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资源型城市转型报告(浦东学院2017.3)

2023-10-12 来源:爱go旅游网


铜陵推进城市转型发展路径——“四转一解决”

——在浦东干部学院东北地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

育发展新动能”专题研讨班上的报告

倪 玉 平 (2017年3月14日)

【感谢***的介绍。】 各位领导,同志们:

有机会向大家汇报铜陵的城市转型发展情况,与各位分享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十分高兴,非常荣幸。

为推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组部和国家发改委在浦东干部学院专题开展地厅级干部培训,说明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越来越重视。培训班安排有关城市介绍情况,为资源型城市搭建了一个高层次交流平台,对资源型城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今天,我主要向各位汇报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铜陵转型发展概况;二是主要做法;三是工作体会。

一、铜陵转型发展概况

【铜陵基本市情】说起铜陵,在座的有人可能比较熟悉或有所了解。铜陵区位优越、滨临长江,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1956年建市,现辖一县三区,总人口170万,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城市群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

铜陵以产铜著称于世,是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铜采冶史始于3000多年前夏商时代,被誉为“中国古铜都”。汉武帝时期,汉代中央政府在铜陵地区设立了全国唯一的官方冶铜机构—铜官。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铜陵,留下许多诗作,其中“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nǎn]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中国最早的工业诗篇。

解放后,铜陵因铜立市、以铜而兴,曾与东北的大庆一起被国家批准设为“特区”(1964年),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炼于铜陵,第一块铜锭产自铜陵,是当代中国“铜工业摇篮”。

【铜陵曾经面临的发展困局】与众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铜陵曾深陷“资源困境”。主要是:①产业结构失

- 2 -

衡【重化工业比重畸高,“一铜独大”,产业层次低端;铜矿资源日益枯竭,铜原料自给率由“一五”至“三五”时期的100%下降到2009年5%左右】;②环境污染严重【这里以一个数字为例:2005年,是铜陵历史上排放二氧化硫最多的年份,年排放5.3万吨,占全省比重高达9.3%】;③城市功能不全【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不畅,工业区和生活区交叉】;④体制机制僵化【计划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管理机制不活】;⑤民生问题突出【2007年,城市人口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吃低保,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居住在棚户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负担较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铜陵转型发展的三个阶段】面对困局,出路何在?铜陵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探索,一任接着一任实践,致力于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

铜陵推进转型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自发阶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自发探索培育发展市属地方工业企业,推动资源就地延伸加工。二是自觉阶段。以199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铜陵发起全国首次资源型城市转型研讨为起点,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强有色、做精化工、做优电子、做大建材”主导产业发展思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三是战略阶段。自

- 3 -

2009年3月入列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后,铜陵明确把转型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战略,确立了“四转一解决”(观念转新、经济转型、环境转优、体制转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路径,使转型发展进入系统、整体、全面推进的阶段。

【铜陵转型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的不懈努力,铜陵转型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2010年的1.6倍、1.6倍、2.5倍、2.3倍,年均增速均在8.1%—16.6%之间。 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相关 GDP 指标 2010587.1亿年 元 2016957.3亿年 元 倍 数 1.6倍 财政收固定资产 社会消费品 入 投资 零售总额 96.3亿476.3亿元 134.8亿元 元 153.8亿1197亿元 305.7亿元 元 1.6倍 2.5倍 2.3倍 (二)产业转型取得突破。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

- 4 -

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大幅提升。主导产业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铜产业朝全链条、高价值方向延伸,新能源汽车从部件生产向整车制造、智能制造迈进,电子信息产业由元器件、印制电路板向手机等终端产品拓展】。这里有两张图表。第一张用数字对比反映铜陵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第二张以文字示意铜陵主导产业(产品)的演变情况(略)。

