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孟氏家志、家谱及孟府档案概述

2020-02-08 来源:爱go旅游网
孟氏家志、家谱及孟府档案概述

孟氏家志、家谱,部分出自孟府档案。三种文献是研究孟氏文化重要的资料来源。因此在介绍孟氏宗族各项内容之前,先将以上三种文献作一概述,使本书内容有所凭依,并为族内人士及其他关注、研究孟氏家族的人,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一、孟氏家志

孟子后世之家志,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开始,是孔、颜、孟三家的合志,名《孔颜孟三氏志》,刘浚纂。到了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才有孟氏单独的家志,即以“三迁”为书名,史鹗纂。此后又经四次增补和重纂。总共有六种孟氏家志传世。分述如下:

1.《孔颜孟三氏志》

该书署“赐戊戌进士、山东兖州府邹县知县、肃宁张泰校正;乡贡进士、山东兖州府邹学县教谕、永嘉刘浚编次;宣圣五十八代孙、三氏学录、阙里孔公璜辑录。”它的实际编纂者刘浚,明万历本《邹志》记载其为成化十六年任邹学教谕。清康熙五十五年本《邹县志》则说成化十一年至十三年任邹县教谕。他本人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为《孔颜孟三氏志》所作的序言中叙述了该书编纂过程。据他说在成化十年,山东学政毕瑜在按临邹县时,命邹县教谕刘浚、宁阳教谕宋叔昭、峄县教谕吴伯淳三人编写这部志书。他们做了五年,“凡五易稿而得其七八矣,然家藏故典不能尽详”。十六年,刘、吴二人都因担任山东乡试房考官而暂离。毕瑜也在这年死去。此书编纂遂告中辍。到了十八年,刘浚得到了孔公璜所作《祖庭广记》补充了前稿不详备的内容,才完成了这部书稿,由张泰帮助出资刻版印行。由这段记载可知,刘浚始任邹县教谕当在成化十年前,去职当在十八年后。万历本及康熙本县志记载的任职时间都不准确。

《孔颜孟三氏志》卷首有《三氏志总图》,即邹鲁全境的地图。

以下有元朝人杨奂所作的《东游记》一文,作为全书的提纲。题目以下署“元紫阳先生杨奂然甫之所作也。先生居丰、镐间,东游于鲁,故曰东游。”文章开头“壬子”下夹注:“元宪宗淳枯十二年。”按《元史》列传第四十有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生金末元初。元太宗时考中东乎道进士第一,曾任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卒谥“文宪”。有《还山集》、《天兴近鉴》、《正统书》等著作。年代、名字、居地皆对,当是此人。但《元史》本传中,他并无“紫阳”的称号。又按元宪宗亦无“淳佑”年号。“壬子”当为元宪宗二年,是年为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年)。不知夹注中纪年何以混淆。

提纲以下为《三氏志》正文。全书共分六卷,卷一至卷四为《宣圣孔氏志事类》,卷五为《复圣颜氏志事类》,卷六为《亚圣孟氏志事类》,第六卷的详目如下:

姓氏源流 出处事迹

庙宇(断机堂、子思书院附) 林墓(孟母、公孙丑、万章三墓附) 历代封谥诏旨诰敕 历代主祀宗子特授恩典 历代祭文 历代题咏

历代修建庙宇碑文(孟母断机堂、子思书院附)

全文记载翔实,已略具这一专志的雏形。其开创之功是应当肯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存目。

2.嘉靖本《三迁志》

嘉靖本《三迁志》的编纂者史鹗,字鼎山,蜀人,进士出身,官奉政大夫、山东按察司佥事、奉敕整饬沂州等处兵备。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在他任沂州兵备道的时候,来游孟子林庙,对孟子十分景仰,得知孟氏尚没有单独的志书,“乃命教官费子增,遍考群籍,删繁存要,集为全帙。予又重加修订……”对于以“三迁”命名,他的解释是

“盖取孟子作圣之功,由于母氏蒙养之正云耳。”由此可知嘉靖本《三迁志》的实际执笔者是费增,(史《序》称“费子增”,其“子”字是称谓之词。《后序》中署名“费增”)费是江州人,举人出身,当时任滋阳县儒学教谕。

嘉靖本《三迁志》卷首有史鹗作《三迁志序》及《凡例》九条,还有目录,共三项内容,以下是正文,正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卷一:行教小影、危坐图、三迁图、断机图、邹国图、四基山孟子墓图、马鞍山孟父母墓图、宋南门外庙图、元重修孟子庙图、国朝孟子庙图、祭器图

