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寻 张旋 张春丽 胡纲
来源:《休闲读品·天下》2020年第02期
与湄窖的渊源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韦厂长您好!您是一直在湄窖酒厂工作吗?
韦继强(以下简称韦):一直在厂里面。我是湄潭人,1989年当兵,1992年回来之后就分在当时的国营湄潭酒厂,从酿造工开始干起。以前的国有体制下,管理很明确,不管是大学生还是销售都要先从基层干起,在酿酒车间干满一年后进行考试或者考核。我干了一年后考了厂里面的评酒员,之后慢慢开始带学生,逐渐成为了勾调部门的负责人。2004年酒厂转制之后我被提拔为管生产的厂长,并且兼勾调事宜。现在湄窖的酒品,包括浓香、酱香以及茶香,都是我们部门勾调的。我是高级勾调师,也是高级工程师,还是贵州省的评酒委员。评酒委员是2000年考取的,那时候还很严格,颁布评酒委员证书的时候要副省长颁布,不像现在培训几天就可以了。我从当兵回来到这里大概有30年了。 记:您是湄潭人,父母也是湄潭人?
韦:对,父亲原来是重庆南川人,解放前从重庆逃过来的。 记:您是哪一年出生的? 韦:1971年。
记:那您很小就到这个厂里了?
韦:1992年进厂,那时候酒厂是湄潭县的支柱产业,有正式职工3000多人,加上临时工有5000人,是国家大型二级企业。
记:酒厂目前从事生产的职工还有多少? 韦:生产这一块可能有100多人。 记:包括包装车间的吗?
韦:包括。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技改。
记:您来的时候湄潭酒厂正是鼎盛的时候,那时候产量大概有多少吨? 韦:大概在1万吨左右,供不应求。 记:那个时候厂区不在现在这个地方吧?
韦:不在这里。老厂区是临河而建的,就在湄江河两岸。 记:原来的总面积大概多少亩?
韦:不知道,太大了。除了老厂那一片,还有一些分厂,又合并了双曲酒厂和观音洞酒厂。当时县里面为了做大做强搞整合,把湄潭县的小酒厂几乎全部并购了。新园区附近这一片
我们以前叫药材厂,其实都是种茶叶的农场,也是按照政府的要求整合了。摊子越铺越大,后来市场下滑资金断链,这些全部都抵给银行,银行拍卖给那些开发商搞开发去了。 记:现在咱们厂区面积有多少? 韦:全部加起来有150亩左右。 记:窖池有多少? 韦:150多口。
记:是工艺上的标准窖池吗?
韦:不是。窖池的大小要根据生产车间的场地来布局,以前老厂区的窖池就有大有小。 记:老厂区的酒窖还在吗?
韦:酒窖基本上毁了,但是我们把老窖泥都拉到新厂区来了。当时政府觉得有些国有企业是包袱,要求该兼并的兼并,该倒闭的倒闭,要求我们的部分资产转移为本地资产,提前在现在的厂址修建了新厂区,包括“湄”字牌商标也转移过来了。最早叫湄潭酒厂,搬到这里之后成立了湄窖酒业公司,属于股份制,国有控股。 记:改成湄窖酒业公司大概是哪一年?
韦:1999年,湄潭酒厂申请破产并注销,注销之后在新厂区建立湄窖酒业公司重新运营。
记:这个厂区实际上是1999年以后才开始投入生产的?
韦:对。1999年以前是在老厂区生产,1995年之后到1999年之前基本上是断断续续生产的。当时的厂长是刘有寿,生产困难,县里将其免职,周继忠接任厂长,不久县里招商引资,广东鑫开源集团接手酒厂,但要不到资金回来,工人们开始罢工,县里面让一个管工业的副县长(注:资料记载是何仁生副县长)来当厂长,此后(1996年10月)又安排周继忠复任厂长,一直到2004年。2004年湄窖酒业被拍卖的时候他退出去了。 记:您能回忆起来咱这个厂的老厂长到现在有几任吗?
韦:从建厂到现在时间太长了,我们可以倒推回去。现在的董事长陈长文、之前是骆明董事长、周继忠、政府任命的何仁生副县长、刘有寿、李光辉等等,再往上推就不知道了。
记:您在这个酒厂工作了差不多30年,而且这30年是剧烈变动的30年,几次风雨飘摇,您为什么没离开,一直在这里?