2010年与2016年产业结构对比 相关指标 2010年 2016年

主导产业(产品)演变示意图

上世纪 时间 80—90年代

三次产业结构 5.8:69.0:25.2 5.1:59.5:35.4 新兴产业占比 12.9% 30.4% 2010年 2016年 - 5 -

1.精炼铜及初加1.采掘业(铜工 1.铜基新材料 矿、铁矿、硫2.化工(复合肥)2. 电子信息 铁矿、煤矿、3.建材(水泥及制3.精细化工 4.装备智造 主导石灰石矿等) 品) 产业 2.粗铜冶炼 4.电力(煤电) 5.电力建材钢3.化肥(普钙) 5.钢铁 铁 4.机械制造 6.装备制造 6.新能源汽车5.纺织 7.电子元器件及及关键零部件 材料 (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资源利用率快速提升(具体数据我后面会提到)。由此我们判断,随着经济的发展,铜陵环境污染总体上已迈过库兹涅茨环境倒U曲线的“拐点”,呈现逐步下降态势(库兹涅茨为美国经济学家,50年代获得诺贝尔奖)。

(四)民生水平持续提升。2016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633元、12054元,均较2010年增长90%以上【据统计,全市私家车保

- 6 -

有量11.1万辆,较2010年增长近4倍】。民生工程建设连续9年居全省前列,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在2015、2016年安徽省社科院发布的居民幸福指数分析评价报告中,铜陵在全省“幸福”城市中分别居第二和第一名。

(五)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以交通为例,2016年城乡交通干道通车里程是2010年的2倍,同期主城区市政道路里程增加了1倍以上】。城市功能以交通为例,通达里程成倍增长。 相关指标 2010年 2016年 交通干道里程 290公里 610公里 主城区市政道路里程 78公里 178公里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二五”以来获得9项国家荣誉,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等。21项工作被国家有关部委列为试点示范。多项与转型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受到国家表彰。连续三年(2013、2014、2015年)在全

- 7 -

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全国唯一);连续两年(2014、2015年)在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2016年初,铜陵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先进典型,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今年,国家环保部在全国表彰4个城市,“环境治理项目推进快、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铜陵名列其中。

综合上述情况,铜陵城市转型目前总体态势良好。正如周建平司长所说的那样,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二、铜陵推进城市转型的主要做法

铜陵推进城市转型的路径,归纳起来就是“四转一解决”,五者作为一个整体,构成铜陵城市转型的“顶层设计”。

(一)推动思想解放,促进观念转新。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资源型城市虽有资源之利,但极易形成资源依赖,落入“资源陷阱”。因此,观念转新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前提。我们的主要做法:

【1】持续开展思想大讨论,营造观念更新土壤。1991年,(由时任市长,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

- 8 -

院副总理汪洋同志主导)铜陵组织开展了以“醒来,铜陵”为主题的首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旗帜鲜明地倡导“解放思想,黄金万两”, 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为铜陵激发了解放思想的基因。此后,铜陵又相继以“起来,铜陵”(1998年)、“崛起,铜陵”(2008年)、“转型、铜陵”(2014年)等为主题,开展思想大讨论。每一次讨论都抓住当时的突出问题,辨识误区、消除疑虑,理清思路、凝聚共识,形成了鼓励解放思想的良好氛围。

【2】坚持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解放思想。比如,针对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跳出依赖资源的思维框框,形成“没有资源照样发展”的新观念,进而确立了“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产业发展思路。针对体制机制僵化问题,不断刷新改革开放观念,逐步摆脱“等靠要”思想,增强“立足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开放发展意识。针对粗放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强化科学、集约、节约、协调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发现潜在优势,开启了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等等。这些都源源不断地为铜陵城市转型提供了思想力量。

【3】奋力争先创优,倒逼思维更新工作创新。推动思想解放更要落到日常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争先创

- 9 -

优为工作导向,“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持续推动形成“领着干、比着干、推着干”的干事氛围。例如,十二五以来,铜陵共计争取国家各类试点示范?项。这不只是为了争取资金、获取荣誉,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促推干部队伍目光向外,开阔视野,更新思维,创新创造。

