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江苏高考作文

2020-05-21 来源:爱go旅游网


闭口若悬河

江苏一考生

咸阳,乾陵。

那通无字碑,就高高矗立在那里。斑驳的碑身,记载着历史的沧桑。沉默在风雨中,朦胧在山野里,千百年来,一代女皇留下的空白,不知招惹了多少有字的是与非的猜想……

站立无字碑前,思绪难平。想起了武媚娘,想起了武才人,想起了武昭仪,想起了一代女皇。男尊女卑了几千年,小女子抖擞精神,捧起大唐锦绣河山,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用心镌刻着最美丽的风景。在你之前,女人被涂脂抹粉,穿金戴银,被男人塞进了箱笼。你一个红颜女子,不爱胭脂爱乾坤,谋划着一个大国十万里的出路,运筹着千万人生活的蓝图。而肩上扛着的,已知的未知的多少困难、艰险,都如大山般压来。你叱咤风云,勇敢面对世俗的疯狂袭击。你威严遥望,用智慧驾驭着大唐历史的轰轰车轮:收复安西四镇,平定契丹叛乱,打退突厥进攻……你的江山,谁敢黩武刀枪?

高处不胜寒。

匆匆去了,万事皆休。你的美丽已随大唐而逝,如今只留下荒冢草青青,还有墓碑尚未风干的泪珠。冷冷的唐月,凄凄的唐风,也许你太累了,懒得为自己撰写碑铭。留下空碑一座,犹如空空的寂寞,谁来书写你的一生?大唐那些丰采俊驰的才子,面对你也会是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为何树碑而不立传?碑上无字是因为你的临终遗言:“已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论”……

天地之大,莫过无边。日月之辉,莫过无限。碑石之妙,莫过无字。有字则有限,有文则有止。有限则难尽,有止则难全。无字碑是你绝顶智慧的彰显,是你宽阔胸怀的展示,是你对自身名誉的保护,更是你对肆意诋毁者的轻视。武则天,突破世俗禁区的第一人,填补空白的第一人。无字碑,不正是“巾帼何必让须眉”的最好写照吗?在无字碑前,任何的诬蔑与谩骂都显得无谓、渺小甚至是轻薄可笑……

高原上淡蓝的天空,没有绚烂的云彩,没有欢鸣的鸟儿,只是一片空旷与寂寞,却能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万顷碧波的海域,没有飘跃的风浪,没有飞翔的海鸥,只是一片深蓝的浩渺,却叫人想起天涯海角、天荒地老;一块傲然沧桑的无字碑,一个顶天立地的惊叹号!千种风情尽埋,万种方仪都随风。生亦奇人,死有壮举,留下史书永远新,让我记住了“天朝第一君,是个女儿身”!

所有蝇营狗苟,絮絮叨叨,往往更显个性的卑污;什么也不说,却深沉若渊,傲岸的自我屹立于天地之间。中华大地,是不妨多立几座无字碑的。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也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本文以情感激越、结构严密、风格厚重而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边述边评,结构严密。文章以游记的形式来写,却不重在写景纪行,而是由无字碑引发思考,想象武则天的功绩,揣测立无字碑的原因,评论立碑无字展现的伟岸人格。记叙为议论提供基础,议论为抒情充分张本,逐层递进,严丝入扣。

2.形象鲜明,情感激越。文章选取的事例具有概括性,寥寥几笔,凝形象于笔端。在

叙述中融入理解、尊重、赞叹,情感打动人心。对比、排比、比喻等手法综合使用,增进了气势,使情感表达更为激越。

3.精于选材,内容厚重。选材摒弃琐屑野史,而是立足于家国,着眼于兴衰。高远的视野观照下,文章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意味。

成功公式:内容厚重 文采斐然

得分:70分

于无声处听惊雷

《庄子·齐物论》里风吹万窍,声音各异,有呜咽声,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动听的沉吟,“吹万不同”,可风一停,就没了声音,死气沉沉。这自由的风来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说话,别人无话可说处,你依然有话要说,也许是个性的彰显,也许是人来疯,也许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装的质疑,又或者,是创新意识的灵光一现。有多少张牙舞爪的另类,也就有多少“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断不可少了这份自由。

