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财经媒体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思考

2020-04-21 来源:爱go旅游网
新媒体环境下财经媒体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思考

摘要:当今是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财经媒体在此背景下拥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在媒介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创造出一条属于我国财经媒体的独有的稳健发展之路是值得探索的。《第一财经日报》作为国内财经杂志的领军人物,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影响力都是名列前茅的。因此本研究将选取《第一财经日报》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杂志定位、内容编排、报道特色、发展状况等进行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总结出在新媒体环境下财经媒体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 财经媒体 《第一财经日报》 媒介融合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4.5%,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其种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31亿,占整体网民达80.9%;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7.26亿,占手机网民的81.0%。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选择发生了改变,使用新媒体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因此新媒体正深度影响着人们生活。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新闻行业紧跟时代潮流,在网络这一块蓬勃发展,新闻媒体也开始不断进行体制、形式等方面等改革,不断打造有强吸引力的内容产品来适应科技进步的新媒体环境.比如人民日报由最初一家纯粹的报社报社成为具备报纸、杂志、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手机APP客户端的全媒体新闻中心。财经媒体作为大众生活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在新媒体方向也是蓬勃发展,如《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济报》、《21世纪经济报》等也都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中,比如搭建新媒体平台,创立新闻客户端等一些列内容生产和模式创新都标志着财经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作为全国主流领先的财经媒体,在此前的纸媒时代获得巨大成功,因此《第一财经日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获得巨大关注,目前《第一财经日报》已经拥有手机APP客户端、官方微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媒体平台,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覆盖,抓住了现今用户的阅读习惯,提高了用户粘性。照此看来,其发展势头较好,因此无论其最后发展如何,都将成为财经媒体的典型案例。因此,本文以《第一财经日报》为例,进行财经媒体在新媒环境下发展创新的相关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将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媒体环境这一背景下,结合中国财经媒体发展的实践与政策规范,通过选取《第一财经日报》这一典型案例,通过个案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来对《第一财经日报》的新媒体化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其优势和不足方面),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创新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不仅是针对《第一财经日报》,也是为财经类媒体的新媒体化提供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将首先通过检索数据库,比如电子文献、网站、专著书籍等.来参

考之前有过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再收集和整理《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可以搜集到的官方材料,比如新闻报道等。

2. 内容分析法:财经新闻报道通常种类不同,内容分析法是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第一财经日报》曾报道过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从语言、词句来推断其饱含的意义。 3. 比较分析法:通过与国内的其他财经媒体从自身定位、发展阶段、内容生产等进行多种方面的对比,来对《第一财经日报》进行分析。 三、研究创新点

目前大多数关于《第一财经日报》的研究多是对其报道的内容、风格进行文本上的解读。而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结合新媒体大背景下,媒介融合这一现状,对其各方面包括电子杂志、网站、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生产实践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第二章 《第一财经日报》的报刊定位与办报理念 一、 定位分析 (一)内容定位

《第一财经日报》在内容方面不仅涵盖财经新闻,也提供专业政策等解读;在报道商业事件时,既关注过程,也会交代背景;在报道与产业相关内容时,不仅提供最新资讯,还有进行实时深度分析,并且对未来作出预测。

除此之外,该报报道领域广泛,报道专业化程度较高,主要体现在该报的视野不仅在国内,而是放眼全球,关注全球经济和金融投资状态,在世界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来为中国经济发展勾画整体图景。

总体来说,该报内容实用且丰富,报道风格虽轻松却不乏知识的专业性。因此,《第一财经日报》是一份有着“大财经”定位,内容真实、权威、公信力较高的财经类报刊媒体。 (二)受众定位

《第一财经日报》的读者定位是随着时间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在初期,该报的读者定位是中高端、专业性较强的商业人士,具体包括商界精英、管理层领袖、投资人士、经济工作者等.这类人群的主要特点有三个.“具有决策力”、“具有影响力”、“具有消费力”, 因此这部分受众也被称为三最人群”。这类受众综合素质较高,收入水平也在高端区域,他们在市场和金融活动中的判断和决策会对其他人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具有较高的市场带领能力,被选中为最初的市场受众定位人群。

