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滁州职业技术学
2022-03-20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4年1 1月 教育教学论坛 Nov.2Ol 4 第45期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NO.45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汪蓓蓓,周玲玲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出现教育与企业生产需求脱节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在高职院校建设中通过工学 交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职院校应该更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交替体制的创新, 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局面。 关键词:工学交替;高职院校;实训;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47—03 一、工学交替的界定 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制度。 “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 论知识与校外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从 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 广义上来说,“工学交替”是指无论学生的工作和学习 划,更是将工学交替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的长短,只要工作和学习是交替进行的,就视为 改革的重要切人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 工学交替。狭义上来讲,“工学交替”是指学校存在全 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优势 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在学校和企业二者 (一)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天然要求 之间轮流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模式。 职业教育是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随着工业大生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目的性,决定了高职教 产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发展逐步壮大,适应企业的要求 育需要紧紧地同行业和企业相结合,“工学交替,校企 是职业教育出现的原因也是天然要求,职业教育必然 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实践证明,高职教 要依托于企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从名称来说就是要偏 育只有时刻注意企业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 重于专项教育,偏向于实践教育。从这一方面来说,职 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模 业院校的学生有着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 式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自有设备, 而这些实践的经验正是要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平 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只有摒弃原有闭门造车 台,学生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 的教学方法,开展和企业的大合作,才能在职业教育 了需求,必然要有供应才能满足需求,所以借助企业 大浪潮中获胜。 力量这是必然的选择。 1991年l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 (二)学生从工学交替中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 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说法, 的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 高职的学生同普通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接受职 定》发表,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 业化培训,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顶岗实习等活动,使 学本科教育、改善司法考试制度,是法律人的共同目 报,2013,(4). 标。笔者赞同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司法考试应当只 【4】张利民.评司法考试导向性法学教育——对中国法学教育 准许正规高等法学院本科以上毕业生参加,使法学教 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 育真正实现培育一个具有共同法律信仰、职业伦理、 [5】柯卫,周超.论统一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刀.社会科 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功能。 学家,2009,(4). 参考文献: 【1】孙笑侠.法学教育的制度困境与突破——关于法学教育与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等教育本科 司法考试等法律职业制度相衔接的研究报告U].法学,2012,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9). 改革与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2】郑成良,李学尧.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衔接——法律 作者简介:刘灵芝(1963一),女,河北阜城人,现为 职业准入控制的一种视角Ⅱ1.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1).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主要 【3】熊小松.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对接Ⅱ】.哈尔滨学院学 研究方向:法理学、法社会学。 . 一147— 2014 4-1 1月 教育教学论坛 EDUCAT1ON TE'ACHING FORUM Nov.2014 NO.45 第45期 他们从在校期间开始就能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有了 切身的体会,也强化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增长了经验, 使得“职业化”这一相比于普通教育的优点更优,对毕 业之后的就业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很快地将 课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在同一线师傅的交流 中也能得到更多的经验,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企 业的联系也更密切,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更 多理解。 (一)高职院校要广泛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 工学交替现在主要的场所是在企业内进行,争取 到企业的支持是成功推行工学交替的关键。学生进行 顶岗实习,需要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这必将 对企业的正常生产产生一定影响,且学生实习期间的 产品合格率可能会有所下降,所以争取企业的支持最 为重要。离开了企业的配合,工学交替就成了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学生就没有真正的实际岗位工作经验。 (三)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指明 了方向 为了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学校应该坚持诚信办学,发 高职学校以培养职业化人才为己任,以满足企业 的要求为目的,在同企业的合作中学校对自身教育模 式有了更精确的定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更明晰。另 方面,校企合作也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 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互利双赢。 一动师生同企业联系展示诚信,寻找相关的合作企业。 (--)学校要做好相应实习前培训 企业担忧的主要是会对自己的生产效率产生影 响,这样学校就应该尽量做好相关工作以消除企业的 后顾之忧。学校在岗前培训时应该向学生说明利害关 系,设身处地为企业考虑,鼓励学生多为企业做出贡 献。在理论知识方面要加强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尽量提高学生的技能熟练度。学校也要加强关于职业 (四)工学交替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工学交替增强了学校同企业的联系,将学校同企 业的资源有机结合,有利于开展就职后教育,可以拓 宽职教市场,也可以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 (五)工学交替对企业也有一定便利 企业同学校签订了相关协议,学生由于是顶岗实 习性质,会为企业节省一定的生产成本。且企业可以 在顶岗实习中考察学生的相关能力,同学校签订培养 订单优先得到杰出人才。这对企业的人才储备是非常 有好处的,尤其有很多企业往往会面临人才断层、年 龄结构断层,这些都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充足的力 量加入,企业将面临难以发展壮大的囵境,所以正是 工学交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工学交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道德的培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其严格遵守劳 动纪律,具有组织观念,将自己踏实地投入到顶岗实 习中去。学生要尽快地做到从学生到实习职工的角色 转变,这样才能更多地从校企合作中收益,也能给校 企关系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只有学生收益,企业获 利,校企合作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 (三)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校也要做好各方面 的工作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工学交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企业培养适 用的人才,满足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学校要 真正将企业作为客户,满足企业各方面的要求。