卷二:出处事迹、史记列传、宗子世系、历代授官恩泽、历代闻达子孙、庙宇、林墓、户役、封号、章服、祀典、给田、免役、门弟子封爵。

卷三:诏敕、恩赐、表。

卷四:奏疏、文移、祭文、赞、诗。 卷五:碑记一。 卷六:碑记二、墓志。

正文后还有费增所作的《后序》及孟子五十八代孙、前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孟公肇《三迁志后语》。孟公肇是五十七代翰博孟元之侄。孟元死时其子公綮年幼,世职由公肇代袭。《三迁志》付梓时,公肇已让职与公綮,故作(后语》时署“前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嘉靖本《三迁志》是孟氏第一部专门的和单独的家志,后世修孟氏志书者,都认可它的创始之功。它奠定了[孟氏家志的规模,志书所涉及的各项目内容,这部书都有了。以后几次续修,充其量只是增补而已。

3.万历本《孟志》

万历本《孟志》的主纂者胡继先,四川汉州(今广汉县)人。万历年间进士,自万历三十五年起任邹县知县,为地方上做了许多兴利除弊的事情。就中在地方文化建设方面,主持编纂了一部县志和这部孟氏家志。他在《新修孟志引》中说:“岁庚戌之春,观察潘公,以是方文献,暂休沐于里中,而孝廉周君,复以博综尔雅佐之,遂乃极意厘

正,分类编摩……”这里所提到他聘请的两位实际执笔者,“观察潘公”名榛,字茂昆,邹县人,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副使、分巡晋冀宁道。因母病告归。接着丁父母忧,从此未再出,过了相当长时间退休林下的生活。在故里留下了许多诗文作品。“孝廉周君”名希孔,字自淑。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举人。这部书从“庚戌之春”开始纂修,至次年暮春付梓,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孟志》卷首有当时的山东巡抚黄克缵的《序》和胡继先《新修孟志引》以及凡例、目录。正文内容如下:

一卷:地灵(山川图、故宅图、庙图、林墓图)、石像、祖德、母教、师授、年表。

二卷:佚文、赞注、崇习。

三卷:爵享、弟子、礼仪、恩赉、宗系、名裔。

四卷:祠庙(附孟父母庙、子思书院、子思祠、孟母断机堂)、林墓(附孟母墓、万章墓、公孙丑墓)

五卷:祭谒、题咏、古迹、杂志。

正文以后有《附刻史公三迁志序》、潘榛《孟志后序》周希孔《书新修孟志后》及六十代翰博孟承光《家志跋语》等文。

《孟志》在孟氏家志的编纂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体例。如果说嘉靖本《三迁志》确定了内容的范围,那么,这部志书则完成了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顺序。即胡继先所述“综其卷有五,列其目二十有一。”在每一目的正文之前,都有一段四言八句的韵语作为引子。如第一目“地灵”的引语是:“本本元元,地灵人杰;有位皆然,矧我圣哲。维鲁及邹,斯文继绝。大峄溪湖,山川自别。述地灵第一。”最后一目“杂志”的引语道:“识大识小,古训有式。于孟攸关,录何不亟?或古或今,或扬或抑。是究是图,俱堪羽翼。述杂志第二十一。”在这个框架之内,“凡山川之所苞孕,祖德之所涵毓,母师之所训授,门弟之所传习,与夫英君察相之所表扬,端人正士之所崇重”(胡继先《引》中语),都安排得次序井然,眉目清楚。这个体例为以后的两次增补时所遵循,并为最后一次重纂所参考。关于这部家志的命名、改“三迁志”为“邹志”,编纂者在《凡例》中所述的理由

是:“志者,史之流也。古之为史者,或以国名,或以地名,或以氏名,其所载之事如之。前志旧名‘三迁’,取义似狭。爰共商榷,更为‘孟志’,凡事之有涉于孟氏者,咸得以类附入云。”

4.天启本《三迁志》

天启本《三迁志》的纂修者为吕元善、吕兆祥、吕逢时。吕元善,字冠洋,海盐(属浙江)人,作过山东布政使司的都事。其他不详。据称后来“殉流寇难”,也不知详情如何。兆祥,字圣符,监生,是吕元善的儿子。吕逢时是吕元善的孙子。从署名上看是一家三代完成了这部著作。卷首有曾任过尚宝司司丞的李日华、山东学政贺万祚、太仆寺少卿吕浚三人的三篇序言。该书是万历《孟志》的增补本。所有五卷、二十一目,均沿自万历本,每目前面四言八句韵语的引子也都相同。增补的如六十代翰博孟承光及其母孔氏、其长子宏略三人的事略,和皇帝旌表他们的诏敕。此外又多收了这期间亡故的孟氏族中名人的事略和墓志,还增收了部分题咏。