韦:首先我是本地人,其次就是对湄窖的感情。我自从当兵回来安排在湄窖酒厂,看到了它的兴旺和酒厂对于湄潭经济的重要贡献。一直到现在,县委、县政府、省市领导对酒厂一如既往的关心,听零几年管工业的副县长说,他们出去谈到湄潭的时候,其他的领导都说认识湄潭是通过湄窖认识的,都觉得很骄傲。我们的底蕴很深,因为我们是一直传承下来的,包括基酒和各种调味酒,酒好必须要靠这些来支撑。
其实我们湄窖酒厂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走下坡路,遇到了许多困难,并不是酒厂的酒质量差,而是经营有问题,还有国家经济转型的问题。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我们湄窖酒的销售只针对糖酒公司,不针对经销商,转型后销售全部针对经销商,转变太快,而酒厂调整需要时间。另外,酒厂当时贷款搞技改,还按照政府要求合并了其他几家酒厂,最后形成了两个亿的债务,只能申请破产。所以说湄窖当时的下滑或者破产,不是质量不行,政府行政手段参与太多也有很大的影响。
我对湄窖的质量有信心,现在的陈董事长也高度重视生产这一块,多次说几十年都过来了,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
记:像您这样一直留在湄窖的员工还有多少?
韦:不多了,可能有两三个。我们的副总涂金声在湄窖的时间比我还长,他的父辈是湄窖的老职工,他是在湄窖家属院长大的,10多岁就在生产一线了。我1992年进厂的时候他已经在酿酒车间工作四五年了。 记:涂总,您好!
涂金声(以下简称涂):您好!
记:有关湄窖酒厂创建之初的历史您了解吗?
涂:不是很清楚,那一段的资料是缺失的,包括县档案馆我也去查过,没有什么记载。一九五几年的时候应该还是小作坊生产,是湄窖最初的原型。当时的老酒厂就在湄江河边,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一点痕迹了。1987—1995年酒厂最鼎盛的时候在老酒厂那边建了仿湄窖酒瓶的纪念标志物,这个倒是一直保存的很好。大概在1987—1989年间,湄窖是人民大会堂的专供酒,关于这个也没什么资料留存,但当时我已经在酒厂参与生产了,知道这个事情。 记:您是哪一年进酒厂的?
涂:1987年进厂。我的父亲就是老湄潭酒厂的退休工人。从进厂到现在我一直没有离开过。
记:您还能回忆起当年的一些细节吗?
涂:1952年—1987年以前酒厂的事情我并没有参与过,但是,我热爱这个企业,对于它的历史十分感兴趣,我又是酒厂的家属子女,于是就跟父辈们请教,他们会跟我讲一点,但细节不多。那时候的老员工在的都不多了,我父亲都已经80多岁了,有些健忘症。当年他们晚上酿酒都是提着马灯去,一个人既要烧火,又要蒸粮,还要酿酒,十分辛苦。那时候的传统手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是人工干,现在的人基本上做不来了。 韦:那时候烤酒都是重体力劳动,工人都是中青年。
涂:我1987年进厂的时候已经是蒸汽烤酒了,不再烧煤,行车是1989年开始用的,但劳动强度依旧不小,大冬天進车间烤酒都是光着膀子,一趟干下来流汗跟流水一样。干了几年我就考了司炉证,转去烧锅炉了,这个岗位比烤酒轻松一些,锅炉是半自动的。在锅炉岗位干了一个月左右,厂里面招评酒员,我也报了名,考了厂里面的第一名,然后到贵州省轻工学院参加了半年带薪培训,通过考核得到了高级技师证书,回到厂里后就在勾调中心做勾调师和评酒员。后来又在包装车间干了一年多,然后转去制曲,学习了甜酒曲如何接种、培养菌种。1991年—1992年间我又毛遂自荐去做销售。那时候还叫供销科,也没有营销学这种说法,讲师徒关系,都是师傅带徒弟,我的师傅很严格,第一次出门去广州,熟悉了周边环境师傅就给我一沓账单让我去跑,我花了三个月跑遍了那边的38个县市,把所有的客户都搞清楚了。在销售这块我负责过广东、广西、福建等,酒厂改制后就停了。我们供销科在最高峰的时候加上内勤也才10多个人,要管理全国的市场,也不轻松。当时低度酒的出厂价是6.06元,高度酒的出厂价是7.08元,一年的销售额达2.7亿元。 韦:当时还是属于计划经济,不是市场化的。
涂:从1987年到现在,这个企业发展的每一步我都是亲身经历的。
记:酒厂是哪一年迁到这边的?
