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解构——王澍的建筑创作手法研究
2022-10-09
来源:爱go旅游网
城市建筑2014.4 I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Apr.2014 传统解构 王澍的建筑创作手法研究 DECONSTRUCTION 0F TRADlTlON:RESEARCH 0N ARCH lTECTU RAL CREATION M ETHODS OF WANG SH U 张扬刘松茯l Zhang Yang Liu Songfu 摘要本文采用解构主义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王澍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中。从研究的 成果看.这种运用无疑是一种解构的处理手法。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进行符合时代特色的地域创作产生启示作用。 关键词王澍地域解构传统创作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deconstruction,this article makes a deep study on the works of Wang Shu who is the winner of Pulitzer Prize for architecture in 2012,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app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modern architectu re cre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achievements,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method is a d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It is meaningful for the architects in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to make the regional creation conforming to the new era. Keywords Wang Shu,Region,Deconstruct of tradition,Creation 自21世纪以来,建筑思潮与流派泥沙俱下.在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 深化的湍急浪潮中.中国众多建筑师沉迷于商业化制造、工业化批量生产 的功利性诱惑中, ”点菜式”的建筑创作充斥全国,却在维护地域特色、 传承传统文化等问题上集体 失语”。面对这种混乱不堪、迷茫萧索逐渐 汇聚成主流的现状.II(III新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成为中国当下所面临的一 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建筑形体的解构 l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了“双重折叠”理论 指 以已有的程式、法则以至话语文本为基础又超越它.对之进行个性化改造 的行为。”_2]投射到设计中可理解为保留城市原有I91R理、文脉、传统. 对其进行反复地梳理、辨析、变革 并在这基础上进行新机体的重构。王 澍认为. 一切知觉都浸透了过去的经验 。_3]一切新产生的事物均不会 在这一问题上,王澍有着独特的处理方式。他以极具挑战性的姿态, 摆脱了现代建筑语言范式的枷锁.拒绝寓言和象征意义,将中国传统建筑 形态、空间、细部的既定构成原则及形式进行解构。“解构”一词最早由 德里达在其文章《结构,符号和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差异运动》中提出,并 完全摒弃其经历过的历史及其所传承的传统而独立发展。在对建筑形体的 处理上,王澍没有选择回避传统而是以传统建筑形态为根基,周而复始地 用新观念审视旧传统,既背叛又遵循已有的规则。 中国传统建筑形体有其既定的构图模式及设计秩序,然而在王澍的作 品里,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是对传统进行完整形态的继承。