5.雍正本《三迁志》

雍正本《三迁志》署“裔孙孟尚桂鉴定,孟衍泰重校,古滕王特选增纂、阙里孔传商校订、古卞仲蕴锦删阅。”以下还有孟氏族中人等补辑、编次、参考等名目。从序跋中所述编纂经过得知,主要由孟衍泰主持,王特选和仲蕴锦执笔的。

正本《三迁志》也是万历本《孟志》的增补本。全书仍二十一目,分在十二卷中。各目的题目对照万历本,第一目“地灵”,此本改为“灵毓”。第二目“石像”,此本作像图”。因为除孟子图像外,还新增了祭器图。第十五日“名裔”,此本作“闻达”。十六目“祠庙”,此本作“庙记”。十七目“林墓”,此本作“墓记”。其余各目的标题与《孟志》同。不论目题变或未变,各目前的四言引语皆其旧。具体内容的改变方面,所有各图都是重新绘制的。《邹县山川图》的方位,《孟志》原为上南下北,此本改为上北下南。新增内容有:《邹北傅村孟子故里图》、《孟子冕旒像图》及王特选、仲蕴锦二人

各自所作的《图赞》、《(桧柏图》及韩峰起所作的《图赞》、《天震井图》及其碑记文,康熙御碑及雍正御赐扁、联,《祭器图》等。还有清代以来各处祠庙、林墓重修情况的记述等。本书卷首附载以前各种志书中史鹗、黄克缵、潘臻、周希孑L、贺万祚、吕浚、李日华等的序言。还有当时的邹县知县于斐为本书所作的序言。卷尾附载六十代翰博孟承光为万历本《孟志》所作的《跋》,还有六十五代翰博孟衍泰为本书所作的《跋》。

6.《重纂三迁志》

《重纂三迁志》的编纂过程较多曲折。先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七十代翰博孟广均,约请邹县举人马星翼重修《三迁志》。马星翼(1790年·1873年)字仲张,号东泉,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举人。他们重修此书历时七个月,完成了一部书稿,仍循原来体例,算是对雍正本:的增补。稿成后,请日照许印林等校阅。许印林名瀚,以宇行。《清史稿》本传称其“博综经史及金石文字,于诗尤深。至校勘宋元明本书籍,精审不减黄不烈、顾广圻。”龚:自珍称赞他为“北方学者第一”。生平著述甚多。据《重纂三迁志》陈锦的《序》中说许印林驳正孟广均原纂稿一百多条。后在重纂时大多直接改正,因此后人从这部书中也看不出哪些是经许印林驳正的了。只有四条在行文中标出,另有三条,《重纂三迁志》不载,但它的删节本《孟志编略》后附录《许印林氏驳正孟雨山博士(重纂三迁志)稿三则》,总共七则,使后世读者得窥一斑。

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山东盐运使、候补道陈锦,受委派来邹主持重修孟子林庙。孟氏七十一代翰博孟昭铨,将其父广均所藏书稿(包括许印林驳正稿),求陈锦校正。陈阅后就有意重纂完成这部著作,但一时无暇顾及。到光绪五年(1879年),陈锦呈请山东巡抚后,约请刑部主事荣城人孙葆田、翰林院庶吉士柯劭态等,在孟广均原稿的基础上进行重纂。稿成后又经八年搁置,直到光绪十三年,张曜任山东巡抚时,始梓行传世,自始至终前后历经52年。以上所述从事诸人,唯柯劭态是大家。柯劭态(1850年—1933年)字凤荪,号蓼园。山东胶

县人。清末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人民国后任清史馆总纂,主持编修《清史稿》。此外,他还撰有《新元史》,《绎史补》、《春秋谷梁传注》、《文献通考注》等书。1928年,当时的人文科学研究所,著录《四库未收书分类目录》,1931年开始撰写。最初的六人中就有柯劭态。后来撰成《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抗战军兴,未能出版。总之,柯劭态学术著:作十分宏富,但在整理这部孟氏家志时,柯才是二十几岁的青年,署衔“翰林院庶吉士”,说明当时尚未散馆。所以他在这部书中,是排名孙葆田之下的“分纂”。但以他刚学力参与其事,无疑会提高这部书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重纂三迁志》开头载张曜、陈锦、孙葆田的三篇序。还有孟广均原纂稿的序,以及编纂人员题名、目录。然后在标明“卷首”的部分,载清朝各代皇帝御制碑文及赞词。还有图像、地图、祭器陈设图等。图后均附说明及考证的文字。正文分十卷,目录如下:

卷一:世系、年表 卷二:事实 卷三:经义、佚文 卷四:祀典 卷五:从祀

卷六-卷九:艺文(1—4) 卷十:杂志

经重纂的志书仅十二目,对照以前几种《三迁志》的二十一目,经过分合移易,基本上包括了旧志的所有项月。具体内容上还补充了雍正本刊行以后一百五六十年闽的世职延续、林庙兴修及相关的记文、题咏等。

《重纂三迁志》受惠于清代朴学的昌盛,所以它的主:要特点是考据精审,大大提高它的学术性。以上孟氏家志,除雍正本《三迁志》、光绪本《重纂三迁志》及其删节本《孟志编略》尚多流传外,明代的四种,从清代以来,一般都认为早就亡佚了。山东巡抚张曜为《重纂三迁志》所作的《序》中说:“而孟氏志乘,惟吕元善,孟衍泰前后所著《三迁志》十二卷。”根本没提以前的种;幸而改革开放

以来,图书馆行业内举办了全国规模的中国古籍善本书普查,编纂出版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996年邹城市受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委托,编纂《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孟子志》,由于工作需要,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查得,以前认为已经亡佚的明代四种都仍有收藏。于是由邹城市政府出资,按图索骥地到各地图书馆,把所有孟氏家志全部复制还原,带回邹城。四本书复制费有限,但连同资料转让费,耗资两三万元。原书馆藏情况是:《孔颜孟三氏志》藏国家图书馆;嘉靖《三迁志》藏首都图书馆;万历本《孟志》,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天启本《三迁志》藏南京图书馆。以上四种孟氏家志的复原本,现藏邹城市政府史志办公室。孟氏六种家志的收集齐全,是邹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

二、《孟子世家谱》

过去名门望族都有家族的谱牒以“详世系、辨亲疏、厚伦谊、严冒紊”。孟氏家族更不能例外。尤其是因孟氏族人享受着封建王朝的优待,免除赋税、徭役等。为了防止出现漏洞,假冒孟氏宗人以偷逃赋役,对人丁人谱规定更为严格,有着较一般族姓谱牒更为严谨的特点。

孟氏宗谱,见于文字记载的有:

1 .四十四代孟公济以前的族谱。“自二代仲子以后,或贵显,或潜晦,代有人焉。至四十四代公济,值皇宋景德初,契丹大举入寇,车驾北巡,山东骚动,乃携妻子避匿东山,藏族谱于屋壁而去,时莫有知者。逮元丰六年,(1083年)家人拆毁古屋,得烂简于壁,拾其鼠啮蚀蠢之余,详细辨认,历代族祖名字,有存有遗,事迹有详有略,姑缀辑遗谱藏于家,以俟将来。”以上是四十五代中兴祖的记载,这是存诸后世的一般说法。

2.宋元丰七年(1084年)由四十五代孟宁纂修族谱。

3.金大安三年(1211年)孟子四十八代孙,邹县令孟润依元丰谱所续族谱。

4.元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续修的族谱。 5.明万历年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6.明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倡修的族谱。 7.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十五代翰博孟衍泰续修的族谱。 8.清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翰博孟继娘续修的族谱。 9.清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翰博孟广均续修的族谱

除以上缮写、刻版并装帧成书的族谱以外,古代还曾多次将世系,宗派等内容刻在石碑上,以便长期保存。这些石碑或见于文献记载,有的原石尚存。现依据文献记载罗列如下:

1.金大安三年(1211年)孟润续谱的同时,有碑刻。此碑“文革”中被毁。

2.元延佑元年(1314年)所立《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现立于孟庙寝殿院内。

3.元至顺二年(1331年)所立《孟氏宗派图》,也是立在孟庙寝殿院内。

4.明洪武四年(1371年)所立的《孟氏宗支之记》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

5.明弘治年间,五十七代孟元曾考孟氏世系,刻石立于孟庙,此但见记载,未见原石。

6.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立《宗派之图》,石存乾隆御碑亭以前。 7.清代所立《孟氏大宗支振碑记》。

除以上孟庙中刻石以外,在凫村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碑之碑阴,也刻有孟氏世系图。

前述有文献记载的九种孟氏族谱,仍然不可能是完全的目录,从年代上看,明初的二百多年没有续修的记载,但事实上不能二百年内没有续修。另外天启谱至康熙谱,康熙谱至道光谱,都间隔百年时间,按“三十年小修,五十年大修”的惯例,也嫌间隔时间太长。但就以上所记九种族谱,也多数亡佚,目前可见的唯最后的道光谱与同治谱两种,分别介绍于下:

道光谱称《孟子世家谱》六册十四卷。卷首有孟继娘所作的

《序》,并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修谱:时的旧序。此外还有职名、凡例、目录(附字数)、修谱事宜、姓源、捐资数目、支销、嫡裔考、嫡裔相承图等。以下始祖至四十四代为第一卷,四十五代中兴祖至分派分户为第二卷。以下的十二卷分叙十一派、二十户世系及人丁。

同治谱是道光谱的续修本,所以也叫《孟子世家谱》六册、十五卷,由七十代翰博孟广均作序,并收录五篇旧序,编排次序与道光谱大致相同。

从道光、同治两次续谱看,孟氏修谱有严格的规定和严密的组织,道光年间修谱,由六十九代翰博孟继娘出告示通告孟氏族众,人谱现丁每人捐银一钱五分,折钱一百五十文,作为修谱的开支。分派修谱职务,职名如鉴定、监修、司编、誊录、校阅、稽查等均载人谱册、如道光谱鉴定为六十九代翰博孟继熄,司编有孟兴灿等七人,稽察有应袭翰博孟广均。同治谱由七十代翰博孟广均鉴定,监修为族长孟兴凰和举事孟继元,司编有孟传琦等人。督察为应袭翰博孟昭铨。

修谱的《凡例》及《修谱事宜》,主要的为杜绝假冒而规定义子、赘婿、甥承舅嗣、侄奉姑嗣、既娶再醮妇带来之子,一概不许入谱;出家僧道不许入谱;不孝不悌及曾经犯法或流人下贱厮役之人不许入谱。为实现这些规定,要求户头将所管户内户丁如实造册汇报,有劣迹的也要如实陈报,徙居外地的要注明何代何人徙居何地。以上如有违犯,要追究有关办事人员的责任。

谱册编成后,印数有定额,如道光谱印63部,其中告庙、宗府存查、族长交代、举事交待各一部。二十户的户头、户举交待谱20部、谱馆执事人员领谱39部。同治谱共印45部,发放方法如前。领谱人记入谱中并盖章以示负责。谱册领新交旧,并在监督人员监督下将旧谱及谱版销毁。这是过去的旧谱失传的主要原因。

三、南支孟氏世系《南孟宗谱》

方迁起,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八代为:方迁(瓜州刺史,南支

祖)-→度(吴兴郡王)-→庭训(随父居铭)-→尚进(赠太保)-→元(赠太尉,封魏王)-→公随(仕至检校太子宾客,后赠太师,封魏王。生二子在、庄)-→在(字汝止,仕宋为崇仪使判荣州事,进封卫国公,赠太师,封韩王。生三子,彦弼、彦卿、琐,女孟相,为宋哲宗皇后)-→彦弼(字朝英,徽猷阁大学士,赠太师,豫章郡王,又改封吴兴郡王。生三子,忠亮、忠厚、忠信)-→忠厚(护驾南迁,世称“南孟始祖”)-→德载(封“六军州马上骑都尉、诸暨县开国男”,定居诸暨夫槩里,创南孟基业)

孟忠厚:信安郡王,讳忠厚,字仁仲,世称“南孟始祖”。隆佑太后(孟太后)兄咸宁君王彦弼子也。孟太后退居瑶华宫,哲宗恩眷不衰。故忠厚得以仕进,宣和中,官至将,作少监。靖康元年知縣海州召权卫尉卿,金人围城后,宫火,孟太后居忠厚家,由是免北迁。金兵退,张邦昌迎孟太后听政,孟太后遣尚书左右丞冯澥、李回与兄子忠厚持书迎遣康王即位。将迎,孟太后授忠厚徽猷阁侍制提举秘书省,寻兼干办奉迎太庙神主事,帝幸扬州,赐显谟阁直学士,言路交章论列帝,以太后故难之后,闻郞召命易秩镇潼军节度使,干办皇城司。未几,奉太后幸杭州,苗传乱平,忠厚出力颇多,赵彩谓张浚曰:“太后复辟,其功甚大,当推恩外家。”浚乃奏忠厚宁远节度使,寻奉太后。幸南昌归至越,以母忧解职,顷之太崩。以附庙恩起复镇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及孟太后大祥,封信安郡王允万寿观使提举。后神御幸温州,绍兴九年,判镇江府,改判明州兼安州,既而,帝以太后攒会稽,乃命忠厚判绍兴府兼修奉攒宫事,加少保。三梓宫归,充迎护使及营佑陵,秦桧总护使惮往,(皇上)乃赐忠厚枢密使以代其行。桧与忠厚僚胥也,然心实忌之,山陵事毕,忠厚欲归枢密府,桧讽言路引故事论列,遂判福州。时海寇猖獗,帝忧忠厚不能弭其患,改判建康府,会赦加恩谢表,有“本无特才出为世用”语,中丞詹大方承桧意,论忠厚表辞轻侮,谓今日不足与有为,遂罢为醴泉观察使。桧死,(皇上)召授保宁军节度使,判平江府,再改判绍兴府。过阙入见复召,充万寿观使提举秘书省。宋绍兴二十七年卒,赠

