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5148-2001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名词和术语 4 总则
5 灌浆材料、设备和制浆 6 坝基岩体灌浆 7 隧洞灌浆
8 混凝土坝接缝灌浆 9 岸坡接触灌浆
10 竣工资料和工程验收
附录A(标准的附录) 灌浆工程压水试验
附录B(提示的附录) 灌浆工程施工记录及成果图表
条文说明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电力工业部
关于颁发《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62-94的通知
水建[1994」246号
为推动水利水电工程水泥灌浆技术的进步,提高水泥灌浆施工质量,水利部委托原水工程咨询中心,对原水利电力部部标准《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DJ210-83进行了修订。该规范修订送审稿已通过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SL62-94,合一九九四年十月一日起执行,原规范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水利部、电力部负责解释,水利电力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一日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的施工技术要求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1、2、3级水工建筑物基岩灌浆、隧洞灌浆、混凝土坝接缝灌浆等工程。4、5级水工建筑物灌浆工程可参照使用。
2 引 用 标 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个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 3
4 总 则
1.0.1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是水利水电工程水泥灌浆施工的技术准则。
1.0.2 本规范适用于Ⅰ、Ⅱ、Ⅲ级水工建筑物基岩灌浆、水工隧洞灌浆和混凝土坝接缝灌浆工程。Ⅳ、Ⅴ级水工建筑物灌浆工程可参照使用。
4.0.1 灌浆工程施工前应取得下列设计文件或相应的资料:
1 坝基和隧洞岩体灌浆: 施工详图和设计说明书;
灌浆地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初步设计阶段的灌浆施工组织设计; 灌浆试验报告; 灌浆施工技术要求;
灌浆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2 混凝土坝接缝灌浆:
坝体结构和灌浆设计说明书; 接缝灌浆分区和灌浆系统设计图;
坝块混凝土应达到的温度值和测定温度的方法,接缝设计张开度、增开度; 灌浆施工技术要求;
灌浆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4.0.2 下列灌浆工程在施工前或施工初期应进行现场灌浆试验:
1 1、2级水工建筑物基岩帷幕灌浆;
2 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1、2级水工建筑物基岩固结灌浆和隧洞围岩固结灌浆。 灌浆试验的地点应具有代表性。
1.0.5 施工单位应做好下列工作: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照灌浆施工技术要求施工; (2)建立质量体系,全面实行质量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3)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保护措施,文明施工;在廊道和井洞内作业应有良好的通风措施; (4)对从事灌浆施工的人员应进行技术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1.0.6 灌浆工程所用的风、水、电应设置专用管路和线路。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0.5 已完成灌浆或正在灌浆的部位,其附近3Om以内不得进行可能损害灌浆工程的爆破作业。必须爆破时应采取减震和防震措施,并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4.0.6 灌浆工程中的各个钻孔必须统一分类和编号。
1.0.8 对灌浆工程中的各类钻孔应分类统一编号;对施工情况必须如实、准确地记录;对资料必须及时整理,绘制成图表;单元工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 灌浆工程宜使用测记灌浆压力、注入率等施工参数的自动记录仪。
1.0.9 设计和施工单位应对灌浆资料及时分析,对灌浆施工技术及时总结,不断优化设计和施工。
5 灌浆材料、设备和制浆 5.1 灌浆材料和浆液
5.1.1 灌浆工程所采用的水泥品种,应根据灌浆目的和环境水的侵蚀作用等由设计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当有抗侵蚀或其它要求时,应使用特种水泥。
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灌浆时应得到设计许可。浆液水灰比不宜稀于1。 5.1.2 灌浆用水泥的品质必须附合GB175或所采用的其它水泥的标准以及本条文的规定。
回填灌浆、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可为32.5或以上,坝体接缝灌浆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可为42.5或以上。
帷幕灌浆和坝体接缝灌浆所用水泥的细度宜为通过80μm方孔筛的筛余量不大于5%。 钢衬接触灌浆和岸坡接触灌浆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和细度,可参照坝体接缝灌浆的要求。 5.1.3 灌浆水泥应妥善保存,严格防潮和缩短存放时间。不得使用受潮结块的水泥。 5.1.4 灌浆用水应符合拌制水工混凝土用水的要求。
5.1.5 水泥灌浆一般使用纯水泥浆液。在特殊地质条件下或有特殊要求时,根据需要通过现场灌浆试验论证,可使用下列类型浆液:
1 细水泥浆液:系指干磨细水泥浆液、超细水泥浆液和湿磨水泥浆液; 2 稳定浆液,系指掺有稳定剂,2h析水率不大于5%的水泥浆液; 3 混合浆液,系指掺有掺合料的水泥浆液;
4 膏状浆液,系指塑性屈服强度大于20Pa的混合浆液。 5.1.6 根据灌浆需要,可在水泥浆液中掺入下列掺合料:
1 砂,质地坚硬的天然砂或人工砂,粒径不宜大于2.5mm,细度模数不宜大于2.0,SO3含量宜小于1%(以重量计,下同),含泥量不宜大于3%,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
2 膨润土或黏性土,黏性土的塑性指数不宜小于14,黏粒(粒径小于0.005mm)含量不宜低于25%, 含砂量不宜大于5%,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
3 粉煤灰,可选用Ⅰ、Ⅱ或Ⅲ级粉煤灰。各级粉煤灰的品质指标应符合DL/T5055; 4 水玻璃,模数宜为2.4~3.0,浓度宜为(3O~45)波美度; 5 其它掺合料。
对掺合料品质指标的具体要求,应根据工程的情况和灌浆的目的确定。 5.1.7 根据灌浆需要,可在水泥浆液中加入下列外加剂:
1 速凝剂,水玻璃、氯化钙等;
2 减水剂,萘系高效减水剂、木质素磺酸盐类减水剂等; 3 稳定剂,膨润土及其它高塑性黏土等; 4 其它外加剂。
所有外加剂凡能溶于水的应以水溶液状态加入。
5.1.8 各类浆液加入掺合料和外加剂的种类及数量,应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5.1.9 纯水泥浆液可进行室内试验。其它类型浆液应根据工程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下列性能试验: (1)掺合料的细度和颗分曲线; (2)浆液的流动性或流变参数; (3)浆液的沉降稳定性; (4)浆液的凝结时间;
(5)结石的容重、强度、弹性模量和渗透性;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6)其它。
2.2 制浆
2.2.1 制浆材料必须称量,称量误差应小于5%。水泥等固相材料宜采用重量称量法。 2.2.2 各类浆液必须搅拌均匀并测定浆液密度。
2.2.3 纯水泥浆液的搅拌时间,使用普通搅拌机时,应不少于3min;使用高速搅拌机时,宜不少干30s。浆液在使用前应过筛,自制备至用完的时间宜小于4h。
2.2.4 拌制细水泥浆液和稳定浆液应加入减水剂和采用高速搅拌机。高速搅拌机搅拌转速应大于1200r/min。搅拌时间宜通过试验确定。细水泥浆液自制备至用完的时间宜小于2h。
2.2.5 集中制浆站宜制备水灰比为O.5:l的纯水泥浆液。输送浆液流速宜为1.4~2.Om/s。各灌浆地点应测定来浆密度,调制使用。
2.2.6 寒冷季节施工应做好机房和灌浆管路的防寒保暖工作。炎热季节施工应采取防热和防晒措施。浆液温度应保持在5~4O℃之间。若用热水制浆,水温不得超过4O℃。
2.3 灌浆设备和机具
2.3.1 搅拌机的转速和拌和能力应分别与所搅拌浆液类型和灌浆泵的排浆量相适应,并应能保证均匀、连续地拌制浆液。
2.3.2 灌浆泵性能应与浆液类型、浓度相适应,容许工作压力应大于最大灌浆压力的1.5倍,并应有足够的排浆量和稳定的工作性能。
灌注纯水泥浆液应采用多缸柱塞式灌浆泵。
2.3.3 灌浆管路应保证浆液流动畅通,并应能承受1.5倍的最大灌浆压力。
2.3.4 灌浆泵和灌浆孔口处均应安设压力表。使用压力宜在压力表最大标值的1/4~3/4之间。压力表应经常进行检定,不合格的和已损坏的压力表严禁使用。压力表与管路之间应设有隔浆装置。
2.3.5 灌浆塞应和采用的灌浆方式、方法、灌浆压力及地质条件相适应。胶塞(球)应具有良好的膨胀性和耐压性能,在最大灌浆压力下能可靠地封闭灌浆孔段,并且易于安装和卸除。 2.3.6 灌浆压力大于3MPa时,应配制和采用下列灌浆设备和机具: (1)高压灌浆泵,其压力摆动范围不大于灌浆压力的20%; (2)耐蚀灌浆阀门; (3)钢丝编织胶管;
(4)大量程压力表,其最大标值宜为最大灌浆压力的2.O~2.5倍; (5)孔口封闭器或专用高压灌浆塞。
2.3.7 集中制浆站的制浆能力应满足灌浆高峰期所有机组用浆需要。制浆站应配备除尘设备,当浆液需掺入掺合料或加入外加剂时,应增设相应的设备。
2.3.8 所有灌浆设备应注意维护保养,保证其正常工作状态,并应有备用量。
3 坝 基 岩 石 灌 浆 3.1 一般规定
3. 1. 1 蓄水前应完成蓄水初期最低库水位以下的帷幕灌浆及其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蓄水后,帷幕灌浆应在库水位低于孔口高程时施工。
3.1.2 同一地段的基岩灌浆必须按先固结灌浆后帷幕灌浆的顺序进行。 3.1.3 帷幕灌浆必须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
由三排孔组成的帷幕,应先进行边排孔的灌浆,然后进行中排孔的灌浆。边排孔宜分为三序施工,中排孔可分为二序或三序施工。 由两排孔组成的帷幕,宜先进行下游排孔的灌浆,然后进行上游排孔的灌浆。每排孔宜分为三序施工。 单排帷幕灌浆孔应分为三序施工。
3.1.4 帷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一个坝段或一个单元工程内,后序排上的第一序孔宜在前序排上最后次序孔在岩石中均灌完15m后再开始钻进。
同一排上相邻的两个次序孔之间,以及后序排上第一次序孔与其相应部位前序排上最后次序孔之间,在岩石中钻孔灌浆的间隔高差不得小于15m。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 1. 5 帷幕后的主排水孔和扬压力观测孔必须在相应部位帷幕灌浆检查合格后,方可开始钻进。 3.1.6 施工中不得在帷幕线上进行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灌浆试验。
下水位,作为该单元内的代表。稳定标准为:每5min测读一次孔内水位,当水位下降速度连续两次均小于5cm/min时,可认为稳定,以最后的观测值作为地下水位值。
3.3.5 帷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先导孔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试验,各次序灌浆孔的各灌浆段在灌浆前宜进行简易压水。
压水试验应在裂隙冲洗后进行,采用五点法或单点法,按附录A执行。
简易压水可在裂隙冲洗后或结合裂隙冲洗进行。压力可为灌浆压力的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用1MPa。压水20min,每5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取最后的流量值作为计算流量,其成果仍以透水率表示,按附录A中公式(A1)计算。
3.3.6 帷幕灌浆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先导孔仍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试验。各次序灌浆孔在灌浆前全孔应进行一次钻孔冲洗和裂隙冲洗。除孔底段外,各灌浆段在灌浆前可不进行裂隙冲洗和简易压水。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3.7 固结灌浆孔应采用压力水进行裂隙冲洗,直至回水清净时止。冲洗压力可为灌浆压力的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用1MPa。
地质条件复杂、多孔串通以及设计对裂隙冲洗有特殊要求时,冲洗方法宜通过现场灌浆试验或由设计确定。
3.3.8 固结灌浆孔灌浆前的压水试验应在裂隙冲洗后进行,采用单点法,按附录A执行。试验孔数不宜少于总孔数的5%。
3.3.9 在岩溶泥质充填物和遇水性能易恶化的岩层中,灌浆前可不进行裂隙冲洗和简易压水,也宜少做或不做压水试验。
3.4 灌浆方法和灌浆方式
3. 4. 1 灌浆孔的基岩段长小于6m时,可采用全孔一次灌浆法;大于6m时,可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综合灌浆法或孔口封闭灌浆法。 3.4.2 基岩灌浆方式有循环式和纯压式两种。帷幕灌浆应优先采用循环式,射浆管距孔底不得大于50cm;浅孔固结灌浆可采用纯压式。
3.4.3 帷幕灌浆段长度宜采用5~6m,特殊情况下可适当缩减或加长,但不得大于10m。
3. 4. 4 进行帷幕灌浆时,坝体混凝土和基岩的接触段应先行单独灌浆并应待凝,接触段在岩石中的长度不得大于2m。
3. 4. 5 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
(1)灌浆塞应塞在已灌段段底以上O.5m处,以防漏灌;
(2)孔口无涌水的孔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但在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则宜待凝,待凝时间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确定。
3.4.6 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灌浆段的长度因故超过10m,对该段宜采取补救措施。 3.4.7 帷幕灌浆孔各灌浆段,不论透水率大小均应按技术要求进行灌浆。
3.4.8 固结灌浆孔相互串浆时,可采用群孔并联灌注,孔数不宜多于3个,并应控制压力,防止混凝土面或岩石面抬动。
3.5 灌浆压力和浆液变换
3.5.1 灌浆压力宜通过灌浆试验确定,也可通过公式计算或根据经验先行拟定,而后在灌浆施工过程中调整确定。
3.5.2 采用循环式灌浆,压力表应安装在孔口回浆管路上;采用纯压式灌浆,压力表应安装在孔口进浆管路上。压力读数宜读压力表指针摆动的中值,当灌浆压力为5MPa或大于5MPa时,也可读峰值。压力表指针摆动范围应小于灌浆压力的20%,摆动幅度宜做记录。 3.5.3 灌浆应尽快达到设计压力,但注入率大时应分级升压。 3.5.4 灌浆浆液的浓度应由稀到浓,逐级变换。帷幕灌浆浆液水灰比可采用5:1、3:1、2:1、l:1、O.8:1、O.6:1、O.5:l等七个比级。开灌水灰比可采用5:l。 3.5.5 帷幕灌浆浆液变换:
(1)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少时,或当注入率不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
(2)当某一比级浆液的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灌注时间已达1h,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浓一级。
(3)当注入率大于3OL/min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
3.5.6 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或注入率突然改变较大时,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3.5.7 固结灌浆浆液比级和变换,可参照帷幕灌浆的规定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3. 5. 8 灌注细水泥浆液,可采用水灰比为2:1、1:1、O.6:1或1:1、0.8:1、0.6:1三个比级。
3.5.9 灌注稳定浆液、混合浆液、膏状浆液,比级宜少,其配比和变换方法应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3.5.10 灌浆过程中应定时侧记浆液密度,必要时应测记浆液温度。灌注稳定浆液时还应测记浆液粘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6 灌浆结束标准和封孔方法
3.6.1 帷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在规定的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0.4L/min时.继续灌注6Omin;或不大于1L/min时,继续灌注90min,灌浆可以结束。
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继续灌注的时间可相应地减少为3Omin和6Omin,灌浆可以结束。 3.6.2 固结灌浆,在规定的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0.4L/min时,继续灌注30min,灌浆可以结束。 3.6.3 帷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灌浆孔封孔应采用“分段压力灌浆封孔法”;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时,应采用“置换和压力灌浆封孔法”或“压力灌浆封孔法”。 3.6.4 固结灌浆孔封孔应采用“机械压浆封孔法”或“压力灌浆封孔法”。
3. 7 孔口封闭灌浆法
3. 7. 1 孔口封闭灌浆法适用于最大灌浆压力大于3MPa的帷幕灌浆工程, 小于3MPa的帷幕灌浆工程可参照应用。
3.7.2 钻孔孔径宜为 6O mm左右。
3.7.3 孔口管必须镶铸牢实,埋入岩石深度随使用的最大灌浆压力而定。最大灌浆压力为5MPa时,埋入深度不宜小于2m。
3.7.4 孔口封闭器应具有以下性能:在灌浆过程中,灌浆管可在孔口封闭器中心部位灵活地转动和升降,且不漏浆。
3. 7. 5 灌浆必须采用循环式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方法。各灌浆段灌浆时必须下入灌浆管,管口距段底不得大于50cm。
3. 7. 6 灌浆管的外径与钻孔孔径之差不宜大于20mm,若用钻杆作为灌浆管,应采用平接头连接。 3. 7. 7 孔口管段以下的3~5个灌浆段,段长宜短,压力递增宜快,段长和相应的灌浆压力应通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再往下的各灌浆段段长宜为5m,灌浆压力可提高到设计的最大灌浆压力。
3. 7. 8 先导孔和灌浆孔内各灌浆段钻孔冲洗、裂隙冲洗、压水试验或简易压水,可参照本规范3.3节内有关内容,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3.7.9 灌浆宜尽快达到设计压力。但在灌浆过程中必须注意控制压力,压力与注入率必须相适应,在5~6MPa灌浆压力下,注入率宜小于10L/min。
3.7.10 灌浆浆液比级和变换可按本规范3.5.4条和3.5.5条执行。
3. 7. 11 灌浆过程中应经常转动和上下活动灌浆管,回浆管宜有15L/min以上的回浆量以防灌浆管在孔内被水泥浆凝住。
3.7.12 灌浆应同时满足下述两个条件后,方可结束:
(l)在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L/min时,延续灌注时间不少于90min。 (2)灌浆全过程中,在设计压力下的灌浆时间不少于120min。 3.7.13 每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
3.7.14 帷幕灌浆孔封孔应采用“置换和压力灌浆封孔法”。
3.8 特殊情况处理
3.8.1 灌浆过程中,发现冒浆、漏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嵌缝、表面封堵、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灌浆等方法进行处理。
3. 8. 2 帷幕灌浆过程中发生串浆时,如串浆孔具备灌浆条件,可以同时进行灌浆,应一泵灌一孔。否则应将串浆孔用塞塞住,待灌浆孔灌浆结束后,串浆孔再行扫孔、冲洗,而后继续钻进和灌浆。 3.8.3 灌浆工作必须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可按照下述原则进行处理:
(1)应及早恢复灌浆。否则应立即冲洗钻孔,而后恢复灌浆。若无法冲洗或冲洗无效,则应进行扫孔,而后恢复灌浆。
(2)恢复灌浆时,应使用开灌比级的水泥浆进行灌注。如注入率与中断前的相近,即可改用中断前比级的水泥浆继续灌注;如注入率较中断前的减少较多,则浆液应逐级加浓继续灌注。
(3)恢复灌浆后,如注入率较中断前的减少很多,且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浆,应采取补救措施。 3.8.4 孔口有涌水的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应测记涌水压力和涌水量,根据涌水情况,可选用下列措施综合处理:
(1)自上而下分段灌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短的段长; (3)高的灌浆压力; (4)浓浆结束; (5)屏浆; (6)闭浆;
(7)纯压式灌浆; (8)速凝浆液; (9)待凝;
(10)压力灌浆封孔。
3.8.5 灌浆段注入量大,灌浆难于结束时,可选用下列措施处理: (1)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灌浆; (2)浆液中掺加速凝剂;
(3)灌注稳定浆液或混合浆液。
该段经处理后仍应扫孔,重新依照技术要求进行灌浆,直至结束。
3.8.6 灌浆过程中如回浆变浓,宜换用相同水灰比的新浆进行灌注,若效果不明显,延续灌注30min,即可停止灌注。
3.8.7 在岩溶地区的溶洞灌浆,应先查明溶洞的充填类型和规模,而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l)溶洞内无充填物时,根据溶洞的大小,可采用泵入高流态混凝土、投入碎石再灌注水泥砂浆、灌注混合浆液等措施。待凝后,扫孔,再灌水泥浆。
(2)溶洞内有充填物时,根据充填物类型、性能以及充填程度,可采用高压灌浆、高压喷射灌浆等措施。灌浆注入量大时,可参照本规范3.8.5条进行处理。
3.9 工程质量检查
3.9.1 帷幕灌浆质量检查应以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为主,结合对竣工资料和测试成果的分析,综合评定。
3.9.2 帷幕灌浆检查孔应在下述部位布置: (1)唯幕中心线上;
(2)岩石破碎、断层、大孔隙等地质条件复杂的部位; (3)注入量大的孔段附近;
(4)钻孔偏斜过大、灌浆情况不正常以及经分析资料认为对帷幕灌浆质量有影响的部位。
3.9.3 帷幕灌浆检查孔的数量宜为灌浆孔总数的10%。一个坝段或一个单元工程内,至少应布置一个检查孔。
3.9.4 帷幕灌浆检查孔压水试验应在该部位灌浆结束14d后进行。
3.9.5 帷幕灌浆检查孔应自上而下分段卡塞进行压水试验,试验采用五点法或单点法,按附录A执行。 3.9.6 帷幕灌浆检查孔压水试验结束后,按技术要求进行灌浆和封孔。 3.9.7 帷幕灌浆检查孔应采取岩芯,计算获得率并加以描述。
3.9.8 帷幕灌浆质量压水试验检查,坝体混凝土与基岩接触段及其下一段的合格率应为100%;再以下的各段的合格率应在90%以上,不合格段的透水率值不超过设计规定值的100%,且不集中,灌浆质量可认为合格。否则应由建设单位会同设计、施工单位商定处理方案。 3.9.9 对帷幕灌浆孔的封孔质量宜进行抽样检查。
3.9.10 固结灌浆质量检查宜采用测量岩体波速或静弹性模量的方法。岩体波速或静弹性模量的改善程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3.9.11 固结灌浆质量检查也可采用单点压水试验的方法,按附录A执行。检查孔的数量不宜少于灌浆孔总数的5%。检查结束后,应按技术要求进行灌浆和封孔。
3.9.12 固结灌浆质量压水试验检查、岩体波速检查、静弹性模量检查应分别在灌浆结束3~7、14、28d后进行。
3.9.13 固结灌浆质量压水试验检查,孔段合格率应在80%以上,不合格孔段的透水率值不超过设计规定值的50%,且不集中,灌浆质量可认为合格。否则应由建设单位会同设计、施工单位商定处理方案。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 水 工 隧 洞 灌 浆 4.1 一般规定
4. 1. 1 水工隧洞混凝土衬砌段的灌浆,应按先回填灌浆后固结灌浆的顺序进行。回填灌浆应在衬砌混凝土达到7O%设计强度后进行。固结灌浆宜在该部位的回填灌浆结束7d后进行。
4. 1. 2 水工隧洞铜板衬砌段各类灌浆的顺序应按设计规定进行。钢衬接触灌浆应在衬砌混凝土浇筑结束6Od后进行。
4. 1. 3 灌浆结束时,有往外流浆或往上返浆的灌浆孔应闭浆待凝。 4.1.4 必要时应安设变形监测装置,进行观测和记录。
4. 2 回填灌浆
4.2.1 回填灌浆孔.在素混凝上衬砌中宜采用直接钻设的方法; 在钢筋混凝土衬砌中应采用从预埋管中钻孔的方法。钻孔孔径不宜小于38mm,孔深宜进入岩石10cm,并宜测记混凝土厚度和空腔尺寸。
4.2.2 遇有围岩塌陷、溶洞、超挖较大等特殊情况时,应在该部位预埋灌浆管,其数量不应少于2个,位置在现场确定。
4. 2. 3 顶拱回填灌浆应分成区段进行,每区段长度不宜大于50m,区段端部必须封堵严密。
4.2.4 回填激浆前应对衬砌混凝土的施工缝和混凝土缺陷等进行全面检查,对可能漏浆的部位应及时处理。
4.2.5 回填灌浆宜分为两个次序进行,后序孔应包括顶孔。
4.2.6 回填灌浆施工应自较低的一端开始,向较高的一端推进。同一区段内的同一次序孔可全部或部分钻出后,再进行灌浆。也可单孔分序钻进和灌浆。 4. 2. 7 回填灌浆,一序孔可灌注水灰比为O.6(或0.5):1的水泥浆,二序孔可灌注1:1 和0.6(或0.5):1两个比级的水泥浆。空隙大的部位应灌注水泥砂浆,掺砂量不宜大于水泥重量的200% 。
4. 2. 8 回填灌浆压力应视混凝土衬砌厚度和配筋情况等确定。一般在素混凝土衬砌中可采用0.2~O.3MPa;钢筋混凝土衬砌中可采用O.3~0.5MPa。
4.2.9 回填灌浆,在规定的压力下,灌浆孔停止吸浆,延续灌注5min即可结束。
4. 2. 10 回填灌浆质量检查应在该部位灌浆结束7d后进行。检查孔应布置在脱空较大、串浆孔集中以及灌浆情况异常的部位,其数量宜为灌浆孔总数的5%。
4. 2. 11 回填灌浆质量检查可采用钻孔注浆法,即向孔内注入水灰比2:1的浆液,在规定的压力下,初始10min内注入量不超过10L,认为合格。
4.2.12 灌浆孔灌浆和检查孔检查结束后,应使用水泥砂浆将钻孔封填密实,孔口压抹齐平。
4.3 固结灌浆
4.3.1 固结灌浆孔可采用风钻或其它型式钻机钻孔,终孔直径不宜小于38mm,孔位、孔向和孔深应满足设计要求。
4.3.2 固结灌浆孔钻孔结束后应进行钻孔冲洗,冲净孔内宕粉、杂质。
4.3.3 固结灌浆孔在灌浆前应用压力水进行裂隙冲洗,直至回水清净时止。冲洗压力可为灌浆压力的80%,若该值大于1MPa时, 采用1MPa。
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时,是否需要冲洗以及如何冲洗,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4.3.4 固结灌浆孔的压水试验应在裂隙冲洗后进行,试验孔数不宜少于总孔数的5%。压水试验采用单点法,按附录A执行。
4.3.5 固结灌浆应按环间分序、环内加密的原则进行。环间宜分为两个次序,地质条件不良地段可分为三个次序。
4.3.6 固结灌浆宜采用单孔灌浆的方法,但在注入量较小地段,同一环上的灌浆孔可并联灌浆,孔数宜为2个,孔位宜保持对称。
4. 3. 7 固结灌浆孔基岩段长小于6m时,可全孔一次灌浆。当地质条件不良或有特殊要求时,可分段灌浆。
4. 3. 8 固结灌浆浆液的比级和变换可参照本规范3.5.4条和3.5.5条规定、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注入量大的孔段应灌注水泥砂浆。
4. 3. 9 固结灌浆在规定的压力下,灌浆孔段注入率不大于O.4L/min时,延续30min,即可结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3.10 固结灌浆压力大于3MPa的工程,灌浆孔应分段进行灌浆。灌浆孔内灌浆段的划分、相应灌浆压力的使用以及灌浆工艺的选择应通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4.3.11 固结灌浆质量检查的方法和标准应视工程的具体消况和灌浆的目的而定。一般情况下应进行压水试验检查,试验采用单点法,按附录A执行。要求测定弹性模量的地段,应进行岩体波速或静弹性模量测试检查。
4.3.12 固结灌浆质量压水试验检查宜在该部位灌浆结束3~7d后进行,检查孔的数量不宜少于灌浆孔总数的5%。孔段合格率应在80%以上,不合格孔段的透水率值不超过设计规定值的50%,且不集中,灌浆质量可认为合格。
4. 3. 13 岩体波速和静弹性模量测试,应分别在该部位灌浆结束14d和28d后进行。其孔位的布置、测试仪器的确定、测试方法、分格指标以及工程合格标准,均应依照设计规定执行。
4.3.14 灌浆孔灌浆和检查孔检查结束后,应排除钻孔内的积水和污物,采用压力灌浆法或机械压浆法进行封孔,并将孔口抹平。
4.4 钢衬接触灌浆
4.4.1 钢衬接触灌浆孔的位置宜在现场经锤击检查确定。每一个独立的脱空区布孔不应少于2个,最低处和最高处都应布孔。
4.4.2 在钢衬上钻灌浆孔宜采用磁座电钻,孔径不宜小于12mm。每孔宜测记钢衬与混凝土之间的间隙尺寸。
4. 4. 3 钢衬接触灌浆也可在钢衬上预留灌浆孔,孔内宜有丝扣, 在该孔处钢衬外侧应补焊加强钢板。 4.4.4 在钢衬的加劲环上应设置连通孔,以便于浆液串通。孔径不宜小于16mm。
4.4.5 灌浆前应用风检查缝隙串通情况,吹除空隙内的污物和积水。风压必须小于灌浆压力。
4.4.6 灌浆压力必须以控制钢衬变形不超过设计规定值为准。可根据钢衬的壁厚、脱空面积的大小以及脱空的程度等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不宜大于O.1MPa。
4. 4. 7 钢衬接触灌浆浆液水灰比可采用1:1、0.8:1、0.6(或0.5):1三个比级。必要时可加入减水剂。应尽量多灌注较浓级浆液。
4.4.8 灌浆应自低处孔开始,并在灌浆过程中敲击震动钢衬, 待各高处孔分别排出浓浆后,依次将其孔口阀门关闭。同时应记录各孔排出的浆量和浓度。
4.4.9 在规定的压力下, 灌浆孔停止吸浆,延续灌注5min,即可结束。
4. 4. 10 灌浆短管与钢衬间可采用丝扣连接,也可焊接。灌浆结束后用丝堵加焊或焊补法封孔。焊后用砂轮磨平。
4. 4. 11 灌浆结束7~14d后采用锤击法进行灌浆质量检查,脱空范围和程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 混凝土坝接缝灌浆 5.1 一般规定
