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三章 幼儿的注意
注意是心灵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东西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乌申斯基(19世纪俄国教育家)
讲新课之前,先听两则小故事,听完同学们说感受:
会走路的黑板
会走路的“黑板”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 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香喷喷的大馍蘸墨
古时候有一个人酷爱书法,传说有一次书童唤他吃饭,可是几次都没有唤动,那书童干脆将一盘大馍和一碟蘸馍吃的蒜泥端到他的写字台上,又催他吃。而他是越写越过瘾,嘴上嗯嗯地答应着书童,手仍然挥毫不停,书童无奈,只好禀告夫人。夫人来到书房,只见他站在那里,右手执笔写字,左手抓着大馍,蘸着墨水,吃得津津有味,还连连称赞夫人的厨艺:“好吃,好吃!”他就是晋代的“书圣”王羲之。
听完说感想,你们有没有因为专注做一事而闹笑话的事情。
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注意。
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二)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对认识过程的选择(方向)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指向性可保证我们的心理活动去清晰而准确地把握某些事物。37
集中-对客体反映的更为鲜明、清晰、确切(程度)
集中性-指心理活动集留在一定对象上的紧张度和强度。38注意的集中性保证了我们对注意对象有更深入完整的认识。
如:牛顿一边考虑他的物理问题,一边煮鸡蛋,结果把手表当做鸡蛋煮。巴普洛夫在他的实验室同女友谈话,竟把女友的手像动物一样捆在实验台上。
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正,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而进行的。注意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
如:注意着什么的时候就是:
注意:感知什么、记忆什么、想象什么、思维什么
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对象,避开无关的对象,以保证以最小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任务。这是注意的首要功能,它确定了心理活动的方向。
2、保持功能
使心理活动稳定在选择的对象上,贯穿始终,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3、调控功能
使人及时觉察事物的变化,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活动准确进行。
如:课堂根据学生的眼神、情绪、行为表现观察学生的注意状态。
集中状:鸦雀无声,眼光有神,全神贯注,听得入迷
活跃状:发言积极,思维活跃,气氛欢快,议论纷纷
顿悟状:群情振奋,豁然开朗,眉飞色舞,喜笑颜开
疑惑状:情绪紧张,眉头紧锁,疑虑重重,焦虑不安
厌倦状:心烦意乱,死气沉沉,东倒西歪,昏昏欲睡
松散状:漫不经心,松松垮垮,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三)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
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
(三)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
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
(1)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
(2)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
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注意能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
(2)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注意对幼儿坚持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推荐大家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主要研究人类认知的起源和发展。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
心”并任文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皮亚杰将儿童认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感知运动阶段相当于婴儿期,这一时期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获得动作经验,适应周围陌生的环境。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算的水平,只具有图型的知识,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相当于幼儿期,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特点:思维不可逆性和刻性,自我中心化(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末掌握守恒概念等。
比如:两行数目一样的圆圈,让其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问儿童哪行多
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算性质,但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相当于青春前期,这一时期儿童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能以假设-演绎形式进行思考。
如:有三条线段,1比2长,1比3短,问谁最长?