他以迎合基地条 无彻底毁灭、完全推倒重来的意思,而是对既定规则、原存在结构的约简 和消解后.进而重新构筑的一个批判性的过程。 在对王澍的作品及思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对西方文 化的那种形而上学的理论进行了批≠Ⅱ,认为一切先在的理论、固有的确 定性 既定的概念及等级制度都应该被推翻,强调在设计中进行一种 突 围”,因为熟悉的、既定的事实通常会使人失去兴趣,没有惊喜。他认为 传统不应静止地停留在历史回忆里,更不应刻意地回避,而是应当将其 重新整合并引入当下。 “传统是死的,如果你没有办法整合它,它就是死 的.要整活了,才是新的。”…他没有将传统进行全盘否定、废弃或麻木 件、切身体验为切入点,将传统建筑形式的固定态势及界面形成的固定组 合规律及构图体系进行消解 并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多 样变动等演绎,使其既叠加着传统的回忆叉呈现出新的姿态,重构成为富 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全新形象。这种对旧个体的全新组合方式,令建筑具有 了双重甚至多重价值。这些历史的 弃物 被融进了新的个体中.赋予了 自身作为历史片段更加主动的价值。 1.传统形象的 修辞 演变 急速的城市化进程所导致的批量制造使得 中国元素”在逐步消失. 移植及照搬,而是以一种历史演进的方式将中国传统建筑形体、空间、细 iiii既定构成原则及规律进行拆解,将不可靠的结构从可靠的结构中移 出,重新构筑.进而对传统进行一种建设性的再利用,使得传统包含于原 型结构自身已被忘却的踪迹中,踪迹被梳理出来 使得其在似与II(LI之间 展现新颜,实现一种传统解构。这是一种既远离了中国传统构图理念.又 摆脱了现代束缚的表达传统的全新探索方式。 建筑创作陷入盲目 模仿与抄袭 的怪圈。当众建筑师仍停留在置基地条 件于不顾、直接移植古建筑整体形象.或以浅层比喻直接生成建筑整体 形式的“为了体现传统而引入传统 的习常做法时.王澍则主张进行从地 域文化出发、基于传统延续的建筑设计。他认为, 传统延承所带来的文 化独特性 才是城市最有价值之处,才构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_4 因此 在进行设计时.王澍基于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SCHOLARS。FORUM I学者论坛 以及对当地的地域风情 建筑自身的功能与构造等因素的考虑 将传统建 可辨识性强的传统空间构成方式,使之在重构秩序框架中若隐若现,制造 功能及体验上的多样性和惊喜感。王澍所构建的绝非是一处一目了然或延 续既有发展的空间,而是充满不同可能性的世界 试图使人们在脱离正统 做法营建的场所中体会到富有质感的建筑愉悦和自由。正如他所说 “重 筑的固有外在形式及约定俗成的用途进行解位,经过变异 重新援引和拼 贴组构等构筑方式,使其成为一个由 旧 传统影像重新构筑而成的新形 象。王澍将这种做法称为”修辞” 他所定义的 修辞”与隐喻形象(既 有修辞性又有具象性)有所区别,指(把词语)首先分解成片断,再组合 以形成一个新词,进行 修辞 后的新形式包含了自身意义的丧失和先前 要的是一种可能性,能够向人们固有的关于体验的观念挑战.或者向人们 提供关于体验的其他信息.或者为公众疲惫的生活带来一线生机或者用一 种不确定的活动改变公众 。_6 1 “游戏化”的空间组织 现代建筑理论所提倡的明确的功能空间划分丝毫不顾及其可变性,而 形式的丧失。通过“修辞 .王澍以一种实验性的、探索性的形式语言演 绎出符合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以远离常规的手法来表达传统文化 使人 们体会到全新视觉效果的东方风情。 在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中,屋顶控制着建筑的整体形态,其 反宇飞 王澍试图摆脱掉这种根深蒂固的“合理 他认为隐匿其表面下僵化的关 檐”的特征代表着中国崇天的自然观。在象山校园二期工程14号楼及15号 楼中 王澍将对称的传统双坡顶形式进行解位后,将 传统屋顶影像”连 绵折叠 自由延伸、局部对接成为不对称的“片段化 双曲面 同B,11 ̄严 整端庄的屋脊轮廓“侧面反置”成为主面铺开。在功能与构造上,与建筑 墙身分割明确的传统屋顶在这里被无限简化 与建筑融为一个整体,单一 的元素在这里构成了建筑的整体造型。而这种对于传统经验的重构总是使 建筑显得更有气质.