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高效复习的实践与思考——“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2021-09-05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3年第11期 福建中学数学 可得 =三9 一+吾 . 一 9 . OA=m OB+ o一c(m<0,n<0)・若 ._,2则詈 一: 一AO: 9 解析’・。 ‘.. + =0. = 2P2 AO为底边的高之比也是 ,2:3,同理以DD为同底的爱 :;・ 以BD,CD为底的AOBD,AOCD等高, BD 2 .. ● m m 3 ‘ 图3 CD 3 2 例4图4中,已知0是AABC的外心, B=√3, AC=3, +2 =1,若—AO=x + (— ≠0),贝Ⅱ ZBAC= . 将转化OA=mOB+nOC(m<0, <0) 为AO=m(OA+AS)+n(OA+AC). AO: 一+ ! . 解析由题意知:m8=x,mc=Y,m =1一 —Y. ‘.1+ + l+ + ’X+2y=1,.。. =1一(1—2y)一Y=Y=,”c. .或利用 式 + 口OB+mcOC=0, 。.E是AC中点BE为中线. 则可得到一m: . ・.。0为外心OE为AC中垂线, ・..AB=BC= ,ZBAC 詈. 5回顾总结,一言蔽之 对于三角形内的点0的有关向量表示归根结底 搞清楚与顶点延长后分边的比例关系利用平衡原理 表示出给点的重量问题,有时也需要转化化归到分 边的比例关系.可以参照: AO: 一B ! + B+ c + + B+ : 图4 图5 4等价转化,峰回路转 : +mB+m(. ‘.OA+m OB+mcOC=0. 数学是研究变数中不变的规律的过程,很多看 。 + m +m +me 似比较复杂的代数式经过复杂的运算从变中发现不 .(m +mB+mc) O =,”口(oB—OA)+ c(oc—OA), m OA+m OB+mcOC:O . 变的东西,往往可以通过常识性知识如几何法等找 到固有的规律揭示问题本质,而对这些规律进行拓 展推广便可以运用这一简单的规律解决复杂的运算 过程,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这些看似“奇怪”“不 可思议”的规律,通过论证揭示本质进而应用拓展. 例5图5中,已知点D是AABC内一点, 且 高三数学高效复习的实践与思考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蒲锦泉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351100) 带来的教学困扰,优化教学设计,以使这些问题解 决得更好?从而提高复习效益,这需要我们更好地理 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育.本文以笔者的一节 高三复习课“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为例, 高三数学复习课,如何做到精讲精练,达到“高 效”,是高三师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复习 课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如何温故?又新在何 处r?如何化解复习课因知识量大、课时紧、要求高所 12 福建中学数学 2013年第1 1期 谈一些思考. 1教学设计简录 1.1考纲要求与细化(略) 1.2课前基础练习 (1)在RtAABC中,AB=4,AC=5,ZB=90 , 则AB・AC=~一,BA・AC=一. (2)已知1 {=2,i bj=1,a与b的夹角为60 , 且c=a+26.则I c l= ;c与口的夹角0=一. (3)已知a=(1,2),b=(-2, ),则 ①当 =2时,向量a在b方向上的投影 是——; ②当 =——时,口//b; ③当 =——时,a上b. (4)若等边AABC的边长为243,平面内一点 满足CM= ̄,UB+三 ,则MA・MB=——. 1.3课前思考题 (1)求向量的数量积有哪些基本方法? (2)向量的数量积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1.4方法提练、思想感悟 问题1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例1如图,在ZMBC中,AD上AB,BC=43肋, I DI=1,则AC-AD=( ) 厂_ 2 3 £————— 0 —— c. D. 图1 问题2向量的数量积应用 例2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D//BC, ZADC=90。,AD=2,BC=1,DC=3,P是腰DC 上的动点. (1)当P位于何处时, 上P ? (2)当P位于何处时,LAPB为钝角? 变式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D//BC, ZADC=90。,AD=2,BC=1,P是腰DC上的动 点,则I +3两I的最小值为 例3(2013年高考福建卷理6)在四边形ABCD 中, =(1,2),历=(一4,2),则该四边形的面积 为 A. B.2 C.5 D.10 变式1在四边形ABCD中,一AC=(1, ), BD=(-2,2√3),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 ——变式2已知AOAB中,OA=a,OB=b,求 AOAB的面积. 变式3已知AOAB中,A(x ,Y,),8(x ,Y:), 求AOAB的面积. 变式4已知AOAB中,A(x ,Y ), 【 ,Y ), C(x3,Y ),求AOAB的面积. 1.5反馈练习 ‘ ’ABCD中,/, 4,)上 BD 垂足为J1),且 一一 / AP:3,则AP.AC: . 