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03-27 来源:爱go旅游网


大庆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今年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了人机大战。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②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③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④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⑤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同时也要冷静看

到,国内互联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⑥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B. 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是因为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C. 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D. 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存在着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认为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B. 文章提出人工智能虽然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人们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C. 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D. 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依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只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 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着重其理想色彩。 C. 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及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 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选项A项“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错,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第二节是“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B项,“是因为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因果关系错误。原文第三节“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D项,由原文“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可知,“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不当。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选项中,A项,有原文第二节中“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可以知道“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推断错误,原文并无此意;B项有原文第三节中“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可知正确;C项,有文章第五节“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可知正确;D项,由文章第六节“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可知正确。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

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中A项“目的只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曲解文意,由原文“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可以知道,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目的是赢得比赛和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红狐狸 刘平

都说山里有一只红狐狸,真的。有人这样描述:那家伙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在老鹰崖上一闪就不见了,速度很快,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又有人这样描述:它浑身的毛红得那个纯啊,没半点杂色。在深溪沟也出现过,还是一闪就不见了。

说起红狐狸,人们眼里都露出贪婪。那皮毛,值一大堆大洋! 只有杠子爷说:“山里哪有啥红狐狸?球!想钱想疯了! ” 杠子爷守着这片山。松林坡两间木板屋,就是他的家。 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

上午的天气很好,阳光渗过林子的枝丫流下来!在地上撒了一片光怪陆离的光斑。屋前一小块平地,一把木椅,杠子爷坐在椅子上,脚旁的地上放着一大缸子苦丁茶。几只松鼠在林子里窜来窜去,一只麻灰色的兔子,在一棵松树下啃青草。

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这就是杠子爷的日子。

不时有人带着猎枪、套子到杠子爷的木板屋来,都只关心一个问题:看见过红狐狸没有? 杠子爷感到很恼火,说:“球的个红狐狸啊?这山里有啥我会不知道?”但没有人相信杠子爷的话,都说山里肯定有一只漂亮的红狐狸。

来得最多的是松果,很多年前松果跟杠子爷学过狩猎,那时杠子爷是这片山里最优秀的猎人。可松果刚学会下套布陷阱就不学了,到山下镇上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去年,又开了一家皮货店。以前,松果可从不来看杠子爷,认为杠子爷只知打猎,没有本事。松果说到红狐狸眼睛就发绿,他要杠子爷和他一起收拾那狗东西,杠子爷经验丰富,那狗东西斗不过杠子爷。松果说:“师傅,只要逮住那狗东西,您这辈子的日子就舒舒服服的了。”

杠子爷狠狠剐他一眼,说:“哪有啥红狐狸?我看你是疯了!” 松果就不再求杠子爷,他不相信自己不能逮住那狗东西。

“师傅!”杠子爷正撒玉米喂鸡,松果突然来了。杠子爷明白,今天松果又是为红狐狸来的。 “你赚钱就没个够?”杠子爷说。

“师傅!看您说的,钱哪有够呢?”松果说,往林子深处去了。 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很胖。 杠子爷知道,松果又是去下套布陷阱。

三个月前,杠子爷下山去过一趟镇上。镇上很热闹,松果的野味餐馆啥都有,狍子肉、麂子肉、野猪肉、野鸡肉,要啥有啥。他的皮货店也是生意兴隆,那些男人女人,往他的皮货店里丢下一把一把的大洋,然后把狼皮、狐狸皮、羊皮、野兔皮穿在身上。

杠子子爷不喜欢那个大洋叮叮当当响的小镇。

杠子爷心里很担心,某一天,松果的皮货店里真的会出现一件火红火红的漂亮皮货。

午饭,杠子爷馏了两块玉米饼子,就一碗青菜汤吃了。他知道松果已经下山了,就带着大黄狗往林子深处去了。

松果这些半吊子猎人的套路逃不过杠子爷的眼睛,从松林坡到老鹰崖,杠子爷找到了松果和另外的人布下的六个套子、三个陷阱。有两个套子,套住了一只野兔、一只山鸡。

杠子爷把那些套子和陷阱只稍微摆弄一下,就成了。

杠子爷还要去一个地方:深溪沟。他知道松果一定会在那个地方下套子。

―片翠绿中,突然闪出一团火红,还有“呜呜”的叫声,很痛苦的样子。杠子爷看见了那只令很多人垂涎三尺的红狐狸,它的前左腿被套子的钢钳夹住了!

天快黑的时候,杠子爷抱着红狐狸回到了木板屋。烛光下,杠子爷发现,红狐狸腿上只是皮外伤,上了药,包扎好。红狐狸恋恋地看了杠子爷一眼,走了。

第二天上午,松果进山收货。他提着一只野兔一只野鸡从杠子爷屋前过的时候,说:“差点就逮住那狗东西了!”

