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孽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五行学说则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由于这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
2、 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的阳,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执证;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阴病治阳”中的阴病,是指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
3、 简述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引伸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特性。引伸为具有湿热、升腾作用。土爱“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伸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伸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伸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
木克土,我克者为土,土为木之所胜;克我者为木,木为土之所不胜 土克水,我克者为水,水为土之所胜;克我者为土,土为水之所不胜 水克火,我克者为火,火为水之所胜;克我者为水,水为火之所不胜 火克金,我克者为金,金为火之所胜;克我者为火,火为金之所不胜 金克木,我克者为木,木为金之所胜;克我者为金,金为木之所不胜
4、 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如何?
五行生克乘侮,含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四个方面: 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的资生作用。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乘,即以强凌弱。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顺序与相克同。 相侮:侮,有这里是“反侮”,亦称“反克”。是指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顺序是相克关系的反向。 相生和相克属自然或人体生理正常的现象,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5、 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
(1)用于诊断方面:由于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异常变化,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归属于五行。所以,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诊断疾病,推断病情。 (2)用于治疗方面:一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关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控制疾病的传变。二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6、 简述脏腑的概念及其分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的生理特点分为三类:(1)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共同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2)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3)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在形态上多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类似于腑;在功能上主贮藏精气而不泻,类似于脏。
7、 藏象概念:藏于体内的脏腑反映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8、 五脏的生理功能
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的关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肺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关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痰);与秋气相通应。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通过飞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至全身。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食物、运化水液);脾主升清;主统血。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关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为什么某些失血证的治疗要从脾着手? 脾主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则气血充盈,而能摄血。对脾虚失去统血功能的出血,其治疗应从脾着手。
肝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关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同应。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生理机能: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肾主水;肾主纳气。生理特性:主蜇守位。关系: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
9、 六腑的生理功能: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受纳和腐熟水谷;以降为和,以通为顺。小肠: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吸收水分。大肠主津。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尿液。三焦总的生理功能:是元气运行的通道,也是水液运行的通道。各自的生理功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膀胱、小肠、大肠。
10、 肝病为什么会影响脾胃功能?
因为肝的疏泄功能与脾胃的升降有密切的关系,肝的疏泄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与脾胃运化有关,故肝病疏泄异常会影响脾胃的功能
11、 为什么治喘证有时要从肾入手?
喘证有虚实,实证为肺有实邪,虚证为肺肾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达于肾。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调匀,若肾虚摄纳无权,可出现呼吸表浅的喘证。对肾不纳气的喘证,治疗应从肾入手。
12、 心与肺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①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进行。②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③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主气机能的正常进行。④在病理上若肺气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肃,可影响心的行血机能;反之,若心气不足,也可影响肺的呼吸机能,导致胸闷、咳喘等症
13、 心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①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机能。水谷精微通过脾的传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又依靠脾气的统摄②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③病理上:若脾虚失于健运,化源不足,可导致血虚而心失所养;若心气不足,或脾气虚损,统摄无权,均可导致血形失常的病理状态。
14、 心与肝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①心主行血,肝藏血;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进行。②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随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机能的正常进行。③全身血液的亏虚,也主要表现为心血和肝血两虚的心肝血虚证。④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
15、 心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心与肾:心肾相交的生理机能,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水火既济: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 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 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
16、 肺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1、肺气宣降以行水,使水液正常的输补与排泄;脾气运化,散精于肺使水液正常的生成与输布。2、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部与排泄的重要环节。3、若脾气建运,水液不化,影响及肺则失其宣降而痰嗽咳喘。)
17、 肺与肝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1、肝气从左发生,肺气由右宣降。肝气以生发为宜,肺气以宣降为顺。2、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调节作用。3、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气疏泄,升发调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18、 肝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肝与脾的关系,首先表现为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脾的运化,依赖于肝的疏泄,肝疏泄正常,脾的运化才能健旺。 其次,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亦有密切的关系,脾气健旺,生血有源,又能摄血,则肝有所藏。
19、 脾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脾肾两者·首先相互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肾关系还表现在水液的代谢方面。脾的运化水谷,是脾气及脾阴脾阳的协同作用,但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和促进,始能健旺;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亦有赖脾气运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方能充盛。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挥,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持,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病理方面,脾气、脾阳运化,最终导致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之证。
20、 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如何:
肺与大肠的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肺的肃降作用,有助于大肠胃传导,大肠传导正常,亦有助于肃降。
21、 肺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津代谢、呼吸运动和阴液相互资生三个方面。在水液代谢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亦有赖肺的宜降和通调水道的作用。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而累及肾,可出现尿少,甚则水肿,若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水泛为肿,也可导致肺失宣降的喘咳。在呼吸方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需要肾的纳气作用协助。肾气充盛,肺吸入之气才能下纳于肾,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此外,肺肾阴液之间是相互资生的,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
22、 肝肾关系的表现方面。
有“肝肾同源”或“乙葵同源”。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①肝主疏泄,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②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促使肾气封藏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③肝气由肝经肝血所化所养,可分为肝阴与肝阳;肾气由肝经化生,④肾阴与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肝脉寒滞。⑤病理上,肾阴不足可累及肝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又易致肝阳上亢。
23、 肝与胆的生理关系如何?