图2 (2)在AABC中, 是BC的中点,AM=3, BC=10,则AB・AC=——. (3)已知向量Ⅱ≠e,l e 1=l,对任意t∈R,恒 有I a—teI≥ia—el,贝0( ) A.a上e B.a-L fa—P1 C.e上 一e)D.(a十e)上(a—e) (4)设A,B,C是半径为1的圆上三点,若 IAB I=43,则AB.AC的最大值为( ) A.3+ B. + C.3 D. ,’ 2教学反思 复习的基本理念:高三复习教学是站在“数学整 体”的角度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再认识、再理解、再升 华的过程;是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再体验、再发现、 再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再提升过程;是注重联系、提高 对数学整体和本质认识的过程.教师应明确复习课 目标定位的三个层次:一是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并 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二是归纳总结解题的思路、 方法、规律与技巧,掌握技能;三是感悟数学思想 方法,提高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如下一些方面. 2.1自主性、探究性和参与性 本节采用导学案方式,预先印发复习学案(含学 习目标、课前基础练习、例题(除部分变式外)、反 馈练习等),结合思维导图,让学生尝试建构知识网 络,归纳方法.学生预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可拿到课 上讨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复习 教学首先可通过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 复习,并根据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初步的归纳梳 2013年第11期 福建中学数学 13 理,也许现在做得不够到位,也许有些问题不能马 上回答好,但可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步完善其认知结 构.高三复习是教师整体设计下的学生自主复习、 自主建构和自主发展.学习环节可由教师安排,问 题可由教师提出,但其思考、分析、解答、总结、 提练、联系、反思等必须由学生自主或积极参与完 成.教学中要留足思考的时间,“延时判断”,恰当追 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2.2目标性、针对性和整体性 高三复习首先要认真研究 考试大纲 和 考 试说明 的要求, 并对这些要求进行细化的解读, 明确复习的要求与层次,同时要站在“数学整体”的角 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的 学习要求.对向量的数量积的的复习教学要突出如 下问题(三个提升): (1)必须进一步提升对向量数量积等运算的认 识,掌握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和几何意义、向量数量 积的有关性质和坐标运算等. (2)必须进一步提升求解向量数量积问题的基 本策略,主要有:向量的“图形化”策略和向量的“代 数化”策略(即向量的“基底化”、向量的“坐标化” 等).由于向量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形式”的双重 性,因此,向量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往往是先画出 相关的图形,利用图形的直观性解决,即“图形化” 策略.另外可选择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作为基底,将 向量“基底化”,也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向量“坐 标化”,这些基本策略,体现了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 (3)向量数量积在处理长度、夹角、垂直等问 题时,有独特的优势,体现了向量的工具性的作用, 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应用向量解题的意识和能力. 2-3问题性、思维性和思想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核心任务,问题 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复习课中基于目标精心设计问 题是教师需要着力的地方.问题的设计应自然、突 出上面的三个“提升”;应体现“少、精、活”并指向核 心问题;应有利于对通性通法、基础知识的回顾; 应有利于揭示数学的本质;应有利于方法的提练和 数学思想的感悟;应有利于联系、变式与探究拓 展.本节课以问题引导学习,让学生不断地处于问 题探究的思维过程之中,同时对复习教学中一些关 键的、易混的、本质的东西,通过追问,一步步地 把思维引向深处,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首先是课前的基础性练习设计,它一方面指向 基础和通性通法,同时可通过对它的追问,把学习 引向必要的深处.课前的基础练习1,涉及向量数 量积的定义,追问:若将AC=5去掉,能否求出 AB.AC?它指向了对向量数量积几何意义的进一步 的理解.基础练习2,涉及向量数量积的模与夹角的 计算,通过追问复习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和基本性 质,同时也隐含着“图形化”的考虑.