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三、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的分析
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0年比2009年增长率可达18.99%,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不断增长,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但总的说来我国旅游业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
2.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
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桂林主要以粤湘鄂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
4.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每一年人数平均增长10%以上,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5.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四、对于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业起步基础差,水平低,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所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改善旅游业的发展。
1.扩大客源。与国外信誉好、经营实力强并富有招徕能力的旅行社兴办合资旅行社,利用它们的渠道网络,广徕客户,只有客源扩大了,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进而使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得益。
2.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以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唯一可采取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全面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1
3.健全旅游法规,努力维护经营秩序。国内旅游者“花钱买罪受”,被宰被骗,屡见不鲜。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多变。所以,要使国内旅游业正常快速地发展,健全法规是极有必要的。
4.重视旅游宣传尤其对主要客源国的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往我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必须加以改进。因此,我国应加强对旅游业的宣传工作,每年划出一部分经费,其来源可从各级政府税收拨款,另一方面也可敦促各有关旅游企业支付一定的宣传费用,群策群力,把宣传工作做好。
总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任务之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是潜力巨大,大有前途的,但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努力健全旅游业制度和改进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浅析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认识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虽然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定位,也成立了全市人文生态旅游产业协调领导小组,但是还没有引起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未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旅游业具有涉及面宽、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特点,必须实施政府主导性
2
发展战略,才能够突破体制局限,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凡是政府主导有力,各级各部门配合紧密的地区,旅游业发展就快、效益就好。例如,宁夏、银川市的旅游业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银川市政府主导有力,成立了跨区域、跨行业的“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打出了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路子,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异军突起,收益颇丰。
(二)、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
没有统一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这样势必在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方面缺乏指导性和科学性。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景区整体形象,甚至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现象。没有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有的龙头景区在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上也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论证。
(三)、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开拓缓慢
仅靠参加外省区举办的推介会、交易会等进行简单的散发材料式的宣传是很多不够的,各县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宣传手段简单、科技含量代低,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最佳的效益,形不成握昆拳头、突出特色、一举成名的效果。“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在我市还未形成,造成在宣传促销上资金短缺乏、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市场开拓缓慢。
二、发展措施:
(一)、精心编制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3
旅游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区域旅游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使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合理配置、协调发展,以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传播为出发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设施配套上,体现人性化特色和细微服务,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二是要突出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规划要体现的重要一环,要处理好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文化文物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并重的原则,在开发中保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三是要体现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发挥资金的集约性作用,整合资源,块带结合,块带结合,打造精品产品,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一条龙”布局的腾飞。
(二)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力培育精品产品
要把跑项目、争项目、立项目作为提升旅游景(区)点档次,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推动建设精品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狠抓项目建设。一是要加快旅游项目库建设。按照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导向,筛选一批具有带动性强、关联度大,具有开发前景和一定基础条件的大项目,二是大加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筹资机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采取出让所有权、出上经营权、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和民营经济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三是要提高文化内涵,培育精品产品。旅游景点的建设和产品的开发,要注重文化内涵,彰显地域特色,要树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观念,融文化寓景点、产品之中,增强景点和旅游产品的生命力。
4
(三)、多方协作,强化宣传,努力提高平凉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宣传推介是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旅游经济产业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在对外宣传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的方针,按照“稳近拓远,细分市场,整体联动,重点突破”的营销理念,努力开拓三大旅游市场。
一是要细分市场,有的放矢,集中资金,重点突破。要认真研究分析主流客源市场,瞄准目的,有的放矢,集中有限的资金全力突破主流客源市场,力求发挥较大的效果。可以采取在我市主要旅游景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对游客进行综合问卷调查,分析主流客源市场,了解接待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到掌握客源市场,瞄准主攻方向有的放矢量,全力开拓主流客源市场。二是要创新理念,提高手段,多方联合,整体推进。要采取跨行业联合,跨区域联合等多种形式,创新宣传促销理念。三是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旅游市场和宣传推介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这样既作到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也达到了资源区享、效果显著的目的。要能够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实施依法治旅,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素质
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的新型经济产业,要实现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营良好的旅游环境,努力实现经营有序,市场良好的格局。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传播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国素质,要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文明服务,优质服务,人性化服务和细微服务,提升全行业的文明程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满足游
5
客的根本利益。二是树立环境意识。旅游就是环境,旅游就是服务,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正确处理好营造环境与保护发展的关系,通过保护环境推动发展,通过发展更好的保护旅游环境,促使建立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的行业风尚。三是要诚信经营,依法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大力开展市场整顿、大力宣传行业法规,在全行业推动“守法诚信经营”活动,倡导诚信经营、游客明白消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达到“秩序、质量、环境、效益”的双丰收。四是要加快人才培训,提高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而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就更是旅游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加大对旅游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现有旅游队伍人员素质,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以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开发、大发展的需要。