太师。

忠厚奉昭圣太后,避远权势,不敢以私干朝廷,明受之变,太后垂帘,忠厚乞裁节,本家恩泽如有夤缘(攀附上升之意),令三省执奏御史刻,秦桧当国亲姻后,虽为秦桧所忌,帝以拥佑功,故眷忠厚特异,先娶建业王氏夫人,生三子曰:德璘、德懋、幼子德载(暨阳孟氏始祖),早第,德载公授秘直阁。

暨阳孟氏始祖 太尉公讳载,字仲博、德载,暨阳始祖,孟子48代孙(1125年——1157年)。

父:忠厚,字仁仲,号监乞,仕宋授徽猷侍制,宋高宗时朝护驾南渡,迁显谟阁直学士,历任至保宁军节度使,兼判绍兴、镇平、江明州、凳郡,充万寿观使提举秘书省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加少师,正一品服,假节钺镇吴,封信安郡,食禄二千七百石、赐田七十顷膳其家。母:建业王氏建议大夫、御史中丞祖卿之女,监察御史历知江州宏之孙女,正议大夫杨丰县男士节之曾孙女也。历封“吴国夫人”,子三:长曰璘,任睦州通判兼管常事车骑将军;次曰懋,封忠顺保平侯,均食禄一千五百石;再次即公也。继母华阳王氏显谟阁侍制仲薿之女,太师歧国公珪之孙女,少师汉国公准之曾孙女也,加卫国夫人,封秦国夫人,与秦桧妻为表姐妹,信安与秦桧虽属亲戚,但每薄秦桧之为人,议论多不合,竟为所忌而罢官。华阳王氏生子四:长曰充,任中散大夫直秘阁;次曰嵩,任朝奉大夫直秘阁,赠特进;三曰雍,任朝散郎直秘阁;四曰崇,任奉直大夫衢州通判;兄弟共七人。德载公儿时就品质特异、器识不凡,信安尤其钟爱之。一日大宴群僚,公方侍坐,忽逻卒报金人渡河,满座震恐,公毅然作色起曰:“堂堂中国岂无一人?义士安容胡马冲突至此?”既长,状貌雄伟,志气轩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每与金人交战,必身先士卒,制敌决胜靡有遗策,金兵每次出战必戒曰“当避此白面将军”。由是,金兵莫敢犯其锋者,累官至环卫上将军,提举金衢等处。后官至六军州马上骑都尉、诸暨县开国男,食邑一千三百石,赐金紫鱼袋。公尤其好施予人,有患难倾襄救之弗惜,乡邻有贫乏不能自振者悉分财产膳之;时值饥荒,待

公而食者数万家,更出粟煮糜以给流民,全活甚众;或见卧尸横道叹曰:“吾之过也!”命买棺瘗之;虽虫蚁微类亦戒轻毁;且料事如神,不为浮议所动,尝曰“若使我致治数年,当使天下无冤民”。公立心平恕,素以积德为主,故所行没有不善者。

一日公醉卧庭中,侍者见有黄衣数辈,貌甚怪,跪庭下,若有所启麾之。倏不见,少顷,复有十数人自西庑入,貌类前,或趋或伏申覆再三,起立庭下,转睫间则又不见矣。侍者方以为骇,忽公跃起告诉家人曰:“上帝见召吾,当往,速命正袍笏以待。”家人未信,俄闻空中鼓乐竞作,百鸟喧鸣,叩公起居,则奄然而逝矣。

呜呼!异哉!德载公生于靖康元年(1125年)丙午正月十五戌时,卒于绍兴27年(1157年)丁丑四月初一辰时,葬于诸暨夫概里太扈塘山宅口之阳,世代祭扫,迄今不废。夫人戚氏,讳正,字纯德,龙图阁学士姑苏公弁之女,生于政和五年乙末二月十六日卯时,卒于庆元六年庚申三月三日亥时,享年八十有六,葬大扈塘之案山,有旨旌之。三子一女,长子孟义(通直派祖);次子孟直(修武派祖);幼子孟炎(承事派祖,今丽水、义乌孟姓子孙之祖);女孟贵,适富春吏部尚书孙琬为妻。