涂:1999年,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又遇到湄潭政府规划工业园区,就搬迁到现在的厂址。刚搬过来的时候,酒厂对面和周围一大片都是当时酒厂的车间,现在分别属于茶学院和一个茶叶公司了。
记:为什么流转出去了?
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很多贵州的酒企都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湄潭酒厂也是如此。改制搬到这边后情况并没有好转,负债太重,那些地方都拿去抵押贷款了。
记:大概是哪一年这些资产转卖出去的?
涂:2000年左右,酒厂基本停产,无力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就把抵押的地皮都拍卖出去了。
改制之前三九制药曾经想要兼并湄潭酒厂,但是与当时的湄潭政府没有谈妥,之后(注:资料记载为1996年初)深圳的一家鑫开源投资公司看中了湄潭酒厂在市场上还有将近9000万的货款没有收回来,也来湄潭打着兼并湄潭酒厂的旗号与政府谈判,先期打了100万过来,然后就派人到各地去收欠款,我当时在销售部门,被派去广东,最终鑫开源收回不少欠款后卷款走人,并且把酒厂的老窖池等都破坏了。后面县里又让周继忠接任厂长,改制后湄潭酒厂破产,搬到了产业园这边组建了新的湄窖酒业,周厂长还干了几年。2004年,湄潭万众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政府拍卖全资买下了湄窖酒业,经营到2011年。2011年现在的董事长陈长文入股湄窖,2012年全资收购湄窖酒业公司,一直经营到现在。
其实,中国改革改制后企业的成功和政府的引导是非常有关联的。湄潭酒厂当年发展最大的失误就是在体制改革的时候没有跟上,没有把握住机会。我的感受是政府没有跟得上中央的精神,没有理解到中央的指示,改革怎么改?朝哪个方向改?改革后企业的发展生存之路在哪里?怎么去面对新的环境?改制前湄潭酒厂的生产是供不应求的,但是按照政府要求兼并了湄潭县的酱醋厂、糖厂、观音洞酒厂、双曲酒厂、药材农场等,这些都是很大的负担,并且在改制之初大规模兴建新厂房,现在酒厂办公楼和留下的三个车间都是当时建的。 记:改制后湄潭酒厂为什么要改名为湄窖酒业?
韦: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要求每个县都要有一个国营酒厂,基本上都是以县名来命名酒厂的,比如湄潭县酒厂、凤冈县酒厂这样,改制后为了保护“湄窖”这个品牌,就形成了湄窖酒业公司,政府参股。
涂:湄潭县出过一本书《穿越岁月的酒香》,讲了一些酒厂的历史,还着重讲了李光辉、刘有寿、陈德兴等厂长和技术骨干,描述了当时的生产场景。那时候烤酒都是烧煤炭,用的是散煤,用牛碾细之后才能使用,酒粮也要工人自己用箩筐挑,我父亲当年就是这么工作的。 记:讲到的是历代厂长吗?
涂: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20世纪70、80年代,讲得主要是他们艰苦创业的过程。这个企业的灵魂和魅力就是他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90年代之后的发展,基本上就是我前面讲的,1999—2004年是一个阶段,2004—2011年是一个阶段,2012至今是一个阶段。
记:历年的产销量您还能记得吗?
记:有关湄窖酒厂创建之初的历史您了解吗?
涂:不是很清楚,那一段的资料是缺失的,包括县档案馆我也去查过,没有什么记载。一九五几年的时候应该还是小作坊生产,是湄窖最初的原型。当时的老酒厂就在湄江河边,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一点痕迹了。1987—1995年酒厂最鼎盛的时候在老酒厂那边建了仿湄窖酒瓶的纪念标志物,这个倒是一直保存的很好。大概在1987—1989年间,湄窖是人民大会堂的专供酒,关于这个也没什么资料留存,但当时我已经在酒厂参与生产了,知道这个事情。 记:您是哪一年进酒厂的?
涂:1987年进厂。我的父亲就是老湄潭酒厂的退休工人。从进厂到现在我一直没有离开过。
记:您还能回忆起当年的一些细节吗?
