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5)

2023-06-05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庭芳·促织儿

张镃

月洗高梧,露氵专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 ①氵专:露水多的样子。②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③土花:苔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洗”句描写出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的景象,“洗”字体现出秋月的明净。

B.“萤火”句用视觉里的萤火和听觉里的蟋蟀叫声,表现环境的幽静和作者的悲凉。 C.“静听”“微韵”“凄咽”三句中,“转”有音调低回突然转变之意,“寒”“凄咽悲沉”是作者听来的主观感受。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采用动静结合、拟物等手法描写出月下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2)词的下片描写了哪些与蟋蟀有关的活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项,“拟物”错误,上片没有运用这种手法,其中,“争求侣,殷勤劝织”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月”“高梧”“露”“幽草”“土花”等都是静态的景物,“坠”“寒声”是动态的描写,属于动静结合。

(2)考生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考虑词句描写的具体内容,从内容的角度把握词的下片描写的与蟋蟀有关的内容,比如“呼灯灌穴,敛步随音”“犹自追寻”是作者小时候捕蟋蟀的场景,“携向华堂戏斗”是作者小时候斗蟋蟀的场景等。至于第二个问题,考生可以从作者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与如今的客居他乡的“凄咽悲沉”等方面进行分析。词的下片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童年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然后对比当前生活,表现此时生活的悲凉。

[答案] (1)D (2)活动:①捕蟋蟀,作者回忆小时候捕蟋蟀的情景,叫人点上灯,然后自己用水灌蟋蟀的巢穴,在月光下轻手轻脚地追寻蟋蟀。②斗蟋蟀,作者把捕获的蟋蟀带到堂上与别人斗蟋蟀。

表达的情感:作者通过追忆小时候生活的情趣,表达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以此反

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抒写今昔之感。

2.(2018·山西省太原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 ①士雅与刘琨:均为东晋爱国将领。②顽石:指当年诸葛亮堆成八阵图的石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头两句以问句开头,点明“中原一恨”的原因是南北分裂,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B.“却似”三句是说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而白璧有瑕。暗指金瓯有缺。

C.“看来”两句是说天意不让我们拥有士雅和刘琨这样的将领,表达了对收复大业的悲观。

D.词人借拊顽石,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其对统一大计的关切溢于言表。

(2)“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C项,天意是天意向宋,就缺优秀的爱国将领,也没有悲观的情绪。 (2)要求赏析“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的精妙之处,注意主要从比喻的手法的角度赏析,句中“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形象地写出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心情。

[答案] (1)C (2)①该句意思是说,初夏正需一场及时雨,以清洗从北方刮来的尘土。②用了比喻的手法。“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③形象地写出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

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

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注] 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就气势不凡,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等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B.“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了,当过闲散的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C.在上阕写山水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水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D.“新堤路”三句以问句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建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濛濛的新景致。

(2)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本词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项,“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错误,开篇三句都是描写山势的,本是静景,词人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山的奇伟之势。

(2)考生首先要仔细审题,清楚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结合全词分析灵山风景“雄”“雅”的特点,“雄”就是气势雄壮宏伟,“雅”就是风度优雅潇洒。词的上阕写山水的“形”,从中可以看出灵山的雄伟景色;而下阕写山水的“神”,从中可见灵山的儒雅之态。所以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上下阕的相关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1)A (2)本词用“雄深雅健”的风格总括灵山风景的特点。①上阕重点写“雄”: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画面壮阔,气势雄伟。②下阕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的“衣冠磊落”,司马相如的“车骑雍容”,写出灵山风景的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黄钟】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 ①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卧龙山东南麓,系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台”是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所筑的台榭,开头两句记作者登临吊古和因之而引发的“伤心”情感。

B.“鹧鸪啼处”写鹧鸪的悲啼,与李白诗句“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东风草绿”“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画面一一展现,意在以哀景写哀情。

D.这是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写作者重登越王台所引发的怀念故国、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

(2)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项,没有“思念亲人”的情感。由“青山故国”“当时明月”可知,全曲表现的应是作者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2)“当时明月”等三句借助了唐诗的意境。刘禹锡《石头城》中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白《苏台览古》中也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历史的见证,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悬在越王台的上空。作者独发一问:“何处飞来?”问得似乎突兀,但意图十分明显。“当时”的江山已换主,那么“当时”的明月怎么又会飞来呢?这一笔同《石头城》《苏台览古》中的诗句一样,是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无情来抒发怀古的幽思。作者起笔“伤心莫问前朝事”,至此还是问了,并问得那样直接、那样悲哀。“依依”是依依不舍的模样,说明明月在夜空中徘徊已久,而作者从“残照”时分一直待到月夜,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拳拳深情。

