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社会对人的必要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接受来自不同人的帮助,或许也不能说是帮助,事实上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不同人的付出,试想有一天我们都被隔绝到不同的地方,我们应该怎么活下去?难以想象一个单独的个体如何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就是脱离了社会个体该如何,亦或是没有了个体,还有社会吗?
“社会是在特定坏境下形成的个体间的存在关系”(上海大学主办杂志---《社会》),人类社会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人类社会是由每个单独的个人构成的,其中个人与个人在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有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工作关系等等,比如说个人可以形成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这样的关系。而社会便是由构成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个人所构成,易见,社会离不开个人,那么个人是否能脱离社会呢?我们的答案显然是不能,理由简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需要去承担,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社会性。
社会心理学上把社会角色定义为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这样写道: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
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者好几个角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个人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家中一个人可能是丈夫,妻子,儿女等等,在工作单位可能是经理,秘书,小职员等等,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社会角色来定义自己的人生存在价值。鲁滨逊流落荒岛时,曾不止一次的后悔自己的决定,“我曾经令父母为我的愚蠢行为而痛心,而现在又为自己的愚蠢行为带来的后果而痛心”(51页)。事实上,鲁滨逊尽管讨厌中产阶级平庸的生活,不安于现状,但却并不能忽视他作为儿子的角色,他的内心还是很期待能够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就如在星期五到他身边时,他很自然的担当起父亲师长这类的角色,说明他的内心还是很渴望去承担一份社会角色的。
个体需要去承担社会角色还因为人都具有社会性,它可以适当内部个体的生能力远远超过脱离社会个体的生存能力。即便一个个体只要有食物,能面对危险他就能活下去,但是婴儿却不能如此,他必须有其他人抚养长大,所以他被谁养大,便会去服从那个社会,他便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社会性,既然拥有了社会性,他便会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事实上,人从一诞生便承担了某些社会角色。因此人一旦脱离了社会这一个大的整体,即便活了下去,也不再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活下去,他丧失了一个人基本的价值,企图摆脱社会性,舍弃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说人一旦离开了社会就不能称之为人。而鲁滨逊显然有意识地去承担社会角色,所以我认为鲁滨逊只是离开了人类社会,而非脱离这个社会,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是认同社会角色的。
综上所述,一个社会人必须要能承担社会角色,拥有社会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自己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识感,活的与其他动物不同。
(二)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只能通过社会获得。
鲁滨逊▪克鲁伊茨内(克鲁索)在比较自己在荒岛上的祸福利害时写道:
“祸害:
我流落荒岛,摆脱困境已属无望。
唯我独存,孤苦伶仃,困苦万状。
我与世隔绝,仿佛是一个隐士,一个流放者。
我没有衣服穿。
我无法抵御人类或野兽的袭击。
我没有人可以交谈,也没有人能解救我。”
(47页)
显然,那一句“我没有衣服穿”直接的表现了鲁滨逊物质生活上对社会的依赖,脱离了这个人类社会的鲁滨逊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他所拥有的一些如纸、墨水、罗盘、火药之类,乃至衣服都来自于海上飘来的船只上的,书上特别提到他自己做了两件背心,但是布料却来自于水手值夜的衣服加上一些特别的布料。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得知,如果把鲁滨逊单独放在一个完全隔绝的荒岛,连一只船都不能经过或飘过,任凭他的意志多么顽强,行动力多强,是不可能在这个荒岛上活下去的,毕竟就如鲁滨逊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实物,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他在正常的人类社会待过很长一段时间,有着基本的常识,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对那些基本物品有着大概的概念,所以通读全文,我们可