涂:1952年—1987年以前酒厂的事情我并没有参与过,但是,我热爱这个企业,对于它的历史十分感兴趣,我又是酒廠的家属子女,于是就跟父辈们请教,他们会跟我讲一点,但细节不多。那时候的老员工在的都不多了,我父亲都已经80多岁了,有些健忘症。当年他们晚上酿酒都是提着马灯去,一个人既要烧火,又要蒸粮,还要酿酒,十分辛苦。那时候的传统手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是人工干,现在的人基本上做不来了。 韦:那时候烤酒都是重体力劳动,工人都是中青年。
涂:我1987年进厂的时候已经是蒸汽烤酒了,不再烧煤,行车是1989年开始用的,但劳动强度依旧不小,大冬天进车间烤酒都是光着膀子,一趟干下来流汗跟流水一样。干了几年我就考了司炉证,转去烧锅炉了,这个岗位比烤酒轻松一些,锅炉是半自动的。在锅炉岗位干了一个月左右,厂里面招评酒员,我也报了名,考了厂里面的第一名,然后到贵州省轻工学院参加了半年带薪培训,通过考核得到了高级技师证书,回到厂里后就在勾调中心做勾调师和评酒员。后来又在包装车间干了一年多,然后转去制曲,学习了甜酒曲如何接种、培养菌种。1991年—1992年间我又毛遂自荐去做销售。那时候还叫供销科,也没有营销学这种说法,讲师徒关系,都是师傅带徒弟,我的师傅很严格,第一次出门去广州,熟悉了周边环境师傅就给我一沓账单让我去跑,我花了三个月跑遍了那边的38个县市,把所有的客户都搞清楚了。在销售这块我负责过广东、广西、福建等,酒厂改制后就停了。我们供销科在最高峰的时候加上内勤也才10多个人,要管理全国的市场,也不轻松。当时低度酒的出厂价是6.06元,高度酒的出厂价是7.08元,一年的销售额达2.7亿元。 韦:当时还是属于计划经济,不是市场化的。
涂:从1987年到现在,这个企业发展的每一步我都是亲身经历的。
记:酒厂是哪一年迁到这边的?
涂:1999年,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又遇到湄潭政府规划工业园区,就搬迁到现在的厂址。刚搬过来的时候,酒厂对面和周围一大片都是当时酒厂的车间,现在分别属于茶学院和一个茶叶公司了。
记:为什么流转出去了?
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很多贵州的酒企都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湄潭酒厂也是如此。改制搬到这边后情况并没有好转,负债太重,那些地方都拿去抵押贷款了。
记:大概是哪一年这些资产转卖出去的?
涂:2000年左右,酒厂基本停产,无力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就把抵押的地皮都拍卖出去了。
改制之前三九制药曾经想要兼并湄潭酒厂,但是与当时的湄潭政府没有谈妥,之后(注:资料记载为1996年初)深圳的一家鑫开源投资公司看中了湄潭酒厂在市场上还有将近9000万的货款没有收回来,也来湄潭打着兼并湄潭酒厂的旗号与政府谈判,先期打了100万过来,然后就派人到各地去收欠款,我当时在销售部门,被派去广东,最终鑫开源收回不少欠款后卷款走人,并且把酒厂的老窖池等都破坏了。后面县里又让周继忠接任厂长,改制后湄潭酒厂破产,搬到了产业园这边组建了新的湄窖酒业,周厂长还干了几年。2004年,湄潭万众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政府拍卖全资买下了湄窖酒业,经营到2011年。2011年现在的董事长陈长文入股湄窖,2012年全资收购湄窖酒业公司,一直经营到现在。
其实,中国改革改制后企业的成功和政府的引导是非常有关联的。湄潭酒厂当年发展最大的失误就是在体制改革的时候没有跟上,没有把握住机会。我的感受是政府没有跟得上中央的精神,没有理解到中央的指示,改革怎么改?朝哪个方向改?改革后企业的发展生存之路在哪里?怎么去面对新的环境?改制前湄潭酒厂的生产是供不应求的,但是按照政府要求兼并了湄潭县的酱醋厂、糖厂、观音洞酒厂、双曲酒厂、药材农场等,这些都是很大的负担,并且在改制之初大规模兴建新厂房,现在酒厂办公楼和留下的三个车间都是当时建的。 记:改制后湄潭酒厂为什么要改名为湄窖酒业?
