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必考题及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意有误的一项是( )
A.迸溅bèng 绽开zhàn 挑逗tiǎo 伫立zhù ....B.伶仃líng 笼罩 lǒng 酒酿...liàng 条幅.fú C.沉淀浆qióng 枯槐kū .diàn 辉煌.huáng 琼..D.凝望níng 瀑布pù 盘虬...qiú 花穗.su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迭起 土壤 耻辱 颠沛流离 B.取谛 烦琐 荒辟 轰轰烈烈 C.陡峭 循环 渺小 语无轮次 D.萋萋 拯救 尉蓝 据理臆断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 A.挑着花篮灯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俊俏。 ....B.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玩起了打雪仗。 ....C.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D.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生态乡村处理生活垃圾的经验。
B.《中华文明之美》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C.中国结不仅造型完美,应用广泛,而且形态、颜色都蕴含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D.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兵马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5、下列句子与“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1 / 9
A.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C.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 D.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6、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你会发现,烦恼正慢慢消散,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②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 ③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苦恼过?面对学业的困惑,你是否沮丧过? ④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 A.③②①④ 7、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竹里馆》一诗中,作者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很多古诗词中都提到了“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借“风”,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了出来;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风”,写尽了笛声的悠扬,勾起了游子无尽的乡思。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
2 / 9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本文作者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___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的情趣。 4.作者以“山”“水”为对象,写下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请你采用这样的句式,以“居室”为对象,仿写句子。(字数可以不受限制,但句意必须与本文相符)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3 / 9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4 / 9
2、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 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 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 的扫盲识字班,认识 1000 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 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 年 4 月 16 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 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 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 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
5 / 9
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 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 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思人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2)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3.选文第②段中 “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5.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
我与母亲读“小记”
母亲去世,我睹物
四、写作题(40分)
以“那段 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6 / 9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7 / 9
参考答案:
一 B A D C B C
马上相逢无纸笔 杨花榆荚无才思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
1. (1)出名,有名。(2)大。(3)调弄。
2. (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 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4. 示例一:居室不在宽敞华美,有君子居之则高雅别致。示例二:居室不在高大宏伟,有高尚之士居住则不会简陋。 三 【答案】
1.《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2.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意近即可) 3.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4.C 【答案】
1.回忆母亲重视读书(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2.(1)“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8 / 9
(2)“抚摩”即抚摸、用手轻轻地摸,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表现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4.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5.详写这件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突出文章主题。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