随着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该报又在“三最人群”基础上对受众进行再度划分,——将其分成核心读者与辅助读者两大类。核心读者指的是之前的“三最人群”,辅助读者指的是对于金融有着浓厚兴趣的较为专业的人士、经济、金融领域的高端优秀人才(EMBA、MBA、以及相关的大学生等),这样一来,受众的范围得到拓宽,群体更加细致。从其受众范围的转变可以看出,《第一财经日报》是想面向更广的人群,降低阅读的门槛,以获得更多人的关注,成为主流财经媒体。 二、 办报理念

《第一财经日报》秉承的办报理念是——“对时代负责”,这一理念体现的是《第一财经日报》与时俱进以及对新闻真实性负责的态度。在2004年的发刊词中,《第一次财经日报》编辑就提到“要把商业看成一种责任.” 因此,该报坚持的办报理念可以从权威、专业、负责、独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权威性

《第一次财经日报》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该报坚持发布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国际媒体通常都会运用权威性的媒体指数,比如“日经225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等,都是知名的金融市场股票指数,这些指数就代表着国际知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第一财经有限公司在2005年联手全球领先指数提供商道琼斯公司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媒体指数——“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行业领先指数”。该指数追踪在中国上市的14个行业内各自最大的10—15支股票。这个指数不仅是在中国发布,还通过了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国际著名媒体让发布,因此《第一财经日报》也通过此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威性。 除此之外,该报在新闻中引用和发布的数据都是来自权威机构发布的,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该报由此获得了大众的一致认可。

(二)专业性

《第一财经日报》不是一份普通日报,而是一份财经日报,专业性相对于一般报纸更强,

因此该报的采编人员首先对新闻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和职业素养,其次在财经领域也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程度。只有这样高素质的团队,才能提高报刊的专业性,凸显出《第一财经日报》是一个以财经为中心特点的日报。 (三)责任感

新闻媒体的责任就体现在其对所报道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这是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基本责任,《第一财经日报》作为专业的财经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比普通的日报会掺杂更多的客观的数据、专业的词汇。据了解,该报采编人员在编辑新闻报道内容时都会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取证,这是作为一个专业财经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社会舆论的领导者和新闻信息的传播者,理应承担起对于社会和大众的责任,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大众权益。

(四)独立性

财经报刊的独立性就是要求报刊有自己对于真相的判断和决策,不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媒体作为舆论的引导和信息的传播者,不能因为自身利益成为任何商业公司或者机构的宣传和发声工具。《第一财经日报》在创刊至今,作为一个财经媒体,在内容更为特殊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客观谨慎的自觉性,没有受到其他外界有企图的商业利益的诱惑,不惧压制,坚持自身原则,坚守大众的利益,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当公众的传声筒。 第三章 《第一财经日报》的版面编排和栏目设置

报刊的版面编排一般来说体现的就是其编辑理念和方针,也体现了媒介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因此报刊会在自己的内容策划、标题撰写、版面编排、栏目设置等方面有一系列的规划,来突出自身所据有的与众不同的特性。接下来笔者将从《第一财经日报》的版面编排和栏目设置两部分来分析其特点。

一、《第一财经日报》的版面编排

《第一财经日报》的版面编排是经历过改版的,前期的创刊之初与现在的版面编排有所不同,笔者将对两次版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前期版面编排

《第一财经日报》在2004年创办初期,包括四个主要核心板块和其他板块,主要板块包括:综合新闻、财经新闻、产业新闻以及环球经济评论。其他板块还包括《产业周刊》、《房地产周刊》、《管理周刊》、《风尚周刊》、《财商周刊》。

由表可见,《第一财经日报》在创办初期设立的板块众多,涉及领域广泛,由此可见该报在创建初期就有着丰富报道内容的广度、提高内容深度的觉悟。 (二)现今版面编排

在创刊十一年之后,《第一财经日报》在2015和2016年进行了主要对两次改版。 2015年主要对内容部分进行整改,只留下每周一到周五的16版面,板块包括:综合新闻、互动新闻、中国新闻、金融新闻,还有公司与行业板块、财富&财商周刊、环球经济评论。其中前四个板块是每日版面。其余都在周一或周二。

