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挑战和机遇
一、商业银行当前的外部环境
从商业银行近几年的经济绩效来看,利润率呈下降趋势,不良贷款率一直上升,这与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长期以来靠净息差(生息资产的收益率)的收入模式难以为继。中国商业银行严重依赖利息收入,大约70%甚至75%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净息差,而国外银行比如摩根大通的利差收入小于50%。另外,中国商业银行长期依靠头部客户,忽视了长尾客户,因此我们看到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现严重挑战了商业银行的中介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出深刻的转变。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构建
我们构建了“北京大学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来刻画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涵盖228家银行,包含全部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以及头部的农商行及外资银行。样本银行的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97%以上,因此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该指数构建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数字化认知。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创新的基础,这部分通过抓取银行年报中的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大数据、智能”等进行构建;
第二部分是数字化组织,关注银行是否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数字化转型,是否具备金融与科技复合型管理人才,以及是否与金融科技企业进行合作;
最后一部分是数字化产品,包括手机APP以及微信银行等新渠道产品、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信贷以及电子商务这些线上的金融产品。
指数显示,从2010年到2018年,总指数从12.29到82.3,增长6倍以上,年平均增长率高于27%。这是非常迅猛的增长和转变,也和商业银行加深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完全相符。但增长率有高峰和低谷。比如第一个高峰来自互联网金融元年2013年,当年出现余额宝的诞生,互联网金融写入央行年报。之后增长率出现下滑,和当时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管制有关。第二个小高峰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推动金融科技应用。由此可见,该指数波动趋势和外部环境完全相符。
按照银行类型看数字化总指数,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转型中处于引领地位,近年来刚刚出现的民营银行后来居上。民营银行是国家专门成立的一批银行,采用互联网技术服务普惠金融,具有“天生数字化”的优势。城商行、农商行、外资银行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还处于赶超阶段。
三、认知、组织和产品的数字化转型
首先是认知转型。随着时间的发展,数字化认知呈现从东部向西部逐渐普及和转移的趋势。从银行关注的关键词发现,2010年-2012年最普遍采用的关键词是“电子银行”;2013年-2015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关键词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替代了“电子银行”,体现了银行业务“线上化”的特征。近几年又有新的转变,2016年-2018年,关键词变得更加多元,特别是一些新关键词和技术相关,比如“大数据、智能、普惠、云计算、区块链”等。表现出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已经从原来的“线上化”变成了“科技化”的新发展方向。
其次是组织转型。首先看数字金融相关部门的设立,早期只有20%左右的银行设立了这类部门,以国有银行为主,当时该部门的名称通常是电子银行部。但是近几年该趋势发展迅猛,从总比例来看设立数字金融相关部门的银行已经达到了75%以上。第二、复合型人才对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有相关的人才储备。还有55%的银行高管和董事会完全没有任何这类人才,因此人才转型还需加强。第三、组织转型当中,投资合作渐成趋势。银行和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利用科技公司相关的数据、客户,有助于创新。但是相关的投资合作比例还不高,只有28.5%,以国有及股份制银行为主。说明更多银行还需要考虑合作战略。
最后是产品转型,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渠道变革。线上渠道逐渐替代线下渠道,银行新设的物理网点在逐年减少,而关闭网点在逐年增加。从2018年开始,网点由净增变成净减,当年净减100家,2019年净减则达到600家,趋势不可逆。随着线下渠道的关闭,各银行都在加大移动渠道的建设。2010年有手机、微信等渠道的银行只占28%左右,但现在基本上达到了100%。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有自己的APP或微信银行,而且很多银行的手机APP也具有相当规模,比如工行、农行、建行的手机客户都超过了3亿。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微信银行的开发有增长趋势,这种开发模式比APP更轻,成为中小银行更加适合的选择。最后是线上金融产品的开发,以互联网理财产品和互联网贷款产品为例,推出这两种产品的银行比例都是30%左右。如果从类型上看,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做得比较多,城商行、农商行、外资的产品比较少,总体来看渗透率还比较低。
四、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数字化不等于渠道数字化。这意味着做银行转型不是只做一个手机APP或微信
银行就可以。APP用户黏性极低,大部分客户一个月可能只打开一次,但开发维护成本高,同质化严重,已成为鸡肋产品。获客不等于活客,虽然很多银行有大量手机APP注册用户,但他们不够活跃。能够月活过亿的银行只有两家,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而支付宝、微信的月活都能达到10亿以上。所以数字化不是渠道数字化,银行需要具备用户思维,思考如何增加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
第二,产品数字化不等于数字化产品。很多银行只是把传统的产品放到线上销售,而不是重新定义和发现价值,用大数据形成数字化的产品。数字化应该是从内到外全方位的转变,是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重塑。
第三,很多银行采取设立部门的措施,但部门的设立不等于制度、流程和文化的改变。我们的指数显示,相对于认知和产品转型,组织的转型相对滞后。这与传统商业银行论资排辈,部门各自为政,流程冗长,决策缓慢的文化相关。和科技公司普遍具备的高激励、轻组织、快速迭代等文化相比,银行业急需从组织和文化上重塑自己。但重塑往往比新建更难,因此很多银行也采取了更激进的方式,把科技部门独立成子公司,给予创新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目前有12家银行已经设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我们的指数显示,大型银行在认知转型、组织转型、产品转型指数上都全面领先。中小银行做数字金融的技术投入时,因为规模比较小,难以吸引一流人才,所以成本比较高。同时,原来最具优势的本地客户市场也被外来的互联网公司侵蚀,处境非常艰难。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在何方?我们看到有一种生态化的模式可能成为解决方案。例如平安银行壹账通,将平安银行的技术和运营能力输出,已经服务了90%以上的城商行。大银行、科技公司、中小银行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形成一种生态,实现共同繁荣。
看到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商业银行数字化存在巨大机遇。最近,国家的政策在不断强调和推动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比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今年第一次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增强科技应用能力。10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所有金融机构都要抓紧数字化转型”。11月,国务院43号文鼓励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我们的数据分析显示,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因此,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是一个必由之路,它不仅为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升级提供了一个机遇,也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