胆与肝,其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依靠肝的疏泄功能,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与决断两者是密切联系的。
24、 肾与膀胱的生理关系如何?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膀胱有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膀胱开合有度,从而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
25、 脾与胃关系怎样?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与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才能完成对饮食物的传化过程。“太阴(脾)湿土得阳治运,阳明(胃)燥土得阴自安”
26、 如何理解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脏有推运全身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心脏正常搏动依赖心气的推动,心气充沛,血液才能循行周身而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当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往往表现为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而有光泽。当心发生了病变,亦常可客观地反映于面色和脉象的变化上。例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可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如心气血瘀滞,则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疼痛,脉象结、代、促、涩。所以说“心主血脉”。
27、 天癸:
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一种精微物质,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男子精气溢泻,因而具备生殖能力的作用。
28、 七冲门:
消化道的七道关隘,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太仓)—幽门;大肠小肠交接处—阑门(回盲部);直肠下端(下极)--魄门(肛门)
29、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30、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功能:一是藏于肾中之元气,可推动和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二是留步于周身之元气,可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 宗气的功能: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营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防卫、温养、调节
31、 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作用;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32、 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
33、 简述气与血的关系。
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气属于阳,血属于阴。《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差别,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34、 简述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气和津液的关系与气与血的关系极其雷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具体地说气与津液之间存在着“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的关系。
35、 血与津液的关系:
由于血和津液,都是液态样的物质,都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血和津液之间,常常可以相互化生。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津血同源”。(生理上同源,病理上同损)。
36、 经络的基本概念:
是静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到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7、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8、 十二正经归属的脏腑:
1)手阳明大肠经(表):属大肠,络肺。手太阴肺经(里):属肺,络大肠。 2)手少阳三焦经(表):属三焦,散络心包。手厥阴心包经(里):属心包,历络三焦。3)手太阳小肠经(表):属小肠,络心。手少阴心经(里):属心系,络小肠。4)足阳明胃经(表):属胃,落脾。足太阴脾经(里):属脾,络胃。5)足少阳胆经(表);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里);属肝,络胆。6)足太阳膀胱经(表);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里);属肾,络膀胱。
39、 六气:又称六元,指风寒暑湿燥火等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40、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41、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性: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42、 风邪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43、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
44、 暑邪:暑为阳邪,炎热 灼;暑性升散,易伤津气;暑多挟湿。
45、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6、 燥邪:燥性干燥,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47、 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火易扰心神;火易致肿疡。
48、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变化,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
49、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损伤内脏,心为主导;为病众多,气病为先(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情志波动,加重病情。
50、 饮食损伤的形成原因: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51、 劳力过度,耗损人的精气,损及肌肉筋骨,脾主四肢和肌肉,肝主筋,故劳力太过伤易内伤脾、肝。 劳神过度,损伤心脾,耗伤肝血。房劳过度伤肾
52、 水湿痰饮概念: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
53、 瘀血: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积存体内的离经之血,以及脉道内运行迟缓的血液。属于继发病因之一。
54、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有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55、 正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逆治” ;代表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56、 反治: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 ;代表治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57、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与康复能力 。用于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性病症。扶正当用补益的方法,如气虚用益气法;血虚用补血法;阳虚用壮阳法;阴虚用滋阴法。
58、 祛邪: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伤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用于邪气盛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不衰的实行病症。祛邪用攻攻泻方法,如表邪盛实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如痰涎、宿食等,可用吐法;热解肠胃,宜苦寒泻下,、;火热炽盛,应清热泻火。
五脏 六腑 奇恒之府 范畴 肝、心、脾、肺、肾 胆、脑、髓、骨、脉、女子胞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筋 脉 肉 皮 骨、髓 爪 面 四肢 毛 发 目 舌 口、唇 鼻、喉 耳、二阴 怒 喜、惊 思 忧、悲 恐 泪 汗 涎 涕 唾 体 华 窍 志 化生和贮藏精气 胆、胃、小肠、大肠、三焦 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特点 中有空腔类于六腑,贮藏精气似于五脏,但明显别于二者 液 生理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 主血脉、主藏神 主运化、主统血 主气、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藏精、主水、纳气、 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为阳脏而主通明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华盖、娇脏、肺气宣降 主蛰守位
六腑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 焦 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受纳水谷,腐熟水谷;胃气通降,喜润恶燥 受盛化物,泌清别浊 传化糟粕,主津 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腑之三焦 部位之三焦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膈、脐划分部位之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六淫 风 暑 湿 燥 寒 火
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扰神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湿为阴邪 易阻滞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燥邪干涩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火热邪易扰心神 火邪易致疮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