韦: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要求每个县都要有一个国营酒厂,基本上都是以县名来命名酒厂的,比如湄潭县酒厂、凤冈县酒厂这样,改制后为了保护“湄窖”这个品牌,就形成了湄窖酒业公司,政府参股。
涂:湄潭县出过一本书《穿越岁月的酒香》,讲了一些酒厂的历史,还着重讲了李光辉、刘有寿、陈德兴等厂长和技术骨干,描述了当时的生产场景。那时候烤酒都是烧煤炭,用的是散煤,用牛碾细之后才能使用,酒粮也要工人自己用箩筐挑,我父亲当年就是这么工作的。 记:讲到的是历代厂长吗?
涂: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20世纪70、80年代,讲得主要是他们艰苦创业的过程。这个企业的灵魂和魅力就是他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90年代之后的发展,基本上就是我前面讲的,1999—2004年是一个阶段,2004—2011年是一个阶段,2012至今是一个阶段。
记:历年的产销量您还能记得吗?
记:有关湄窖酒厂创建之初的历史您了解吗?
涂:不是很清楚,那一段的资料是缺失的,包括县档案馆我也去查过,没有什么记载。一九五几年的时候应该还是小作坊生产,是湄窖最初的原型。当时的老酒厂就在湄江河边,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一点痕迹了。1987—1995年酒厂最鼎盛的时候在老酒厂那边建了仿湄窖酒瓶的纪念标志物,这个倒是一直保存的很好。大概在1987—1989年间,湄窖是人民大会堂的专供酒,关于这个也没什么资料留存,但当时我已经在酒厂参与生产了,知道这个事情。 记:您是哪一年进酒厂的?
涂:1987年进厂。我的父亲就是老湄潭酒厂的退休工人。从进厂到现在我一直没有离开过。
记:您还能回忆起当年的一些细节吗?
涂:1952年—1987年以前酒厂的事情我并没有参与过,但是,我热爱这个企业,对于它的历史十分感兴趣,我又是酒厂的家属子女,于是就跟父辈们请教,他们会跟我讲一点,但细节不多。那时候的老员工在的都不多了,我父亲都已经80多岁了,有些健忘症。当年他们晚上酿酒都是提着马灯去,一个人既要烧火,又要蒸粮,还要酿酒,十分辛苦。那时候的传统手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是人工干,现在的人基本上做不来了。 韦:那时候烤酒都是重体力劳动,工人都是中青年。
涂:我1987年进厂的时候已经是蒸汽烤酒了,不再烧煤,行车是1989年开始用的,但劳动强度依旧不小,大冬天进车间烤酒都是光着膀子,一趟干下来流汗跟流水一样。干了几年我就考了司炉证,转去烧锅炉了,这个岗位比烤酒轻松一些,锅炉是半自动的。在锅炉岗位干了一个月左右,厂里面招评酒员,我也报了名,考了厂里面的第一名,然后到贵州省轻工学院参加了半年带薪培训,通过考核得到了高级技师证书,回到厂里后就在勾调中心做勾调师和评酒员。后来又在包装车间干了一年多,然后转去制曲,学习了甜酒曲如何接种、培养菌种。1991年—1992年间我又毛遂自荐去做销售。那时候还叫供销科,也没有营销学这种说法,讲师徒关系,都是师傅带徒弟,我的师傅很严格,第一次出门去广州,熟悉了周边环境师傅就给我一沓账单让我去跑,我花了三个月跑遍了那边的38个县市,把所有的客户都搞清楚了。在销售这块我负责过广东、广西、福建等,酒厂改制后就停了。我们供销科在最高峰的时候加上内勤也才10多个人,要管理全国的市场,也不轻松。当时低度酒的出厂价是6.06元,高度酒的出厂价是7.08元,一年的销售额达2.7亿元。 韦:当时还是属于计划经济,不是市场化的。
涂:从1987年到现在,这个企业发展的每一步我都是亲身经历的。
记:酒厂是哪一年迁到这边的?
涂:1999年,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又遇到湄潭政府规划工业园区,就搬迁到现在的厂址。刚搬过来的时候,酒厂对面和周围一大片都是当时酒厂的车间,现在分别属于茶学院和一个茶叶公司了。
记:為什么流转出去了?
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很多贵州的酒企都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湄潭酒厂也是如此。改制搬到这边后情况并没有好转,负债太重,那些地方都拿去抵押贷款了。
记:大概是哪一年这些资产转卖出去的?