别人无话可说,或许后知后觉,不及你聪明。或许是大家畏惧权威,如童话故事里看皇帝的新装,心知肚明,不愿发声,装糊涂。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尤为喜欢沉默为金、韬光养晦。按阿城说法,大概老庄孔孟中的哲学,都是老人做的哲学,我们后人讲究少年老成,与此有关。那么,若为真理而发问,乃至质疑,这种个性的彰显,就是不畏权威,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的执着。但是,若一味为问而问,为说而说,彰显个性,便成了张扬个性,是叛逆,是青春荷尔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标新立异。这样的人,如今多了去,网络上随处可见暴跳如雷的键盘侠。许多讲座提问环节,多有怪异的问题,言

之无物,不知所云,却赚足了眼球。

可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依然宽以待之,由他们各抒己见,因为,不把渠道堵死,才会有精彩之语,才有创新之见。

而创新之人,有时也是彰显个性之人。创新意识,有时也闪现在愣头青的张扬里。今日之彰显,是他日的独树一帜;今日之叛逆,是明日的不落窠臼。木心说:“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就像黄遵宪写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的创新,难免遭人讥讽,可他不在乎。昔日义玄禅师,别人讲的他不这样讲,越发显得他是野狐禅,被骂得扫地出门,好不凄惨。正所谓“一路行遍天下,无人识得,尽皆起谤”。后开临济一宗,法脉延续最久。当年马云四处游说,描绘网络购物的愿景,也四处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歪瓜裂枣的笑话。一以贯之不易,独辟蹊径真难。他们的个性、叛逆,是创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类罢了。

所以,呼唤创新,不妨从尊重个性,甚至尊重一个偏见开始。钱钟书在《论偏见》里说,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罗素也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千人一面,时刻保持一种姿态真让人腻味。《红楼梦》里晴雯被撵出贾府,王夫人回贾母似有若无的疑问时,说:“有本事的人难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歪,创新和个性,总是如影随形。那么,何必绷着个脸呢?

可是,我们看见多少中规中矩的标准,扼杀了个性,也扼杀了创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多少有棱角的

后生被磨得合乎所谓的规矩,少有创见,没有创新,察言观色,人云亦云。龚自珍诗说“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诗现在依旧不会过时。有人曾批评如今的年轻人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批评得对,可是,什么环境促使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日渐稀薄,更值得商榷。否则,未来的年轻人依旧暮气沉沉。

《一代宗师》有句台词我很喜欢。八卦掌掌门人年事已高,承诺退隐,说:“年轻人要出头,总要给他个机会不是?”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要出头,不妨就给他们个机会吧,彰显个性,锐意创新,由他们造反为王去。

农之月令

汪曾祺先生写过《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缀上“月令”一词,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风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 惊蛰了。 “惊蛰”怎么看都是欣欣向荣的一个词。庄稼人要抽出时间“松土”,憋了一个冬天的黑土地,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春耕开始了(也有春分的说法)。 从清明到端午,庄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蚕种,讲究的就是一个“次序”。这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几千年耕作经验的积淀与升华。村中,要每家每户地仔细叮嘱。 “芒种”这个词真好听。 大约在六月份,草莓地里会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这种发现,谈不上智慧,只是一种经验之谈。不要着急,也不必时不时去看。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的、藏的,虫们都会溜出来。用纸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远远的一处荒田里去。 踩死它?哪能呢!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奶奶年纪大了,却不忌惮生死。“七十二,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耕作了一辈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从桑叶腋间坠出的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雪雪、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凉凉在底

下荫着凉着偷乐。小孩真馋!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吃到嘴唇发紫,被妈妈拖着去河边洗。小孩也不忘显摆自己的聪明。 夏至来了。 田里要浸水。不大会儿,蚯蚓摇头晃脑地爬上田埂。又不大会儿,你再回来看看,田埂就满了。这些蚯蚓也聪明得紧呢,这是一种本能。水汽泱泱。 庄稼人将脚探入水中,凉丝丝的。田里有些许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紧,庄稼人脚底的老茧厚着呢。还有水蛙,我们这里称“蚂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 这是怎样的景象! 大暑前三天后四天不能浇粪。 有人瞧不起庄稼人的愚钝,我却不这么想。二十四节气,吃桑葚的孩子,还有我的奶奶,都是有些智慧的,就连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又何尝没有智慧? 真愿意做个庄稼人。