改版后主要变动有:第一,增加了互动新闻版,这提高了报刊与大众的互动性,更加亲民,有利于倾听大众的声音,也给了大众更多的反馈渠道。第二,从综合新闻版中独立出中国新闻版,这样专注于国内新闻,有利于提高报道的深度。第三,更换板块名称为“公司与行业”板块,着重于龙头和大型公司,针对性更强。第四,增加“创新日报”,着重创新,为创新性的新公司提供报道。

由此可见,《第一财经日报》在2015年改版之后大大删减了原来的内容,并添增来新板块

取代旧版块,使得版面设置更为精炼,意在通过精简的版面设置传递更为准确又丰富的内容。 2016年,《第一财经日报》进行全面改版,比如在定位方面更加纯粹,在产品方面大力依靠全媒体的优势,发展“第一财经APP”、“一财网”等等。在总体的板块设置方面的内容进一步

减少,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简洁。主要是减少了周一到周四的内容,但增加了周五的内容。

由上图可见,除了周一至周四的硬新闻,周五还增添了软新闻,2016年的改版相较于2015年来说更加精简,但是在内容涉及方面却更加广泛, 二、《第一财经日报》的栏目设置

每个优秀的财经媒体需要有好的栏目经营意识。放眼国内外,一份好的国际财经日报都有着极具身的栏目设置特色,比如国外《华尔街日报》的“非常之道”,国内《中国经营报》的“案例点评”,而《第一财经日报》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它专栏组合的设置。举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其在A03中国版和A04的国际版的专栏组合,2015年《第一财经日报》在中国版中对于APP(中国)生活用纸的公益活动做了三篇报道,在同年12月在国际版关于巴黎气候大会的内容报道了三篇,该报将这两个同类主题的内容集中编排到了一起,成为专栏。《第一财经日报》这种针对选题来集中编排新闻报道内容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新闻的关注度和传播率。 栏目是版面的灵魂,每个报刊都有自身独有的特色品牌栏目,《第一财经日报》较为有名的就是其头版的“第六栏”。据笔者观察发现,“第六栏”所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在表达方式和内容选择相较于其他栏目来说比较独特,比如其文章标题,2015年11月10日《首次放行中国新药FDA凭什么》、10月27日《月入过万的网购族 500元以内买肉包不眨眼?》。

由上表可见,“第六栏”的标题独具特色,其使用问句的表达方式也比较直接简单易懂,却一语中的,让读者一眼明了。这样的标题,很容易引起读者等关注,激发阅读兴趣。 第四章 《第一财经日报》的选题策划和报道特色 一、《第一财经日报》的选题策划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少不了前期充足的策划和准备,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策划要符合报纸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报纸本身的特色和风格;第二,新闻报道策划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工作,它是将许多零碎的事件变成一篇有序完整的内容。

关于《第一财经日报》的选题方面,有学者抽取了2015年10—12月《第一财经日报》的334篇报道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出《第一财经日报》在选题方面投融资、国内政策、房地产相关报道的所占比例较大。由此可见在选题策划方面秉持着其“对时代负责”,为大众提供“大财经”新闻的理念,因此其选题不仅包括综合类新闻,还涉及金融、资本市场的走势和动态,以及热门产业的最新资讯,并且为新闻提供专业性政策解读,为读者拨开迷雾。同时图文并茂的深度分析也是其一大特色。

二、《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特色

2009年《21世纪经济报》曾经在报刊宣传广告中说过:“他们喜欢快和多,我们研究逻辑和趋势。”这“快和多”指的就是《第一财经日报》的典型特色。关于《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道及时,反应迅速

新闻本身的定义就是“新近发声的事实报道”,这一定义就明显体现了新闻报道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快、及时、迅速。这一特点就对新闻媒介提出了报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第一时间传播的机会,占领第一新闻市场。