以发现尽管鲁滨逊凭着自己惊人的勇气和强大的智慧制作了很多工具,然而他并没有什么特别具有意义的创造,他制作出来的工具均在他之前生活的社会中都有原型,都是基于原有的了解和知识而制作出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甚至有可能是一切的需要都来自于社会这一个大的整体,人一旦脱离了社会,就有可能会丧失活下去的几率,因为鲁滨逊是笛福在书中所描写的一个虚幻主人公,尽管他的原型是在荒岛生活了五年的水手亚历山大▪赛尔柯克,然而他的实际遭遇并没有书中鲁滨逊那样积极乐观顺利,他在最糟糕的时候,由于受到恐惧和孤独寂寞的双重折磨,甚至出现了抓狂、焦躁等到了无法控制的状况,所以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鲁滨逊,绝大数的社会人内心都是非常依赖社会的,一旦脱离社会,迷茫不知所措是常态,更别提运用以前的知识自给自足、制造生存工具了。并且着眼于整个社会,每个人所拥有的都来自于大众的智慧和劳动,几乎没有哪一个事物的存在来自于一个人,毕竟你的其他方面还要依靠着别人的支撑。
从鲁滨逊这些行为可以看出,他的基本生活需要并没有脱离社会,而只是离开社会。所以作为一个个人而言,他的生存需要的一切都来自于社会这一个大的整体。
(三)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的存在,而社会关系仅存在于社会中。
社会关系通俗点讲就是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总称,涉及到经济、政治、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关系,而我们常说的人际关系便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显然我们都需要社会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而《社会组织》中说:“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意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组织》)也就是说自我意识
的体现即库利的“中我理论”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存在,一个人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价值之类的需要他人的辅助以及认同,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定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8页)。
鲁滨逊曾提到过一只小狗,他这样说道:“后来许多年里,这条狗一直是我忠实的仆人。我什么东西也不缺,不必让它帮我猎取什么动物,也不必做我的帮手帮我干什么事情,但求能与它说说话,可就连这一点它都办不到。”(46页)可想而知,鲁滨逊内心确实是想逃避那种只有自己一个人的荒岛生活,没有人希望永远过着孤单的生活,尤其是心灵上的孤独,哪怕只是有人陪自己说说话。所以他在后面特别希望能够抓到一个野人,一方面是想要逃离摆脱这个荒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渴望有一个陪伴,哪怕是什么都不懂的野人,而他在得到星期五以后,特别热衷于教星期五各种他自己以前所生活的社会里的各种事物,尤其是英语。我们可想而知,在鲁滨逊教星期五语言时,尤其是教会他以后,鲁滨逊是非常高兴的,毕竟他在这个荒岛上终究是有了一个陪伴,所以他会说:
“这是我来到荒岛上度过的最愉快的一年。星期五的英语已经说得相当不错了,也差不多完全能明白我要他拿的每一样东西的名称和我差他去的每一个地方,而且,还喜欢一天到晚跟我谈话。以前,我很少有机会说话。现在,我的舌头终于又可以用来说话了。我与他谈话真是快乐无比。不仅如此,我对他的人品也特别满意。”(156页)
鲁滨逊从星期五的陪伴中得到了一种再次融入社会的感觉,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是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而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发现鲁滨逊并没有失去对社会关系的依赖,即为他的宗教信仰。鲁滨逊在流落荒岛之前是没有基督教信仰的,然而在荒岛上的形单影只磨灭了他的内心,逐渐感到了空虚,此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他在船上找到的三本很好的《圣经》。鲁滨逊提到在自己生病以前,虽然感觉到了上帝的指示,但他是不愿意或者说忙的没时间去读的,在他生病时,他取出了一本《圣经》,“你在患难的时候呼
求我,我就必拯救你,而你要赞颂我。”这句话是鲁滨逊第一眼就看到的,所以他印象深刻,也成了他后来成了彻底的基督教信徒的原因。鲁滨逊在《圣经》里找到了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又是社会关系里较为典型的,所以鲁滨逊并没有脱离社会关系,他虽然形单影只,但他的内心具有强烈的精神信仰,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虽然生活依然很艰苦,但精神却轻松多了。由于读《圣经》和祈祷,思想变得高尚了,内心也有了更多的安慰,这种宽慰的心情我以前从未有过。”有了这种精神宽慰后,鲁滨逊逐渐开始享受孤独,乐观成为他坚持下去的一大助力。
这些显然是社会关系的体现,马克思说过:“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鲁滨逊虽然生活在荒岛上,但是他的社会属性并没有被剥夺,他还是一个相信上帝的社会人,还是一个希望有人来陪伴,对星期五的到来很开心和宽慰,他依旧依赖着社会关系的存在。所以个人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存在,即是离不开社会的存在。
结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得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的结论,即社会对个人的发展是必要的,有气质个人的自我意识、价值实现方面。鲁滨逊不是狼孩,他是半路出家,在荒岛生活之前他接受过社会教育,受过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熏陶,所以在很多人眼里鲁滨逊是离开社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离社会,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鲁滨逊是脱离社会的成功例子。因此,结合笛福笔下鲁滨逊的形象,可以得出社会对于个人而言是必要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