(二)坚持扬长补短,促进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是城市转型的关键。铜陵作为资源型城市,最有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转型路径在哪里?通过多年不间断的摸索,我们初步找出了一条比较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

其一,抓住铜,延伸铜——做大做强首位产业。铜产业是铜陵的根基,也是铜陵当下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铜产业不发展,铜陵就难以发展;铜产业不转型,铜陵经济就不能转型。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综合采取措施:

①引导产业集聚。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先后引进一批PCB组团企业和骨干铜加工企业。例如,海亮集团是国内500强企业,我们定点上门招商,吸引其在铜陵布点生产精密铜管。2010年从动工到投产,不到半年时间;海亮铜陵二期本月签约落地,年新增产

- 10 -

能9万吨、销售收入20亿元。

②发展延伸加工。围绕“板、带、管、杆、线、箔、粉、合金、工艺品”等发展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接链、补链、壮链发展上下游延伸产品,形成了铜管-铜杆-铜线、铜板-铜带-铜箔-PCB等若干完整的产业链条。

③做强行业龙头。铜陵有色2015年成为安徽首个千亿元企业;全威铜业2013年成为安徽最大的民营企业,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近400亿元;精达集团通过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特种电磁线企业,去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

④提高技术水平。运用国际最先进的“双闪”、奥炉技术改造传统冶炼工厂。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铜陵有色铜板带铜合金制造技术由二代跃升到四代水平,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通过并购国外技术先进企业,掌握异型铜带加工技术,显著提高了铜带加工水平和经济效益。

⑤加强资源掌控。与外国开展资源合作,整合并购海外资源(投资18.9亿美元、年产2000万吨铜精矿的南美米拉多铜矿预计2018年投产);开展矿山深部探矿,加强国内资源整合与储备;积极推进铜资源

- 11 -

再生产业发展。

铜产业的延伸发展带来两大效应:一是2014年铜陵铜材加工产量首次超过电解铜产量,2016年铜陵电解铜产量132万吨、铜材产量175万吨。二是形成了产业集聚。国际铜加工协会评论:铜陵铜产业链“中国铜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

其二,“不唯铜,超越铜”——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产业跨界耦合。

一是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绝不等于落后产能。对铜陵这样的老工业城市来说,传统产业不转型,转型发展不可想象。“十二五”以来,铜陵坚持“两化融合”,先后组织实施了“企业诊断计划”、“技改三年行动计划”、“百项转型升级技改工程”,围绕扩能增效、提质提效、高端生产、智能生产、节能减排等目标,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对一大批传统产业企业进行改造升级。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452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65.7%。通过技改,传统产业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万元增加到?万元,提高?%;一批企业脱胎换骨【例如,铜陵一家焦化企业技改后,不仅销售收入大幅增长,由2010年9.5亿元提高到?亿元,且生产自动化、清洁化水

- 12 -

平大幅提升】。

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完成产业替代的希望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围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我们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与潜在比较优势,确立了六大重点培育产业(铜基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并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在全市建立了5个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铜基新材料产业成为全省首个国家批复的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基地。建立了8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导物流、金融、文化、服务外包、IT产业等服务业集聚发展。特别是加大招商力度,对重点培育产业,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批项目、一套政策”,充分发挥相对优势招优引强。

——老中生新。【浙江铁牛集团几年前在铜陵有投资,生产汽车发动机。我们在双方成功合作的基础上,经过多轮商谈后又动工兴建了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预计今年4月份就可以实现整车下线目标】。

——点上扩展。【我们以新建10万辆新能源汽车为基点,再做加法,出台了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其部件政策,又引进了沃特玛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车优

- 13 -

行奇点汽车、石墨烯电池以及充电装生产等一批项目,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铜陵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座汽车城】。【】

——无中生有。【去年,我市抢抓东南沿海制造产业转移机遇,发挥产业配套和区位优势,引入总投资10亿元、年产800万台手机项目。项目一期年产手机400万,2016年5月签约,10月份投产,预计年销售收入30亿元,实现了铜陵电子产业终端产品的突破。】