5.1.1 蓄水前应完成蓄水初期最低库水位以下各灌区的接缝灌浆及其验收工作。蓄水后,各灌区的接缝灌浆应在库水位低于灌区底部高程时进行。
5.1.2 混凝土坝接缝灌浆的施工顺序应遵守下列原则: (1)接缝灌浆应按高程自下而上分层进行;
(2)拱坝横缝灌浆宜从大坝中部向两岸推进。重力坝的纵缝灌浆宜从下游向上游推进,或先灌上游第一道纵缝后,再从下游向上游顺次灌浆。当既有横缝灌浆又有纵缝灌浆时,施工顺序应按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3)处于陡坡基岩上的坝段,施工顺序可另行规定。 5.1.3 各灌区需符合下列条件,方可进行灌浆:
(1)灌区两侧坝块混凝土的温度必须达到设计规定值;
(2)灌区两侧坝块混凝土龄期应多于6个月。在采取有效措施情况下,也不得少于4个月; (3)除顶层外,灌区上部宜有9m厚混凝土压重,且其温度应达到设计规定值; (4)接缝的张开度不宜小于O.5mm。 (5)灌区密封,管路和缝面畅通。
5.1.4 在混凝土坝体内应根据接缝灌浆的需要埋设一定数量的测温计和测缝计。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1.5 同一高程的纵缝(或横缝)灌区,一个灌区灌浆结束,间歇3d后,其相邻的纵缝(或横缝)灌区方可开始灌浆。若相邻的灌区已具备灌浆条件,可采用同时灌浆方式,也可采用逐区连续灌浆方式。连续灌浆应在前一灌区灌浆结束后,8h内开始后一灌区的灌浆,否则仍应间歇3d后进行灌浆。
5.1.6 同一坝缝,下一层灌区灌浆结束,间歇14d后,上一层灌区才可开始灌浆。若上、下层灌区均已具备灌浆条件,可采用连续灌浆方式,但上、下层灌区灌浆间隔时间不得超过4h,否则仍应间歇14d后进行。
5.1.7 为了方便施工、处理事故以及灌浆质量取样检查,宜在适当部位设置廊道和预留平台。
5.2 灌浆系统布置
2
5.2.1 接缝灌浆系统应分区布置,每个灌区的高度以9~12m为宜,面积以200~300m为宜。 5.2.2 灌浆系统布置原则:
(1)浆液应能自下而上均匀地灌注到整个缝面; (2)灌浆管路和出浆设施与缝面应畅通; (3)灌浆管路应顺直、畅通、少没弯头;
(4)同一灌区的进、回浆管和排气管管口宜集中。
5.2.3 每个灌区的灌浆系统,一般由进浆管、回浆管、升浆管或水平支管、出浆盒、排气槽、排气管以及止浆片组成。
灌浆升浆管路和出浆设施的形成应优先采用塑料拔管方式,也可采用预埋管和山浆盒方式。 灌区排气系统的形成,可采用理设排气槽和排气管方式,也可采用塑料拔管方式。
5.2.4 采用塑料拔管方式时,升浆管的间距宜为1.5m。升浆管顶部宜终止在排气槽以下O.5~1.0m处。
2
5.2.5 采用预埋管和出浆盒方式时,出浆盒呈梅花形布置,每盒担负的灌浆面积宜为5m。灌区顶部的一排出浆盒距排气槽宜为O.5~1.Om。纵缝灌区底部一排出浆盒可适当加密。纵缝出浆盒应布置在先浇块键槽的倒坡面上。
5.3 灌浆管路和部件的加工与安装
5.3.1 灌浆管路和部件的加工应按设计图纸进行。加工完成后,应逐件清点检查, 合格后方可运送现场安装。
5.3.2 灌浆管路应尽量避免穿过缝面,否则必须采取可靠的过缝措施。
5.3.3 采用塑料拔管方式时,拔管应用软管,充气24h后检查,无漏气现象时,方可使用。拔管封头宜采用热压模具加工成圆锥形,充气接头应用压紧联结方式。
5.3.4 采用预埋塑料管方式时,埋管应用聚乙烯硬管,外露管口段宜换用铁管。塑料管间连接可用焊接法、套接法或粘接法,连接后应进行受力和漏水检查。管上开孔应使用电钻,钻后应将管内渣屑清除干净。
5. 3. 5 采用预埋铁管方式时,进、回浆管转弯处应用弯管机加工或用弯管接头连接,进浆管与升浆管或水平支管连接应用三通,均不得焊接。管上开孔应使用电钻,钻后应将管内渣屑清除干净。
5.3.6 止浆片、出浆盒及其盖板、排气槽及其盖板的材质、规格、加工、安装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5.3.7 升浆管路采用塑料拔管方式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灌浆管路应全部埋设在后浇块中,只有在形成一个封闭的灌区后,才可改变浇筑块的先后次序; (2)先浇块缝面上预埋的竖直向半圆木条,应在上、下浇筑层间保持平直、连续;
(3)后浇块安设的塑料软管应顺直地稳固在先浇决的半圆槽内。充气后应与进浆管三通或升浆孔洞连接紧密;
(4)拔管时机应根据塑料软管的材质、混凝土状态以及气温等条件,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一般情况下,宜待后浇块混凝土终凝后相机放气拔出。
5.3.8 采用预埋管和出浆盒方式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安装灌浆管路、出浆盒、排气槽、止浆片等,应在模板立好后,先浇块浇筑前完成。出浆盒盖板、排气槽盖板应在后浇块内安设。
(2)出浆盒和排气槽的四周应与模板紧贴,安装牢固。盒盖与盒、槽盖与槽应完全吻合,并加以固定,四周应予封闭。
5.3.9 灌浆管路安装完毕后应予固定,以防在浇筑过程中管路移动。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3.10 必须保证各灌区止浆片,特别是基础灌区底层止浆片的埋设质量。止浆片的安装不得错位。先期埋设止浆片的外露部分,若有缺陷,必须进行修补。
5.3.11 分层安装的灌浆系统应及时逐层做好施工记录。整个灌区形成后,应绘制竣工图。
5.3.12 灌浆系统的管路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管径。外露的管口段的长度不宜小于15cm,离底板的高度应适宜,并应分别标记管路名称。
5.4 灌浆系统的检查和维护
5. 4. 1 灌浆系统的检查应设专人负责。每层混凝土浇筑前、后都应对灌浆系统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4.2 采用塑料拔管方式时,每层后浇块混凝土在拔管后,应对升浆管路进行通水检查和冲洗。 5. 4. 3 采用预埋管方式时,在先浇块浇筑前后及后浇块浇筑后,都应对预埋灌浆系统进行通水检查。 5. 4. 4 整个灌区形成后,应再次对灌浆系统通水复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直至合格。通水复查应做记录。
5.4.5 任何时期灌浆系统的外露管口和拔管孔口均应堵盖严密,妥善保护。
5.4.6 后浇块在清洗仓面时应防止污水流入接缝内,在浇筑前应将先浇块的缝面用清水冲洗干净。 5.4.7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灌浆系统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5.5 开始灌浆前应进行的工作
5.5.1 测定灌区两侧坝块和压重块混凝土的温度。测温可采用充水闷管测温法或设计规定的其它方法。 5.5.2 侧记灌区缝面的张开度。灌区内部的缝面张开度应使用测缝计量测,表层的缝面张开度可以使用孔探仪或厚薄规量测。
5. 5. 3 对灌区的灌浆系统应进行通水检查,通水压力一般应为设计灌浆压力的80%。检查内容如下, (1)查明灌浆管路通畅情况,灌区至少应有一套灌浆管路畅通, 其流量宜大于30L/min。
(2)查明缝面通畅情况。采用“单开通水检查”方法,两个排气管的单开出水量均宜大于25L/min。 (3)查明灌区密封情况。缝面漏水量宜小于15L/min。发现外漏,必须处理。
5.5.4 当灌浆管路发生堵塞时,应用压力水或风水联合冲洗,力争通开。若无效,可采用打孔、掏洞、重新接管等方法,恢复管路畅通。
5.5.5 当两根排气管或其中一根与缝面不通时,可先进行倒压水处理。若无效,则应补钻排气孔,恢复排气通路。
5.5.6 当止浆片或混凝土漏水时,应采取嵌缝、封堵等有效措施处理。
5. 5. 7 当灌浆管路全部堵塞无法疏通时,应全面补孔。钻孔布置和补灌措施应由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商定。
5.5.8 灌浆前必须先进行预灌性压水检查,压水压力等于灌浆压力。对检查情况应作记录。经检查确认合格后应签发准灌证,否则应按检查意见进行处理。
5.5.9 灌浆前还应对缝面充水浸泡24h。然后放净或用风吹净缝内积水,即可开始灌浆。 5. 5. 10 灌区相互串通时,应待串区均具备灌浆条件后,同时进行灌浆。 5. 5. 11 应根据需要在有关的缝面上安设变形观测装置。
5.5.12 在需要通水平压的灌区,应做好通水平压的准备工作。 5. 5. 13 在灌浆泵与灌区之间应准备好通讯联络设施。
5.6 灌浆施工
5.6.1 灌浆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灌浆压力和缝面增开度。灌浆压力应达到设计要求。若灌浆压力尚未达到设计要求,而缝面增开度已达到设计规定值时,则应以缝面增开度为准,控制灌浆压力。
5.6.2 灌浆压力应用与排气槽同一高程处的排气管管口的压力表示。如排气管引至廊道.则廊道内排气管管口的灌浆压力值应通过换算确定。如排气管堵塞,应以回浆管管口相应压力控制。
5.6.3 在纵缝(或横缝)灌区灌浆过程中,可观测同一高程未灌浆的相邻纵缝(或横缝)灌区的变形。如将要通水平压,应按设计规定执行。
5.6.4 浆液水灰比变换可采用3:l(或2:1)、1:1、O.6:1(或O.5:1)三个比级。一般情况下,开始可灌注3:1(或2:1)浆液,待排气管出浆后,即改用1:1浆液灌注。当排气管出浆浓度接近1:1浆液浓度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或当1:1浆液灌入量约等于缝面容积时,即改用最浓比级0.6:1(或0.5:1)浆液灌注,直至结束。
当缝面张开度大,管路畅通,两个排气管单开出水量均大于3OL/min时,开始就可灌注1:1或O.6:1浆液。
5.6.5 为尽快使浓浆充填缝面,开灌时,排气管处的阀门应全打开放浆,其它管口应间断放浆。当排气管排出最浓一级浆液时,再调节阀门控制压力,直至结束。所有管口放浆时,均应测定浆液的密度, 记录弃浆量。
5. 6. 6 当排气管出浆达到或接近最浓比级浆液,排气管口压力或缝面增开度达到设计规定值,注入率不大于O.4L/min时,持续20min,灌浆即可结束。
5.6.7 当排气管出浆不畅或被堵塞时,应在缝面增开度限值内,尽量提高进浆压力,力争达到本规范5.6.6条规定的结束标准。若无效,则在顺灌结束后,应立即从两个排气管中进行倒灌。
5.6.8 倒灌时应使用最浓比级浆液,在设计规定的压力下,缝面停止吸浆,持续10min即可结束。 5.6.9 灌浆结束时,应先关闭各管口阀门后再停机,闭浆时间不宜少于8h。
5.6.10 同一高程的灌区相互串通采用同时灌浆方式时,应一区一泵进行灌浆。在灌浆过程中,必须保持各灌区的灌浆压力基本一致,并应协调各灌区浆液的变换。
5.6.11 同一坝缝的上、下层灌区相互串通,采用同时灌浆方式时,应先灌下层灌区,待上层灌区发现有浆串出时,再开始用另一泵进行上层灌区的灌浆。灌浆过程中,以控制上层灌区灌浆压力为主,调整下层灌区的灌浆压力。下层灌区灌浆宜待上层灌区开始灌注最浓比级浆液后结束。在未灌浆的邻缝灌区宜通水平压。
5.6.12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灌区相互串通时,灌浆前必须摸清情况,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后, 慎重施工。
5.7 特殊情况处理
5. 7. 1 灌浆过程中发现外漏,应立即进行堵漏处理。若无效,可采用加浓浆液、降低压力等措施处理,但不得采用间歇灌浆法。
5. 7. 2 灌浆过程中发现串浆,当串区已具备灌浆条件时,可以同时进行灌浆。否则可采用以下措施:若开灌时间不长,宜用清水冲洗灌区和串区,直至灌、串区的排气管出水洁净时止,待串区具备灌浆条件后再同时进行灌浆;若灌浆时间较长,且串浆轻微,可在串区通低压水循环,直至灌区灌浆结束,串区循环回水洁净时止。
5.7.3 灌浆过程中,当进浆管和备用进浆管均发生堵塞时,宜先打开所有管口放浆,然后应在缝面增开度限值内,尽量提高进浆压力,通开进浆管路。若无效,再换用回浆管进行灌注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 5.7.4 灌浆过程中,因故被迫中断,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保持灌浆系统通畅。恢复灌浆前,应再做一次压水检查。若发现灌浆管路不通畅或排气管单开出水量明显减少,应采取补救措施。 5. 7. 5 当灌区的缝面张开度小于O.5mm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通过71μm方孔筛筛余量小于2%的水泥浆液或使用细水泥浆液; (2)在水泥浆液中加入减水剂、改善浆液的流动性能; (3)在缝面增开度限值内,适当提高灌浆压力; (4)采用化学灌浆。
5. 8 工程质量检查
5.8.1 各灌区的接缝灌浆质量,应以分析灌浆资料为主,结合钻孔取芯、槽检等质检成果,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1)灌浆时坝块混凝土的温度;
(2)灌浆管路通畅、缝面通畅以及灌区密封情况; (3)灌浆施工情况;
(4)灌浆结束时排气管的出浆密度和压力;
(5)灌浆过程中有无中断、串浆、漏浆和管路堵塞等情况; (6)灌浆前、后接缝张开度的大小及变化; (7)灌浆材料的性能; (8)缝面注入水泥量;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9)钻孔取芯、缝面槽检和压水检查成果以及孔内探缝、孔内电视等测试成果。
5.8.2 根据灌浆资料分析,当灌区两侧坝块混凝土的温度达到设计规定,两个排气管均排出浆且有压
3
力,排浆密度均达1.5g/cm以上,其中有一个排气管处压力已达设计压力的50%以上,而其它方面也基本符合有关要求时,灌区灌浆质量可以认为合格。
5.8.3 接缝灌浆质量检查工作应在灌区灌浆结束28d后进行。
5.8.4 钻孔取芯、压水检查和槽检工作,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灌区进行。具体检查部位和检查标准,应由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商定。重点宜放在根据灌浆资料分析被评为不合格的灌区,若该区检查结果较好,灌浆质量可重新评定。
孔检、槽检结束后应回填密实。
5.8.5 接缝灌浆灌区的合格率应在80%以上,不合格灌区不得集中,且每一坝段内纵缝灌浆灌区的合格率不应低于7O%,每一条横缝内灌浆灌区的合格率不应低于7O%,即可认为接缝灌装工程质量合格。否则,应由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商定处理方案。
5.9 岸坡接触灌浆
5.9.1 岸坡接触灌浆可采用钻孔灌浆法、预埋管灌浆法或其它方法。
5.9.2 岸坡接触灌浆应根据岸坡具体情况,分成若干个封闭的灌区。各灌区的灌浆系统应有进浆管、回浆管、出浆和排气设施,各管路可引至廊道或其它合适地点。
5.9.3 岸坡接触灌浆必须等待坝块混凝土的温度达到设计规定值后,方可进行。
5.9.4 岸坡接触灌浆系统的设计、安装、施工、技术要求、质量检查和评定的方法等可参照本规范坝体接缝灌浆的有关规定。
6 竣工资料和工程验收
6. 0. 1 灌浆工程竣工后,应进行验收。验收工作由建设单位负责组成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进行。验收时所需的文件有:
(1)工程设计文件。包括有关设计的文件、图纸以及修改通知等;
(2)竣工资料和报告。包括有关原始资料、成果资料、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工程竣工报告以及技术总结等。
6. 0. 2 基岩帷幕灌浆工程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应包括如下内容:
(1)钻孔、测斜、钻孔冲洗、裂隙冲洗、压水试验和简易压水、灌浆记录等; (2)抬动或变形观测记录等; (3)灌浆孔成果一览表; (4)灌浆分序统计表; (5)各次序孔灌浆成果表; (6)帷幕灌浆完成情况表; (7)帷幕灌浆孔平面位置图; (8)帷幕灌浆综合剖面图;
(9)各次序孔透水率频率曲线和频率累计曲线图;
(10)各次序孔单位注灰量频率曲线和频率累计曲线图; (11)帷幕灌浆孔测斜成果汇总表和平面投影图; (12)帷幕灌浆工程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一览表; (13)检查孔岩芯柱状图; (14)灌浆材料检验资料; (15)工程照片和岩芯实物; (16)其它。
6.0.3 混凝土坝接缝灌浆工程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应包括如下内容: (1)各灌区灌浆准灌证;