通过构图,容易 求得l cJ=2√3,c与a的夹角为30。.与基础练习3, 涉及向量数量积及其性质的坐标运算表示.基础练 习4,涉及向量数量积基本运算.课前思考题可帮助 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起思维引导作用. 例1的设计指向了向量数量积运算的核心问题, 同时体现解法的多样性. 分析1(基底化):选取向量AB, 为基底,并把 用基底表示,再 通过有关运算求得结果,并追问选取 一AB, 作为基底的理由,这样解题 就有了方向感. 图3 分析2(坐标化):如图3,改变图形的位置,选 取AB,AD分别为X轴、Y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 标系,将向量坐标化,关键是求出c点坐标.A(O,0), O(O,1),可设C(x,43),则AC・AD=( ,43)・(0,1) =43.分析3(几何意义):由定义,虽然不易求出求 出AC的模及AC与AD夹角,但可利用向量数量积 的几何意义或等价转化整体处理,只须求出AC在 AD上的投影即可,由比例易得投影值为√3,从而 … C・ D=43. 例2和例3的设计,涉及向量的运算律、基本 性质和坐标运算.例2中隐含着对向量的模的处理 和最值问题的考虑.这两例的设计着重体现向量数 量积的核心应用,即求模、求夹角、判垂直等,并 通过一题多变,达到一题多联,拓展了应用领域, 这也是本节课教学中必须突显的问题. 反馈练习中,题1、2针对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除了基本方法外,可以特殊化处理.题3涉及向量 的模,可与例2一起归纳,向量的模常用解决方法 是平方转化为数量积或者构图.题4涉及最值问题, 选择恰当变量建立函数模型或利用几何意义解 决.这些问题设计都指向向量数量积的本质和核心. l4 福建中学数学 2013年第11期 教学中,注重师生的互动、思维的启发、方法 的提练、思想的感悟.每个例题之后,都进行了相 应的归纳,并指出:“基底化”、“坐标化”和“图形化” 是解决向量数量积问题的基本方法.“基底化”和“坐 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恰当时要揭示出它们本 质一致性,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2.4联系性、应用性与创新性 数学复习教学中应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 重探究和应用、关注创新 例2中涉及垂直、夹角问题的处理,常见的方 法有利用斜率、向量等.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建立直 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解决.追问:还有没 有别的处理方法?在课上有学生指出:先建立直角坐 标系,求出以AB为直径的圆,此圆与CD的交点对 张直角,线段CD在圆内的部分对AB张钝角.学生 的这种想法,丰富了“联系性”.在例2的变式中 我们当然应看到向量应用的优势,并仍可用坐标化、 基底化处理.这样我们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与联系 比较中,优化了学生的思维. 例3中,通过观察可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 直,不难求出两对角线的长,再由S:L(IACI.I8DI)得 2。 。 出结果.若未能发现这一隐藏的条件,将耗时在点 的移动、边长的求解以及角度的确定上.课堂上, 也有学生主张特殊化为直角三角形来求.教师此时 不急于“判断”,而让学生去“悟”.再利用几何 画板展示:改变AB与BD的相对位置,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不变,因此是可让 ,B重合转化为直角三 角形解决,接着分析四边形面积不变的内在规律, 即设对角线交于0点,S: r D.DO+AO.BO+CO.DO 2 +CO.BO1: ̄(2I。 ACI.18DI).也为下面的变式1打下伏 笔.变式1中,四边形对角线不互相垂直,怎样求 四边形面积?接前分析得S: ̄(2I’ ACI.I肋I’ )sin< , BD>.后续的变式2、3、4,体现特殊与一般、化 归与转化的思想,并得到了三角形面积的向量表示, 坐标表示.即在AOAB中,OA=a,OB=b,则 1 r——■ ——— ———————_ =÷√l口1 lbl 一(口・6) ・ 1 若A(xl,Y1),8(x2,Y2),s蜊B=去I 2一 2 1 I(可 以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证明). 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没能在此进一步展开.课 余学生又想了一些方法: 方法1 (用直线方程处理)A(x ,Y,)到直线 OB:Y2x-x2 =0的距离为 = 李; , 、/ 2‘+J,2一 SAAOB ∞ i 厮‘ 1 1 I1Y2-x2y ̄I‘ 方法2(利用向量投影求高)图4,设h为 到 直线 的距离,作 =(Y2,-x2),贝 , 且 上 ,IO—BI=IO—CI, = _1 .1 1 OC I1 = = 一x: 1 。1。… … 。利用向量投影求高,虽不易 想到,但也体现了一种“高级”的 应用.这种应用是基于对数学本 质理解后而产生的,教师也可结 合此思路来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 公式,体现了数学的联系、应用和创新. 