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一单人在社会中生活教案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课程标准
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1---2:恰当地运用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 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
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假设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 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正确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3.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4.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5.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调查。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利用学生所画的社区平面图复习地图三要素。 讲授新课:
我们人人都生活在社区里,但可能不自觉或很少留意。那么,现在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你生活的小区叫什么名字?
②小区有没有管理处?如果有,它发挥着什么作用? ③小区主要有哪些购物场所? ④小区哪些娱乐健身场所?
⑤小区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吗? ⑥小区还为你做了什么?
⑦作为小区中的一员,你又能为小区做什么呢? 【二】在社区中生活
教师:这些都表达了社区的功能。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表达了社区的什么功能?
师生总结:图1-5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表达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1-6和图1-7是人们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表达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①;图1-8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那么表达了社区的经济功能②。
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结〕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畅谈理想中的社区。 〔作业〕1.画一幅“理想中的社区”的平面图。 〔预习新课〕课后完成“社区商品调查表”。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
【一】课标要求
1、尝试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信息。
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 3、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和其他地区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认识社区的分类与主要功能。
2.学生从身边入手,感受区域差异,理解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从图表中获取相关有用信息的能力。 2、从对现象、问题的分析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入生活,形成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及实地动手调查的能力〔内化〕。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1、参与调查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2、感受城乡的差别,体会“城乡一体化”的真正意义,确立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社区的类型 【四】教学难点:区域交流
【五】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小组竞赛、社会实践 六、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本社区有哪些外地特产? 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以“社区是我家,你都参观了哪几个地方?”,复习前一课的知识点。以给图1-3②和图1-9②找碴,找出图中的不同之处。形式上可用“小组竞赛”。
其中可由区域规模的“大”与“小”,设问、引导复习“比例尺”知识点。 教师归纳:重点突出“规模”和“特色”的不同。
提问:那么,你所居住的社区跟它们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色?〔培养学生留意身边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巩固所教知识〕
2、解决重点〔1〕、展示课本图1-10②,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a、这是描绘什么地区的局部地图,说一说图中四个区域的方位。
b、仔细观察,分析四个不同社区的各自主要功能〔特点〕,以此来给四个社区命名。c、“中关村”“王府井”“首钢总公司及附近地区”“方庄小区”等划分为社区的依据是什么?〔功能不同〕
d、对照图中各社区的分布,说说当地这类社区的具体分布,并从便捷和生态等方面谈这样分布是否合理? 〔2〕、提出疑惑:
a、 北京市算不算一个社区呢?它又是依据什么划分的?〔行政管理范围〕 b、 我国的行政社区可分哪几级?划分区域大小不一的行政社区有什么意义? 〔3〕、学会归纳根据上面所学,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社区类型 功能社区 根据功能特色①划分 自然社区 自然形成 村落城镇等 行政社区 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 举例 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省县镇 教师归纳:社区不仅表现为城乡差异,即使同一城市也会有不同的功能社区,各个社区间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活动:不同社区的同学交流所在社区的差异。 3、突破难点提问:想一想,这些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你怎样看待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可用现实例子证明〕,这些差异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引导学生得出“区域联系” 学生活动:〔1〕、展示课前学生调查社区商场中从外地调动的商品名称和产地和本地特产……〔2〕、这些商品中,很多都是某地的特产,那么本地能否生产?你知道不能本地生产是由什 么造成的?〔3〕为什么要调动外地的物产?本地特产又是通过什么输往各地的? 教师归纳:区域间的差异,使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和必要,通过交流,可以发挥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我们通常称为“优势互补”。
设疑,引发思考:那么区域间产交流合作仅限于日常消费品吗?
学生活动:四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按顺序朗读代表四个地区的人的对话。思考: 〔1〕、山区和平原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相互间要进行交流,那么当地有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例子呢?〔2〕、“跨区作业⑦”互帮互助的合作,那么为什么能在这些不同的地区实现?〔农业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3〕、模拟一次利用电话查询某一区域的商品信息的过程。〔4〕、组织学生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区域间的其他方面的联系。 教师素材:杭州西博③、南水北调⑤、奥运会④、青藏铁路⑥。 《美丽的大脚》剧照:〔1〕、〔2〕、〔3〕 4、小结:
社区有规模、特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使社区的分类多样化。而正是不同区域的社区间的这种差异性,才使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和必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5、学生作业:
假如市长要你为本地的发展和繁荣献计献策,给报社写一篇文章,你分析本地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为实现“优势互补”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课程标准: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能力目标: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地图。
教学手段、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置的一个好办法。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只是位置,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讲授新课〕【议一议】如果我想到杭州市区玩,手上却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为什么?
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
【选一选】如果你是林胜强同学,要了解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
【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教材图1-11A和图1-11B①,思考 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归纳:A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B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 【想一想】3、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4、从两幅图中你人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A图?在什么情况下选择B图?并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发现: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过渡:选择好合适的地图后,该如何使用地图呢?
情境1:暑假期间,张京准备同妈妈从北京到杭州旅游。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张京找来了一些地图,如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杭州市交通图等,他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组展开竞赛。
【比一比】1、引导学生读《中国交通图》②,设计出从北京至杭州的最短铁路线。 2、让学生量算一下北京──杭州的距离。 情境2:如果张京同妈妈想到杭州西湖玩两天,利用杭州西湖游览图③〔历史与社会图册〕第7页,该怎样设计安排才能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比一比】出示《杭州西湖游览图》确定杭州西湖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线路,比比看哪个小组安排的路线最合适,走的重复路线最少〔教师可在步骤上作适当的指导〕。 情境3:出示图l-14④【想一想】
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 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 3、你会画等高线地形图吗?
教师出示立体图,和图1-14比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等高线较密的地方,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越平缓。 【议一议】
1、图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
2、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把路线画在图1-14上。 3、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 情境4:出示图1-15⑤【想一想】
1、你准备从哪儿进?哪儿出?〔第一步:找到进入风景区的入口。〕
2、为了缩短行程,应选择哪个饭店?〔第二步:由于要在风景区内玩两天,所以必须找一个晚上住宿的地方。〕
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点?第二天游哪些景点?〔第三步:大致确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要游览的景区。〕
4、在图上画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线路。〔第四步:具体确定每天的旅游线路。〕 请各组派代表当小导游介绍本组的设计路线。 情境5:出示图1-16⑥,结合图例阅读图。 【想一想】
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农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的含义〔教师补充〕。 2、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3、1985年前的非农业用地与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1985年后非农业用地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三〕小结 【想一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外拓展
请展示你收集到的教材以外其他类型的地图,说说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并把收集到的地图贴在课本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