(2)灌浆前、后接缝张开度和灌浆时缝面增开度记录;
(3)灌区灌浆系统通水检查、预灌性压水检查、灌浆施工记录; (4)钻孔取芯、缝面槽检、压水检查以及其它质量检查的资料。 (5)灌浆成果一览表;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6)同一坝段纵缝或同一条横缝各灌区灌浆成果统计表; (7)各类检查成果一览表: (8)工程照片和岩芯实物; (9)其它。
6. 0. 4 基岩固结灌浆和水工隧洞灌浆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应包括的内容,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参照本规范6.O.2条确定。若进行了物探测试,则应包括物探测试成果和报告。
6. 0. 5 经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详细检查和讨论后,认为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应签字验收。否则,应由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写出结论和处理意见,待工程处理完毕并经检查合格后,再予验收。
附录A 灌浆工程压水试验
A1. 0. 1 压水试验方法。使用单点法或三级压力五个阶段的五点法。 A1.0.2 压水试验压力。压力宜选用表A1中的规定值。
A1.0.3 压入流量稳定标准。在稳定的压力下。每3~5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连续四次读数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最终值的10%,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L/min时,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 62-94
条 文 说 明
目 录 编制说明 1 总则
2 灌浆材料、制浆和灌浆设备 3 坝基岩石灌浆 4 水工隧洞灌浆 5 混凝土坝接缝灌浆 6 竣工资料和工程验收
编 制 说 明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DJ 210-83)(以下简称“83灌规”)已经执行了8年。在此期间,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发展,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在灌浆机理、灌浆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另外,“六五”和“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中,有关水泥灌浆技术方面也有很多成果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这些新技术、新成果,进一步提高水利水电灌浆工程的质量,有必要对“83灌规”进行修订。
1991年10月,水利部建设开发司以建技(1991)25号文向国内120多个单位征求对“83灌规”的修订意见。
1991年11月,原水利部水工程技术咨询中心受水利部建设开发司的委托,在北京主持召开了“83灌规”修订大纲讨论会,研究并确定了修订大纲。水利部建设开发司以(1991)建技便字第29号文决定,由水利部水工程技术咨询中心为主编单位,主持修订工作。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主编单位邀请了三个单位协助,组成修编小组,其分工为: 主 编 孙 钊(水利部水工程技术咨询中心) 副主编 夏可风(中国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局)
第一、二章 杨晓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 第三章 孙 钊、夏可风
第四章 张景秀(中国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局)、夏可风 第五章 杨月林(中国武警水电第一总队一支队) 第六章 孙 钊
附 录 孙 钊、杨晓东 1992年8月,主编单位主持在秦皇岛市召开了修订初稿讨论会,对初稿进行研究和讨论。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3月完成了修订征求意见稿,分别寄送国内36个有关单位征求意见。根据各单位所提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了送审稿。
1993年6月,水利部建设开发司主持在北京召开了《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送审稿)审查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规范送审稿结构严谨,内容完整、技术先进,文字简练,按本次审查会议审查意见修改后,即可形成报批稿。修编小组按审查会议审查意见对规范送审稿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后,于1993年9月提出了报批槁。
本规范送审稿审查会主任委员为中国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局高钟璞总工程师;水利部水工程技术咨询中心焦德秀、陈效华同志参加了规范的修编工作;水利部建设开发司李允中、张严明、熊平同志参加了规范修编的组织工作和送审稿、报批稿的修改、审定工作。
“83灌规”修编小组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总 则
本规范是在《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DJ 21O-83)(以下简称“83灌规”)的基础上,根据近十年来灌浆工程实践经验和灌浆技术的发展,结合“六五”与“七五”灌浆科技成果,并参照目前工程建设的管理运行方式,进行修订的。
1. 0. 1 本条为新增条文,指出了本规范的性质和目的。
1. 0. 2 本条由“83灌规”第1.0.1条、第1.O.2条合并简化而成,主要是明确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条文中“基岩”一词系指坝基岩石或水工建筑物地基岩石(以下同),修改了原规范中的“岩石基础”用词。“基岩灌浆”一词包括基岩帷幕灌浆和基岩固结灌浆。
1.0.3 本条为新增条文,目的是引起对现场灌浆试验的重视,并明确了应进行现场灌浆试验的条件。条文中的“现场灌浆试验”系指施工前设计阶段在现场进行的灌浆试验或施工初期在灌浆地点进行的生产性灌浆试验。
1.0.4 本条为“83灌规”第1.O.3条补充后的条文。考虑到灌浆工程为隐蔽性工程,施工技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故特别提出了设计文件中应包括“灌浆施工技术要求”的内容。灌浆施工技术要求中应包括:灌浆材料、灌浆压力、灌浆工艺等内容。
一般讲,设计单位在初设阶段应做灌浆施工组织设计,其内容包括灌浆工程的总工程量、总进度、总投资和相应的主要机械设备、劳动组合以及场地布置等。若设计单位没有单独编写这样的文件,提交包括上述内容的其它文件也可。
另外,若该工程在施工前没有进行过灌浆试验,则在1.O.4.l款中可不包括第(3)项。
鉴于混凝土坝块温度对混凝土坝接缝灌浆质量非常重要,故在1.O.4.2款的第(3)项中增加了测定混凝土温度方法的内容。
1.0.5 本条由“83灌规”第1.0.4条、第1.O.8条、第1.O.9条和第l.O.10条中的主要内容合并、修改而成。明确了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应做好的主要工作。 条文中的第(1)项是施工单位的基本职责。
第(2)项是根据国家对工程质量规定的政策法规和近年来普遍实施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出的。目的是强调应重视工程质量。条文中的“质量体系”应包括质量保证、质量监测和质量检查等方面。 第(3)项中明确规定了应“文明施工”,以克服在一些灌浆工程中不重视安全,不注意施工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考虑到在灌浆施工地点,对粉尘含量难以准确测定,故取消了“控制粉尘含量不超过6mg/3
m”的定量指标。又由于目前在廊道和井洞内进行钻孔和灌浆,仍多采用通风方法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和空气湿度,故在条文中强调应有“良好”的通风措施。
第(4)项是强调施工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条文中的“技术培训”系指采用各种学习方法和培训方式使从事灌浆施工的人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
1.0.6 本条与“83灌规”第1.O.11条相同。目的是保证灌浆作业连续进行。
1.0.7 本条为“83灌规”第1.0.7条修改后的条文。考虑到爆破对地基的破坏作用,增加了对灌浆完成地区附近爆破也应进行限制的内容。条文中“30m”的界限为经验参考数值。3Om以外是否可以进行爆破,应采用何种措施,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本条文对其未作规定。
1. 0. 8 本条由“83灌规”第1.0.12条演变而成。条文中所述均为灌浆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切实做到。
另外,为有利于我国灌浆记录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在国际投标工程中的竞争能力,规定在灌浆工程中宜使用自动记录仪。条文中的“注入率”系指单位时间内的注入浆(或水)量,单位为L/min(以下同)。 1. 0. 9 本条为新增条文。考虑到灌浆工程属隐蔽性工程,地质条件和灌浆效果需在施工过程中逐步了解清楚,灌浆工艺有时也需在施工过程中进一步地修改、补充和完善,甚至有时对灌浆材料及其配比也需进行调整变动。设计和施工单位相互协商,及时总结,不断地优化设计和施工,必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和减少工程投资。
2 灌浆材料、制浆和灌浆设备
本章在“83灌规”第二章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有关浆液方面的内容,由原先的两节增为三节。另外,将“83灌规”第2.2.1条和第2.2.2条与钻孔有关的内容归入到本规范3.2节内。
2.1 灌浆材料和浆液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1.1 本条由“83灌规”第2.1.1条和第2.1.2条中的部分内容合并、修改而成。明确规定了对水泥品种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理论研究的深入、水泥材料生产的进步和灌浆实践经验的增加,设计和施工人员对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进行灌浆的优缺点以及施工工艺中应注意的问题均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掌握在什么条件下能采用和如何采用,在什么条件下不宜采用。故将“83灌规”原条文中的“不宜用于灌浆”改为“应得到设计许可”,并规定了该类水泥灌浆浆液的水灰比不宜稀于1:1。
2.1.2 本条为“83灌规”第2.1.3条修改后的条文,明确规定了各类灌浆对水泥标号和细度的要求。由于水泥细度对帷幕灌浆质量非常重要,故增加了帷幕灌浆对水泥细度的要求。标准筛规格改用国家现行标准GB6005-85。80μm及 71μm系指方孔筛网号,亦即方孔筛筛孔的净边长。 2.1.3 本条由“83灌规”第2.1.4条演变而成,明确规定了对水泥质量的要求。
2.1.4 本条与“83灌规”第2.1.5条相同,仅将原条文中的“混凝土”改为“水工混凝土”,以强调水工建筑的特点。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 207—82)第4.1.15条规定,“凡适于饮用的水,均可用以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单,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成熟,且已积累了很多室内试验资料,故明确提出“一般可不再进行室内试验”。当然若有特殊要求时,也可补做一些。其它类型浆液则根据工程需要应做一些相应的浆液性能试验。在试验内容方面增补了浆液流变参数、结石的容重和弹性模量。
2.2 制浆
本节实质是对“83灌规”第1.0.6条、第2.1.8条、第2.1.9条、第2.2.3条中涉及制浆内容的条款进行了扩充、修改,并配合本章2.1节有关内容编写而成。 2.2.1 本条为新增条文,目的是使浆液配料准确。 2.2.2 本条为新增条文,目的是保证灌浆质量。
2.2.3 本条与“83灌规”第2.1.8条基本相同。考虑到浆液中可能存在渣滓,不仅影响灌浆效果,而且多是引起灌浆泵故障的主要原因,故增加了浆液过筛的要求。
2.2.4 本条为新增条文。规定拌制细水泥浆液和稳定浆液应采用高速搅拌并加入减水剂。因为细水泥较普通水泥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在相同水灰比下易于凝聚结团,必须采用机械分散和化学分散;稳定浆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液也必须采用机械分散和化学分散才能达到预期的良好性能。另外,采用高速搅拌并加入高效减水剂还可明显改善此两类浆液的流动性能。
关于高速搅拌的时间,则应以固相材料颗粒能够充分分散,且浆液能搅拌均匀为原则而确定。
二滩水电站基岩固结灌浆试验采用了超细水泥,其最大粒径在12μm以下,平均粒径为4μm。在浆液中加入了水泥重量0.5%~1.0%的减水剂NF,制浆使用了普通搅拌机和JTM型胶体磨(转速为3000r/min),总的搅拌时间不少于4 min。
新安江水电站大坝二、三坝段基岩帷幕补强灌浆采用了改性水泥(干磨水泥),其最大粒径在24μm以下,平均粒径为6μm左右。在浆液中加入了水泥重量0.8%的减水剂。制浆使用了GZJ-200型高速搅拌机(转速为1440r/min),搅拌时间为4min。
克孜尔水库主坝右坝肩岩体固结灌浆采用了稳定浆液。浆液先使用普通搅拌机搅拌,再通过JTM型胶体磨进行高速搅拌,总的搅拌时间不少于4min。
另外,由于细水泥较普通水泥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水化过程快,故其浆液自制备至用完的时间宜较普通水泥浆液更短一些。
2.2.5 本条由“83灌规”第2.1.9条演变而成。根据实践经验明确了集中制浆站输送浆液所采用的水灰比。为防止浆液在输送过程中离析、沉淀堵塞管路,同时又不要产生过大的摩擦阻力和温升,根据实践经验又规定了对输送浆液流速的要求。
2.2.6 本条由“83灌规”第1.O.6条演变而成。
2.3 灌浆设备和机具
2.3.1 本条由“83灌规”第2.2.3条演变而成,仅对搅拌机的选择提出了原则要求,而没有列举出具体的机型。例如,拌制细水泥浆液和稳定浆液就应选用搅拌转速大于120Or/min的高速搅拌机;拌制塑性屈服强度大于20Pa的膏状浆液,就必须采用大功率搅拌机。另外,为了能保证连续地进行灌注,搅拌机的拌合能力还应与灌浆泵的排浆量相适应。
2. 3. 2 本条由“83灌规”第2.2.4条演变而成。仅对灌浆泵的选择提出了原则要求,而没有列举出具体的机型。对于纯水泥浆,推荐使用3缸(或2缸)柱塞式灌浆泵,目的是为了使压力稳定,便于控制压力和使压力读数准确。灌注砂浆应使用砂浆泵。灌注膏状浆液应使用螺杆泵。红枫水电站大孔隙堆石坝坝体帷幕灌浆采用了膏状浆液,除使用了螺杆泵外,还使用了自行改造的 250/50型灌浆泵,效果较好。 对于灌浆泵容许工作压力的要求仍沿用了“83灌规”第2.2.4条的规定。 2.3.3 本条由“83灌规”第2.2.5条演变而成。目的是保证灌浆管路安全。