——有中生新。【世界500强企业艾默生在中国多个城市比选后,在铜投资了电器连接器项目,项目2016年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前后时间5个月,艾默生人称之为“铜陵速度”。它的全球总裁告诉我,之所以选择在铜投资,是因为铜陵PCB园区污水处理比美国做得都要好】。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铜陵产业之间关连耦合性强,发展循环经济优势明显。我们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起步阶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提高铜、硫、石灰石三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目标,对有色、化工、建材三大产业分年度实施循环化改造,对经济园区产业布局进

- 14 -

行生态化重构,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以工业余热发电为例,全市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0亿度,可为全市工业提供30%左右的用电量】。发展阶段,我们在工业生产循环的基础上,将循环经济理念向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推广,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网络体系。【铜陵生活垃圾处理项目2010年建成投产,在海螺水泥生产过程中协同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累计已达到60多万吨。前世行行长佐利克参观该项目时说,这是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国家发改委将铜陵的做法归纳为“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大中小循环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吴邦国、李长春、孟建柱、吴仪等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铜作过视察。现在,铜陵循环经济发展进入提升阶段。2016年,我们在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中率先提出打造“循环引领、产城融合、三生共赢”的循环经济升级版。国家发改委在官网上全文刊发推介。

其三,搭平台,建载体——增强转型发展支撑能力。

一是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将开发园区作为经济转型的主战场,按照集约化建设、基地化推进、集聚化

- 15 -

发展思路,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先后创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进口废七类拆解“圈区管理”园区,4个省级开发区。坚定实施“园区倍增计划”【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增幅至少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5个点以上】。2016年,全市开发园区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二是强化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坚持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加大科技投入(2015年R&D投入为2.92%)。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建设了中科院皖江新兴技术发展中心、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合工大(铜陵)工程研究院等合作研发平台和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皖江中心自2012年运行以来,先后引进研发创新团队13个,柔性引进包括院士及“万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95名;累计获得30多项发明专利,转化一批科技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和项目攻关,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近亿元,为企业年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以上】。我们还积极争取建设了国家铜铅锌质检中心、国家PCB质检中心,服务主导产业发展,并降低企业成本。积极帮助企业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

- 16 -

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其中国家级中心?家。】。

三是强化开放平台建设。坚持在开放中转型,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打造皖江开发开放新高地。①构建大交通。抢抓国家交通战略布局的历史性机遇,推动京福高铁、宁安高铁建设,使铜陵跨入“高铁时代”,提升了皖中南交通枢纽地位。②推进大通关。建成“圈区管理”园区,建设进境水果、粮食指定口岸,申建B型保税物流中心,提高进出口贸易便利化水平。③建设大港口。强力推进港口岸线整治,新建改造了五大港区,彻底改变港口码头“小、散、乱、低”局面。统筹利用港口岸线资源,组建港航投资集团,与宁波舟山港合作开展江铁海联运,推动港口经济爆发式增长。2016年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跻身皖江第2个、长江第13个亿吨大港。④促进大外贸。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49个国家开展贸易往来,实现贸易进出口额?亿美元,新引入7个国家相关企业来铜投资,投资额?亿美元。

四是强化投资融资平台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钱从哪里来?我们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①整合政府投融资平台,

- 17 -

组建了市建投、发投等公司,推动“借、用、还、管”一体化经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市建投自2013年组建以来,累计融资320亿元,建设项目106个,完工98个。市发投自2008年以来累计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300亿元。②建设融资担保体系。 充实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增强担保能力,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0年以来,累计注入资金20多亿元,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500多亿元。③通过设立基金扶持企业发展。先后组建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基金,总规模已有50多亿元。采取债权投资、参股投资、跟进参股等方式,重点扶持新兴产业项目,培育中小微科技型企业,鼓励创新创业。