从总体来看,在国内财经报刊大部分是以周报的形式出现,比如《21世纪经济报》《经济观察报》等,一周仅出版一次,多者也仅有两次。但这从现实条件来看其实是有悖于新闻时效性这一特点的,周刊新闻的时效性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因此是不能满足受众的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新闻这一需求的,然而《第一财经周刊》首创财经日报,打破了财经周刊的局面,

解决了问题,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至今延续。

从具体报道内容来看也是非常迅速的,以2009年2月9日的央视大楼起火事件为例,当年事件一出,《第一财经日报》在第一时间转发了新华社的通稿《央视新大楼配楼元宵夜大火》(由于事件的敏感度和特殊性不便独立撰稿),2月10日便发出,对比《21世纪经济报》在当日同时段并没有任何该方面的消息,由此可见《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的及时性。 (二)领域广泛,内容充足

《第一财经日报》的第二特点是“多”,这主要体现在其报道领域和内容信息量方面。冗长新闻报道的阅读耗时耗神,并不是读者的最佳首选,该报很好的抓住了读者的内心,侧重短小精辟的报道内容,这样也使得在有限的版面中刊登更多的信息,大大增加了内容量。笔者统计了2020年1月12—15日,《21世纪经济报》和《第一财经日报》两者五天的信息量,对比得出:在版面近乎相同的情况下,周一到周五,前者的信息量分别为99篇、75篇、70篇、62篇、63篇,后者的信息量为118篇、130篇、127篇、133篇、168篇。由此可见对比《21世纪经济报》的对长篇报道制作的斟酌,《第一财经日报》更侧重于内容信息量。 该报报道领域的广泛是众所周知的,除了一般财经报纸会涉及到的“政经新闻”“产经新闻”“深度评论”“商业人物”等以外,该报还拥有独有点特色板块: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环球经济评论”;分析投资理财的“理财?生活”;聚焦真实生活和潮流时尚的“生活周刊”;还有关注环境保护的“商业报告”等。这一系列的广泛领域聚焦财经,又不局限于财经,都是《第一财经日报》独特的风景。

(三)角度新颖,报道独家?

《第一财经日报》对独家报道十分重视,从创办初期以来一直保持着独家新闻占总发稿量的40%左右,之所以能够拥有独家报道,是因为该报的见解、思维方式独特,因此写作角度新颖独特。以2020年6月18日最新的独家报道《字节跳动“电商”组织架构大调整,抖音带货要常态化?》为例,近些年来电商直播带货异常火爆,在刚刚过去的618购物狂欢节,当众多财经媒体都在报道今年各大平台的销售额,金融市场走向,以及感慨消费者的购买力时,该报将目光锁定在目前最火的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的热门短视频平台“抖音”,深度挖掘其内部的电商组织架构调整。也许大部分人只知道各大平台的直播,而并不知这些直播平台的内部构成到底是如何,因此《第一次财经日报》进入抖音内部,对其主要的负责人进行专访,深入了解直播电商背后的秘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章的深度报道,这样的报道不仅富有创新性同时也体现了该报的专业性。 (四)立足国内,放眼世界

《第一财经日报》不仅会从国内出发,也会站在一个世界的高度来观察和分析新闻。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美元大幅度贬值,直接导致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中国也难逃一劫。那么到底受到的冲击有多大,该报便邀请了三位权威的专业经济学者来进行分析和评论,重点在于这三位嘉宾并非国内人士,而是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三位专家,这样一来,让国外学者来分析中国的经济,也就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上针对中国的现状提出世界性的看法,这样一个“站在世界看中国”的报道非常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五)富含人文关怀

《第一财经日报》一直履行着自己的办报责任。在2006年,华为员工胡新宇事件当中,该报当即刊登了《以为失去的华为青年:天堂里不再有加班》一文,引起共鸣。随后有连续刊登了一系列关注劳动人民权益的报道内容,呼吁社会关心劳动人民,尊重其权益。由此可见,该报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财经日报”,而是一份为公众发声,维护公众权利,充分体现社会关怀的报刊。