杠子爷说:“啥?”

松果说:“红狐狸!”又说:“在深溪沟,都夹住了,又跑了。狗东西!” 杠子爷啐一口痰,说:“我看你真是疯了!”

半吊子猎人松果,没有看出来杠子爷在套子和陷阱上做的手脚。他还是一趟趟进山寻找红狐狸,直到有一天被一头狼吓破胆,才再也不敢进山了。

只是,关于红狐狸的传说仍然在继续: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一闪就不见了!……

这年春天,杠子爷无疾而终。他死的时候,一只狐狸守在他床前。那狐狸很漂亮,浑身的毛火红火红

的,没有半点杂色。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小说这样写体现了杠子爷生活的清贫,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B. 松果曾追随杠子爷学过狩猎,后来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和皮货店,赚了很多钱,但他依然不满足,处心积虑想抓住红狐狸大发一笔横财。

C. “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暗示了杠子爷早期的职业;“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很胖”暗讽松果发了大财。

D. 小说围绕松果等人对红狐狸的抓捕和杠子爷对红狐狸的保护而展开情节,开篇、结尾都写红狐狸“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首尾呼应。

5. 小说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6.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析小说中有哪几重对比,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4. A 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作用:①为主人公杠子爷的活动提供了温馨的环境,衬托了人物心灵的美好。(或“反衬了下文松果等人捕杀野生动物的丑陋行为”)②暗示了小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主题。

6. ①杠子爷和松果等其他猎人对红狐狸态度的对比:杠子爷时时保护红狐狸,松果等猎人时时想抓住红狐狸换取钱财。这一对比突出了杠子爷关爱自然、淡泊金钱的特点。②杠子爷和松果等其他猎人狩猎技艺的对比:杠子爷能轻易识破松果等猎人的套路,而松果等猎人却看不出来杠子爷在套子和陷阱上做的手脚。这一对比突出了杠子爷技艺高超。③松果和狐狸对杠子爷感情的对比:松果曾拜杠子爷为师,但对师傅没有感情;狐狸为了报答杠子爷的救命之恩,杠子爷去世的时候守在他的床前。这一对比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引人深思。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C三项考核小说的内容,D项考核小说的结构安排,其中A项,“体现了杠子爷生活的清贫”错,应 是体现了杠子爷生活的悠闲。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环境的特征,然后分析骑在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文中的环境“阳光在地上撒了一片光怪陆离的光斑”“人喝茶”“松鼠在一棵松树下啃青草”,写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从人物塑造的角度为主人

公杠子爷的活动提供了温馨的环境,衬托了人物心灵的美好;从主旨的角度暗示了小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主题。

点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对比的手法,答题时在语段中找到对比的对象,然后从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如文中杠子爷和松果等其他猎人对红狐狸态度的对比,突出了杠子爷关爱自然、淡泊金钱的特点;松果和狐狸对杠子爷感情的对比,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引人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留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太史公曰: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B. 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C. 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D. 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与帝王的敬称。

B. “布衣”指平民百姓穿的最普通的麻葛织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民”“黔首”“庶民”等等。

C. “关中”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河”指黄河。

D. “留侯”是张良的封号,“留”是地名。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世家”是《史记》中记载帝王言行事迹的传记。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六年正月,分封功臣,汉高祖不因为张良没有战功就不封赏他,反而认为他主持大计,考虑决策有大功,任由他在齐地选择一处三万户的封地。

B. 汉高祖已经分封了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没有进行封赏,汉高祖发现一些将领常常在一起议论。

C. 汉高祖取得天下之后,左右亲近的大臣大多劝皇帝定都洛阳,张良劝说高祖听从刘敬的意见,定都关中。 D. 张良多次在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下建功效力,太史公觉得他应该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发现他的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留侯也说不能以貌取人。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

⑵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⑶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答案】7. C 8. D 9. D

10. (1)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

(2)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3)张衡一到任,就治理严厉,整饬法度,暗中查明不法团伙的名姓,同时缉拿。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结合“东有”“西有”分析,排除A项、D项。“倍”通“背”,背对着,几个并列动词词组都要断开,结合句意分析,排除B项。句意: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险要和城郭的坚固也足可以依靠。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世家”记的是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结合文本内容“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分析可知,留侯没有说不能以貌取人。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计”译为计算;“以”译为认为。(2)“尚”译为尚且;“患”译为担忧、担心。(3)“下车”译为到任;“治”译为治理;“整”译为整饬。 参考译文:

.....................