左手粪叉

右手笔杆爷爷的手,拿得起粪叉,舞得了笔杆。 爷爷是一个农人,他常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从没有过“草盛豆苗稀”。因为他精通耕种之道,不滑不懒;最重要的是,他施用农家肥。每天晨曦初露,爷爷便背一竹篓,操一粪叉,游走于村头巷尾,捡拾牲畜秽物。及至天一放亮,村郊不上不下地被飘来的炊烟裹住,爷爷就回家。奶奶摆好了早饭,小米粥、馒头、青椒、拍黄瓜!呼噜呼噜喝完汤,顺便踢走死缠脚下的巴儿狗……偶尔奶奶也夸一夸爷爷捡来的大粪:“这肥好,臭!”老头老太太对视一眼,笑了。 爷爷曾是个大学生,当官的,有过出息。太爷爷共有六子,本来都该安安分分做个小农民,但爷爷不。他天分异常好,私学,中学,及至大学,都是一路直上。后来当了小官,虽不大,但在镇上也算是有头有脸了,在村里更是红极一时。眼看升官在望,爷爷却收拾行囊,携家带口,回了村里。村里人都表示理解:“对喽,农民好嘛,看看庄稼看看草,啥都不愁。” 村里人称赞爷爷的农活,还敬佩爷爷的书法。逢年过节,红白大事儿,都找爷爷来写字儿。不必狼毫,不必端砚,更不必宣纸——乡下人也不懂欣赏这个,但他们都知道爷爷见多识广,高文凭,有技艺。对于求字之人,爷爷总是来者不拒,放下粪叉,洗手执笔,挥洒而

下。当淳朴的邻人拿到字后,喜悦之情全溢于脸上,总想夸一夸这字儿——就像汪曾祺笔下的乡亲们一样:“这字儿好,真黑!”我是爷爷的长孙,却去之远矣!常问爷爷:“您咋就愿意做个农民呢?”他总会拿他喜欢的文人汪曾祺做例子:“你看啊,老汪这人写文章写得好。俗而不厌,多而不滥。为啥?他虽是文人,却也近于农人。勤恳、淳朴、达观。”我点头:“是啦,他也掏过粪,而您是叉粪。又都是执笔之人,又都上过大学。您和汪先生差不多嘛!”爷爷很得意我的说法,却仍摆手不赞同:“有一点不一样,他种地不如我。”奶奶看我们爷孙俩笑闹,总是很无奈,叹道:“这老头子。” 我不知道我何时会有这种高度,更不知道爷爷眼里的世界是怎样,但我深知,爷爷表现的那些,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粪叉和笔杆共存的境界。 平淡而知足,是爷爷的智慧。

老爹

老爹并不是我的亲爹,之所以这么称呼他,纯粹是为了与我那亲生老爸加以分辨。 老爹是做杠秤的。一手老茧可见他技艺之精湛。没错,老爹已经出师四十年了。 老爹是拜师学艺的,听说这做杠秤的是一户姓胡的人家。本来是不外传的,可是到了这一代却突然没有了接班的人,只好收下了老爹和蒋叔。他们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老爹呆板甚至有些迂腐,而蒋叔却对人曲笑逢迎。 他俩出师之后,在这一条马路两边各自开了一家秤店。一开始两家都红红火火的,可是日子一久,老爹的店面日趋单薄,冷清得有点凄凉,那褪了色的招牌即使挡在路上也无人问津。 一日,老爹看不下如此冷清的店铺,便关了门,信步走到蒋叔的店铺。进店一看,可谓人气兴旺啊!崭新而又鲜亮的招牌,更是让老爹心里一揪,既疑惑又羡慕。 老爹就呆在蒋叔家,一直到天很晚,蒋叔的店才平静下来。他俩在后院里摆上一桌小酒,边吃边聊。老爹有点羞涩地问:“师兄,你说我家店铺为啥那么冷清,眼瞅着就要关门大吉了。你的店,怎的就忙得不可交?”叹了口气,点了支烟,又给拧灭了。 蒋叔笑笑说:“你怎么就这般榆木脑袋呢?都说顾客是上帝,上帝叫你给他的秤少一两。你不能给他多一钱。你听他的,照做便是了。嗬,想起来了,有个

大商家叫我出五十杆缺二两的秤,要不我分你一半生意?” 老爹听完,什么都没说,默默地喝完酒,朝蒋叔摆摆手:“那五十杆秤,你自己做呢!” 老爹的店依然那么冷清。直到有一天,听说蒋叔的店被人掀了,他才跑过去看看。蒋叔被堵在店里,落魄得像条狗。老爹问:“要多少才可以补救?”蒋叔说是四十杆秤。老爹回去一连几日黑白不分地赶,总算帮蒋叔还清了。后来,蒋叔的店关门大吉,他在一天夜里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老爹的店却日渐红火了。现在,每当有人怀疑斤两有问题,小贩们总是丢下一句:“这是老陈的秤!”那人便作罢了。 是的,老爹即老陈,名唤陈实。人们就敬重地这个“实”字。

