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人群,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压力重大。吉林省作为高校大省,高校毕业生占全省新增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加之中国当前就业体制的改革,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今的求职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在思想上存在很大压力。基于以上因素加强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 就业指导 一、高校毕业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观问题严重 (一)对当前出现的“就业难”认识上存有偏差
这种偏差不是偶然出现的社会问题,而是因为毕业大学生的就业观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有工作。但是市场和大学毕业生的双向选择,使得毕业生毕业就有工作的梦想很难实现。
(二)择业观念趋向功利化
现在的毕业大学生在择业中过多地重视经济利益,更看重一份职业是否能体现其个人价值,而不考虑国家需要和社会价值。根据《吉林省学生发展报告(1998-2010)》报道:同意“只要收入高,任何合法工作都可以”的选率是51.2%;关于工作去向的选率中,有69.5%的大学生选择在上海工作,有17.1%的大学生选择在北京、深圳或沿海的大中城市工作,仅有13.4%的大学生愿意到家乡或基层或西
部地区去工作。[1]这些数字说明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经济收入和工作条件。
(三)毕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存在诚信缺失的行为
近年来,吉林省毕业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就业推荐材料弄虚作假,一些荣誉获奖等自然情况凭空捏造,社会经验更是胡写乱写;不履行就业协议所签署的承诺。虽然这种诚信缺失的现象是极少数的,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2] (四)毕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不良心理
这些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第一,自大心理。不能正确评判自己的能力,好高鹜远。第二,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不敢竞争,不敢展示自己,使良好的就业机会溜走。第三,攀比心理。对于选择工作盲目攀比,缺乏主见。第四,挫败心理。很多毕业生由于对就业的竞争和压力认识不足,择业的期望值过高,再加上大多数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过低,挫败感油然而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现状分析 吉林省高校间的发展不均衡,差距很大。在高校中指导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配备不全,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对于就业指导这部分的经费投入不够。[3] 吉林省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面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且指导内容局限在简单的个人简历技巧、就业政策宣传等,没有从职业规划、心理调适、创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能力,对自我、社会、职业的认知不够,择业方向不明确,就业准备不充分,对于自身的期望过高,从而造成就业的不成功。
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指导吉林省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 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且要树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的理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
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及就业发展形势,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并结合自身的职业理想,选择职业目标;[4]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的关系,树立自己为国家贡献的崇高理想。
(二)不断创新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非毕业班和毕业班的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重点教育相结合,教育手段方式的改革要和现代化相结合。[5]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构建,设立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就业指导
加强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构建,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强化其服务和咨询职能。提高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指导和教育出优秀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周济.统一思想 狠抓落实 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4.
[2]马保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诚信就业问题研究[j].党史博采,2008(12).
[3]池忠军.论生涯辅导历史演进的教育哲学基础——兼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拓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9):26. [4]陈福生,方益权,牟得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7).
[5]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