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人教版最新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桥》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选编了中外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桥》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心灵。《在柏林》则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残酷现实。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字词识写 语言积累 教学要点 ◎会写22个字,会写29个词语。语言积累。 ◎朗读、背诵古诗《回乡偶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能紧扣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阅读理解 ◎能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能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梳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初步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小说。 ◎能自主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三部小说,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 口头表达 书面表达 ◎能根据对象,把说服别人的具体理由讲清楚。 ◎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获得对方的支持。 ◎能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桑娜沉默时的心理活动;能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能展开想象,根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创编生活故事。 ◎能把故事情节写完整,通过环境或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形象。 13 桥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播放洪水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想到了哪些与洪水有关的词语?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赏读一篇小说,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发生在洪水中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洪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为学生走进小说,感

知小说发生的特定环境,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板块二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音。 课件出示:

清瘦 沙哑地喊 冷冷地说 惊慌 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1)读第一行词语,想一想: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写什么的呢?(板书:老支书) (2)读第二行词语,想一想: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写什么的呢?(板书:村民) (3)读第三行词语,想一想: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写什么的呢?(板书:洪水) 3.指导书写带有“口”的生字。 课件出示:

咆 哮 嗓 哑 呻

(1)引导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都是口字旁,左窄右宽)要写好这类字要注意什么?

(2)指导书写:“口”在字的左边时,字形要写小,位置靠上。 (3)学生练写。 4.概括课文大意。

(1)过渡: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2)引导学生梳理小说情节。

1~6自然段 7~23自然 24~27自然段 山洪逼近 段指挥过桥 祭奠亲人 (3)根据情节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本文写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山洪暴发,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最终老支书和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设计意图】巧妙地运用词语串起整篇课文,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人物;在概括课文大意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再根据情节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为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抓手和支架。

板块三 聚焦环境,感受危急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洪水的句子,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2.学生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教师引导:有人说,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把字音读准;第二重境界就是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而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文字读成画面,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课件中的这些句子,你们先自己读一读,读出你们的最高境界。

(2)学生练读句子。

3.学生展示读,教师相机点拨。 (1)预设:感受雨之大。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①教师引导:这是一场怎样的雨,请你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②指导读好短句。

a.思考:仔细看看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b.点拨:这段话只有十四个字,却有三个句号,这样的句子叫短句。 c.引导对比:读一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你觉得哪一句写得好。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d.学生交流。

e.教师小结:语句简短,更能让我们体会到雨很大,形势很危急。 (2)预设:感受洪水的凶猛。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引导思考:这咆哮的山洪像什么?

②理解词语:文中洪水来势凶猛,不可抵挡,这就是势不可当。“当”同“挡”,抵挡的意思。

③引读句子:这洪水就像猛兽一般,来势汹汹,不可抵挡呀。请你们再读句子。 (3)预设:感受洪水的可怕。 课件出示: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①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②创设情境读句子:轻歌曼舞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洪水的舞蹈却是让人恐惧的幽灵之舞。(学生再读句子)

③引导发现: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可怕,找出文中运用了同样的手法的句子。

课件出示: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④指导朗读。抓住“狞笑”“舔”等词语展开想象,读出“洪水猛兽”的可怕。 4.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1)思考:再读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2)引导交流:情况越来越危急;气氛越来越紧张;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5.创设情境读。观看洪水的视频,配音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等方法入情入境地朗读,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学习中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短句,初步感受短句形成的急促紧张的节奏,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2.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3.初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请用关键词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预设:关注神态描写,体会老汉的沉着冷静。 课件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引导思考:洪水逼近,情况万分危急,老汉却像一座山,从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板书:沉着冷静)

②关注村民的表现。洪水来袭,村民此时的表现是怎样的?(乱哄哄) ③引导:请联系上文,找出具体描写村民“乱哄哄”的句子并读一读。 课件出示: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④引读句子:人们惊慌失措,你拥我挤,跌跌撞撞;老汉临危不乱,沉着冷静。请齐读描写老汉的句子。

(2)预设:关注语言描写,体会老汉一心为民的精神。 课件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①引导发现:这是老支书的语言描写,一起读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三个感叹号。三个短句。

②指导朗读:这里用了三个感叹号,把感叹的语气读出来。

语文要素

③体会短句的表达效果。

引导比较:看到作者写得这么简短,老师也写了一句,对比着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乡亲们,这座桥很窄,也不够牢固!大家千万不要拥挤!党员同志们,我们要发挥模范作用,统统排到后边去!”

