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
2020-07-30
来源:爱go旅游网
堂塑塞堕 星塑墼! 总第508期 创新高校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 口 唐世刚 摘要:高校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呈双面性,为避免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异化,必须创新思政 课新媒体课堂教学理念,探索创新的具体路径,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正面价值。 关键词: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唐世刚,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重庆404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思政课‘四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编号1203092)的阶段性成 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07—0059—02 一、思政课新媒体课堂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评价 工和处理信息,并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直观感受,其容 新媒体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 态。新媒体课堂主要包括新媒体课件、新媒体教案、新媒 纳的教育信息量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海量的信息能 满足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弥补了传统课堂重理 性轻感性的窠臼,便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但新媒体 课堂只是传统课堂的补充,决计不能替代传统课堂在思政 课程知识逻辑搭建、知识体系建构与深化方面的地位和作 体教学音视频、新媒体习题、新媒体互动等等,它强调资源 共享与信息交流,并以文图、音视频等元素刺激人的感官, 其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正赶超传统课堂,这给思政课 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用,如果不合理利用,新媒体课堂海量性信息可能结出适 得其反的苦果。 第一,开放性延伸了教学时空,但增加了教学背离教 材内容的风险。新媒体课堂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的边界,师生交流因时空的延伸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 性。思政课新媒体课堂利用时空开放性对教学问题进行 跨时空的互动交流,对社会热点进行实时性的舆论引导, 这特别契合思政课教学的即时性要求,有利于教学内容与 第四,自媒性激励了教育对象的参与性,但增加了教 育工具僭越教育价值的风险。思政课新媒体课堂的多元 化、虚拟化、个性化等特质,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 成为媒体发声筒,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 接受思政课传递的真善美。但自媒性容易让大学生在思 政课教学中过分依赖、甚至热衷于新媒体,既影响信息分 析的“理客中”,也造成新媒体教学以感官刺激制造课堂热 闹的幻象,以碎片化的新媒体信息解构思政课程知识体系 和逻辑结构,违背了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的价值旨归。 二、创新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的理念 1.以社会主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课堂教学方 形式的动态结合。但是,高校思政课在内容编排上具有严 密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一整块钢”,课 堂开放性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 背离教材。 第二,隐秘性丰富了教学的互动方式,但增加了不良 信息侵蚀的风险。思政课新媒体课堂的信息交流通过虚 拟网络实现,参与者往往采取模糊、虚报、隐瞒的身份符 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种社会思潮和价 号,这种隐秘性确保了人的隐匿和自我保护心理,剔除教 育者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为师生实现平等交流提供了可能 性和可行性,这契合思政课教学追求的个性独立与人格解 值观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为价值指南,让大学生把握时代的潮流,在改革开放新 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 学必须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放要求。但是,网络的隐秘性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等不良信息的制造与传播提供了便利,这与思政课育人的 教学目标直接对立,会消减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和十八届三中全会 凝练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科学化、统一化、 标准化的教学评价标准,针对新媒体信息的多元化和分散 化,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主题创设多样的 2O15・7 第三,海量性满足了个性化教育需要,但增加了传统 课堂“衰弱”风险。思政课新媒体课堂运用全新的技术加 堂塑堂堕 垦塑墼堕 总第508期 教育情境,通过推进“自南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价值准则 和阐释“爱困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避免思政课新媒 体教学在主流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防止不良思潮对教学 的干扰。 2.坚持新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辩证统 一。新媒体课堂促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网络化,具有 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工具价值。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类 课程,具有特定的灌输性和说教性,但学生给出的“理论都 对、讲的乏味、听着瞌睡、学了不会”的教学评价反映了其 尴尬的教学现状。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育的广度直接与 新媒体空间挂钩,无疑为思政课注入了新颖、活泼、创意的 风格,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但新媒体课堂只是传 统课堂的延伸和发展,新媒体必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价值服务。在新媒体课堂中形成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必须通过现实检验才能获得认可和接纳。因此,创新思政 课新媒体课堂教学必须以传统课堂教学为基础和前提,以 新媒体为教学活动的拓展,构建新媒体课堂与传统课堂结 合的有效模式,不能以新媒体的T具理性掩盖思政课的价 值理性。 3.坚持新媒体课堂教学在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上的 有机结合。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思政课,在西 方利用新媒体鼓吹西方的文化价值、意识形态、道德规范 攻击中囝特色社会主义的多种文化、观念、思潮交融激荡 的新媒体环境下,必须坚持用辩证的眼光和创新的理念审 视传统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必须结合国家发展和 学生发展需求的实际,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新形 式。比如:利用新媒体将传统媒体信息拓展为新媒体课堂 的教学主题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和手机报等,既实现传 统媒体信息引导大学生思想,传播思政课的价值追求,又 利用新媒体创设的课堂氛围,在多元互动中提高思政课教 学实效。 三、创新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1.坚持用正确的新媒体观引导大学生。在新媒体课 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正确的新媒体观引导学生,要让学 生明白新媒体信息既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又并非现实生活 的简单复制,既具有真实性的一面,又具有虚拟性的一面, 必须刚科学的方法分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消极信息。同 时,教师必须与学生保持思想和观念上的交流与沟通,了 解学生对各类新媒体信息的观点和看法,及时用真善美价值 观占领新媒体课堂,防止新媒体课堂被假丑恶信息渗透。 2.坚持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形成新媒体课堂隐形导向 力。对于思政课而言,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首先应该 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理 论的学者和专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任老师所传授 的知识,并逐渐融入到个性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最终形成 静型 :! 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中,对 信息的辨别学生更乐意倾听有人格魅力老师的讲解和分 析,愿意接受这样老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以“四真” 为价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培养和形成强大的人格魅力,形 成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中隐形的导向力,用正面形象和 正能量占领新媒体阵地。 3.强化师生新媒体课堂教学互动性。作为教育性强 于知识性的思政课,其效果呈现隐蔽性、长期性、渗透性等 特点,其考核标准又具有自主性、可塑性等特征,因此,必 须以互动性原则来创新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实现课堂 教学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无论 是基于主观自觉或者是客观被动,教育主体和客体被新媒 体工具所取代,他们都不再是知识的建构者,主客体名实 不一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教师首先必须强化新 媒体课堂互动教学设计,实现思想交流的无障碍性。其 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处 理技术,简化互动程序,把深奥的思想政治理论问题以简 单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优化互动效能。最后,教师要 善于将传统互动形式与新型互动形式结合起来,强化互动 指导,控制交互频率,发挥好思想引路人的作用。 4.强化新媒体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性。高校思政课 作为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弘扬党执政主旋律的 主渠道,是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课程,它与传授就业 本领和技巧的课程具有截然不同的定位。因此,思政课新 媒体课堂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准确的信念、学理、价 值和态度定位。在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 向,制作一批政治性强、思想性高、趣味性浓,适应性广的 新媒体信息源,把思政课教学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 向多元,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 制教育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抵制腐 蚀思想的能力。 新媒体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生硬性和 死板性,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教 无定法,特别是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更没有固定的教学模 式,只要坚持与时俱进地创新,践行以学生为本,必将能取 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意见fR】.人民出版社,2013.1. [2]赵定贵,梁芷铭.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对策[J1.教育与职业,2014,(2)中. 责任编辑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