[答案] (1)D (2)“当时明月”表明“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拳拳深情。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

杨果

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杯”句直陈其事,写与朋友举杯相别,表现出二人深厚真挚的情感。 B.“落叶”点明了送行是在秋季,这句体现出萧瑟的氛围,表现了离别之情。 C.“谁料”句,“谁料”有调侃意味,表现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和自己淡淡的失落。 D.“直推”两句,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祝贺之情以及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等。

(2)“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三句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C项,“淡淡的失落”错误,这里表现的主要是词人对朋友的一种赞美和戏谑,表现二人的关系密切。

(2)解答此题,考生要注重把握词句描写的具体景物,分析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等。这三句,描写了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等。这些景物中,“西风”展现了季节特征;“旌旄”是离别的特殊景物;“斜阳”“草树”“雁影”是离别时的环境景物等。这些景物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描写这些景物使用了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 (1)C (2)三句词使用了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西风萧瑟,旗帜在风中飘舞;夕阳西下,斜晖照射野草和树木;空中的大雁,朝着天际飞去。词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6.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普天乐·旅况

王仲元

树杈桠,藤缠挂。冲烟塞雁,接翅昏鸦。展江乡水墨图,列湖口潇湘画。过浦穿溪沿江汊,问孤航夜泊谁家?无聊倦客,伤心逆旅,恨满天涯。

【中吕】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旅中

顾德润

长江远映青山,回首难穷望眼。扁舟来往蒹葭岸,人憔悴云林又晚。篱边黄菊经霜暗,囊底青蚨逐日悭。破清思晚砧鸣,断愁肠檐马韵,惊客梦晓钟寒。归去难。修一笺,回两字寄平安。

[注] ①青蚨:钱币。②檐马:屋檐间的风铃。 (1)下列对这两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王曲前四句动静结合,展现旅途倦客所见,以乐景写哀情,抒发旅人愁思。 B.王曲开头三组对偶句,字数递增,描写的景物不同,画面显得丰富多彩。 C.王曲结尾三个并列短句,读起来铿锵有力,呼应开头三组对偶句,整饬而工稳。 D.顾曲“破清思”三句以动衬静,表现客居他乡的游子夜深人静难以入眠、客梦被惊醒的状态。

E.顾曲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远近、虚实结合,整首曲子笼罩着游子的羁旅愁思。 (2)两首元曲都刻画了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两首元曲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哪些相同的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项,“以乐景写哀情”错误,“杈桠”表现树木枝条盘曲的样子,以“缠挂”表现枯藤在树干上的攀附缠绕,以“接翅”表现昏鸦成群的景象,全无乐景。E项,“虚实结合”错误,整首曲子通过视觉、听觉描写的景物以及对钱少难度日和写信寄回家的叙述都是实写。

(2)题目分为两个问题:一是两首曲子都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特征,一是塑造人物形象时使用的相同的手法。第一个问题,可以根据曲子描写的具体内容和直抒胸臆的句子等,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第二个问题,要先从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和景物描写(烘托作用)来分析两首曲子在刻画主人公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找出相同点。王曲,描写了枝藤缠绕的树、飞在高空的塞雁、傍晚归家的乌鸦等景物,结尾三句抒发作者的无限苦闷等,可以知道主人公的身份、心情等;顾曲,先写主人公乘舟,然后写主人公长夜难眠和写信寄回家的情景等。由此可以知道,两首元曲的主人公都是客居他乡、孤独寂寞、归期难定的游子形象,手法上运用了景物烘托、心理描写。

[答案] (1)AE (2)形象:两首曲子都刻画了一位客居他乡、孤独寂寞、内心悲苦、归期难定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游子形象。

手法:①景物烘托,两首曲子都通过描写具体的环境来烘托主人公的情感。王曲,前六句写秋天悲凉的景色,七、八句用“孤航”烘托主人公漂泊的孤寂;顾曲,一、二句写江水连天,蕴含着绵绵的乡思,三、四句写游子无聊地看着云林烘托主人公无聊、烦闷的心境。②心理描写,王曲中的“无聊倦客,伤心逆旅,恨满天涯”和顾曲的“归去难”直接抒发主人公思乡的悲凉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