五是强化转型政策平台集成。我们把国家在铜陵开展的各类转型发展试点作为政策平台,结合上级转型政策,建立地方财政转型资金,与国家、省各类专项资金系统链接和有效集成,围绕转型方向明确资金投向和扶持重点,形成政策合力,以充分发挥各类试点示范的政策叠加效应。2009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包括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在内的转型发展政策资金20.6亿元,市级配

- 18 -

套230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转型近800亿元,有效地减轻了转型发展资金压力。

(三)开展“三市联创”,推进环境转优。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又一艰巨任务。我们结合实际,统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统一领导管理、目标分解、协调调度、检查考核,“三位一体”推进。

一是打造节能减排品牌。紧紧围绕“六化”主题(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围绕“领跑资源型城市产业低碳发展”目标,综合施策。

①滚动实施重大项目。2013年以来,我们紧盯高耗能、高排放问题,累计组织实施五大类典型示范项目126个,“六化”项目223个,完成投资510亿元,显著提升了产业低碳化水平。【比如:通过对皖能百万千瓦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由改造前773吨、485吨、549吨降到199吨、224吨、36吨,分别下降59%、69.8%、93.5%;通过利用泰富特种材料公司煤气蒸汽,补链建设15MW蒸汽发电等组团项目,年节能量达13万吨标煤】

- 19 -

②开展能源合同管理。对全市用能大户能源消费总量实行限额管理(口粮制),并且节能量实行目标控制。累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84个,年节能量8.5万吨标煤。【部分企业成为行业节能标杆,5家企业入选国家相关行业能效“领跑者”,入选数全省领先】。

③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了工业污水第三方集中治理模式,即由一家专业环保服务公司集中处理多个生产企业的污水,实现政府、排污企业、治理企业三方共赢。该模式在PCB产业园、再生金属产业园等领域得到有效应用。

④开展热能供应服务外包。建立“热源+管网+用户”模式,支持发电、焦化等热源企业将非核心业务—热能供应服务外包,由专业公司集中供应用户,形成了一批热能供应组团,实现热能高效利用。

二是整体整治老工业区。对城市重点工业区、工矿区统筹规划,实施连片整治、“退二进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投资130亿元搬迁改造了滨江化工等8个工业区(工矿区),关闭、搬迁沿江化工企业十余家,关闭退出企业78家、小码头110个,搬迁居民2.2万户,每年减少工业总产值600多亿、税收20多亿。将

- 20 -

淘汰落后产能与棚户区改造、港口岸线整治相结合,通过产业升级和生态建设,改善区域环境。【对16公里的长江岸线进行综合整治和生态改造,过去脏乱差的滨江岸线,现已经成为铜陵的美丽外滩,该工程被评为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是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增绿”工程。围绕治气、治水、治土和增加绿量,①我们坚持抓住源头问题发力。比如,对燃煤锅炉强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对燃煤机组全部实施脱硫脱硝改造,对重点行业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企业物料堆场大力推行“车间化”管理,对工业废水进行达标治理,对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对全市61个裸露矿山、山体开展植被恢复,等等。②坚持抓紧治理项目实施。把发力点最终落实到项目上。自?年以来,安排环境治理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已经完成?亿元。③坚持抓实治理运行机制。明确各级环境治理责任,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建立常态化的环保执法机制。同时,通过与国内知名企业建设秸秆生态板项目根治秸秆焚烧问题,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促进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通过贯彻海绵城市理论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

通过上述措施,铜陵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2015

- 21 -

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研究报告中,铜陵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居全国第30位,位列全国生态城市第4位。下面,用两张图表作对比: (一)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

相关指标 2010年 2015年 削减率 万元GDP能耗 0.9847吨标准煤 0.7352吨标准煤 二氧化硫 化学需氧量 39394吨 28029吨 28.8% 17240吨 14489吨 16% 氨氮 氮氧化物 1717吨 48483吨 1447吨 37766吨 15.7% 22.1% 其中,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与2005年最高峰时5.3万吨相比,削减47.1%。 (二)资源综合利用率比较