智慧三境

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早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这山。山,屹立于大地之上,向来是高大、稳重的象征。一开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个土丘,随着时间流逝,经验累积,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渐升高。由一句不见经传的土丘升格为名山,最后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步。但是,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积,不能变通。就如同山永远无法比人高,无论山多私巍峨,如何顶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动,不能跳,只能被局限在土壤之上。 因此,第二境便是这移动的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经过不断学,融会贯通,智慧转变为辽阔的大海。水无常形,人的智慧在这一境,可以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同时,大海何其宽广,就算是将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无法将其填满。然而,人要到达一境界是何其困难。虽然人有时也会灵一闪,做出一些精妙绝伦的事,但那就如名山上的流水。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将那流水归一,成就智慧第二境:海。 比海还宽广的只有天,所以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仅只是比海宽广。天,首先它笼罩万物,无处不在。同时又无形无象,不可捉摸。在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趋于化境,大智惹愚。就如同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在那。智慧到了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道之道,非常

道,有这种智慧的人,做事都有着各种深意,并很难为人所理解。人类历史上下几千年,有这种大智慧的人为数不多,如老子、释迦摩尼等。 智慧三境,智慧逐渐增加,但人却就得谦虚,山自认为可通天,海自认为围绕了一切,但只有天知道,智慧无穷。就如同大圆与小圆,大圆面积比小圆大,但其接触的未知也比小圆多。 因此,智慧虽可分为三境,但仍是无穷无尽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无尽的天空,星辰大海进发。

小巷面条香

小巷的深处是家面店,主人是位老人。 老人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我分明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沧桑。 面店是没有招牌的。每当清晨,小巷的人们尚未起身,面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每家的窗台。于是,人们被香味从睡梦中拖也,走进小店,端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的一碗清香。这时,我才洞悟: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小面店人少时,便由老人的儿子招呼着。人多时,就由老人来协调。每法上班族和学生党急着离开时,老人便向不忙的人拱拱手,道个歉,那人定会爽快地答应多等一会儿。我自然属于赶时赶刻的学生党,所以坐下来不久,便可获得一碗清香。吃完后,向周围的人道个谢,携着众人的善意目光走出去。迎来求学的一天。啊,有了这位老人,忙碌的小店始终不乱,时时溢出三分韵律,七分诗意。 每当有人夸赞时,老人可不会廉虚,总是热烈地应承,并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制的,鲁是到乡下的钓翁讨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老人却一笑:“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 老人的儿子也是厨师。熟客们会发现,父子俩的面颇为不同。所以,叫面时总要添一句:“老爷子的面”,或“小伙子的面。”至于我,编爱老人的面。老人的面筋道,叔叔的面偏软;老人的面,味轻,叔叔的面偏重。有人说:“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热享用;老人的面似茶,宜慢

慢回味。”的确,叔叔的面上会淋一勺虾子油,而老人却喜欢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吃老人的面时,竟闻不到香气,惟有轻咬面条时,那香气才由面条的缝辽隙中迸溅出来。面条筋道爽滑,猪油鼓动鱼汤,鱼汤刺激你的味觉。老人的智慧,也许便是特灵魂留在面中了。 终于一日,小巷被拆,小面馆也搬到另一条小巷。临走时,老人让儿子给所有人端上一碗面,面上分明是三三根香菜和几滴猪油。老人挑了几根面,喝了一口汤,点点头说:“有三分意思了。” 后来,我又去吃一次面。老人已经不在,但叔叔的面里却分明有几分父亲的影子。至于在客人间熟念地招呼的,却是一位与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了……