浸透着传统的影像 同时又是为解决多雨地区的排水 问题而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拆解传统形式的原有图示结构的“修辞”改 造 使得传统形象实现现代转置,让人们体会到其所蕴含的形式转化的可 能性和力量,使日渐式微的传统被激活,以富有强烈视觉刺激感的全新形 象重获新生。 2建筑界面的 剥离”消隐 “剥离”一词来自米兰・昆德拉,指将一切有碍于理解和直达主体本质 的事物,如陈l19B,t],-思维 常规的做法等去除。在 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 观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界面一直处于“软化 状态,用以淡化与自然的 界限。王澍对此十分崇尚, “建筑学需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 的生活方式”。 但其做法却摆脱了传统虚隔空间的模式,根据周边基地 情况 利用不规则的突变、省缺实现建筑界面的“剥离 消隐,从而使建 筑实体成为一个看似直接生成于环境的“虚无”部分与自然相互交织.以 回复到某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 在宁波滕头馆中,王澍将传统界面上大小和比例规则的窗户进行 突 变式”扩大和缩小,并将其以非线性、离散式的秩序自由相连,形成大小 不一、随意而置的状态,使传统虚隔元素零散化.游离于建筑形体上。在 象山校园中.传统建筑所使用的可灵活开启的、原本较小的连排木门窗 被“夸张 放大至走廊的全高,重新形成大量的半虚掩的”巨型”仿古木 门,从而将院内空间与室内廊道进行连接。工业化 机械化的城市建设使 建筑界面愈发封闭,王澍运用这种解构传统虚隔模式的 新”做法,试图 挽回正逐渐遗失的人 建筑与自然的亲昵关系,并强化现代营造活动与地 域环境的关系, 以新的方式重新使城市、建筑、自然和诗歌、艺术形成 一种不可分隔、难以分类并密集混合的综合状态”。 二、传统建筑空间的解构 王澍认为按一定规则组合的空间作为熟悉的、按理智调节的 事 实”,是缺乏可能性、乐趣及生命力的。他所追求的空间是一个 能从传 统的宿命因袭中 突围 出来的地方 ,是一个充满感受的、新鲜性的 自由的、非强制性限制的生活世界,亦如园林的本质—— 从喧嚣中封存 身体、放松精神、训l练感觉。” 在进行空间设计时.王澍基于对传统园林精神的领悟,将其既定的构 成模式及尺度等在一定的限制前提下进行消解 重写其格局,模糊了现代 建筑空间与传统建筑空间构成规则的“边界”,同时将造园手法以及张弛 有度的意境非理性地活用于现代空间设计。这种方式一改过去功能至上 系是对个人情感表达的忽视,强调以具有弹性的空间组织形式突破思维惯 性,为空间注入活力与可能性,活化人们的生活。 游戏化 指的是设计过程中游戏的心态与游戏性的视觉化表现 所展现的是对 真”“朴 ”趣 等意味的追求 并体现某种出其不意的 趣味。王澍常常将自己的设计比拟为“造园”.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平面 上设置迷宫。在他的作品中,习常划分空间的结构法则被消解,传统的园 林、庭院构成模式被消解.仿若化身为一个个现代化的曲径蜿蜒、幽深的 迷园 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路径选择及多元化的空间体验。 王澍的自宅就是一个小型迷园 他认为以“厅室”划分空间的习常模 式已使得人们丧失兴趣,他提倡将“造园”概念引入室内,即将多种可能 的差异惊喜引入空间 改变人们的生活。室内的非承重隔墙被彻底拆除, 传统空间分类法被打破,原本语法连续的隔断通过不规则的错位、非封闭 化等方式开始具有片段化的特征 原来明确的空间格局转变成了一个嬉 戏空间。这“摧毁 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最熟悉亲近的建筑经验,空间 的意义开始变得不确定,让人生疏。这种如园林般的多重路径是模糊不清 的 只有在探索的过程中才能逐渐了解和领悟 激发了人们不断探索的欲 望。“引进 造园 这一主导性的概念,就是在现实中制造疏异性,就是 在难以发问的地方发问,生活带来的压力从未减轻 而园林则意指着永远 不被这种压力所压倒的现世的自由”。_3J这种不拘泥于绳墨的设计,消解 了传统空间语言范式的既定用法,以出乎意料的空间情节带给人们全新的 感受。 2 “戏剧性”的空间尺度 在王澍的作品中,对于体验心理的探索成为他在建筑空间创作中的一 个重要目标。他所呈现的空间不是受使用者心理因素制约,而是充满趣味 与惊喜的戏剧性场所。 戏剧性”来自于西方戏剧理论.指“戏, ̄UB9特征 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包含了错觉、冲突等很多’睛景。