相关指标 2010年 2016年 工业固废 综合利用率 76.01% 90.88% 铜冶炼硫资源 回收利用率 98% 99.5% 污水处理率 73% 93%

(四)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转轨。体制活,则企业活、经济活。资源型城市的根本出路是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从体制机制上解放生产力,激发转型动力。

- 22 -

一是深化企业改革。虽然铜陵于2005年前后就基本完成中小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工作,但企业改革任务远未完成。最近几年所做的主要工作:①引导国有大型企业精干主业、主辅分离,剥离办社会职能。2012年以来,整体承接了铜陵有色公司的职工医保、医院等社会职能,减轻了企业负担。②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所有制改革,探索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改革,引导支持民营中小企业改制上市。铜陵有色今年实现职工全员持股计划。9户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户企业登陆“新四板”。③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路径,阶梯式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开展“暖企行动”,建立精准帮扶机制,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①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审批事项缩减至243项,精简70%;行政许可事项缩减至54项,精简近40%。②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中介服务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并推进“四张清单”网上运行。③推行互联网+政府服务,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腿”。目前,有248项行政审批事项在权力清单运行平台上受理和办理,

- 23 -

110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在“易铜陵”手机APP办理(截至2017年2月13日,平台共受理办结各类行政审批事项20504件,办理各类公共服务事项8946件)。④推行“多规合一”。整合全市24个部门6大类80余项规划,形成一张城乡规划图。以此为基础建立审批平台,实行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变部门审批为政府审批,变多头受理为一站式服务,项目审批由过去276天缩短为56天,极大地提升行政效能,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过去建设单位从申请项目建议书到取得用地规划许可,由过去的7个部门、9个审批环节、提供25项资料、53个工作日,精简压缩到现在的1个平台,1份申请表、6项资料、10个工作日完成】。

三是推进供给侧改革。铜陵供给侧改革实践较早。例如淘汰落后产能,我们2014年就实现煤矿全部关闭退出,非煤矿山数量现已减少75%,石料厂由100多家减到8家,水泥行业向境外转移产能300万吨。近两年我们运用破产重组办法,有效化解了个别企业引发的债务链风险。在去库存方面,我们采取了放开落户限制、推行征迁货币化安置、租售并举与控制非住宅商品房土地供应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去杠

- 24 -

杆方面,铜陵于2008年在全国首创金融超市,定期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产品;2015年建立新型政银担体系,由市县担保机构、省担保集团、银行和地方政府按4∶3∶2∶1比例共担风险,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在降成本方面,通过落实国家政策,去年减少税费负担等各类成本35亿元,化解企业不良资产43亿元,其中通过直购电、直购气,每年降低企业成本2.4亿元,现在铜陵用电大户全部实现直供电。

(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转型发展必须致力解决发展失衡问题,补短板,还欠账,惠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我们的做法:

一是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从2009年起,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号民生工程”,2013年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2014年,针对点多量大的零星棚户区和城中村,启动新一轮棚改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6年连续开展“棚改推进年”、“棚改攻坚年”活动。在政策上,建立市区投入共担机制,实行利益挂钩;打通棚改安置与保障房供应渠道,明确保障房优先用于安置棚改居民;率先探索“房票”安置方式,住建部作为经验向全国推广。推进中坚持群众作主,群众90%以上同意方启动程序。“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棚改

- 25 -

473万平方米,6.2万户居民住进楼房,棚改任务基本完成。

二是着力补齐城市建设短板。针对现实问题,扩展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塑造特色,加强管理。精心修编规划,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与重大专项规划编制,进一步明确了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土地使用、绿地系统等,为全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指南。全面推进新城区建设,围绕集聚人气、提升活力,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快速布局,市一中西湖校区、全国首个书馆一体的市图书馆、全国最大的铜文化主题博物馆、市体育中心等在新区落地。大力改造提升老城区,新建改造城市骨干路网和支次道路100多条,打通城区“钉子路、断头路”;建成污水管网近400公里;改造整治老旧小区44个,惠及近8万城市居民。强化城市管理,推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信息化实现全覆盖。