(六)重视文化副刊

当人们一提到“财经报刊”,首先想到的通常是专业经济金融术语和大量客观数字,但是这样往往晦涩难懂,内容无趣,降低了可读性,不是大部分读者都能接受的。《第一财经日报》就注意到了这一方面,因此非常注重其文化副刊。在《第一次财经日报》版面中,一周四天,每一期的版面会有一个固定的“封底生活”,用来报道文化生活。该报的文化副刊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从政治到旅行,从体育赛事到潮流时装,无一不在其涉及范围内。比如2009年的时尚板块就写了当年Armani的最新设计时装,Chanel的配饰等等,同时搭配上图片,巧妙的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这就是《第一财经日报》在将财经新闻做到专业的同时,又不忘增添报纸的文化娱乐性,这样的报纸既有专业性,又有可读性,两全其美。

第五章 新媒体背景下《第一财经日报》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路径

现如今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第一财经日报》作为全国领先的传统财经媒体,应当积极融合新媒体来不断发展自身。目前,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第一财经日报》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一、《第一财经日报》新媒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报网互动”未发展成全面的“报网融合”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没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第一,“网络编辑语言”使用较少。报纸和网络最大的差别在于其传播方式,一个是平面传播,一个是网络传播,因此在网络传播的时候就不应该遵循原有的“平面思维”,而是要采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字化视觉效果,比如图片和视频。但《第一财经日报》但网络内容中图片和视频并不多,这样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的差别不够大,没有网络阅读的体验感,造成阅读乏味。第二,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在报纸方面从互动宣传一般是开设专栏进行报道,而该报在网络的宣传力度并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快速性。在网络上进行活动宣传时应当更加迅速,提供更为详细和全面的信息,比如开通直播,实时滚动更新新闻内容等。第三,与受众互动不够。在《第一财经日报》的官网平台上可以看出,网络新闻的评论数量极少,有些甚至为零,这样就可以看出网站与受众的互动性是非常低的,读者参与度远远不够,此时可以考虑编辑在评论区发起话题讨论来推动互动,或者发起投票等,总之要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才能进行有效互动。

(二)数字化空间利用不够导致成本增加

《第一财经日报》开通了数字化报纸的收费模式,这一点举措其实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数字化是需要成本的,付费的内容会相对丰富,图文并茂、视频较多等。但该报虽然开通了收费,却没有好好利用电子版的空间,加上宣传宣传力度也不够,做了电子版但付费人数又较少,导致出现一定的数字电子版亏损现象。该报可以利用电子版进行一定的广告投放来获得一定的利益。

(三)官方平台宣传效果较弱

目前最热门的官方宣传平台非微博莫属,微博中的内容更新迅速,在微博中所有人都是参与者。然而《第一财经日报》的官方微博面临着一些列问题:比如粉丝数量较低、财经微博大V较少等,如何利用好微博进行宣传,在一系列财经媒体中脱颖而出也是该报需要重视等问题。

(四)新媒体移动客户端内容不足

目前,《第一财经日报》的新媒体移动客户端的内容就是对报纸内容进行简单的修饰转移,这样明显缺乏移动客户端的特殊性和创新性,而且《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在移动端的应用只有中文版,国外的部分受众无法关注,这使得受众范围大大缩小,局限性较大。 二、《第一财经日报》的新媒体化发展对策 (一)立足于自身发展 1.内容为王的主流发展模式

无论什么时代,“内容为王”都是媒体发展的主流模式。现如今传播形式和渠道多样,但优质的内容才是王道。比如世界著名的《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都是靠着自身优质的内容质量在世界闻名的,而国内的大部分财经报纸在内容方面就稍微欠缺。这需要《第一财经日报》加大对新闻内容的重视性,加大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在内容方面可以加大打磨力度,包括锤炼头条内容垂直细分领域,形成“爆款”;积极创作原创内容形成财经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付费内容广告投放,打造刚需付费产品;丰富视频内容,冲击视觉效果等等。这样高质量、高深度的内容才是报纸受到受众喜爱的本质存在。 2. 树立权威性

新媒体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播快、信息量大,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的明显的不足,消息的真实性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网络新闻没有“把关人”这一角色,因此新媒体传播很容易成为虚假新闻的发源地,所以《第一财经日报》应该注重每一条新闻报道的品质,通过优质报道、权威报道来树立自身的形象,取得读者的信赖。 (二) 技术平台层面 1. 报网融合