很多 (一)工学交替仍需制度保障 目前由于制度所限,虽然教育部和国家大力提倡 和鼓励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但企业方面仍缺乏必要的 激励,有些地方仍旧把工学交替只放在口头上,导致 工学交替的实际操作受到阻碍。 (二)认识仍然有待提高 相关企业为学生安排的岗位含有大量的重复性 劳动,学生认为投入和付出不成比例对此有些怨言。 “学而优则仕”观点根深蒂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 制约。 (三)法律保障不够完善 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以保障校企 高职院校和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 和“后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了解企业作 风和企业精神,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课程更新为 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这也是工学交替需要做到的。 在工学交替的实施上,学校是主动方,要主动要求同 企业合作,这样就需要更详细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文 化理念以及精神,使培养的学生融入企业,为企业做 出贡献。 (四)大力推行课程改革,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学院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及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 在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和岗位的 需要,大力推行相关课程改革,切实做到以服务为宗 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不断调整和改善相 合作,但是法律保障仍然还有所差距,经费保障和劳 动准入难以到位。 四、创造条件。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方向。学校坚信,只有高质量的 人才才是做好工学交替的根本依仗,切实做企业需要 的人才,教育出令市场满意的人才。 推进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必须条件 也是有效途径。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同高职院校共同培 养人才的积极性是重中之重,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要将工学交替落实到实处,高职院校要做好准备工 (五)建优化校企合作的平台 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同本地的几家声 誉好、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的企业签订校企 合作合同,由学校出面同企业签订合约,明确双方在 作,为实行工学交替创造好条件。 一工学交替期间的权利和义务。 148— 2014年1 1月 第45期 教育教学论坛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Nov.201 4 NO.45 (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据课程安排学生到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训。 随着工学交替的推进,必然要求有一支了解企业 生产实际,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任务的师资队 伍,学校对专职教师做了相关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 目前,高分子专业签订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多个, 包括当地多家知名高分子生产企业,按照“订单式培 养”方式,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才形式和规格来指定人 备三个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卓越 的教学水平,二是必须具备高级技工以上的专业技能 和实践经验,三是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此外学校也 才培养方案,采用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方式培养人才。 我院的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人 才培养方式改革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目前人才培 要求一线教师每年必须参与一定时长和相当质量的 养中的诸多问题还有待于逐步地发展和完善。 企业调研,将对教师的实践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五、工学交替仍需社会给予 定配合 【1]聂伟,杜侦.“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U].职业技术教育,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 2009,(10):1 0. 式,现在还很不完善,希望社会可以从以下方面给予 [21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必由之路在第一次全国 帮助。 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R]. (一)社会对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激励 [3】骆丁菱,王柳萍.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模式初 仍有所欠缺 探卟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 实践中企业出于对自身生产效率和利益的考虑 [4】倪妮.德国双元制模式在改善我国高职教育工学交替模式 中的借鉴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对于工学交替仍有疑虑,企业的参与还需要各方面的 【5】赖华清,刘进球,宋志国,吴振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办 激励,l:L ̄n可以对积极参与同高校合作的企业进行相 学模式初探——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人才培 应减税等措施,更多地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这将 养为例Ⅱ】.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对社会的整体福利有所帮助。 [6】袁勇,林涛,毛朝庆,王君,陈宗梅,吴娟.基于职业成长的 (二)工学交替的法律保障需要完善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Ⅱ1.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 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保障各方面的利益,也有助 报,2009,(05). 于激励校企各方面的参与。目前经费保障和劳动准入 [7】张利英,郑光洪,周宇,杨骏.产学研结合中的工学交替人 等问题仍然有待法律的保障。 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U].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三)目前工学交替的制度方面仍然有待改进 2009,(03). 需要建立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考核 [8】沈剑光,严新乔.健全校企合作法律保障促进职业教育 制度,让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考核,真 健康发展——《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浅析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实反映学生的工作状况。 课题项目:安徽省2013年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六、目前我院高分子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 (1498) 践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学制是三年共计6学 作者简介:汪蓓蓓(1983一),女,安徽宿州人,安徽 期,现在在校学习5学期,最后1学期实行企业的顶岗 省滁州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助讲,在读硕士研究生, 实习,在校期间定期安排赴企业的实习实践,另外根 研究方向:高分子专业教育教学研究。 (上接156页) 初探Ⅱ]_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1):61-62. 【12】姜德友,鲁关君.案例式教学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Ⅱ]. [6】倪红梅.启发式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上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582-1583. 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4):11—13. [13降芳健,王家骥,王心旺,许伟红,黄登笑,杨彦诏.中医教 【7】王婷,于淼,刘琳琳,等.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 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U】.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讨卟中国高等教育,2007,(12):1-3. 2006,(03). 【8】马淑然,郭霞珍,刘燕池.合作性学习方法在中医基础教学 f14]冯志成,范英丽,高凌,尹德辉,彭丹凤.《中医基础理论》多 中的应用ⅡJ.中医教育,2005,1(1):55—58. 媒体软件制作与应用体会Ⅱ】.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1). [91R4晓燕,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传统板书与多媒 [15]马佐英.非医学类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及 体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U1.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 其对策U].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02). (5):253—254.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1O]Paul Shanley.抛开设计拙劣的PBL方法,探索临床前医学 (XJYIO020);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化学说与藏象理论研 教育中案例学习的新模式卟汪青,编译.复旦教育论坛, 究创新团队(522/0100603001) 2008,6(1):87-91. [11】崔晓阳,李益,廖虎.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 作者简介:许筱颖(1974一),女,医学博士,副教 用及存在问题Ⅱ】_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 承人,研究方向:中医教学法研究。 一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