涂:2000年左右,酒厂基本停产,无力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就把抵押的地皮都拍卖出去了。
改制之前三九制药曾经想要兼并湄潭酒厂,但是与当时的湄潭政府没有谈妥,之后(注:资料记载为1996年初)深圳的一家鑫开源投资公司看中了湄潭酒厂在市场上还有将近9000万的货款没有收回来,也来湄潭打着兼并湄潭酒厂的旗号与政府谈判,先期打了100万过来,然后就派人到各地去收欠款,我当时在销售部门,被派去广东,最终鑫开源收回不少欠款后卷款走人,并且把酒厂的老窖池等都破坏了。后面县里又让周继忠接任厂长,改制后湄潭酒厂破产,搬到了产业园这边组建了新的湄窖酒业,周厂长还干了几年。2004年,湄潭万众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政府拍卖全资买下了湄窖酒业,经营到2011年。2011年现在的董事长陈长文入股湄窖,2012年全资收购湄窖酒业公司,一直经营到现在。
其实,中国改革改制后企业的成功和政府的引导是非常有关联的。湄潭酒厂当年发展最大的失误就是在体制改革的时候没有跟上,没有把握住机会。我的感受是政府没有跟得上中央的精神,没有理解到中央的指示,改革怎么改?朝哪个方向改?改革后企业的发展生存之路在哪里?怎么去面对新的环境?改制前湄潭酒厂的生产是供不应求的,但是按照政府要求兼并了湄潭县的酱醋厂、糖厂、观音洞酒厂、双曲酒厂、药材农场等,这些都是很大的负担,并且在改制之初大规模兴建新厂房,现在酒厂办公楼和留下的三个车间都是当时建的。 记:改制后湄潭酒厂为什么要改名为湄窖酒业?
韦: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要求每个县都要有一个国营酒厂,基本上都是以县名来命名酒厂的,比如湄潭县酒厂、凤冈县酒厂这样,改制后为了保护“湄窖”这个品牌,就形成了湄窖酒业公司,政府参股。
涂:湄潭县出过一本书《穿越岁月的酒香》,讲了一些酒厂的历史,还着重讲了李光辉、刘有寿、陈德兴等厂长和技术骨干,描述了当时的生产场景。那时候烤酒都是烧煤炭,用的是散煤,用牛碾细之后才能使用,酒粮也要工人自己用箩筐挑,我父亲当年就是这么工作的。 记:讲到的是历代厂长吗?
涂: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20世纪70、80年代,讲得主要是他们艰苦创业的过程。这个企业的灵魂和魅力就是他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90年代之后的发展,基本上就是我前面讲的,1999—2004年是一个阶段,2004—2011年是一个阶段,2012至今是一个阶段。
记:历年的产销量您还能记得吗?
记:有关湄窖酒厂创建之初的历史您了解吗?
涂:不是很清楚,那一段的资料是缺失的,包括县档案馆我也去查过,没有什么记载。一九五几年的时候应该还是小作坊生产,是湄窖最初的原型。当时的老酒厂就在湄江河边,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一点痕迹了。1987—1995年酒厂最鼎盛的时候在老酒厂那边建了仿湄窖酒瓶的纪念标志物,这个倒是一直保存的很好。大概在1987—1989年间,湄窖是人民大会堂的专供酒,关于这个也没什么资料留存,但当时我已经在酒厂参与生产了,知道这个事情。 记:您是哪一年进酒厂的?
涂:1987年进厂。我的父亲就是老湄潭酒厂的退休工人。从进厂到现在我一直没有离开过。
记:您还能回忆起当年的一些细节吗?