皮亚杰理论有其贡献之处,也其局限之处。学习时可取其长处。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
无意注意概念-39页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种注意的产生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与集中。
-无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注意形式。
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难。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一)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
其发展表现为: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两大类:首先是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比如,教师呈现的玩具、教师的语言及新异的环境等;
其次是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比如,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与幼儿需要密切关联的事物。
(二)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41
-受到意志的自觉调节与支配。(往往这类事物不容易引起注意,但又必须注意,因此,就需要意志的控制。)
-有意注意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
有意注意主要表现在幼儿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其特点是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但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初步的发展之中,而且幼儿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力主要还依赖于成人的组织与提醒。幼儿有意注意的产生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和幼儿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等。
三、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律:①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②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③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强化又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正强化事例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群学前教育的老师进行了一项经典的研究,他们利用正强化帮助一位小女孩克服羞涩心理,这项研究成为最被广泛引用的关于正强化的例证
(Allen & others, 1964)。这群老师非常担心这个小女孩,因为她几乎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而花太多时间和成年老师待在一起,于是老师们决定通过正强化鼓励她与小朋友玩耍。他们知道,这个小女孩喜欢得到来自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决定只有当她和另一个小朋友一起玩耍时才表扬她。他们首先统计了在未对小女孩采取措施之前,她同其他孩子及老师交往的频率。第二阶段,教师在小女孩和其他孩子玩耍时给予强化(表扬),但几乎不对她赋予关注,这样,她仅在和其他孩子进行玩耍时才能得到来自老师的强化。当老师对其进行强化时,她与伙伴玩耍的频率显著增加了。为了确定是正强化而不是其他因素导致了这种改变,教师在第三阶段(撤销阶段)停止了对小女孩进行强化,在第四阶段重新对其进行强化。当正强化停止后,小女孩与同伴玩耍的频率降低,而在第四阶段,随着正强化重新开始,她与玩伴玩耍的频率又增加了。这样,老师们通过使用正强化手段,能够有意的教给这个小女孩一种更具适应性的玩耍模式。
负强化事例
案例1:我们班里有一个学生,作业速度非常慢,常常拖拖拉拉,做做停停,爸爸妈妈对于孩子这个缺点无可奈何。但是孩子又非常喜欢看电视,常常因为看电视又影响做作业的质量和速度。结合这两点,我告诉家长,以看电视作为惩罚的刺激物,只有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或者只有孩子完成作业后才可以看电视,否则无论如何都不会给他看电视。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完成作业的速度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恢复看电视的过程就是负强化。
案例2:班级里有几个同学总是养不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当同学们都在认真朗读时,他们都会在一边摆弄小东西,或者独自做其他事情。老师观察到这种情况之后宣布,如果被老师发现你没有读书,就会在下课时取消课间休息时间,抄写课文的规定段落。而且不和学生讨价还价,一旦发现,课下及时进行惩罚,多次之后,这些学生为了逃避课下的段落抄写,课堂上读
因此,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要注意到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的个性差异,认识到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
(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
意可持久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
2.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
(2)活动的游戏化
(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
(4)幼儿的身体状况
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课程设计:幼儿园课15-20分钟,小学45分钟,大学三节连上达到1:30小时,这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的注意力不同而设计的。
(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47
发展注意的分配能力,考虑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如果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比较熟练,或者对其中一种活动掌握得非常熟练,甚至接近于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好。②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48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注意分配游戏:
“一心无二用”的活动:左物画圆右物画方
口从100倒数,手从50顺写
口诵《春晓》,演算78*59=?
(四)注意的广度(范围)与幼儿的活动
讲之前大家是否了解记忆法?
记忆法的分类:
⒈编故事记忆法(又称导演记忆法)
⒉连锁记忆法
⒊定桩法
⒋口诀记忆法
⒌首字母记忆法
⒍归纳记忆法
⒎图表记忆法 8、运算记忆法
晚上6--10点和早晨6--8点是记忆功能最佳时候。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当然同时要专心,不要被其它干扰或打断。
应用运算记忆法
例如:李时珍于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可利用加法想为15=7+8;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可利用减法想为7-7=0;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可利用乘法想为16=4×4;秦统一于公元前221年,可利用除法想为2÷2=1,等等。