2.3.4 本条由“83灌规”第 2.2.6条演变而成。条文中将使用压力表的标值范围稍作扩大。另外,由于压力表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灌浆压力的使用,同时又考虑到国家计量标准的要求,故增加了“压力表应经常进行检定”和“不合格的和已损坏的压力表严禁使用”的内容。为了防止浆液进入压力表,在本条文最后仅提出了“压力表与管路之间应设有隔浆装置”的内容,简化了原条文。
2. 3. 5 本条为新增条文,提出了对灌浆塞的原则性要求。通常使用的灌浆塞有螺杆挤压胶球式、气胀或水胀胶囊式,还有孔口封闭器等。
2.3.6 本条为新增条文,明确提出在灌浆压力大于3MPa,即“高压灌浆”时,对灌浆泵的工作状态、灌浆阀门、输浆管路、压力表以及灌浆栓塞的要求,以保证高压灌浆技术的实施和灌浆工作中的安全。 2. 3. 7 本条为新增条文。对建立集中制浆站提出了应考虑的问题。 2.3.8 本条与“83灌规”第2.2.7条相同。
3 坝 基 岩 石 灌 浆 3.1 一般规定
3.1.1 本条为“83灌规”第1.0.5条修改后的条文。大坝在下闸蓄水后,为了保证当年或第二年安全渡汛和满足多蓄水、多发电的需要,在最初几个月内,设计上通过调洪演算和考虑其它原因,常限制一最低库水位,蓄水初期水库水位至此不再降低,此为一暂时性水位。为与大坝建成后正常运行的最低库水位(死水位)相别,在本条中称之为“蓄水初期最低库水位”。
水库开始蓄水后,孔口高程低于库水位的帷幕灌浆孔常会出现孔口涌水情况,增加了灌浆施工困难,灌浆质量也不易保证,故而制定了本条文。特别是坝体廊道内最低部位的帷幕灌浆更应早日完成,因为该部位往往处于河床地段,承受水头最大,蓄水后,帷幕灌浆孔孔口很容易出现较高的涌水压力,给帷幕灌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浆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根据多年施工实践经验,当孔口涌水压力大于0.2MPa时,灌浆施工尤为困难。我国有些大坝坝基帷幕灌浆为处理此类问题,耗费了较多的时间、材料和人力,应引以为戒。 相对来讲,固结灌浆孔浅,即使孔口有些涌水,也较易处理,故在本条文中没有提及。
3.1.2 本条与“83灌规”第3.1.1条基本相同。仅增加了“同一地段”的限词。由于固结灌浆孔浅,采用的灌浆压力较小,且布置在大面积上,先施工可将浅层岩石中的裂隙充填密实,从而减少了帷幕灌浆时的串、冒浆情况,也可使帷幕灌浆采用较大压力。
3.1.3 本条与“83灌规”第3.1.2条基本相同。推荐每排孔宜分为三个次序施工,以便于资料分析,有利于优化设计和保证灌浆质量。
3.1.4 本条为新增条文。明确规定了帷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方法时,各排之间和同一排上相邻的各次序孔之间钻孔灌浆开始的条件和在灌浆过程中两者在岩石中应保持的间隔高差。在一般地质条件下,相邻的各次序孔在岩石中高程相差15m时,串浆的可能性较小,故而允许在此条件下同时钻孔和灌浆,以加快施工进度。几十年来,很多工程采用了这样的做法,效果良好。
3.1.5 本条文与“83灌规”第3.1.7条基本相同,明确规定了帷幕后的主排水孔和扬压力观测孔开始钻进的条件。
3.1.6 本条与“83灌规”第3.1.5条相同。强调若在帷幕线上进行灌浆试验,不得导致不良后果,因为一旦发生问题,补救工作比较困难,对工程影响也较大。
3.1.7 本条与“83灌规”第3.1.3条相同。固结灌浆在有混凝土覆盖的情况下进行,优点较多。例如:可以防止岩石表面漏浆,减少了水泥的浪费;可以使用较大的灌浆压力, 提高灌浆质量;可以进行混凝土与基岩面间的接触灌浆,增加了防渗能力和改善了接触面的力学性能等。但也有些缺点,例如:需要钻穿混凝土,增加了钻孔工程量;混凝土中若埋有冷却水管、测试仪器或其它构件时,可能被钻坏;以及易与浇筑混凝土工序相互干扰等,故在本条文中采用第三类用词,在条件许可时,推荐采用这种方法施工。 3.1.8 本条为新增条文。固结灌浆分序施工,逐序灌实,有利于保证灌浆质量。
3.1.9 本条为“83灌规”第3.1.4条简化后的条文。鉴于过去有较多的工程,非常重视混凝土浇筑进度,对固结灌浆有所忽视,给固结灌浆安排的时间很短,致使灌浆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些工程曾出现过有些部位混凝土已浇筑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厚,但该部位尚有若干固结灌浆孔没有钻灌,或是尚未进行质量检查,形成非常被动的局面。故在本条文中特别强调了对固结灌浆施工时间应作合理安排。
3.1.10 本条由“83灌规”第3.1.6条演变而成。为了防止由于岩层或混凝土面上抬而引起的一些不良后果,在基岩灌浆地区安设抬动监测装置是非常必要的。但安设抬动监测装置费时费事,也增加工程造价。故当地质条件较好,灌浆压力不高或有类比工程经验可以借鉴,有把握保证安全时,也可不设或少设。故在条文中强调了“工程必要时”,为的是在进行灌浆设计时对此应予注意,希望在布设抬动监测装置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慎重考虑后确定,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布设。
3.2 钻孔
3.2.1 本条由“83灌规”第2.2.1条、第2.2.2条合并、简化而成,略去了对钻机性能要求的内容。对帷幕灌浆孔推荐使用回转式钻机和金刚石或硬质合金钻头钻进,对固结灌浆孔所用钻机和钻头的类型未做限制。
3. 2. 2 本条与“83灌规”第3.2.1条基本相同,仅增加“因故变更孔位时,应征得设计同意”,便于很好地贯彻设计意图。条文中“偏差不得大于10cm”,系对任何方向而言。
3.2.3 本条前半部内容与“83灌规”第3.2.2条基本相同。使用同一种方法钻进,相对来讲孔径小时进尺快,成本低,并且灌浆时浆液流动速度快,可以减少浆液在钻孔内的沉淀,从而可减少发生射浆管在灌浆孔内被凝住的事故。目前由于金刚石钻头和硬质合金钻头日益推广使用,也为小口径钻孔创造了条件。当采用“孔口封闭法”灌浆时,灌浆孔更需采用小口径。
本条后半部内容为新增条文,这对在钻孔内卡紧栓塞进行灌浆是必要的条件。
3.2.4 本条为新增条文。条文中所述的几项技术措施是保证孔向准确的最基本的准则,简单易行,必须做到。施工实践证明,纠偏工作很困难,且不易奏效,所以最主要的应是多采取有效的保证孔向准确的技术措施,避免发生钻孔偏斜后再进行纠偏的情况。特别是钻孔开孔后深度10m或20m范围内一定要保证孔向准确,做到这一点后,往下继续使用较长的粗径钻具并适当地控制压力,就不易偏斜了。文中“粗径钻具”系指钻头加岩芯管。
3.2.5 本条为“83灌规”第3.2.4条中的部分内容,原则性地规定应进行孔斜测量,但应如何测斜未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做具体规定,便于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若钻孔偏斜超过设计要求且纠偏无效,可考虑采取补救措施,例如重钻一孔或将来在其旁布设一个检查孔。检查孔一方面可检查灌浆质量,一方面也可做为补强孔,弥补原灌浆孔偏斜过大的缺点。
3.2.6 本条与“83灌规”第3.2.5条基本相同,但对于深度大于60m的钻孔,其最大允许偏差值的规定作了较大的修改。
从理论上讲,单排孔帷幕,其孔底偏斜不应超过孔距的一半,所以钻孔愈深,对孔斜要求应愈严格。本条后半部条文即是据此提出,但考虑到施工难度,又稍予放宽,并采用第三类用词,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还可稍作变动。
3.2.7 本条为“83灌规”第3.2.5条中的部分内容,文意未变。顶角大于5°的斜孔孔底最大允许偏差值“适当放宽”的尺度,宜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例如龙羊峡水电站大坝坝基倾斜的帷幕灌浆孔(顶角30°) 孔底最大允许偏差值比垂直孔增加 50%。
3.2.8 本条由“83灌规”第3.2.5条中最后一段条文演变而成,因其非常重要,故单列为一条。 根据多年施工实践情况看,通过测斜资料整理,常常发现有些钻孔孔底偏斜值超过规定,对此问题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往往意见不同,争议较大。
钻孔孔底偏斜值超过规定,说明该钻孔质量不完全合乎要求,但也要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测斜仪的精度;二是对帷幕灌浆质量的影响。
目前帷幕灌浆质量检查仍以钻设检查孔进行压水试验,视其透水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方法为主。通过全面分析,如认为对帷幕灌浆质量有影响时,可以在偏斜过大的钻孔的附近布置检查孔。一个单元工程中偏斜值超过规定的钻孔较多时,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一些检查孔。一方面作为质量检查用,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检查孔进行灌浆起到补强的作用。若这些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达到设计要求,则可认为该单元工程帷幕灌浆质量合格,而不需对每个偏斜值超过规定的钻孔均—一进行补孔。
3.2.9 本条与“83灌规”第3.2.6条相同.便于在灌浆时可以采用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确保灌浆质量。若一旦发生质量问题,也便于查究处理。
3.2.10 本条与“83灌规”第3.2.7条基本相同。这样做对钻进工作有利,有时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继续钻进。
3.2.11 本条与“83灌规”第3.2.8条相同。妥加保护的目的是防止杂物或工具掉入孔内影响灌浆质量和妨碍以后钻进。
3.3 钻孔冲洗、裂隙冲洗和压水试验
3.3.1 本条由“83灌规”第3.2.3条和第3.3.1条中有关内容合并而成。钻孔结束后,应在孔内下入钻具(或导管)直到孔底,通人大流量水流,从孔底向孔外进行冲洗,直至回水清净延续5~10min止,要求孔内沉积不得超过20cm。同时将原条文中“孔壁冲洗”改为“钻孔冲洗”。
3.3.2 本条由“83灌规”第3.3.l条和第3.3.3条合并、修改而成。裂隙冲洗是在卡紧灌浆栓塞后进行。原条文中写有几种冲洗方法,本条文中改为“宜采用压力水进行裂隙冲洗”,建议采用这种方法,但也不排除使用其它方法。另外,原条文规定“冲洗压力不宜大于本段灌浆压力的80%”,而在本条文中改为“冲洗压力可为灌浆压力的80%”,并不得大于1MPa,与本章3.3.5中进行简易压水所用压力相同。这样,在许多情况下,简易压水便可结合裂隙冲洗进行,一举两得,节省了时间。
3.3.3 本条为“83灌规”第3.3.3条中的部分内容。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帷幕灌浆孔是否需要进行一般性的裂隙冲洗或特定形式的冲洗,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而定。例如岩溶地层充填物以粘土为主的地段,帷幕灌浆孔可不进行特殊冲洗,而采用高压灌浆方法解决,这在乌江渡大坝坝基帷幕灌浆施工中已取得很好的成效。贵州省的东风大坝,湖北省的隔河岩大坝坝基帷幕灌浆也均是采用高压灌浆方法进行岩溶处理的。断层、破碎带、大裂隙地区地质条件更是复杂多变,对于裂隙冲洗难于作出统一规定,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但也可由设计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或通过相似工程类比而确定。
3.3.4 本条为新增条文。压水试验或简易压水如果需要计算全压力,就需知道地下水位,故制定了本条文。条文中水位稳定的标准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25-92)中的规定。从实用意义上讲,地下水位值对先导孔压水试验成果和其它灌浆孔简易压水成果的影响均不很大,因为它们对透水率精度的要求均不高,但对灌浆检查孔压水试验却较重要,因检查孔对透水率精度的要求较高,透水率值直接关系着灌浆质量是否合格,是否需要加孔补灌,故应引起重视。
有些工程为简便起见,假定一个地下水位高程,例如假定其与基岩面或灌浆孔口齐平,也未尝不可。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是测定,还是假定地下水位值,在进行灌浆设计时应予考虑,在灌浆施工技术要求中应予写明。 3.3.5 本条为“83灌规”第3.3.5条修改后的条文。
(1)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25-92)取得一致,压水试验成果由单位吸水量ω[单位L/(min·m·m]改为透水率q[单位Lu(吕荣)]。
(2)规定压水试验方法有单点法和五点法两种,并对先导孔使用的压水压力、每个阶段压入流量稳定的标准、以及压水验成果的计算和表示的方法均作了明确规定,写入附录 A。 条文中“按附录A执行”意即前述诸多内容均按附录A中的规定执行(以下同)。
(3)规定先导孔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试验。为与勘探时钻孔压水试验资料相一致,应使用五点法。但考虑到五点法较为复杂,且对先导孔透水率值精度要求不那么严格,故现定也可使用单点法。 由于先导孔本身也是灌浆孔,为保证灌浆质量和施工简便起见,建议先导孔的灌浆可以在每段压水试验完毕后立即进行,也就是采用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试验和灌浆的方法。
(4)明确提出“简易压水”一词并规定了其具体作法、成果计算和表示的方法。条文中明确规定各次序灌浆孔的各灌浆段在灌浆前宜进行简易压水,以取得一个粗略的透水率值,便于观察透水率值随各次序孔的灌浆而变化的情况,用以分析和了解灌浆效果与灌浆质量。
(5)欲缩短五点法压水试验时间,主要的方法是缩短每次观测的时间。附录A中规定可每3~5 min读一次,若具备条件可以每 3 min读一次,将会缩短较多的试验时间。[《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25-92)4.5.3条中规定“流量观测工作每隔1或2min进行一次。”]
3.3.6 本条为“83灌规”第3.3.3条中的部分内容,略有修改。明确规定了帷幕灌浆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先导孔和各次序灌浆孔进行钻孔冲洗、裂隙冲洗以及压水试验或简易压水的方法。另外,因为除灌浆孔底段外,其余各段在灌浆前若进行裂隙冲洗或简易压水,深恐前一段灌注的浆液尚未凝固结实,易受水流冲洗的影响,对灌浆质量不利,并且简易压水实为综合段压水,测值不准,故规定可不进行,采用第三类用词,意即也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另作规定。
3.3.7 本条与“83灌规”第3.3.4条基本相同,强调固结灌浆应重视裂隙冲洗工作。 3.3.8 本条由“83灌规”第3.3.6条和第3.3.8条合并、修改而成。 (1)规定压水试验采用单点法,按附录A执行;
(2)规定了压水试验使用的压力,见附录A中表A1;
(3)试验孔数由原条文“不少于总孔数的10%”改为“不宜少于总孔数的5%”。
条文中对哪些孔应进行压水试验未做具体规定,假如“技术要求”中没有具体规定时,可由施工单位任意选定。对其余各孔没有明确要求做或不做“简易压水”,如果设计或施工单位感到需要做时,可自行规定。
3.3.9 本条为新增条文。实践经验表明,在岩溶泥质充填物和遇水性能易恶化的岩层中,灌浆前应尽量少灌入水,否则可能会影响灌浆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一号引水隧洞岩溶地区不良地质地段围岩固结灌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水库主坝右坝肩岩体固结灌浆施工均遇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本条措施。
3.4 灌浆方法和灌浆方式
3.4.1 本条与“83灌规”第3.4.1条基本相同,唯将其最后一小段文字删除。因为近十年来,通过施工实践,孔口封闭灌浆法施工工艺业已成熟,灌浆质量也比较好,所以将其列为正式灌浆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灌浆时不再需要通过试验论证。
3.4.2 本条为新增条文。明确提出了基岩灌浆方式有循环式和纯压式两种,并说明了其适用的条件。在“83灌规”中未提纯压式。
采用循环式灌浆,射浆管必须下入到灌浆段底部,距离段底不大于50cm。这样才可促使浆液在灌浆段内始终保持着循环流动状态,不易沉淀,有利于保证灌浆质量。缺点是在长时期灌注浓浆时,射浆管在孔内易被水泥浆凝住。