建筑设计中的戏 剧性指通过运用偶然性.巧合、骤变等手法使得空间产生有别于常规印象 的感受和体验。在王澍的作品中 他将 完整、贯通”的传统空间营造方 式进行消解,通过穿插、错位等方式进行一些“附加”设计,将 不尽尽 之”等传统造园手法重新演绎,呈现出差异于其实际尺度的玄妙效果。 在象山校园15号楼中 王澍在屋顶平台的一处空地上穿插并错位设置 两面开以大小各异的洞口的隔墙,将空地巧妙虚隔成了三个大小不一的空 间 让人因阻隔而无法望到尽头。这样层层深入的“附加 隔断的方式. 打破了常规空Feff"-]完整与连通,扩大了空间的视觉面积,使得置于其中的 人们不自觉地形成了错误的尺度感及空间参考系。此时,视觉经验与实际 地域产生了分歧 使原本直白的空间呈现出异于其真实体验的多重趣味化 感受,引发人们不断深入探索、思考。这种 戏剧性 的手法在一定程度 上解决了单调空间体验,使其成为 模糊了真实与模拟、规则与迷乱界限 的游戏场 。_7J在这里,王澍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错位矛盾、多维 虚幻的空间体验,更是一处将观者引入建筑、引人反思的空间。这不仅是 对园林 田园或山水的缅怀,更是东方人文精神的回归。 城市建筑2014 4 f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Apn 2014 三、传统建筑细部的解构 从2O世纪2O年代中山陵的“传统屋顶直接移植 开始,传统细部的 现代化处理大多以其原初、完整的形态呈现。而王澍拒绝相信那些预先存 在的先验价值 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他所看重的 并非是对传统进行完整模式化地表达.而更多地关注一种疏离性。他认为 远离了任何预先设定的优先等级、与日常使用脱离的任何琐碎细节都可能 现艺术的价值。用非传统的方法运用传统,以不熟悉的方式组合熟悉的东 西,他就在改变他YFJA ̄环境,甚至搞老一套的东西也能取得新的效果“。 在象山校园11号教学楼中 其一侧墙面上设置了大量 廓 飞道. 传统概念上 固定,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形态被戏剧化地加以改造, 并通过突变的 扭转”及“弯折”,以犬牙交错的形态蜿蜒起伏 斜向附 着在墙体上,并穿梭于建筑内外。在这里,王澍愉快地玩弄传统的形式, 对传统符号的戏拟和暧昧是对无规律 轻松自由的设计的宣扬。又如象山 校园中使完整的屋顶形态破碎为层叠状态的附着在墙面上的“片段式”披 具有超乎寻常的意义,这种脱离 恰恰能使人们得以关注建筑本身。在他 的作品中,那些传统细部要素的传统使用方式、功能及形态构成原则被拆 解 形成一种”片段化 的传统影像 他或将这些片段进行重新组合、穿 插.或将其脱离原有使用功能、位置,挖掘其异于常态的潜在的形式、功 能的可能性和力量.使得传统细部以脱离原本状态的形象呈现。这种 非 寻常 的操作传统建筑细部的方式使得传统形态混合着游戏及恣意之态, 重新成为复活城市的有机体。王澍试图以这些脱离常态的形象来引起人们 对于传统——这已逐渐被忽视的事物的重新关注和思考,以期为传统文化 寻找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 1废旧材料的拼贴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说: 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 它们是可以被认识和加以利用的。新的材料不见得比旧的材料好。每种材 料都是这样 我们如何处理它.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子。”[83 王澍对于材料 的处理方式正与此相符。他如传统工匠一般.将一切材料平等对待,并认 为那些传统的材料,特别是具有物性的天然建材,如竹、瓦等 是能够体 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最直接的要素。这些材料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退 出主流建材舞台,并处于材料中的弱势位置,王澍对此感到惋惜。他认为 传统不应该被抛弃 而要通过新的使用才能使其真正地复活。 中国有那 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 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 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 [93 因此.