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架预压目的及部位
为保证现浇箱梁的设计线形,以及避免基础沉降后对箱梁不利的影响,在底模铺设完毕后,采用预制混凝土块预压的方式对支架进行堆载预压,其目的主要是检验地基处理后的承载能力和避免支架不均匀下沉,消除支架非弹性变形,测量弹性变形,作为预压结束后模板调整和预拱度设置的依据。
预压重量为设计箱梁自重的110%,按60%、100%、110%三级分级预压,预压材料使用预制混凝土块,吊车进行吊运,采用人工堆码。堆放的混凝土块预压按混凝土施工顺序进行堆载,按设计要求对G16-G19选取其中一跨进行预压。 2、支架预压荷载
预压采用混凝土块堆叠均布预压,混凝土块分1m³和0.5m³两种规格,重量为2.5t和1.25t。最终荷载须达到110%箱梁自重317t(考虑模板重量),预压荷载在每个单元内宜采用均布形式。
3、预压混凝土块堆叠高度计算:
按组合立交G16-G17此跨计算
预压部混凝土方量为:142 m3
预压部底模面积为:主体梁底长25米,宽3.6米,合计90m2
每平方米底模受力为:
142×2.5/90=3.94 t/m2
预压采用混凝土块堆叠均布预压,混凝土块分1m³和0.5m³两种规格,重量为2.5t和1.25t;超载预压110%,预压高度为:
3.94×1.1/2.5=1.73m
即混凝土块堆叠预压高度为:1.73米。预压混凝土块布置示意图如下所示:
预压混凝土块布置示意图
4、测点布置
①、箱梁支架预压跨径不超过40m,故沿结构的纵向每隔1/4跨径布置一个观测断面,即沿纵桥向1/4 跨、1/2 跨、3/4 跨及横梁处分别设置观测点;
②、每个观测断面上的观测点不少于6 个,且对称布置;
③、每组观测点在支架顶部和底部对应位置上布设;
观测点横断面布置示意图
5、加载与卸载
预压前,根据箱梁荷载分布特点计算出梁体的加载高度,待箱梁底模安装完成后,按照计算结果逐级加载。根据预压荷载分三级加载,每级加载完成,立即开始沉降变形观测,待观测结果表明支架稳定后方可进行下级加载。
预压荷载安装110%箱梁自重317t(考虑模板重量)对一联各跨同时进行预压,每级加载完成后,应每隔12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监测;当支架测点连续2次沉降差平均值均小于2mm时,方可继续加载。支架预压时间不小于3天且要求支架连续24h内的沉降量小于2mm并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方可停止预压。
支架预压按以下程序实施:
2压前,根据压重图设置变形观测点,做好标志,进行初始数据的测量和记录;
②压重60%箱梁自重173t,进行第2次观测;
③压重100%箱梁自重288t,进行第3次观测;
④压重增至110%箱梁自重317t,进行第4次观测;
⑤压重110%箱梁自重,压重静压24h,进行第5次观测,若4、5两次变形≤2mm即可卸载,否则应继续进行观测;
⑥以24h为一观测周期,卸载后进行第6次观测,并对各次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支架沉降观测表见附件一。
6、监测记录
立杆顶的观测点采用倒尺法观测,固定专人按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认真观测,及时准确地记录分析。
支架变形监测记录工作应按以下顺序进行:
①所有仪器必须检定合格后方可开始观测工作;
②在支架搭设完成后,预压荷载施加之前,测量记录支架顶部和底部测点的原始标高;
③每级荷载施加完成之后,记录各测点的标高,计算前后两侧沉降差;
④全部荷载加载完成后,每隔24h观测一侧,记录各测点标高;当支架预压符合验收规定时,可进行支架卸架;
⑤卸载6h后观测各测点标高,计算前后两次沉降差,即弹性变形;
⑥计算支架总沉降量,即非弹性变形。
观测结束后提交观测点布置图和沉降观测表。
7、支架预压安全措施
①支架预压之前必须对其在预压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进行验算和检查,满足稳定性、承载能力和安全要求后才能进行预压。
②支架预压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落实所有安全技术措施和人身防护用品。
③制定支架预压荷载吊装方案,吊装时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参与吊装的人员应有明确分工。
④吊装作业前必须检查起重设备各部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进行试吊。
⑤荷载吊装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吊装物撞击支架造成支架破坏。
⑥加载材料应做好防水措施,防止被水浸泡后加载重量变化。
附件一:
支架沉降观测表——支架测点(m) 日期: 年 月 日
测点 | 加载前 | 加载中 | 加载后 | 卸载6h后 | 总沉降量 | |||||||||||||
ho | hj | c | ||||||||||||||||
标高 | h60% | h80% | h110% | h=24 | h=48 | h=72 | 标高 | 沉降差 | ||||||||||
标高 | 沉降差 | 标高 | 沉降差 | 标高 | 沉降差 | 标高 | 沉降差 | 标高 | 沉降差 | 标高 | 沉降差 | 标高 | 沉降差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