例3对一道高考题进行变式探究,旨在加强向 量的数量积在求模、求夹角、判垂直等方面的应用,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标 积 极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在高三复习的阶段,探究 性的学习依然要成为重要学习方式,探究的结果也 许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抓住有利的“触点”有效 展开,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重要的 是通过探究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体现向量的工 具性作用. 3结束语 高效的复习课堂,离不开教师的高效设计、指 导和课堂的高效管理.本节课中紧紧围绕基础问题 展开教学,与学生互动对话,立足基础本质、立足 通性通法、注重方法提升和思想感悟、注重探究、 应用和创新、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 在变化中优化思维、培养能力、增长智慧.课上我 2013年第11期 福建中学数学 l5 始终给学生浓浓的“三化”意识(基底化、坐标化、 几何化),从学生的反馈看,基本达到了目标,通过 教学目标达成度,通过复习完成“由厚到薄”过 程.教学中应突出:以陈述性的知识梳理深化为基 础,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重点,以策略性知识的 理解为核心的“三步走”教学策略,运用组合的方 “温故”而达到一定的“知新”.复习课必然要注 意整体把握的度,考虑内容的广度、思维的深度、 思想的高度、学生的参与度、自主探究度以及关注 式渐近地达成目标,知识、能力、思想、素养并重. 数学讲评课的高效途径 ——两种课型的比较研究 邹军明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15500) 1问题的提出 统的教师讲授的形式进行讲评课教学. 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 2.3实验的理论分析 个热门话题,如何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教 2.3.1传统的讲授型讲评课分析 学中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也是每个教师值 一个问题需要讲解的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m-I 数学课的常规教学形式包括新授课、习题课、 P=1一 :面 ∥ (1一 ) .其中 表示一个班级的总人 讲评课等,其中数学习题(考试)讲评课在当前形 数,m表示一个班级中有m人不能独立解决就需要 势下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学 老师在课上讲解, 表示这个问题的难度系数(对 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与否,与数学讲评课有很直接的 于这个特定的班级)( = ). 联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上讲评课的 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黑板前讲得声嘶 为了使问题看得更清楚,我们假设一个班级的 力竭,自认为是深入浅出、头头是道,但总有一部 学生数为40人,取m=8,讲解一个题目假设为5 分学生似听非听、似懂非懂,让人有一种拳头打在 分钟,在一段时间内共处理100个问题.根据上述 棉花里的感觉,讲评课效率不高. 公式得到下表: 怎样提高讲评课的教学效率?是否可以尝试一 表1讲授课型 些新的讲评课教学模式?这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思 难度系 问题要讲 100个题目中 讲解总时 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理论学习,笔者针对所 数 解的概率 要讲解的个数 间(分钟) 0.9 0.0419 4 20 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特点,进行了数学讲评课的比 0.85 0.2441 24 120 较实验研究. 0.8 0.5628 56 280 2实验过程 0.75 0.8180 82 41O 0.7 0.9447 94 470 2.1实验对象 0.6 0.9979 100 500 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每班44名)的学生水 O.5 0.99998 100 500 O_4 1.0000 1OO 500 平相当:数学基础好,解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0.3 1.0000 100 500 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0.2 1.0000 lO0 500 0.1 1.0000 100 500 2.2实验方法 数据分析: 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讲 (1)随着难度系数的降低,需要老师讲解的题 评课教学,将44名学生分成11个小组,每组4人(解 目数Ⅳ迅速增加. 题能力强的与弱的搭配、内向的与外向的搭配),每 (2)当m介于0.6至0.85之间时,有大量的题 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控制讨论的进度,并记录每个 目需要老师讲解.显然,此时班上大部分学生已经 问题所讨论的时间;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用传 处在重复接受知识的境况下了.即便如此,一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