在王澍的作品里 这些传统的旧料被重新启用。他颠覆了传统 的使用方式及既定排列秩序 将已经废弃或廉价的具有成百上干年历史的 生活旧料通过混合拼贴、偶成对接等方式 与现代技术及材料进行对接。 在宁波博物馆中.来自宁波周边地区的700万块旧砖瓦相互穿插堆砌 组 成了其主体外围结构。这些回收于拆迁遗址中、通常作为垃圾处理的废旧 物料代替钢、玻璃等现代材料.反转成为主体材料。同时,旧物料的既定 使用规律被取消,原本分别用于墙面及屋面的砖和瓦以一种看似无序、随 机的新方式叠加.并以钢筋和竹模板现浇混凝土墙体为内衬支撑结构 再 配以手工建造的方式大面积混杂砌筑在墙体内。可以看出,他质疑正统的 建筑原则和规约.并始终致力于挖掘和揭示 规矩”的创作中被忽略、被 抑制的方面。他所关注的不是材料组成的“清晰”与 忠实”,而是对其 进行一种如是的表达,让那些传统材料以零散 碎片化的全新形态重新呈 现在人们面前,以这种非常态的呈现让人们重新体会到小建筑和旧物的价 值 重新开始热爱能产生地方价值认同的事物。 2传统符号的戏耍 “戏耍”一词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西方视觉艺术创作所体现的 一种反讽、调侃的倾向,主要指对既定权威、秩序及理性原则的反叛,以 及对自由理念、不确定体验的追求和表露。王澍注重在建筑创作时将传统 建筑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化表达,以戏谑、轻松的手法将这些传统符号的完 整原初形态 固有的连接组构方式进行拆解,并通过变形、扭转、错位等 非传统手法将拆解后的零散符号进行重新构筑,从而使传统符号以一种全 新面貌附着于其作品上.实现一种“反常规”的戏耍。王澍所强调的是吸 取多种语义内容,通过让那些熟知的形象以全新面貌从 文化的包袱 中 解脱来引起人们对传统的重新关注。.1。】正如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 杂性和矛盾性》中所提到的, “在建筑中运用传统既有使用价值,也有表 檐,均是以传统的图示和形象为原型,进行错移、突变等变化,从而构成 一种在传统与现代间游离的颇具趣味的符号。 结语 王澍的创作方式不是既定模式整合的结果 而恰恰是无法确定和不 必要统一的生活琐状撞击产生的意向探索。他用看似戏谑、轻松的方式消 解传统建筑形体、空间 细部的原有固定规约的组合方式及构图模式并重 构。使得那些一直隐身于完整、正统建筑语言背后的飘零的片段成为构筑 建筑的主要特征 主导趣味,是-- ̄ ̄RC传统的全新表达方式——解构。这 种解构 不再遵循建筑创作统一范式 抛弃了严密精细的建筑思维,将正 统审美法则中一直被排挤、镇压的不完整、无秩序、非等级等方式视作主 导.将我们早已熟知的古老符号重焕新生。形成一种既面向历史.又面向 未来的表达地域特色的全新探索方式.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举。|l1】● 参考文献 【1】王澍一种差异性世界的建造【J]世界建筑导报,2011{6):112— 113 [2】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3]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l,i,m版社 2002 [4]王澍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J]嘹望 2007(2O):64 [5]王澍.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世界建筑 2012(5): 20—21 [6]王澍当空间开始出现[J】l建筑师,2003(10):10—12 【7】李翔宁穿越曲径迷园——解读王澍[J] 时代建筑,2002(5):44— 47 [8]建筑师编辑部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7 [9]史建,冯恪如王澍访谈——恢复想象的中国建筑教育传统[J]世界建 筑,2012(5):24—29 [10]童明.零度的写作[J]建筑学报,2012(6) 1一II 【11】姜梅 意义性的建筑解构——解读王澍的 那一天》及 中国美术学 院象山新校园”[J]新建筑,2007(6):113—119 作者简介张扬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松茯啥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曰期20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