采用纯压式灌浆,不需下入射浆管故不会发生射浆管在孔内被水泥浆凝住的事故。操作也比较简便。缺点是灌浆段内的浆液单纯是向岩层内压入,不能循环流动,灌注一段时间后,注入率逐渐减少,浆液易于沉淀,常会将灌浆段内裂隙口堵住,影响灌浆质量。浅孔固结灌浆可以考虑采用纯压式。 3.4.3 本条与“83灌规”第3.4.2条相同。
3.4.4 本条与“83灌规”第3.4.4条基本相同。条文中未写待凝的时间,施工单位可适当掌握。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 4. 5 本条由“83灌规”第3.4.5条和第3.4.8条合并而成。
3.4.6 本条为新增条文。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有时由于各种原因,灌浆塞在规定的位置卡不住,多次上提,甚至提到孔口方才卡紧,至使灌浆段很长,影响灌浆质量。本条文中规定,对长度超过10m的灌浆段宜采取补救措施,例如可对该部位重新钻开进行分段复灌,或将来在其旁布设检查孔,一方面检查灌浆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检查孔进行灌浆,还可起到补强的作用等。 3.4.7 本条为新增条文。作出这样规定的主要理由是:
(l)帷幕灌浆孔的每一灌浆段都需要通过在设计压力下的实际灌浆,以确保帷幕灌浆质量;
(2)灌浆前做的简易压水所用的压力小,而灌浆时所用的压力大,有时透水率 q小于 1Lu的孔段,在较大的灌浆压力下,也能灌入较多水泥; (3)透水率q 值为该段岩石透水性的平均值,有时岩石并非均质,可能仅有l~2条裂隙,这种情况下,q 值虽小,但也能灌入较多水泥。
灌浆施工实践中,经常发生一个灌浆段的透水率值虽小,但注入水泥量却较大的情况。所以既然灌浆段已钻完,且也安装好灌浆塞,做完简易压水,还是以进行灌浆为宜,既不很费事,且可避免失误,有利于保证灌浆质量。
3.4.8 本条由“83灌规”第3.4.7条后半部条文修改而成。规定仅当固结灌浆孔相互串浆时方可采用并联灌注,否则仍以单孔灌浆为妥。
3.5 灌浆压力和浆液变换
3.5.1 本条为新增条文,提出了确定灌浆压力的原则。灌浆压力是保证和控制灌浆质量,提高灌浆效益的重要因素。但如何正确地选定灌浆压力,确非易事。
灌浆压力与地质条件和工程目的密切相关,一般多是通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有时也常先采用公式计算出灌浆压力,而后通过现场灌浆试验或试验性的灌浆施工予以调整修正。 计算灌浆压力的方法和公式很多,可参见有关书籍。
3.5.2 本条为新增条文。明确规定了压力表安装的位置、记读压力的方法以及压力摆动范围的限值。 灌浆压力应记读压力表指针摆动的“中值”(平均值)还是“峰值”(最大值),长期未能统一。这对常规压力灌浆来讲,影响尚小,对高压灌浆而言,则影响较大。本条文建议在条件许可时.应以记读“中值”为好。因为相对来讲,“中值”较“峰值”更能代表对灌浆段所施加的实际压力。但因为有时由于瞬间的高压也会在基岩中引起有害的劈裂,故本条文中又规定当灌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5.5 本条由“83灌规”第3.4.12条、第3.4.13条、第3.4.14条合并、补充而成,规定了帷幕灌浆浆液变换的原则。条文第(2)项中增补了灌注时间的条件。 3.5.6 本条与“83灌规”第3.4.15条相同。
3.5.7 本条与“83灌规”第3.4.16条前半部条文相同。由于固结灌浆孔浅,固结灌浆目的和帷幕灌浆目的也不同,从施工实践看,因结灌浆浆液的比级还可减少,浆液变换标准也可简化,但灌注浆液的浓度仍应遵循由稀到浓的原则。鉴于各个工程实际情况不同,难于作出较为统一的规定,故本条文没有具体规定浆液的比级和浆液变换的标准,仅提出可参照帷幕灌浆的规定,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为设计和施工留有选择的余地。
3.5.8 本条为新增条文。根据国内一些工程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
由于细水泥颗粒细,比表面积大,活性高,浆液保水性强,为保证水泥结石有一定的强度和提高灌浆质量,应采用较小的水灰比。
2
二滩水电站基岩固结灌浆试验采用了超细水泥(比表面积8000m/g以上),灌浆采用的水灰比为1:1、O.6:1。新安江大坝二、三坝段坝基帷幕补强灌浆采用了改性水泥(干磨)和湿磨水泥两种细水泥浆液,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其水灰比为2:1、1:1、0.7:1。
3.5.9 本条为新增条文。由于稳定浆液、混合浆液、特别是膏状浆液组分复杂,浆液变换不仅要改变水与固相材料的比例(水固比),而且往往还要改变固相材料间的配比。为此,灌注这些浆液的比级和变换方法以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为好。根据国内一些工程实践经验,浆液变换的比级不宜多于三个。
3.5.10 本条为“83灌规”第3.4.17条补充后的条文,主要目的是便于加强对浆液质量的控制。如果发现有回浆变浓、温度升高和粘度显著增大的情况,应及时处理。
3.6 灌浆结束标准和封孔方法
3.6.1 本条与“83灌规”第3.4.18条前半部条文相同,又补充了“不大于1L/min,继续灌注90min灌浆可以结束”的规定,为的是不使灌浆结束阶段的时间拖延过长。 3.6.2 本条与“83灌规”第3.4.19条前半部条文相同。
3.6.3、3.6.4 此两条为新增条文。鉴于封孔工作非常重要,帷幕灌浆孔如果封堵不严,孔内有水渗漏出,会对帷幕起到冲蚀破坏作用。固结灌浆孔也应做好封孔工作。为此在条文内强调使用机械进行封孔,提出了四种封孔方法:
(1)机械压浆封孔法 全孔灌浆完毕后,将胶管(或铁管)下入到钻孔底部,用灌浆泵或砂浆泵经胶管向钻孔内泵入水灰比为0.5:1的浓浆或水泥:砂:水为1:(O.5~1):(0.75~1)的水泥砂浆。水泥浆或砂浆由孔底逐渐上升,将孔内余浆或积水顶出,直到孔口冒出浓浆或砂浆止。在泵入浆液过程中,随着水泥浆或砂浆在孔内缓缓上升,可将胶管徐徐上提,唯应注意务使胶管管口永远保持在浆面以下。
(2)压力灌浆封孔法 全孔灌浆完毕后,将灌浆塞塞在孔口,灌入水灰比为0.5:1的浓浆,灌浆压力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较深的帷幕灌浆孔一般可使用O.8~1MPa的压力,当注入率不大于1L/min,延续3Omin停止。
(3)置换和压力灌浆封孔法 系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先将孔内余浆置换成为水灰比为o.5:1的浓浆,而后再将灌浆塞塞在孔口进行压力灌浆封孔。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效地充填,有利于灌入裂隙内浆液的排水初凝,防止其被涌水顶回,流出孔外。这种技术措施称之为“屏浆”。
条文中第(6)项“闭浆”系指灌浆或“屏浆”结束后,立即关闭回浆管阀门和进浆管阀门,使灌入的浆液仍暂时处于受压状态,待孔口压力消除时结束。这种技术措施称之为“闭浆”,也是对屏浆措施的补充。
(4)由于条文中有较多措施易于将射浆管在孔内凝住,使用纯压式灌浆就不会发生这类事故,故也将其列为措施之一,以方便这些措施的实施。
(5)在各项技术措施中未提定量要求,设计和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3.8.5 本条为“83灌规”第3.5.5条修改和补充后的条文。 (1)将原条文第三项改为“灌注稳定浆液或混合浆液”,文意将更全面; (2)本条后半部为新增条文,目的是确保灌浆质量。
3.8.6 本条为“83灌规”第3.5.6条修改后的条文。当遇到回浆变浓情况时,本条文规定宜换用相同水灰比的新浆进行灌注,而不采用加水“改稀”的办法。湖北省南河胡家渡水库大坝坝基帷幕补强灌浆即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采用了换用新浆的方法,新装还可灌入,效果较好。缺点是浪费一些水泥浆,但若能取得一定效果,还是值得的。而“改稀”的办法,往往效果不好。
3. 8. 7 本条为“83灌规”第3.5.7条补充后条文,主要是根据近期国内在岩溶发育地区建成的或在建的几座高坝的坝基帷幕灌浆的施工经验,总结归纳而成。
(1)对于大空洞岩溶,可使用混凝土泵泵入高流态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小于20mm。灌注后待凝7d,然后重新扫开再灌注水泥浆。
(2)对于空洞较大的岩溶,可扩大灌浆孔孔径,往孔内投入粒径小于4Omm的干净碎石,而后灌注水泥砂浆。待凝3d后, 进行扫孔和简易压水,根据压水资料,再确定灌注水泥浆,还是灌注水泥砂浆或其它混合浆液。
(3)对于空洞较小的岩溶,可灌注水泥砂浆或其它混合浆液。待凝3d后,扫开再灌注水泥浆。 (4)对于全部充填或大部分充填的溶洞,宜采用高压进行灌浆。但若在开始灌浆不能起压或短时间内不能达到规定的压力时,应先采用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灌浆等措施,待注入率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渐升压,依照技术要求直至达到结束标准止,有时可能需要进行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灌注。
3.9 工程质量检查
3.9.1~3.9.4 此四条与“83灌规”第3.6.1条~3.6.4条基本相同。
3.9.5 本条为“83灌规”第3.6.5条的部分内容,作了较大修改。主要是对帷幕灌浆检查孔压水试验的方法和试验使用的压力作一比较明确的规定,试图统一帷幕灌浆检查孔压水试验的方法和内容。
(l)压水试验推荐使用五点法。因为压水试验成果非常重要,它关系着帷幕灌浆质量是否合格,是否还需加孔补灌。五点法求得的成果比较精确。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压水试验规程》(SL25-92)中规定的也是采用五点法。河南省故县水库大坝(坝高121m)坝基帷幕灌浆质量检查孔压水试验就是采用五点法,效果很好。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 水 工 隧 洞 灌 浆
本章在分节编排方法方面,对“83灌规”作了较大修改。“83灌规”是按照施工顺序内容分节的。为了便于阐述和应用,本次修改成按照灌浆类型分节。
4.1 一般规定
4.1.1、4.1.2 此两条是沿用了“83灌规”第4.1.1~4.l.4条中的有关规定,经综合改编而成。4.1.1条是混凝土衬砌段的灌浆,4.1.2条是钢板衬砌段的灌浆。因为采用钢板衬砌时,施工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先进行围岩固结灌浆,然后再装钢板;有的则先装钢板,然后回填混凝土,再进行围岩固结灌浆。由于作法不同,对各类灌浆施工顺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故钢板衬砌段各类灌浆的顺序应按设计规定进行。将其单列为一条,便于应用。
另外,4.1.2条中规定“钢衬接触灌浆应在衬砌混凝土浇筑结束6Od后进行”,是指由于混凝土干缩和冷缩后在钢衬和混凝土间出现的微细缝隙的灌浆。如果灌浆目的是为了回填由于施工等原因在钢衬和混凝土间形成的较大空隙时,则施工时间可不受6Od所限,一般讲待14d后即可进行。
4. 1. 3 本条为新增条文。因为水工隧洞回填灌浆、固结灌浆以及钢衬接触灌浆的灌浆孔中有倒向孔,灌浆结束后,浆液会向外流。另外,灌浆前有涌水的正向孔,灌浆结束后也可能会出现返浆。为保证灌浆质量,均应闭浆待凝。
4.1.4 本条为“83灌规”第4.1.6条修改后的条文。因为安设变形观测装置比较复杂,如果无太大必要,可以不安装或少安装。例如:当采用的灌浆压力较小,不可能引起变形;或虽可能稍许有些变形但绝不会超过设计规定值时,即可不安装。否则,就应当安装。主要应由设计考虑确定。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2 回填灌浆
4. 2. 1 本条由“83灌规”第4.2.1和第4.2.3条中的部分内容合并、修改而成,规定了回填灌浆孔钻孔的方法。
(1)新提出“在素混凝土衬砌中,宜采用直接钻设的方法。”其优点为既可省去埋管的许多麻烦,节约钢材,又能保证灌浆孔质量。使用第三类用词,意即也不排除可以采用其它方法。 (2)“在钢筋混凝士衬砌中宜采用从预埋管中钻孔的方法”,较原条文增加了“从中钻孔”几个字,意即在灌浆前应再用风钻在管内“扫孔”,而不得将预埋管原封不动地作为灌浆孔用,目的也是保证灌浆孔的质量。 (3)“孔深宜进入岩石10cm”,将“应”改为“宜”,目的仍是确保灌浆孔要穿透混凝土衬砌层。但若能确保钻孔已穿透衬砌层,不进入岩石也并非不可。
(4)只规定钻孔孔径不宜小于38mm,而未再规定预埋管内径的尺寸。
另外,还规定直测记混凝土厚度和空腔尺寸,以估算需用的浆材和判断灌浆效果。
4. 2. 2 本条为新增条文。为使混凝土衬砌层与围岩紧密结合,保证隧洞衬砌与围岩的整体性,使结构物安全稳定,必须做好这些部位的回填灌浆.故增加了此项规定。
预埋灌浆管应在现场根据具体情况和脱空范围的大小确定理管的位置和数量,最少需预埋两根,并且在空腔的最低与最高部位都应有管,以便在灌浆时有利于排气、排水。
4. 2. 3 本条为新增条文。隧洞混凝土衬砌顶部的回填灌浆,往往由于脱空较大、连通远,因此一次灌浆很难填满一个长隧洞的全部空隙,较好的办法是分区段进行。这里建议每区段长度不大于50m(即选用3个衬砌段)。为保证每区段回填灌浆质量,必须在其两端,当衬砌混凝土浇筑完后,用砂浆或混凝土认真地将端部封堵密实,以形成隔离区。
4.2.4 本条为新增条文。为防止在灌浆过程中发生不能为浓浆封堵的或采用散缝等措施也不易封堵的较大的漏浆通路,致使影响灌浆质量并浪费浆材,为此要求在灌前先作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2. 5 本条为“83灌规”第4.1.2条后半部修改后的条文。明确了后序孔应包括隧洞顶孔。由于灌入空腔内浆液的析水,空腔顶部常留有空隙,最后灌注顶孔,有利于确保全部空腔灌注密实。另外,还根据实践经验,取消了“各次序灌浆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48h”的规定,因为没有必要。
4. 2. 6 本条为“83灌规”第4.1.5条修改后的条文。这是一种被称为“推赶灌浆法”的新工艺,是近期在若干工程实行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灌浆方法,既节约时间,加快施工进度,又有利于灌浆中的排气、排水,还可增加浆液结石密度和增大浆液扩散范围。将这种施工方法写在前面,有推荐使用的含义。另外又规定“也可单孔分序钻进和灌浆”,这是过去经常采用的施工方法,仍可沿用。
4. 2. 7 本条为“83准规”第4.4.3条修改后的条文。修改的目的是希望尽量多灌注浓浆,以提高浆液的结石强度和减小于缩脱空。另外,还明确规定空隙大的部位应灌注水泥砂浆。
4.2.8 本条为新增条文。明确了确定灌浆压力的原则,其主要精神是:既要尽量提高灌浆压力,使脱空部位得到更充分的充填,但又要避免因压力过大破坏了衬砌层,使浆液过多流失。根据施工实践经验,对素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两种衬砌情况回填灌浆所用的灌浆压力作了推荐性规定,但也允许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它压力值。
4.2.9 本条与“83灌规”第4.4.12条基本相同,仅将原条文中“灌浆孔停止吸浆即可结束”,改为“延续灌注5min即可结束”。目的是保证灌浆质量。
4. 2. 10 本条与“83灌规”第4.6.1条前半部条文基本相同。但对回填灌浆检查孔的布置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用以代替原条文中“检查孔位布置由设计、施工单位商定”的词句。 4. 2. 11 本条与“83灌规”第4.6.1条后半部条文相同。
4.2.12 本条为“83灌规”第4.4.17条中部分内容,强调应重视封孔工作。
4. 3 固结灌浆
4. 3. 1 本条由“83灌规”第4.2.1条和第4.2.4条中的部分内容合并、修改而成: (1)条文中仅对终孔直径作了规定,以便施工单位可以选用风钻或合适的钻机;