呜呼!异哉!惜公享年不永,不能多见其设施,人每憾之。嗣后往往显灵脱人急难,乡人蒙其福者咸以牲牢祭之。一日宋庭梓宫渡江,飚飓风大作,舟几覆,见公紫袍金铠,指麾于空中,风遂息。因此事闻,诏封为“昭佑明应侯”,并赠太尉爵位。父母尝曰:“吾儿生有阴德,死亦不忘其后,必昌其子孙。”公之后裔或以文名,或以仕显,或以高蹈,世代不乏名流,果如南孟始祖忠厚公所云……

孟姓辈系 [诸暨与山东第48代起字辈对照表]

代数 48 49 50 51 52 53 54 诸暨字辈 德载公 二 四 百 曾 万 德 山东字辈 代数 82 83 84 85 86 87 88 诸暨字辈 山东字辈 大 绍 懋 念 文 显 武 杨 世 西 安 谊 康 裕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寿 昌 宜 珍 怡 俎 玭 京 泰 恒 芳 延 浃 甡 淦 东 彙 发 袢 鼎 新 振 纲 常 崇 高 光 希 元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璠 记 嘉 惠 馨 兰 芳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郁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四、关于孟府档案

孟氏宗府即原来的翰博府和民国年间的奉祀官府,是延续百年的官衙兼府第。如从中兴祖算起,应是800年没有间断。关于历代帝王封赐、府内经营治理、对外交往等,作为记载孟府各项活动的档案材料应是全面而系统的。但由于兵燹、自然灾害及其他人为原因的毁坏、现有存留的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从中也可看出孟府组织机构活动轨迹之一斑。

现存孟府档案时间最早的为乾隆四年(1739年)九月,最晚止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五月。从数量上说清朝后期占1/5,嘉庆、道光、

咸丰、同治、光绪各代均有,以咸、光二代较多。民国期间占4/5,1942年—1944年内最为全面和丰富。

从文件体裁分,大体上有六种:①函件,包括孟府与有关衙门之间的文移、复照、咨会、呈请、禀状及对下的通知、谕单、信票、布告、奉祀官指令、批令以及部分家信。②政务活动记录,如工作日志、收发文簿及各种会议记录等。③地亩、宅基、园地等清册,佃户应交的地租清册等。④收支账目,此项保留很少,时间跨度也与孟府延续时间不成比例。⑤孟府办事人员登记表格。⑥其他,如孟庙修缮工程计划、包工合同等。内容涉及宗府对族人的管理、对府内办事人员的管理,对祀田、财产的管理、对林庙的管理以及举行祭祀活动的规定及活动情况等。

附:关于孟氏族人名字中的辈份用字问题 1.辈份起源

在孟氏家族中,有着一条传统的祖规,即“辈份”的用字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哪个支派,凡是不按辈取名的不准人谱。这是“修谱事宜”中的重要一条。同宗之间,晚辈对长辈是相当尊重的。无论是相逢在天南海北,一提到姓孟都倍感亲切。这也是源于始祖思想的“仁义”遗风吧。首先请问对方是多大的,这并不是年龄,而是问辈份。只要对方比自己辈份高,则不论年岁大小,该称呼什么就称呼什么,绝不能按年龄称兄道弟。从历史上讲,不仅孟氏家族如此,也是中华民族每个姓氏尊敬长辈之传统美德的具体反映。

确立行辈之传统习惯由来已久,其目的是为了“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据《孟子世家谱》记载,孟氏后裔的行辈在五十六代之前记载不明确,名字也不规范。

据同治本《孟子世家谱》记载,孟氏行辈的确立是从明景泰二年(1451年)亚圣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并主奉祀事时开始的。从五十六代“希”字至一百零五代“昌”字,共50个字,也就是五十代人辈份用字,这50个字是: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懿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关于五十代的辈份用字,《孟子世家谱》只记载了明代开始朝廷御赐辈字,确定了代数,但没有几次分别御赐之说明。参考各派流寓支谱及有关资料,则有相似的解释。“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十字,系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御批。“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为明崇祯二年(1629年)批赐。“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系清同治二年(1863年)批。“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乃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先生于民国七年(1918年)请示北洋政府内务部所批。多年来,社会上对此众说纷纭。至于以上说法正确与否,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孟氏后裔辈份的确立,是从明代开始的。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原来六十一代辈份定字为“弘”,后因避清高宗弘历讳而改为“宏”;原六十五代定字为“胤”,为避清雍正帝胤祯讳而改为“衍”。但六十一世当代翰博孟弘略未曾避讳,到了六十五代翰博孟衍泰则避了讳,再者,多年来,孟氏同宗都很关心辈份的延续。有的提出《孟子世家谱》记载的五十代行辈用完了怎么办。有的则提出:是否可以再从头循环使用?对大家的关心,我认为是很正常的。作为孟氏后裔是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为使广大同宗放心,我作为宗府代表,有必要把这个问题作一解释。