涂:1952年—1987年以前酒厂的事情我并没有参与过,但是,我热爱这个企业,对于它的历史十分感兴趣,我又是酒厂的家属子女,于是就跟父辈们请教,他们会跟我讲一点,但细节不多。那时候的老员工在的都不多了,我父亲都已经80多岁了,有些健忘症。当年他们晚上酿酒都是提着马灯去,一个人既要烧火,又要蒸粮,还要酿酒,十分辛苦。那时候的传统手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是人工干,现在的人基本上做不来了。 韦:那时候烤酒都是重体力劳动,工人都是中青年。
涂:我1987年进厂的时候已经是蒸汽烤酒了,不再烧煤,行车是1989年开始用的,但劳动强度依旧不小,大冬天进车间烤酒都是光着膀子,一趟干下来流汗跟流水一样。干了几年我就考了司炉证,转去烧锅炉了,这个岗位比烤酒轻松一些,锅炉是半自动的。在锅炉岗位干了一个月左右,厂里面招评酒员,我也报了名,考了厂里面的第一名,然后到贵州省轻工学院参加了半年带薪培训,通过考核得到了高级技师证书,回到厂里后就在勾调中心做勾调师和评酒员。后来又在包装车间干了一年多,然后转去制曲,学习了甜酒曲如何接种、培养菌种。1991年—1992年间我又毛遂自荐去做销售。那时候还叫供销科,也没有营销学这种说法,讲师徒关系,都是师傅带徒弟,我的师傅很严格,第一次出门去广州,熟悉了周边环境师傅就给我一沓账单让我去跑,我花了三个月跑遍了那边的38个县市,把所有的客户都搞清楚了。在销售这块我负责过广东、广西、福建等,酒厂改制后就停了。我们供销科在最高峰的时候加上内勤也才10多个人,要管理全国的市场,也不轻松。当时低度酒的出厂价是6.06元,高度酒的出厂价是7.08元,一年的销售额达2.7亿元。 韦:当时还是属于计划经济,不是市场化的。
涂:从1987年到现在,这个企业发展的每一步我都是亲身经历的。
记:酒厂是哪一年迁到这边的?
涂:1999年,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又遇到湄潭政府规划工业园区,就搬迁到现在的厂址。刚搬过来的时候,酒厂对面和周围一大片都是当时酒厂的车间,现在分别属于茶学院和一个茶叶公司了。
记:为什么流转出去了?
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很多贵州的酒企都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湄潭酒厂也是如此。改制搬到这边后情况并没有好转,负债太重,那些地方都拿去抵押贷款了。
记:大概是哪一年这些资产转卖出去的?
涂:2000年左右,酒厂基本停产,无力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就把抵押的地皮都拍卖出去了。
改制之前三九制药曾经想要兼并湄潭酒厂,但是与当时的湄潭政府没有谈妥,之后(注:资料记载为1996年初)深圳的一家鑫开源投资公司看中了湄潭酒厂在市场上还有将近9000万的货款没有收回来,也来湄潭打着兼并湄潭酒厂的旗号与政府谈判,先期打了100万过来,然后就派人到各地去收欠款,我当时在销售部门,被派去广东,最终鑫开源收回不少欠款后卷款走人,并且把酒厂的老窖池等都破坏了。后面县里又让周继忠接任厂长,改制后湄潭酒厂破产,搬到了产业园这边组建了新的湄窖酒业,周厂长还干了几年。2004年,湄潭万众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政府拍卖全资买下了湄窖酒业,经营到2011年。2011年现在的董事长陈长文入股湄窖,2012年全资收购湄窖酒业公司,一直经营到现在。
其实,中国改革改制后企业的成功和政府的引导是非常有关联的。湄潭酒厂当年发展最大的失误就是在体制改革的时候没有跟上,没有把握住机会。我的感受是政府没有跟得上中央的精神,没有理解到中央的指示,改革怎么改?朝哪个方向改?改革后企业的发展生存之路在哪里?怎么去面对新的环境?改制前湄潭酒厂的生产是供不应求的,但是按照政府要求兼并了湄潭县的酱醋厂、糖厂、观音洞酒厂、双曲酒厂、药材农场等,这些都是很大的负担,并且在改制之初大规模兴建新厂房,现在酒厂办公楼和留下的三个车间都是当时建的。 记:改制后湄潭酒厂为什么要改名为湄窖酒业?
韦: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要求每个县都要有一个国营酒厂,基本上都是以县名来命名酒厂的,比如湄潭县酒厂、凤冈县酒厂这样,改制后为了保护“湄窖”这个品牌,就形成了湄窖酒业公司,政府参股。
涂:湄潭县出过一本书《穿越岁月的酒香》,讲了一些酒厂的历史,还着重讲了李光辉、刘有寿、陈德兴等厂长和技术骨干,描述了当时的生产场景。那时候烤酒都是烧煤炭,用的是散煤,用牛碾细之后才能使用,酒粮也要工人自己用箩筐挑,我父亲当年就是这么工作的。 记:讲到的是歷代厂长吗?
涂: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20世纪70、80年代,讲得主要是他们艰苦创业的过程。这个企业的灵魂和魅力就是他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90年代之后的发展,基本上就是我前面讲的,1999—2004年是一个阶段,2004—2011年是一个阶段,2012至今是一个阶段。
记:历年的产销量您还能记得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