境由心生

智慧是一种心镜,境由心生。 心基吸智,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心若有慧,则宛若长空旭日终至至灵之境。 民国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花。 我想,在茫茫绿原上看花的那只羊便是智慧的,它看花的景象,便是智慧独有的景象。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说,人生的意义不是吃饭这么简单,还应有更高的追求。 诚然,智慧对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有抛开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只有不被浮华物质遮住双眼的人,才是有资格称做智慧的人。 再进一步讲,拥有大智的人,不仅有精神追求的,更有特立独行、超然物外的胆气。 我曾惊叹于朱耷的《墨鱼图》。那只翻着白眼的鱼诉说了怎样的智慧心语?不言而喻!我十分敬胃这位明朝遗老,高蹈乎八荒之表,亢心乎千秋之间…… 如果说朱耷的智慧是一种气象,那么,庄子“超乎象外,得其环中”的智慧便是一种至镜。超脱于生命本相的空灵之境,乃是禅与道的完美契合。 李叔同青天白日以映事,明镜止水叹澄心,霁月光风以待人,便禅一般地诠释了朱耷的气象和庄周的至境;超乎生命本身,肇乎天地万物,故能在圆寂之前,叹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通往智慧的空灵之境,是没有捷径的,需要全身心地领悟。悟人生沉浮,悟涅磐境界。必要时,可学一学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于大自然中,领略融身于天地之间、放眼于银妆世界的寥廊与凝重。 生命本就是一场锻炼,

智慧便是那最终的升华。修一颗智慧之心,成一番智慧之境,于生命无悔,于本心无愧。

皱纹中的智慧

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一、牛耕 “呦喝,呦喝……”爷爷沙哑的呼声在空旷的地里显得格外清晰。天上乌云开始汇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边。“爷爷,快回来!”“知道了,就这一块了,耕完再回去。”话毕,又吃起了呦喝声。天空果真飘起细密的雨。爷爷回来时身子已湿透,脚上沾满了泥。“爷爷,你把牛卖了吧,这牛都老了,耕地太费力了,现在有机器,很方便啊。”我望着爷爷,说出心里的想法。“小丫头,这牛耕虽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适用啊。趁爷爷还有劲,多耕些地,比机器耕得细呀,也不伤地。”如今,村里只剩爷爷这一头牛了,也只剩爷爷一个人还在用牛耕地。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烟雨蒙胧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二、珠算 “得咚、得咚……”爷爷撑着老花眼镜,拨弄着算盘,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爷爷,你在算账啊,我帮你吧。”“小丫头,你能帮我什么,你会用这老算盘吗?”爷爷笑着向我挑眉。“我用手机帮你算,你报数字就行,不比你这快嘛,而且又准。”“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鲜玩艺我这把年纪学不会了。这老算盘倒好用,爷爷教你算吧。”“不要,我看着就晕了。”爷爷低下头去,眉头皱昆,自己又开拨。我偷偷地用手机计算,发现爷爷的结果那么精准,条理清晰。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静坐,手指拨弄,那般淡定,那么稳重。 三、戏曲 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皎月,酒下清辉。爷爷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抽着旱烟。“爷爷,夜晚天凉进屋睡吧。”“丫头,坐这儿,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那您讲故事给我听吧。”“故事都给你讲遍了,没了呦,爷爷唱歌吧。”爷爷清了清噪子:“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转保定乾坤……”爷爷的歌声并不动听,却带着莫名的心颤、悲凉。望着爷爷皱纹间的无限认真,我明了:智慧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协调。

布拉格不说话

故乡在建造“宋城”。城墙高耸,旗帜飘扬,徽派民居古朴风雅,青石板路锃亮光滑,乍看似有唐宋遗风。 但这样的“宋城”已然太多。如今的城市,有山便是山城,有水便是水乡,神州大地上涌现出无数的乌镇周庄。风情不同,特色各异的城市渐渐失去辩识度,怨不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呐喊: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遗恨,只有几座既可休息也可凭吊的凉亭。 城市雷同,千篇一律,景区相似,粗制滥造,不禁发问: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与智慧,难道被一些人尽数使在炮制城市上了吗? 我想到了布拉格。 看似高贵优雅的“天鹅绒革命”曾把这里的一切冲突得茫然不知所措。而布拉格拒绝政治游戏选择生活的艺术。她明白外来的蛮力终究泯灭不了美丽。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她是德沃夏克的指挥棒是波西米亚的水晶。 《基督山伯爵》结尾讲:人类的一切智慧都蕴藏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在布拉格,智慧使她等待,坚韧充满希望。 足够忠贞的布拉格,横亘在欧洲动荡的历史中,沉静而安恬。足够智慧的布拉格,拒绝每个时代的粗鲁,独自美妙,只留下天涯友人虔诚的膜拜。 反观当下,竟有张家界的山峰因好莱坞电影而易名。环顾左右,“英伦风情”、“巴黎之光”的建筑填塞了许多城市。不禁恐慌,外来文化的渗入竟已深入骨髓了吗?它塞住了灵动的气息,篡改了城市的脉络,上海弄堂,北京小巷,它们仍旧无恙吗? 联想到捷克的知识分子,即便家园荒芜,依然拒绝德国纳粹的文化入侵,拒绝抹煞他们的城市记忆。这种果敢和决绝,不禁让人心弦震撼。 我们中的一些人,其智慧是否仅仅浮于表面?从小时的奥数金奖到成年的勾心斗角,这样的“智慧”恐怕缺乏筋骨。诗人科勤律治说:“心灵仍需要一种语言。”我们的城市也需要一种语言,一种特立独行的智慧,这种智慧贯穿整个城市的脉搏,千百年屹立不倒,生生不息。 《道德经》有言:“大辩若讷”。可惜窗外,城市改造的轰鸣不绝于耳。 而布拉格不说话。