目前,根据与各支派的联系,从所掌握的繁衍情况看,传宗较快的支派,有的到了七十九代“垂”字辈,以下尚有二十五代的辈份,才至一百零五代。按照我国人均寿命年限来分析对照,基本上为30年左右交叉为一代,那么二十五代的辈份,足可延续750-800年左右。从历代对尊崇孔孟传统而论,恐怕不至于等到全部用完,才再有人关心这个问题。所以说,我们近几代人似乎没有这个担心的必要。至于五十代辈份用完再循环使用的提法是不对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一个字,它代表着一代人的辈份,反映了后裔延续的历史。从它的确立到现在,已有几百年。二十几代先祖已经过去了。按规定辈份顺序

使用,这是一项族规。每个孟氏后裔都应当遵循。如果再循环使用,必将出现原定五十六代“希”字辈祖先,而返过来又变成一百零六代孙字辈。势必造成紊乱,绝对不可取也。

2.对增加、穿插辈份的更正

十几年来,徙居各地的孟氏后裔,陆续来邹城座谈协商,查找世系,理清渊源,办理了续修支谱的有关事宜。期间,绝大部分都是按《孟子世家谱》中记载的从五十六代“希”字到一百零五代“昌”的辈份而续修支谱的。但这里需要提出更正的是,在1988至1990年左右,有个别支派,要求增加“西谊裕蹯记、嘉惠馨兰芳”十个宇,而且是穿插在八十五代“扬”字辈和八十六代“建”字辈之间。他们的根据是有回乡探亲的台胞孟氏后裔,持有从在台孟氏宗亲会那里得到的复印件。当时我就想,如果这样,不就把确立行辈时原定为八十六代“建”字辈下推为九十六代了吗?依次类推,下面的二十代辈份全部下推了十代。那就是把原来确立的行辈全打乱了。我曾经提出若把这十个字放在一百零五代后面,作为后续辈份的顺延,从逻辑上说尚且能符合情况。若无缘无故地在中间穿插了十辈,岂不违背了祖训?可他们坚持一定要载人支谱,并一再表示,责任自负。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坚持住原则,违心地让他们把“西谊裕瑶记、嘉惠馨兰芳“十个字载人了他们个别支派续修的支谱中。虽然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这些年来,我一直为此事感到内疚和不安。

几年来,随着少数支派增加、穿插上述十个字为辈份这一消息逐渐传开,受到了全国各地同宗的关注。有的来信询问,有的来人座谈,经过同宗们共同分析论证,终于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祖国暂时尚未统一,台湾方面对辈份用字和怎样执行,有在台的孟氏宗亲会负责,因为奉祀官在台湾。就大陆而言,应当恪守祖训,按照《孟子世家谱》和《三迁志》为准则。各支派应把辈份用字统一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续修。无论哪个支派均不应随意增加或变更。只有这样,才不违祖训,上无愧于始祖,下对得起子孙后代。从而方可渐次有序,世代相传。

为了此事,在伯父(亚圣七十四代奉祀官)在世时,曾向他老人家作

过请示。后来在台湾续修《孟子世家族谱》担任主修的孟庆彝先生,以孟氏宗亲会名义,专程来邹城送来两份台湾近年续修的谱牒,并各有署名,一份是送交孟府存档,一份是署名给我在处理族间事务时作参考。此谱关于“辈系“一章非常清楚。从五十六代“希”字到一百零五代“昌”字,与大陆保存的原版《孟子世家谱》记载的五十个辈份用字不多不少,完全相符。并没有如传言所谓,把“西谊裕瑶记、嘉惠馨兰芳”10个字作为辈份穿插于八十五代“扬”字与八十六代“建”字之间。这不言而喻,大陆和在台的孟氏后裔,都是恪守祖训的,在辈份用字上都是一致的、规范的,都是按照族规进行续修的,没有出现差异和不同。这足以说明,无论社会上任何传言和偏见,都不要听信。

为此,特别郑重敬告孟氏全族同宗,千万不要轻信社会讹传和少数人的偏见。要加强与邹城宗府的联系与沟通。把辈份统一到《孟子世家谱》记载的五十个字上来,绝不可把除此之外的任何一个字作为辈份用字。同时,我对当时违心答应两三个支派,把“西谊裕蹯记、嘉惠馨兰芳”十个宇作为辈份穿插于谱内而深感内疚和遗憾,在此,我诚心地向孟氏家族谢罪,请求给予谅解。并诚恳地希望那样做了的两三个支派在新续支谱上改正过来,以与全宗族保持一致,以免后世造成紊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