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一、超常规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轨迹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一种不同于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过程的超常规的发展模式,即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接待入境旅游。这种发展模式是由中国旅游业起步发展时所面临的特定历史背景决定的。首先是因为在中国旅游发展的初期,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迫切希望通过旅游行业的波及效应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其次,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外向型特征,是创汇的良好工具。对于缺乏创汇能力产业而又急需外汇发展经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中国来说,发展国际入境旅游不失为良好的选择;通过入境旅游的发展,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可使吸引外资等一系列政策得到落实。因此,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创汇型入境旅游导向,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在短期内迅速加强接待能力,提升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超常规发展模式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以入境旅游为主导的超常规发展模式本身就隐含着这样的缺陷:当国内旅游开始大规模发展的时候,大多数旅游企业的供给仍然是与入
6
境旅游的需求相对应的,由此造成了国内旅游需求与供给的严重错位与脱节。
二、主要城市接待功能得到强化,中小城市被忽略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以主要城市为依托起步的。主要的原因,一是这些主要城市受历史社会发展的影响,大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客观上会形成一定规模与数量的旅游需求;二是这些主要旅游城市原有基础较好,是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并且具有良好的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交通发达;三是通过重点建设这些入境旅游接待的主要城市,可以全面带动以城市为主体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的入境旅游接待格局体系。可以说,这种以主要城市为主的接待格局是我国旅游业超常规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
三、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旅游生产力布局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首先,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力,原有基础较好,尤其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在短期内能形成较大的旅游经济生产能力;其次,沿海地区与国外旅游客源国及旅游中转国的经济距离较近,旅游需求强度较高;第三,沿海地区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与国外的经济文化联系日趋紧密,使旅游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旅游法规不健全,经营秩序混乱
健全的旅游立法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建立和良性发展的法制前提和保障。加快旅游立法是培育、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应对和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建立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步骤。许多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和法制比较完善的国
7
家,旅游法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成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以部门法为主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框架体系,但是从部门法的角度看,我国旅游法律还存在着严重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已给发展旅游业带来了不利影响,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为了赚钱,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幌子下搞出破坏环境、糟踏资源的项目,扰乱旅游经营市场、侵害游客合法权益,使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大环境的建立面临严重的挑战。这种滞后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旅游基本法和单行法空白。
二是国家级旅游立法数量少,层次低,旅游法律体系很不完备。
三是地方性旅游立法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五、单一观光产品使得我国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我国的旅游产品开发一开始以观光产品为主导,主要通过旅行社将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大要素通过包价的方式整合在一起,通过设计一定的旅游线路,进而形成旅游产品进行出售。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中的线路产品和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发展导向使得中国的旅游产品出现了开发的历史继承性、更新的滞后性和体系的残缺性等特点。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主要以国内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为主,缺乏经过在详细市场调研基础上开发的人文景观。在人文景观的开发中,各地互相模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屡见不鲜,不仅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低水平的价格竞争造成经营效益的滑坡。我国的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产品为主,专题旅游、特种旅游和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足,缺乏动态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体系,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以及其他一些专项旅
8
游产品虽有所发展,但远远不能与世界接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而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不明确,众多的旅游经营者没有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在低水平基础上的竞争难以形成相对完整的、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相对于国际市场丰富多彩的旅游需求来说相对单一,国际竞争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六、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优美整洁、安全卫生、方便舒适、轻松愉快的旅游环境,无疑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旅游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旅游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地方的生态旅游规划缺乏科学理念、不遵循自然规律,导致在自然区域内大兴土木,建造了破坏景观和生态系统的人造景点,从根本上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初衷;一些地方根本不按规划建设,不但破坏了环境,而且难以吸引游客,无法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某些生态旅游开发没有依法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缺位。首先,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区内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率不高,其次是环保部门缺少对旅游区内经常性的环境监测和管理。目前来看,在生态旅游区内因开发活动不当造成的环境破坏有以下几种:一是违规建设,破坏自然景观。二是景区内饭店和宾馆产生的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造成环境污染。三是生态旅游路线开发不科学,造成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七、旅游中的交通问题
旅游业依赖交通的发展,交通又经常合理地牵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的过程中经常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交通问题,如节假日的时候出行高峰期。
9
以下是一些对策:
一、进一步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树立“大旅游”观念。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我国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在稳固国内旅游的同时,兼顾入境旅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传播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国素质,要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文明服务,优质服务,人性化服务和细微服务,提升全行业的文明程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满足游客的根本利益。
二、旅游立法应当是多层级、全方位发展。要加强和完善旅游立法,首先要合理协调“两级”的立法关系。国家立法要先于地方立法,要在宏观上能够规范和引导地方立法;地方立法要与国家立法相互协调,增加国家立法在地方的适应性,细化国家立法的可操作性;要调动“两级”立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在规范、保障、引导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产业建立、旅游市场秩序维护及旅游监管体制创立与运行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三、树立环境意识。旅游就是环境,旅游就是服务,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正确处理好营造环境与保护发展的关系,通过保护环境推动发展,通过发展更好的保护旅游环境,促使建立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的行业风尚。关于旅游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有以下几个措施:1、签署和颁布旅游环境保护的协议及相关文件;2、建立旅游环境及保护的研究机构;3、召开旅游环境及保护的学术研讨会和报告会;4、出版和发表旅游环境及保护的研究专著、教材、刊物和文章。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