⒋英语单词:change改变。用汉语拼音联想change(嫦娥)编一个故事:“嫦娥”“改变”了对八戒的看法,同意与他结婚了。(我想,这样与典故结合起来的奇异的故事使你再也不会忘记这个单词了)
smother使窒息想像一个场景:一条“蛇”(s)缠住了“妈妈”(mother),使妈妈“窒息”。
⒌马克思的生日是1818年5月5日本来也很容易记的,但就是很容易又忘掉了。有人编个这样的故事:马克思刚出生下来就“一巴”掌“一巴”掌把那些资本家打得“呜呜”地哭。(把马克思打资本家时的场景想象一下,你再也不会忘记1818年5月5日)
1)袜子⑵沙发⑶卷纸⑷大象⑸酱油给大家2秒钟时间记下这一组词,一会叫人起来背下。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幼儿注意的范围是比较小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一般来说,幼儿在较短的时间片段中不能注意较多的事物。
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人经验和活动任务都可能影响注意广度。
-对象特点越相似、越集中、越有规律,越能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广度越大
-经验越丰富,注意范围越大,知识越贫乏,注意范围越小。
-活动任务多,范围就小,任务少,范围就大。
成人注意注意的平均广度:
黑色圆点8-9个,外文字母4-6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
根据注意广度的这些规律以及幼儿注意广度的特点,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1)在组织活动时,应向幼儿提出明确的任务,而且任务具体,不能同时提出太多的任务,以免影响幼儿对某一活动任务的注意范围。
(2)在教幼儿知识或讲述某一事物时,所使用的教具或所出现的事物一次呈现得不能太多。如让幼儿看图片时,就不能在一开始把所有的图片摆放出来。因为幼儿注意的范围比
较小。
(3)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考虑到注意对象的特点。
(4)为幼儿提供的活动一定是幼儿知识经验范围以内的,因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可帮助幼儿把这些注意的各个对象联系起来,并且由于幼儿能够理解注意的对象,从而扩大幼儿的注意范围。
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需要明确幼儿活动的任务,考虑到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注意教育内容呈现的方式。
(五)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概念: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一种状态。它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50
俗语叫做分心。书上例子:幼儿听故事时,被教室里的小鸟叫声所吸引,不能专心听故事。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幼儿如果长时间处于单调的活动状态下,容易发生疲劳,容易由于疲劳而分心。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缺乏规则的约束造成分散。(孩子放假在家和在学校作息不一样)
(3)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很容易被新异、多变、强烈的刺激物所吸引。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幼儿注意的转移还不很灵活,他们往往不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及时将注意集中在当前应该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
(5)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在活动中很难随意进行转换。
案例:教师指着图问小朋友: 看,花丛中有两只蜜蜂,从远处又飞来两只蜜蜂,( 教师又拿出两只蜜蜂) 小朋友看,花丛中现在有几只蜜蜂?一位小朋友说: “老师,我还捉过两只蜜蜂”,另一个小朋友说: “老师,我还被蜜蜂蜇过\"。于是小朋友们都说起了蜜蜂来了。
试用所学有关注意的知识分析上面的现象,并指出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1、小孩子是靠直觉观察世界的,小孩的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要丰富得多,理性的逻辑思维是后天开启的,所以直觉的形象思维首先引起孩子注意的是色彩丰富的图片。
此时:蜜蜂,是第一注意对象, 是感官的直觉。 几只?是逻辑思维所关注的,不开启是不会将注意力放在此处的。
2、并指出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很正常,此时他们正在发挥形象思维的想象,甚至是发挥到另大人难以置信
的捉到了两只蜜蜂。你可以顺着他开导:你捉到过两只蜜蜂现在飞到了花丛中了,现在又飞来两只,你帮老师数一下,这里有几只啊。或者让他们在纸上多画几只蜜蜂,然后让他自己数,你再帮他画几只,然后再让他数多少只。引导他们的逻辑思维的发挥。
小孩子是喜欢你给他一个发挥的平台,让他帮忙,他会很乐意的,跟他们一起放飞发挥,像放风筝,线还是攥在自己手里。寓教于乐嘛。
2.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恰当的活动方式,幼儿是能够以他自己的兴趣集中注意很好地进行活动的,而且活动中幼儿的注意也相对稳定。
“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多动即爱动,是幼儿的一个特点,
“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简称MBD),是儿童的一种行为问题。
研究表明,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多动现象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随意称作多动症。
1、B 2、D 3、C 4、C 5、A 6、B 7、C 8、A(有意注意是后天的,是个人有意识参与的过程)
1. “聚精会神”“仔细”主要描绘的是注意的什么特点( )。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清晰性 D.鲜明性
2.注意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反应不一,总是舍弃一些信息。这是注意的( )功能。 A.调节 B.整合 C.维持 D.选择
3.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 )。 A.不变 B.扩大 C.缩小 D.以上都有可能
4.注意是一种( )。 A.独立的心理过程 B.认识风格 C.心理现象 D.个性特征
5.儿童不受窗外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吸引,努力控制自己,专心做功课,这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6.儿童从事一项活动能够善始善终,说明他的注意具有很好的( )。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
7.儿童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儿童注意的( )较差。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
8.不属于先天条件反射的注意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定向性注意 D.选择性注意
简答:
1、什么是注意?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2、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3、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