(2)隧洞固结灌浆孔的孔位、孔向要求不需很严,故对孔位偏差、开孔角度误差均未作具体规定。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3.11 本条由“83灌规”第4.6.2条和4.6.3条的部分内容合并、修改而成。由于水工隧洞固结灌浆检查孔孔径小,孔向各个方向均有,也有倒孔。使用物探手段(例如测试岩体波速)检查水工隧洞固结灌浆质量较检查基岩固结灌浆质量难度大,准确性差,且对倒孔测试经验也较少。使用压水试验方法检查,技术成熟,简单易行,不受孔向影响,且有技术规范可循。故作此规定。
4.3.12 本条与“83灌规”第4.6.3条基本相同。仅将压水试验检查的时间改为在“灌浆结束3~7 d后进行”。一般讲灌浆结束7d后进行检查应更好一些。
4.3.13 本条与“83灌规”第4.6.2条后半部分条文基本相同,明确规定了灌浆结束后,进行动弹性模量测试(即岩体波速测试)和静弹性模量测试的时间。
4. 3. 14 本条与“83灌规”第4.4.17条基本相同,但强调了应采用压力灌浆法或机械压浆法进行封孔。推荐使用压力灌浆法,故将其写在前面。倒孔和有涌水的孔必须采用压力灌浆法封孔。
4.4 钢村接触灌浆
钢衬接触灌浆包括两种,一种是为填充由于混凝土干缩和冷缩形成的混凝土与钢衬间的微细缝隙而进行的灌浆(类似混凝土坝体接缝灌浆);另一种是为填充由于施工不便或失误等原因造成的较大脱空部位而进行的灌浆(类似回填灌浆)。在一个工程上进行的钢衬接触灌浆,可能仅仅是前一种,也可能是两种兼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 4. 1、4. 4. 2 此两条与“83灌规”第4.2.1条后半部条文基本相同,仅增加了在钢衬上钻孔宜采用磁座电钻和每孔宜测记钢衬与混凝土之间的间隙尺寸两项内容。 4.4.3 本条为新增条文,是另外一种构成灌浆孔的方法。
4. 4. 4 本条为新增条文。目的是使浆液在脱空范围内得以串通、流动,防止出现“封闭区”,同时也可减少钻孔数量。
4. 4. 5 本条为新增条文。在灌浆前应查明每个脱空区的范围和串通情况,清除其内部的污物和积水,以利于选择浆液稠度和灌浆压力,并可保证灌浆质量。用风检查是较好的方法,但通风压力必须小于灌浆压力,防止钢衬产生变形。
4.4.6 本条为新增条文。规定了确定灌浆压力的原则和在一般情况下灌浆压力的使用值。
4. 4. 7 本条为“83灌规”第4.4.4条修改后的条文。钢衬接触灌浆的浆液配比,由原条文规定的水灰比3:1、1:l、O.6:l三个比级改为1:1、O.8:l、O.6(或O.5):l三个比级。主要目的是希望尽量多灌注浓度较大的浆液。如果浓浆在灌注中因粘度太大灌注困难时,可在浆液中加入减水剂,提高浆液的流动性和可灌性。减水剂的种类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另外“83灌规”第4.4.4条规定“钢衬接触灌浆宜采用循环式灌浆法”,因其含意不明确,故于删除。 4.4.8 本条为新增条文,是对钢衬接触灌浆方法的补充规定。 4. 4. 9 本条与“83灌规”第4.4.13条相同。
4. 4. 10 本条为新增条文。规定了灌浆短管和钢衬间连接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封孔方法。文中有优先使用“丝扣连接”的含意。
4. 4. 11 本条与“83灌规”第4.6.4条基本相同,仅增加了对灌浆质量检查时间和方法的规定。一般讲等待14d比较好,但若时间紧急,等待7d也可。
钢衬接触灌浆质量检查的合格标准,目前尚难作出统一规定。许多工程的实践经验表明,有较多部位经过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以上灌浆后,再进行检查时,仍有脱空感觉。为此,有些工程规定:经过一次、最多两次灌浆后,如脱空面积不超过一定数值,且经判断脱空程度不很严重,即不再进行灌浆。如太平哨、
22
云峰、湖南镇等工程,规定为不大于O.5m ;石门工程,规定为不大于1m。
5 混 凝 土 坝 接 缝 灌 浆
5. 1 一般规定
5.1.1 本条为新增条文。水库蓄水后,坝体承受库水压力,缝面将会受压挤紧,影响灌浆质量,故各灌区的接缝灌浆应尽早完成。以往国内有较多的大坝在蓄水前进行工程阶段验收时,坝体接缝灌浆经常成为“卡关”项目,存在问题较多:一是进度问题,蓄水初期最低库水位以下各灌区没有全部灌完;二是质量问题,已灌完的灌区中也常有一些灌区经综合评定质量不合格。故将其单列为一条,目的是引起重视和注意。
另外,因接缝灌浆属充填性灌浆,要求缝面洁净。灌浆时缝内不应存在渗水和渗压,故灌区灌浆应在库水位低于灌区的条件下进行。
5.1.2 本条为新增条文,明确规定了坝体接缝灌浆施工顺序的原则。
对既有横缝灌浆又有纵缝灌浆的工程和处于陡坡基岩上的坝块,其施工顺序应根据坝型结构特点,由设计确定。
5.1.3 本条与“83灌规”第5.1.2条基本相同,略有修改。一是将接缝的张开度不宜小于1mm改为不
#
宜小于O.5mm。因为由施工实践和灌注理论方面看,张开度小于lmm但大于O.5mm时,采用525 水泥浆液
#
仍可灌进,而张开度小于O.5mm时,用525水泥浆液就难于灌进了。本规范将张开度小于O.5mm的缝归属为“细缝”,需要采取特殊施灌措施,见本规范5.7.5条。二是在坝块温度方面,强凋了灌区两侧坝块混凝土温度“必须”达到设计规定值,而对压重层混凝土的温度则使用了“应”达到设计规定值的第二类用词。三是参照《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 338-89)第3.4.11条有关内容,对混凝土龄期又作了补充规定。
5.1.4 本条与“83灌规”第5.1.3条基本相同,仅增加了“应根据接缝灌浆的需要”几个字。因为坝块混凝土温度和接缝张开度分别与接缝灌浆质量和应使用水泥的细度密切相关,所以在进行理设测温计和测缝计设计时应考虑接缝灌浆的需要,满足接缝灌浆施工要求。
一般情况下,埋设测温计主要用来了解坝块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和与开始灌浆前使用充水闷管测温法测定的坝块混凝土的温度值相互参考对照,防止发生较大误差。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现举几个工程实例,见表5.1.4,供参考。
5.2.3 本条为“83灌规”第5.2.3条修改后的条文。明确指出“灌浆升浆管路和出浆设施的形成应优先采用塑料拔管方式”。由国内各工程接缝灌浆实际情况看,凡是采用塑料拔管方式的,如乌江渡、湖南镇、紧水滩、东江等大坝的接缝灌浆,缝面灌浆情况和排气管出浆情况均较好,灌浆质量也好,灌区合格率高。另外还可以节约钢材,降低造价。
从理论上讲,塑料拔管方式在缝面上出浆是若干条“线”,当然要比出浆盒方式在缝面上出浆是若干个“点”的情况好,且不会发生像有的出浆盒被堵塞不能出浆的情况。 目前拔管技术和施工经验均已成熟,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
对于排气系统的形成是否也应优先采用塑料拔管方式,在条文中没有明确提出,因其施工较为复杂,并且排气系统又非常重要,是保证灌浆质量的关键,所以选用何种方式为妥,可由施工单位根据其自身施工经验和工程实际情况而定。
5.2.4 本条为新增条文。明确规定了采用塑料拔管方式时升浆管的间距和管顶的位置。升浆管管顶若距排气槽太远,易影响浆液顺利通过缝面进入排气槽内;若太近,会使浆液过快地进入排气槽,影响浆液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在缝面的扩展和充填。总结实践经验,规定其距然气槽宜为O.5~1.0m。
5.2.5 本条为“83灌规”第5.2.4条修改后条文。原条文没有指出出浆盒布置的明确位置,也没有指明是纵缝的,还是横缝的出浆盒,而是笼统写为:“应布置在键槽面易于张开的一边。”对于横缝,并不存在“易于张开的一边”,故在本条文中做了修改。另外还补充规定了“灌区顶部的一排出浆盒距排气槽直为0.5~1.0m”,理由见5.2.4条文说明。
5.3 灌浆管路和部件的加工与安装
5.3.1 本条由“83灌规”第5.3.1条和第5.3.5条合并而成。
5.3.2 本条为“83灌规”第5.3.7条中的部分内容,现将其单列为一条,目的是强调灌浆管路应尽量避免穿过接缝,否则必须采取可靠的过缝措施。工程中通常采取的过缝措施有加Ω形管或在管上包裹沥青油毡条。
5.3.3 本条为“83灌规”第5.3.2条中有关塑料拔管部分的内容,现将其综合单列为一条,便于应用。 5.3.4 本条为“83灌规”第5.3.2条中有关预埋塑料管部分的内容,现将其综合单列为一条并略有补充。一般讲,焊接法适用于厂内,使用塑料焊接器进行管间连接,由于塑料焊接器搬往现场很不方便,故在工地多采用套接法或粘接法进行管间连接。
本条补充了“外露营口段直换用铁管”的内容,因为硬塑料管仅适用理于坝体内,为了便于与灌浆管连接牢固和防止损坏,外露引出的部分换用铁管,效果会更好一些。
5.3.5 本条由“83灌规”第5.3.3条中第二、第三两项合并而成。文中特别指出弯管段应用弯管机加工或用弯管接头连接。实践经验证明,弯管段加工方法不当和工艺不严,常会造成堵塞。灌浆前为了疏通管路,被迫凿挖混凝土补埋新管或重新打孔,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造成浪费。所以弯管段的加工必须做好。另外,又规定了“进浆管与升浆管或水平支管连接应用三通,均不得焊接”的内容,也是为了保证预埋铁管的质量。
5.3.6 本条为“83灌规”第5.3.4条简化后的条文。止浆片可采用塑料板、镀锌铁板或黑铁板,无实质性区别。宽度为25~3Ocm。厚度稍有不同:塑料板厚3~5mm,镀锌铁板厚不应小于0.8mm,黑铁板厚不应小于1.0mm。金属止浆片应作防锈处理。止浆片搭接长度不得小于4cm,并应搭接牢固。由于塑料板不会锈蚀,成本较低,可节约金属材料,故近期各工程经常采用。
止浆片止浆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现场安装质量及其附近混凝土浇筑和振捣密实状况。 另外,由于各工程实际情况不同,选用的规格、尺寸也可能有异,故在条文中仅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5.3.7 本条为新增条文。
塑料软管拔出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在先浇块缝面上形成的半圆槽是否上、下保持平直和连续,以及在浇筑过程中,塑料软管能否充气饱满,顺直地稳固在半圆槽内。而后浇筑块浇完后何时将塑料软管拔出,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例如:隔河岩工程拔管时间定为浇筑混凝土后24h开始拔出;东风水电站要求后浇块混凝土浇筑一定时间后(夏季16h,春秋季大约为20h,冬季为24h)拔出;潘家口水库则定为夏季24h,冬季48~72h拔出;乌江渡、五强溪、东江定为3d后拔出。 5.3.8 本条与“83灌规”第5.3.7条基本相同。
5.3.9 本条为新增条文。灌浆管路安装完毕后应予固定,达到一般的碰撞不会损坏和错位的程度,以确保管路安装质量。
5.3.10 本条为“83灌规”第5.3.8条补充后的条文。条文中强调应特别注意基础灌区底层止浆片的理设质量。一是由于基岩灌浆施工多先于该坝段基础灌区的接缝灌浆,底层的止浆片若埋设不好,基岩灌浆的浆液会进入基础灌区的缝面内,严重影响基础灌区的灌浆质量;二是基础灌区底层止浆片比较容易锈蚀、破损。但对其它灌区来讲,止浆片埋设的质量同样重要。否则由于止浆片漏浆也会严重影响该灌区的灌浆质量,故在条文中做了补充。同时又增补了对止浆片安装和完善的规定。
5.3.11 本条为新增条文。目的是强调应清楚无误地详细记载每层管路安装的位置、尺寸及变更情况,待整个灌区形成后,绘制成准确的竣工图。防止因时过境迁和人员变动,致使对预埋管路的情况了解不清。 5.3.12 本条为“83灌规”第5.3.11条修改后的条文。从多数工程的使用情况看,区别不同类型的管路,以选择不同管径的方法效果较好。另外,管口距廊道底板的高度可根据具体部位确定,不需要规定具体尺寸。
5.4 灌浆系统的检查和维护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4.1 本条为新增条文。强调在每层混凝土浇筑前、后,都应对灌浆系统进行通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是保证接缝灌浆质量的前提。实践经验证明:凡是这道工序控制不严的,常会发生灌浆管路堵塞情况,给以后的接缝灌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灌浆质量也难于保证。为了更好地执行本条要求,条文中明确提出灌浆系统的检查应设专人负责,以引起重视。
5.4.2 本条为新增条文。采用塑料拔管方式时,通水检查的目的是保证进浆、回浆管路和所有拔管孔通畅,借此还可将管路内和拔管孔内的杂屑冲净。
5.4.3 本条为“83灌规”第5.3.9条简化后的条文。由于预埋管工作情况比较复杂,原条文中规定应经过三次通水检查:第一是预埋管路系统安装完毕,应通水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先浇块混凝土;二是先浇块混凝土浇筑完毕待拆模后应对出浆系统通水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后浇块混凝土;三是后浇块混凝土浇筑完3d后,应对该灌区预埋灌浆管路作全面通水检查。因为过去的施工实践有过深刻的教训,有的工程,管路堵塞的灌区占总灌区的3O%以上,为了处理管路堵塞事故,花了很大代价,但仍不免对灌浆质量产生影响。追究其堵塞原因,除了安装质量差外,更主要的是没有按技术要求认真做好每层灌浆管路系统的现场维护和通水检查,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而采取补救措施。故必须认真按本条规定执行,才能为保证灌浆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5.4.4 本条为新增条文。主要强调了整个灌区形成后,应对整个灌区进行通水复查,并详细记录,为开始灌浆前的通水检查提供资料。
5.4.5 本条为“83灌规”第5.3.11条中的部分内容,略有补充。原条文仅指灌浆系统最终外露管口的保护,而实际上在每层灌浆管路安装完毕后、每层混凝土浇筑后以及拔管成孔后都存在管口或孔口的保护问题。故本条指明了“任何时期灌浆系统的外露管口和拔管孔口均应堵盖严密,妥善保护。”至于如何妥善保护,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5. 4. 6 本条为“83灌规”第5.3.12条第四项补充后的条文。实践经验证明;污水流入缝内和先浇块缝面不洁净,均是造成缝面堵塞或不通畅的原因之一,故应予注意。据查,有的工程采取在后浇块收仓时将靠近接缝的混凝土浇高5~10cm的措施,使以后在清洗此块仓面时,污水不会流入接缝内而从其它部位排出,效果尚好,可供参考。
5. 4. 7 本条为“ 83灌规”第5.3.12条简化后的条文,仅保留了原条文题,意为强调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灌浆系统的检查维护工作。具体内容应视各工程具体情况而定不便在规范条文中一一规定。通常情况下,值班人员应负责下列检查维护工作:
(1)维护仓面内灌浆管路不受损坏,严禁任何人员攀爬、摇晃或改动管路,严防吊罐等重物碰撞管路;
(2)确保止浆片四周混凝土振捣密实,严防大骨料集中于止浆片附近,禁止入仓混凝土直接倒向止浆片;
(3)防止混凝土振捣时,出浆盒产生错位,或水泥砂浆流入,将出浆盒堵塞; (4)维护先浇块缝面洁净,防止浇筑过程中有污物沾污缝面。
5.5 开始灌浆前应进行的工作
5.5.1 本条为新增条文。“83灌规”中没有写明测温的方法,本条丈规定可采用充水闷管测温法。这是目前国内各工程均在使用的一种方法。使用此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人冷却水管内的水的温度不宜低于5℃。
(2)坝块中应有多少层冷却水管的闷管测温资料,应根据灌区的高度、冷却水管的埋设情况确定。通常一个灌区可选2~4层的充水闷温资料,以其平均值作为该坝决混凝土的温度。
(3)条文中未规定闷温时间,以便于各工程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因为冷却水管埋设的层距和间距不同,所以采取的闷温时间也可有异。有的工程冷却水管上、下层间距为3m,每层内冷却水管的间距也为3m时,闷温时间直为5d;有的工程冷却水管层距2m,间距2m时,闷温时间可少于5d。
(4)闷温的水在放出和测温过程中要求迅速准确,尽量减少外界气温的影响。一般应准备三个容积为10~20L。且用绝热材料制作的小水桶,待闷温的水放入桶后立即插入温度计量测,取三桶水温度的平均值作为该层冷却管的闷温资料。
条文中又规定“或采用设计规定的其它方法”。例如,若设计规定采用预埋测温计量测法,也是可以的。唯灌区内埋设测温仪器的数量、位置以及计算温度的方法均应依照设计规定进行。