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短句更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老汉内心焦急,必须长话短说。 ④教师引读:死亡在逼近,人们危在旦夕,此时此刻,老支书只能沙哑地喊——(男生接读老支书的语言)此时此刻,他只能果断焦急地喊——(女生接读老支书的语言)此时此刻,他只能不容商量地命令——(全班接读老支书的语言)

⑤感受形象:透过文字,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呢?(板书:一心为民) (3)预设:关注动作描写,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 课件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引导发现:如果把这看成一个特写镜头的话,你的目光会停留在老汉的哪个动作上?

②换词体会:如果把“揪”换一个字,你会想到哪些字呢?从“揪”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揪”要用很大的力,可见老汉当时的生气、愤怒。)

③点拨:这一“揪”对儿子来说意味着什么?(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 ④情境对话。

引导:“揪”的一瞬间,儿子内心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他一定有话想说,有话想问。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老支书为什么要揪出儿子呢?

⑤教师引读:世上哪有不爱儿子的父亲,可他是全村人的老支书,为了全村人的生命安全,他不得不这样做。(全班齐读句子)

⑥感受形象:透过“揪”,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板书:不徇私情) ⑦体会老汉的爱子心切。 课件出示: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爱子心切) ⑧指导朗读。

引导:老汉第一次和第二次对小伙子说话的片段中都有一个“吼”字,它们的语气一样吗?

预设:这两次“吼”有所区别。“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是责备和命令的语气,体现老汉的不徇私情;“少废话,快走。”这句则是急切和关心的语气,体现老汉的爱子心切。(指名读)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对老汉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进行揣摩,通过对比、抓关键词、想象补白等方法,再次关注短句这一表达形式,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感受老支书这一高大的人物形象,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和敬意。

板块二 升华情感,彰显精神

1.创设情境。突然,桥塌了,天地之间,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没有了窄窄的桥,没有了健壮的小伙子,也没有了如山的老支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老支书那高大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里。

课件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像一座山。 2.教师引读,体会情感。

教师引读:当死亡逼近时,面对乱哄哄的人群,我们看到的是—— 学生接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像一座山。

教师引读:当他毫不留情,从人群中揪出自己的儿子时,我们看到的是—— 学生接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像一座山。

教师引读:当有一线生机,他毅然将儿子推上木桥时,我们看到的是—— 学生接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像一座山。 3.聚焦课文题目,升华情感。

(1)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在我看来,老汉更像一座桥,他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预设: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是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维系桥。

(2)再读课文题目,升华情感。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篇课文的题目——桥;

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关头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

【设计意图】文中写老汉的语句有很多,但最能体现老汉形象的句子是“他像一座山”,本环节聚焦这一句,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将这一形象贯穿在课文三个重要的情节中,在复沓回环的诵读中将这如山的形象定格在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在最后的情感朗读中,水到渠成地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板块三 再读环境描写,体会作用 语文要素

1.思考:在危险面前,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当亲人和群众的生命摆在面前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群众。他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座永恒的生命桥。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学生交流。

3.小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里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又衬托了老汉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的英雄形象。

4.男女生对读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后,再读环境描写,由此深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既能营造出危急的形势,又能衬托出老汉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的英雄形象,在层层深入的学习中加深对环境描写的认识。

板块四 聚焦结尾,体会表达之妙

1.引导思考: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2.点拨:当读到最后,你发现小伙子竟是老支书的儿子时,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让人感到非常意外,震撼人心,更加感受到老支书的伟大。

3.引导发现:到结尾才交代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你又会觉得在“情理之中”。再次浏览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发现这在“情理之中”。

4.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引导:小伙子为什么要“瞪”?老汉为什么要“喊”?

5.小结:这就是设置悬念,既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仔细想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板书设计】

12 桥

【作业设计】

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课文中的老支书的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学生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读懂人物品质并不难,难点在于学生容易将人物平面化,可能用“舍己为人、沉着镇定”等词语直接给老支书贴上标签。教学时,教师通过对比、抓关键词、想象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老支书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理解老汉作为老支书和父亲这双重身份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心理,并与之产生共鸣,在复沓回环的诵读中将这“如山的形象”定格在学生的心中,让他们在最后的情感朗读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2.关注语言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本文的语言形式很有特点:文中的环境描写像一根线串起了整个故事,对情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人物形象也在环境变化中逐渐彰显出人性的光辉;短句多,语言简练,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情节的设计让人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语言形式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在语言情境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励志名言:

1、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高永祚 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4、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陈景润 5、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6、“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7、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培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