三是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近70亿元,实施民生工程75项。在推进中,坚持项目由群众提出、过程由群众监督、效果由群众评判,群众满意度普遍超过90%,连

- 26 -

续多年获得全省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先进市。针对矿山关停并转企业职工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等问题,多渠道开拓就业岗位,实行就业服务促进一批、政策安置一批、创业带动一批,有效化解了因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和矛盾。2010年以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8%以内,连续7年低于省控目标。对关停并转企业职工,通过资产变现、财政兜底等方式,及时接续养老、医疗等保险关系,实现平稳过渡。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县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率先实现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率先实现城乡医保、养老和低保并轨。

三、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体会

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研究、系统思考、系统安排、系统推进。我到铜陵工作已有九个年头,在组织推进城市转型过程中,有一些认识和体会。这里简要地向诸位作个报告。

第一,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既要树立新理念,更要践行新理念。资源型城市类型多种多样,发

- 27 -

展情况互有差异,所需解决问题各不相同,转型发展路径应当有别。但是,不管有什么样的区别,只要是有转型任务,就需要持续解放思想。不断更新理念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前提。理念是不是更新了,不看怎么说,关键是看怎么做。从铜陵近些年的实践看,我们所采取的转型措施,所探索的转型路径,总体上符合中央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特别是习总书记作出“五大发展”新理念的论述后,我们通过学习消化,认识又有新深化,实践又有新举措。我认为,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措施,这个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和树立新理念的过程;把新理念转化成有效推动问题解决的实际行动,就是在践行新理念。相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第二,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既要理清大思路,又要确立小目标。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推进转型,必须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切实做好战略规划,理清大方向、大思路,也就是做好顶层设计。但与此同时,必须根据不同的转型时段、转型任务和转型要求,确定分目标、子目标,并分行业、分类别、分层面设定更细更具体的小目标,一点一点地累进。铜陵明确“四转一解决”的转型路径后,

- 28 -

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坚持转型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项目推进节点化,将转型发展的目标分解到年度,落实到行业和领域,并建立“四督四保”机制(督新建保开工,督续建保竣工,督竣工保达产,督储备保转化,强力推进项目落地建设)。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虽然也有徘徊、调整甚至反复,但一个又一个项目的不断实现,一点一点转型成果的不断累积,给我们以鼓舞,给我们以信心,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大思路的落实。

第三,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个系统工程,涵盖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其中又以产业转型为重。推进城市转型,必须要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核心,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铜陵坚持“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产业发展思路,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同步系统推进环境转优、体制转轨,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既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又要与时俱进、锲而不舍。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 29 -

城市转型的不同阶段,面临问题各不相同;同一问题在不同转型阶段的表现形式和面临任务也各不相同。推进城市转型,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的问题,与时俱进的提出具体解决举措,更要针对同一问题,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发力。【就循环经济而言,铜陵在循环经济试点市期间,产业循环是最突出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对此重点用力推进;在循环经济示范创建期间,逐步延伸解决社会循环问题;面临当前新形势,铜陵提出打造“循环引领、产城融合、三生共赢”的循环经济升级版,进一步提升到城市循环层面。】

第五,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争取多方支持。资源型城市既要解决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诸多问题,又要面临新形势下的激烈竞争,困难重重。推进城市转型,地方政府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自主转型,勇于面对、迎难而上,才能取得转型工作实效。同时,也迫切需要国家、省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投入、人民群众形成共识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力。只有自主转型和多方支持共同作用,联动推进,才能取得转型工作实效。

各位领导,推进城市转型,是铜陵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希望所在。目前,铜陵转型发展仅仅是迈出

- 30 -

了第一步,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的实现弯道超车、闯出新路的嘱托,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推进“四转一解决”,努力为老工业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示范、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示范、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作出示范。

以上是今天向大家报告的主要内容,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借此机会,诚挚邀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到铜陵走一走、看一看,加强沟通,增进交流,分享经验,共促转型。

谢谢大家!

- 3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