5.5.2 本条与“83灌规”第5.4.1条基本相同,仅补充了可使用孔探仪或厚薄规量测灌区表层缝面张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开度的方法,并明确了灌区内部缝面张开度应使用测缝计量测。
5. 5. 3 本条由“83灌规”第5.4.2条和第5.4.3条综合改写而成。
条文中第(1)项内的“一套灌浆管路畅通”是指该灌区的进浆管和回浆管或者备用进浆管和备用回浆管两者中至少应有一套灌浆管路畅通,以保证灌浆顺利进行。
通常做法是从进浆管(或备用进浆管)进水,开启回浆管(或备用回浆管),关闭其它管口,测出回浆管(或备用回浆管)的出水流量。当此流量大于3OL/min时,认为该套灌浆管路通畅。
条文中第(2)项内的“单开通水检查”方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一是检查排气管是否出水,二是了解出水流量多少?借以反映出缝面通畅程度,也可间接反映出缝面张开度情况。 另外,“83灌规”第5.4.3条中规定单开流量应大干25L/min,经过十年的施工实践检验,各工程对此标准无大的争议,故仍沿用。但在本项中明确规定两个排气管均宜大于25L/min,是对原条文的补充,使用也了第三类“宜”的用词,表示允许稍有变动。
条文中第(3)项要求查明灌区密封情况。严格地讲, 如果各方面均是精心施工,灌区密封情况应是良好的。但从以往国内各工程接缝灌浆施工情况看,比较多的灌区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漏水情况。
缝面漏水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其它灌区相串;二是温到坝体之外。这两种情况的漏水量难于准确分开。与其它灌区相串,虽尚可采用各串区同时灌浆的方法处理,但对灌浆质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若漏向坝外,则必须进行专门堵漏处理,否则将会严重影响灌浆质量。
由于无论属于那种情况漏水,或是两种情况均有,对灌浆质量都有影啊,故在条文中除规定“发现外漏,必须处理”外,还对缝面漏水量也做了规定,此漏水量包括上述两种情况的漏水量在内。要求稍严一些,对保证灌浆质量有利,并且通过努力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5.5.4 本条与“83灌规”第5.4.12条基本相同。
5.5.5 本条与“83灌规”第5.4.11条基本相同,仅增加了“可先进行倒压水处理”的措施。 5. 5. 6 本条与“83灌规”第5.4.10条基本相同。
5.5.7 本条与“83灌规”第5.4.13条基本相同,仅将最后一句话删除。
5.5.8 本条为“83灌规”第5.4.5条修改后的条文。强调在开始灌浆前必须先进行预灌性压水全面检查,以复核灌区的管路通畅、缝面通畅以及灌区密封情况,用以确定灌区是否具备开灌条件。
本条非常重要,因为在此项通水检查中若发现仍有率、漏或管路堵塞等异常情况.尚可进行处理或研究好施灌措施后再行灌浆,防止在灌浆过程中发现,难于处理,处于被动,影响灌浆质量。 另外,根据国内各工程接缝灌浆施工情况看,签发准灌证这项措施对保证灌浆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故仍予保留。
5.5.9 本条与“83灌规”第5.4.4条前半部条文相同。规定灌浆前应对缝面充水浸泡,目的是使缝面保持湿润状态,以有利于浆液的灌入及其与缝面的结合。
5.5.10 本条为新增条文。强调如发现灌区相互串通时,应待其均具备灌浆条件后,采用同时灌浆方式以保灌浆质量。
5.5.11 本条与“83灌规”第5.4.6条相同。安设变形观测装置的目的是观测坝体位移及缝面增开度变化情况。
5.5.12 本条与“83灌规”第5.4.7条相同。未灌浆的邻缝通水平压的目的是防止该缝面被挤压、闭合或坝块产生过大位移。
5.5.13 本条与“83灌规”第5.4.8条相同。在灌浆过程中,灌浆泵与灌区间的通话和信号联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采用多区同时灌浆方式时,通话联系会更频繁。为此,应事先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以保证灌浆顺利进行。
5.6 灌浆施工
5.6.1 本条由“83灌规”第5.5.1条前半部条文演变而成。规定了在施灌过程中控制灌浆压力的准则。 5. 6. 2 本条由“83灌规”第5.5.l条后半部条文演变而成。明确规定了接缝灌浆压力的记读方法。本规范本章中所用“灌浆压力”一词,若没有另加注明时,均为此含意。 “如排气管堵塞,应以回浆管管口相应压力控制”,此处的“相应压力”不能简单地利用高差换算求得,而应考虑浆液在缝面和管路系统的压力损失,一般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并宜在灌浆技术要求中具体写明。
5.6.3 本条与“83灌规”第5.5.2条基本相同,仅文意更明确一些。进行接缝灌浆时,为消除或缩小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对邻缝灌区和坝体应力的影响,经变形观测,当坝体变形超过设计规定值时必须通水平压,平压压力由设计规定。反之,则不需通水平压。
5.6.4 本条由“83灌规”第5.5.3条和第5.5.4条合并修改而成。
接缝灌浆属充填性灌浆,为了提高缝内水泥结石强度和结石率,应以灌注较浓浆液为好,使用较浓浆液灌注还可缩短灌注时间,故在接缝灌浆使用的浆液比级方面,本条文在“83灌规”第5.5.3条的基础上,结合近期施工实践经验,改写为“3:1(或2:1)、1:1、0.6:1(或0.5:1)三级”,便于各工程根据其实际情况选用。
同时,还明确规定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开始就可灌注1:1或0.6:1浆液。
5.6.5 本条为“83灌规”第5.5.5条修改后的条文。实践经验证明,开灌时,两个排气管的阀门全部打开放浆,可使浆液很快充满缝面,加快灌注进度。当排气管排出最浓一级浆液时,再调节阀门,控制压力,直至结束。有利于提高灌浆质量。
除进浆管、排气管外,其它管路可间断地放浆,以利缝内浆液的扩散,并可保持各管路在灌浆过程中不被堵塞。管路放浆时应测量浆液密度和放浆量,以便计算缝内实际注入的水泥量。 5.6.6 本条与“83灌规”第5.5.6条相同。 通常情况下,排气管口压力达到设计规定值时,缝面增开度很小,当“出浆达到或接近最浓浆液”,“缝面注入率不大于O.4L/min时,持续20min。”灌浆即可结束。但如遇到特殊情况,即增开度已达设计规定值,而排气管口压力尚未达到设计规定值时,则应以控制增开度为准,不应再加大灌浆压力,仍按前述两条标准结束灌浆。
5.6.7 本条为“83灌规”第5.5.7条补充后的条文。增补了在缝面增开度限值内尽量提高灌浆压力,力争能够达到“顺灌”结束标准的处理措施。
5.6.8 本条为新增条文。明确规定倒灌方法和倒灌的结束标准。
5.6.9 本条与“83灌规”第5.5.8条相同,这样规定的目的是避免压力松弛、防止浆液返流和增加结石容重。
5.6.10 本条为新增条文,是根据多年来工程实践经验总结而成。适用于在同一高程的灌区由于相互串浆而进行同时灌浆的情况。
为了保证灌浆质量,在施灌中必须保持各灌区的灌浆压力基本一致,并应协调各灌区浆液的变换。但要做到这点是比较困难的。至于说如何保持压力一致,如何协调浆液变换,都无法在条文中具体写清。只可由施工人员在现场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用。
5.6.11 本条为新增条文,是根据多年来工程实践经验总结而成。适用于同一坝缝已具备灌浆条件的上、下灌区因相互串浆而进行同时灌浆的情况。应注意的是名为“同时灌浆”,但并非同时开始,详见条文所述。
灌注过程中应以控制上层灌区压力为主,下层灌浆结束时间亦应有所控制,上、下层灌区灌浆结束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lh之内为好。又因上、下灌区在同时进行灌浆时,灌注面积大,可能对未灌浆的邻缝灌区产生不利影响,故要求对未灌浆的邻缝灌区应进行通水平压。
5.6.12 本条为新增条文。当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灌区由于相互串通而需进行同时灌浆时,非常困难,故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持慎重态度,根据通水检查和预灌性压水检查掌握的详尽资料,预先拟定好切合实际的周密的施灌方案,预先估计到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确定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期一次灌浆成功。否则,不仅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而且可能造成全部串浆灌区无一合格的后果。国内有些大坝的接缝灌浆有过类似的教训。
5.7 特殊情况处理
必须提请注意的是,接缝灌浆只能进行一次有效的灌注,若失败了,再进行补救,不仅非常困难,且效果也不会理想。为此,接缝灌浆与其它类灌浆情况不同,应尽量避免在灌浆过程中发生特殊情况。基岩灌浆孔(段)在灌浆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由于处理不好,而影响灌浆质量时,可以另钻一孔进行补灌。而接缝灌浆的灌区遇到类似情况而影响灌浆质量时,难于找到有效的补救措施。
对接缝灌浆来讲,所谓特殊情况多为:漏、串、堵、中断。漏、串、堵的情况应在开始灌浆前进行预灌性压水检查中发现,并在正式灌浆前应予解决,尽量避免在灌浆过程中发生。因为一旦发生,即使是采用本书条文中所述的方法进行处理,仍难免不影响灌浆质量,常常因此被评为不合格的灌区。本规范1.0.6、5.5.3~5.5.8条即是专门为此而制定的,其中特别应强调的是5.5.8条灌浆前进行预灌性压水检查的重要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性。
由于在灌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时仍会遇到这类情况,故根据实践经验写成本节各条文。
5.7.1 本条与“83灌规”第5.5.9条基本相同。强调了发现外漏,应立即进行堵塞处理。若无效,则可采用低压、浓浆灌注。但不要采用间歇灌浆的方法,因间歇后,灌浆管路和缝面易于堵塞,很难或无法从原管路复灌,影响灌浆质量。
5.7.2 本条为“83灌规”第5.5.10条修改后的条文。灌浆过程中发现串浆,当串区具备灌浆条件时,应采用同时灌浆方式。若不具备灌浆条件,可采用本条文中所述的两种措施,但不论采用哪种措施,均对灌浆质量会有些影响。
5.7.3 本条与“83灌规”第5.5.11条基本相同,指出当进浆管路堵塞时,可采用的处理办法。“打开所有管口放浆”的作用是卸压,松动堵塞物;“提高进浆压力”的作用是冲开堵塞物,疏通管路。若能冲开进浆管,可继续灌注。若无效,再换用回浆管进行灌注。
5.7.4 本条与“83灌规”第5.5.12条基本相同,是对灌浆中断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用清水冲洗的目的是保持灌浆系统的通畅,不被水泥浆沉积堵塞,以利再灌。
恢复灌浆前做一次压水的目的是检查中断对灌浆管路、缝面通畅的影响程度。若影响很大,则应考虑采取补救措施。
5.7.5 本条为新增条文。提出了灌注细缝的四种措施。
5.8 工程质量检查
5. 8. 1 本条与“83灌规”第5.6.1条基本相同,略有修改。文中明确规定了接缝灌浆质量应以分析灌浆资料为主,结合钻孔取芯、槽检、压水等质检成果进行综合评定。灌浆资料分析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为开灌前的条件:本条文中的(l)、(2)、(6)、(7)项均属此方面;二为灌浆施工情况和成果:本条文中的(3)、(4)、(5)、(6)、(8)项均属此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是(l)、(4)两项。
第(9)项是评定灌浆质量的辅助手段,因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灌区部钻检查孔、取芯、做压水试验或进行孔内电视检查。 5.8.2 本条为新增条文。“83灌规”中没有提出灌区灌浆质量怎样才算合格的具体标准,故而各个工程在评定一个灌区的灌浆质量是否合格时,争议较多。为此,参考国内较多工程质量评定的经验,在本条文中明确规定了灌浆质量合格应达到的基本技术指标,作为试行,希望对评定工作能有所帮助。
技术指标的拟定,主要是考虑到开始灌浆前必须达到的主要条件,即坝块混凝土温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以及为保证灌浆质量在施工中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即排气管出浆的浓度和压力应达到的基本指标。此外,在其它方面也基本符合要求时,可以认为合格。国内潘家口、白山、紧水滩、龙羊峡、东江、故县等很多工程均是依照上述原则进行评定的。
5. 8. 3 本条与“83灌规”第5.6.3条基本相同,仅将其最后一句话移至本规范第5.8.4条的末尾。 灌浆结束28d后,缝内水泥结石具有一定强度,质量检查成果较接近未来的真实情况。
5.8.4 本条与“83灌规”第5.6.2条基本相同。应从评为灌浆质量好的、中等的、不合格的各类灌区中分别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灌区进行钻孔取芯、压水试验等灌浆质量检查,作为评定的辅助资料。不合格的灌区应多选一些,因为若该灌区检查结果较好,灌区质量有可能重新评为合格。白山大坝接缝灌浆就有通过钻孔取芯质检成果重新评定达到合格的情况。
对缝面钻孔取芯应使用金刚石钻头,易于获得较好的结石样品。骑缝钻孔或手工凿槽取样,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能直观缝面充填状况,许多工程仍较多采用。唯手工凿槽,劳动强度大,宜少用。对于压水试验,有的工程采用单孔压水,有的工程采用对孔压水,其主要目的均是用来检查缝面充填情况。具体的试验方法及合格标准可视工程实际情况而定。 5. 8. 5 本条与“83灌规”第5. 6. 5条基本相同。
关于坝体接缝灌浆工程合格的标准,认识根不统一。在编写“83灌规’制定该条文时,意见较多,议时较久,最后求大同、存小异而编写成文。经过近十年的工程实践,人们对此标准均较满意,执行也较顺利。所以此次修订规范,接缝灌浆工程合格标准基本仍沿用原条文。仅将“其余不足20%的灌区,其合格标准可适当放宽,……其指标值不宜超出设计标准的100%”一小段文字删掉,因为很难掌握。
曾有人建议:对处于坝体重要部位的不合格灌区,应做妥善处理。经讨论研究,认为处理工作很难,且收效不大,以不列入规范条文为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可以灵活掌握。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9 岸坡接触灌浆
本节为新增的一节。因为在“83灌规”第五章中仅第5.1.5条提到了岸坡接触灌浆,内容简单,致使目前岸坡接触灌浆施工仍无章可循,无据可依。有较多工程的岸坡接触灌浆质量方面存在问题,所以在此次修订规范时,将岸坡接触灌浆单列为一节,便于应用。
5.9.1 本条与“83灌规”第5.1.5条前半部条文基本相同。大坝岸坡接触灌浆系统设计多种多样,常用的有钻孔法和预埋管法两种。
2
(1)钻孔法。分别按混凝土分层进行钻孔和埋管。孔位布设应上、下层错开,每孔控制面积 5m 左右,孔向大致与岸坡岩石面垂直,孔深应钻穿混凝土,进入岩石O.2~O.5m,将钻孔冲洗干净后即可埋设灌浆支管。每层的灌浆支管应与灌浆进浆主管连接,进浆、回浆主管应引入廊道或坝体之外,出露的管口应加以保护。
(2)预埋管法。应在每层混凝土浇筑前,在岸坡岩石面上按梅花型布设出浆盒,每盒控制面积约为2
5m。为便于出浆盒固定,可先在盒的位置处钻一深O.2m的风钻孔,而后安装出浆盒。每层出浆盒的灌浆支管也应通过水平支管与进浆主管相连,进浆、回浆主管也应引入廊道内或坝体之外。 5.9.2 本条为新增条文。规定了进行岸坡接触灌浆设计和安装的原则。
有的工程采取预先在岩石面上按预定位置凿槽后浇筑混凝土隔墩,墩上埋设止浆片的方法形成封闭的灌区。灌区排气系统的设置也有两种做法;
(1)设置排气槽,并用排气管引至廓道或坝体外;
(2)不设排气槽,依靠最顶层的一套灌浆管路先作排气用,后做灌浆用。
5.9.3 本条为新增条文。规定了岸坡接触灌浆的开灌条件,其理由与坝体接缝灌浆相同。
5.9.4 本条为新增条文。对岸坡接触灌浆的施工技术要求和灌浆质量评定方法做了原则规定。具体细节可参照坝体接缝灌浆有关内容,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