财经媒体不应该仅仅只是单一的信息披露,因为并非所有的新闻受众都是专业的财经人

士,因此在众多的财经数据中提炼精简有价值的内容是报网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报纸的版面有限,因此在网站的新闻内容方面应弥补纸质版的容量问题,比如关于一些深度报道重点报道放在醒目的位置,加大直播等视频窗口的开放,这样符合用户线上看新闻的特点;样式方面一改报纸的单调性,比如将数据变为图片等,这样数据可视化可以增添可读性;在与用户的互动面可以开辟单独的活动区域以供用户进行信息的讨论和互动等。 2. 移动平台建设

移动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微博、微信、手机APP移动客户端,简称“两微一端”,这是现如今移动平台最热门的三个方面。

微博是现在流量转化的重要窗口,收到广大人民的热捧,无论任何文字、视频、图片等一旦登上而搜都能迅速登上移动流量的主要位置。微博热搜也是全民关注的焦点,其流量之庞大让许多媒体和个人惊叹。《第一财经日报》的微博应当坚持更新微博内容发布,也可以设立《第一财经日报》旗下相关微博账号,以及对相关专业人士的微博进行宣传,吸引广大群众关注;微信主要则是加大公众号平台的建设,定期发推送,坚持公众号文章的原创性和趣味性,在文章中加入音乐,图片等,这样可以加大朋友圈的转发力度;对于公众号后台可以增添其他的相关栏目的链接,比如直播链接、重播链接等;手机APP的建设方面则要注重内容的分布方式,视频、图片的展现形式,要将各类新闻有效的方式整合起来,增强APP用户的体验感。

3. 融媒体新兴平台建设

移动端APP的数量如今呈现暴涨的趋势,同业出现了一大批高流量移动媒体端,比如“抖音”、“快手”等。以“抖音”为例,其趣味性和娱乐性收到大众的追捧,《第一财经日报》可以利用在其平台的热度来上发布财经新闻增加曝光。据了解《第一财经新闻》在“抖音”是拥有官方账号的,因此可以将其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在账号中将财经新闻发布成短视频的模式,不断加大作品的创新,通过这样的新渠道进行分享传播,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吸收更多的粉丝,达到更好的品牌传播效果。 (三)大力营销,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获得忠实观众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第一财经日报》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宣传和营销,在报纸、官网、微博、微信、APP等各个方面,凡可以用到的平台进行多方面的交叉同步宣传,比如在报纸中打上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中插入微博官方首页的链接等,多方面大力度的营销。另一方面精准营销还需要关注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找到与大众的“共同话题”,也就意味这要多报道民众最为关心的信息,这样才能提升读者对于《第一财经日报》的认同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引起共鸣,才能在读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四)资金投入充足

报纸的新媒体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并且在这个战略中耗时耗力的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少不了外界的支持,因此《第一财经日报》在未来实现新媒体化的道路上会需要强大的广告商的支持,因此要吸引广告商的加入,以创新的形式在新媒体上投放广告是该报未来新媒体化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第六章 总 结

《第一财经日报》作为全国极具影响力和口碑的财经专业报刊,无论是办报的定位和理念、版面编排和栏目设置、内容选题和报道特色各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可圈可点的。但现在其身处于媒介技术更新的浪潮之中,如何在媒介融合中找准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路径,是该报时期现阶段需要加倍重视的方面。《第一财经日报》需要将自身传统媒体的思维加快更新,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后续的办报,不断进行媒介融合、形式创新,内容强化,方可成为财经媒体领域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 刘婉婷.《第一财经日报》的版面编辑与选题策划分析 [D] 华南理工大学.2016.06 [2] 宋岩. 解读《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特色[D]. 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P7 [3] 郑兴东 陈仁凤 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P301-303 [4] 黄小雄.《第一财经日报》新媒体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D]. 复旦大学.2013.04

[5] 程昌发. 媒介融合下《第一财经日报》的创新发展探析 [D].江西财经大学.2019.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