认识的逐步深入。③影响:推动了中国各个层面的现代化进程。
26.阅读下列材料: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请回答:
(1)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请说明宋元科技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
(2)宋代“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绘画有什么重大发展? (3)据材料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除此之外,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还有哪些?
【答案】(1)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中国古代三大发明最终完成于宋元时期。
(2)宫廷画院兴盛,风俗画兴起。
(3)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K12小学初中高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