刘敬劝告高帝说:“要以关中为都城。”皇上对此心有疑虑。左右的大臣都是关东地区的人,多数劝皇上定都洛阳,他们说:“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险要和城郭的坚固也足可以依靠。”留侯说:“洛阳虽然有这样险固,但它中间的境域狭小,不过几百里方圆,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里不是用武之地。关中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西面有陇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圆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 蜀两郡,北面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险阻来固守,只用东方一面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可由黄河、渭河运输天下粮食,往西供给京都;如果诸侯发生变故,可顺流而下,足以运送物资。这正是人们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的建议是对的。”于是高帝当即决定起驾,往西定都关中。

太史公说: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我原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按照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之地,多指隐居之所。 1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 “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朋友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 “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 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真实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 12.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1. D 12. ①惜别之情。送别朋友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②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③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④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仕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仕进取。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D项,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这里既关怀友人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给人如获知音的亲切感。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数片红霞映夕阳,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揽君衣袂更移觞”,诗人和即将南归的朋友,手挽着手,在路边设酒宴送别。他们饮了一杯又一杯,送了一程又一程。“行人莫叹碧云晚”,借江淹“日暮碧云”之语,一是表示惜别,一是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上国每年春草芳”,进一步鼓励朋友,诗意仍然是委婉含蓄。“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这里既关怀友人漫长途程,

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给人如获知音的亲切感。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一文的核心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描写赤壁雄起壮阔的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学不可以已 (2). 艰难苦恨繁霜鬓 (3). 潦倒新停浊酒杯 (4). 乱石穿空 (5). 惊涛拍岸 (6). 卷起千堆雪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已”“霜”“浊”“岸”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32分)

14.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暄 雕梁画栋 走头无路 内帏厮混 B. 诡密 百无聊赖 彩绣辉煌 寻死觅活 C. 蹙缩 文彩精华 咀嚼赏鉴 腮凝新荔 D. 蹒跚 浑世魔王 抄手游廊 轩竣壮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A项头-投;B项密-秘;D项浑-混,竣-峻。

15. 成语中某些语素到今天仍保留着古代含义,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与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A. 海纳百川..夷所思——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B. 匪..言危行——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 危..心自问——扪参历井仰胁息 D. 扪..【答案】C

【解析】A项,同为“河流”;B项,同为“不是”;C项,正直/高;D项,同为“摸”。 16. 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 ...

A.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B.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C.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蜀道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A项,“于钩戟长铩”“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B项,“见”“举”,表示被动,被动句;C项,“为胡”“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D项第一句是判断句,第二句是省略句。

1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妓填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与李清照共为婉约派代表。

C. 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怀古”就是题目。

D.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A项,“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错误,辛弃疾是南宋词人,苏轼为北宋词人。C项,“词要有词牌和题目”有误,例如柳永的《望海潮》就只有词牌名。D

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婉约手法写的,它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王安石便以主考官出的“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相对,他拿起笔来,龙飞凤舞,一挥而就。 ....②近年来,腐败、造假已经成为日本舆论和广大民众经常挂在嘴上的事。稍微盘点一下就不难发现,此话不是空穴来风。 ....

③于是,在办公楼、公园内,在小区里、报刊亭,这一份带着柠檬香味的报纸,迅速成为市民炙手可热的....话题。

④部队生活是艰苦的,可是每到读报时间,拿起《环球时报》,那些高强度训练、执勤带来的苦累立即便会焕然冰释。 ....

⑤两个都市女子异地开发荒山的消息不胫而走。《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不少新闻媒体纷纷登....载她们的事迹。

⑥笑看今日金城书画苑,高朋满座,门庭若市,书画艺人及其爱好者趋之若鹜,成了金城江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 A. ①④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②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误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③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用来形容报纸不对。④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该成语不能用于“苦累”,应改为“烟消云散”。⑤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⑥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像鸭子一样追赶,多指坏的事物,含贬义。这里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北京地铁新版手机客户端(APP)将更新上线,新版APP将为乘客提供线路搭乘及票价查询、周边地标查询、运营故障信息推送等功能。

B.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七大工程”,无一不是为了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投资,以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C.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 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A项,搭配不当。“提供”与“功能”不能搭配,可将“功能”改为“服务”或“信息”。B项,宾语残缺,应在“服务”后添加“的需求”。D项,句式杂糅。“见于……”和“……都有记载”杂糅,去掉“都有记载”。 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卜老道:“我先前有一个令爱嫁到贾家,不幸病故了,女婿又出外经商,遗下一个外甥女,今年十九岁了,你若不弃嫌,就把与你做个孙媳妇,如何?”