“倔”和“笨”的力量

大跃进时期,朱东润老先生作为复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讲台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却牙根紧咬,面色难看。简直要上刑场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说出话来:“我原计划五年完成的三本书,现计划三年完成!”话音刚落,台下便是一片哄笑之声。“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劲却上来了,说什么都不肯再让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 这若是被日码万字的当代作家看见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这么“倔”?何必跟“效率”较劲?简直是一根筋! 的确,对于讲求效率的智慧的当代人来说,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知变通,乃至于冥顽不灵了。三年,岂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问题。只要愿意“坐家”,轻敲键盘,日码万字也能轻松搞定。只是,如此随缘、如此写作,其成果怕也如稀释过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来恰如变了质的白开水。 同样“冥顽不灵”的,还有历史学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名声鹊起,然而他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为“笨”。十多年的时间,老先生统共写了三本书,加起来不过七十余万字,平均到每天不过百余字。然而,为了搜集史料,老先生访遍了各地图书馆、书库,翻阅了两千多万字的史料,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要得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最终才有了那么一点老笨结晶。然而,这样的著作,定心读来,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二老的作为,认认真真地昭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在于某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坚定地从“笨”处着手。古人吟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方才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震撼。然而,这种精神离今天的我们实在太远了。在速度与效率所带来的紧张与刺激中,精品之作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不敢说今天市场上的作品全部流于平庸,但在市场利润的引诱下,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作品,早已随浮华而去!“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流失了的春华,恰恰是我们最可珍惜的“智慧”。 什么时候,我们的作家能够再一次手拍胸膛,咬牙切齿:“不行,最少三年!”

.凡人智慧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教师。 他老人家的语文教得极好,常有些朋友托他教自己

的子女作文。爷爷再三推辞,却终究敌不过大家的邀请,开了个小小作文班。 一日,我前去瞧瞧。但见他带着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念着古诗。稚嫩的童声响彻整个小院。我不禁哑然失笑:“爷爷,他们懂这些诗的意思吗?您就兴抖抖地带着他们读!”爷爷依然摇头晃脑:“这你就不懂了。他们这年纪,正是培养兴趣的时候。幼学如漆,兴趣成才,暂时读不懂,又何妨?”我只得笑笑,似乎领悟到其中的某些奥妙。 爷爷爱出去遛弯,天天不落。这一日,外面的天气有些阴,怕是要下雨,我却看到爷爷穿上鞋准备出门。 “外面要下雨啦,您就别再遛了。”爷爷充耳不闻,神神秘秘地掏出一把雨伞和一本书。我定睛一看,竟是一本《红楼梦》。“难道您准备打着伞,在雨中会林妹妹吗?”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文人意趣,在斜风细雨中才能抒发得淋漓尽致。这红楼可是女性悲歌,若晴空丽日,何来哀愁?”话音未落,爷爷便推门而去。我望着爷爷的背影,暗暗嘘唏。 爷爷有四个子女,虽不出类拔萃,却个个都挺直腰杆做人,办事极认真,经商的诚信,行医的仁义。 别人问爷爷怎么调教的,爷爷只是呵呵一笑,道:“笨人自有笨办法……”竟丢下众人,抱起一本书,遛弯去了。 我太过好奇,终于从奶奶那里得知爷爷的“教育妙法”。原来,爷爷在子女成人后,并未太多过问,也不给任何一个特殊的照顾和帮助。于是,四个子女只得咬紧牙关,自立更生,去闯各自的天地。这么做,倒成全了他们的性格,一个个磨砺得坚强勇敢,不惧艰难。 爷爷只不过是个普通人。他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难登大雅。然而,街坊们总觉得他有某种境界。 凡人智慧,不可奢求,罢了,罢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