B. 话说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别人请他题字,他龙飞凤舞的书法,引来一片赞叹,但却在落款时出了错,只好拱手道歉:“侥幸,侥幸!”

C. 左伯桃和羊角哀结为昆仲。伯桃年长角哀五岁,角哀称伯桃愚兄,伯桃称角哀贤弟。

D. 赵老头的孙子中举,他备了一副大红金帖,请西宾王孝廉在上面写到:“谨择十月初三日,因小孙中举,敬治薄酒,恭候台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A项,“令爱”,敬辞,敬称他人的女儿,多用于称呼对方的女儿。B项,“侥幸”, 偶然得到成功或意外地免于不幸,应为“见谅”。C项,“愚兄”,用于自称的谦称,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21. 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零件加工过程的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100字。

【答案】加工零件有三道工序:粗加工、返修加工和精加工。每道工序完成对产品进行检验。

粗加工合格的进入精加工,不合格的进入返修加工;返修加工合格的进入精加工,不合格的为废品;精加工合格的为成品,不合格为废品。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时,首先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

对象是什么。其次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最后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 仿照下面划线句子,从你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中任选两人,续写两句话。

中国自古以来都不乏有脊梁的人,“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这是屈原正道直行的无悔誓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倔强清高的浪漫告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 这是柳宗元傲岸不屈的赤子衷情 ; (3).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 这是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慷慨壮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这个句子十分有特点,首先是引用诗歌中的一些名句,突出诗人的一种精神情怀,或是表达他们内心的一种感受和心路历程,在具体仿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个特点,诗句引用要恰当,要凸显文化名人精神品质。

点睛:仿句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 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

2、修辞要恰当.熟知各种修辞的特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3、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供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两臂伸开,双腿并拢,头朝下跳下去,虽然这样一个跳跃看似简单,但是大部分的参与者没法自己完成,十个蹦极者会有五个扒着安全护栏死不松手。所以,每一个蹦极点都会有一个工作人员作为助推手来保证蹦极点的正常运营。

纵身一跃的壮志凌云常常是磨蹭了十分钟后被助推手一脚踹下去的。 蹦极如此,跳伞如此,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助推者。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借他人之力成就自我

我们一直再强调靠自己的双手开拓世界,推崇以一己之力建功立业,却忽视了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他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力量追求无限的成功,又怎能取得辉煌?所以智者会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我。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而刘备却能成为其中的翘楚,争得一壁江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借助别人的才能。“诸葛亮者,人间之卧龙也。”于是,刘备便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他也正是借助诸葛亮的三把火烧出了蜀汉政权的根基。由此来说,刘备之所以能成就帝王之业,他谙知借他人之力成就自我的道理。

乌江之畔,利剑下落,宏文顿成断章,喷洒的热血化为历史的一声长叹。项羽的帝业粉碎了,但这并不是最可悲的,可悲的是至死他仍无明白败在何处。“此天欲亡我,非战不利也。”真的是天要亡项羽吗?恐怕是他不懂得借助他人之力吧。张良这等人才却不被项羽重用,愤而离去。范增也最终离他而去。不懂凭借他人之力而孤战无援又怎能不失败呢?

中华历史的竹简上凭他人之力成就辉煌的不单刘备一人,桓公借管仲之才而雄霸一时;勾践借范蠡之计而报仇雪恨;刘彻借卫青之勇而北却匈奴。如项羽般不懂借他人之力而失败的当然也不止千万。在这千年的历史上在千万人的故事背后赫然刻着一行大字:要学会凭借他人之力成就自我。

我们并未处于战火纷飞的时代,也无需争霸天下,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借助他人之力。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借助老师的力量一步步攀登知识的高峰;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借助同行的力量步步走向成功;在生活

中我们要善于借助社会的力量营造幸福的时光。

然而,借助他人的力量并不代表依赖他人。康有为靠光绪帝之力变法而中途夭折,孙中山靠军阀革命而屡遭失败,这些历史的悲剧都在警告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别人的力量,否则只能迷失自己的方向,失去自我。

所以,是借助他人而不是依赖别人。是借他人之力帮助、辅助自己,所助之力要为我所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由蹦极引发的感想,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助推者。人类受到其大脑思维的束缚,某些错误一犯再犯。或许很难察觉,或许很难改正。当我们只有在正视他们,并不遗余力的通过自身或外界的干涉去更正,或重新开始。一旦我们对老的选择做了重新考虑,我们就向新的决定,新的一天,新的机会敞开大门。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有人能“推一把”的,生活中有些事情,不能强推,不能强迫,但是用助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他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力量追求无限的成功,又怎能取得辉煌。所以智者会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我。我们一直再强调靠自己的双手开拓世界,推崇以一己之力建功立业,却忽视了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我。借助他人而不是依赖别人,是借他人之力帮助、辅助自己,所助之力要为我所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他人的助推,正是有了人人献出的一点爱,我们的家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不仅如此,助推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助推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种下了善因。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