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称古体诗),在形式上是比较自由的。在平仄换韵、字数多少、句式长短等方面,都没有固定的限制。初唐以后,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格律尽管对人的思想有较大的束缚,但因其句式的整齐和音律的和谐已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而为历代诗人所乐意遵守。 近体诗和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下面就分这四方面来一一讲解。
一、句数
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而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或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 句数的固定并不是近体诗最本质的特征,因为古体诗中也有不少与近体诗句数相同的,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如果不讲究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四句或八句,也不能叫律绝或律诗,而仍然是古体诗。
二、押韵
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外,双句一定要押韵,其对押韵还形成两条规定:(1)一般只押平声韵(2)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中的字,即不能“出韵”,不能换韵。
相比较而言,古体诗的押韵是比较自由的,它的一般规律是:(1)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2)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随意转为其它韵(中途换韵)(3)可以隔句押韵也可每句押韵(4)韵脚可以重复(5)邻韵可以通押 近体诗用韵,用的是今天写旧诗的人还在遵循的“平水韵”。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它反映了唐朝人做诗用韵的部类。唐以后直到近代,尽管实际语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做近体诗时,还都依照“平水韵”。每一首诗的韵脚都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否则就叫“出韵”。“出韵”的诗,就不能算标准的近体诗。所以说,近体诗的用韵是很严格的。
近体诗的第一句押韵时,可以不受不得出韵的限制,但它的与邻韵通押,必须以主要元音相近即和谐为原则,如以下一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一东),桃花带露浓(二冬)。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二冬)。 野竹分青靄,飞泉挂碧峰(二冬)。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二冬)。
古体诗就不然,它用韵较宽,可以用邻韵的字。例如杜甫《北征》的第一段,韵脚“吉、室、日、华、出、失、毕”是质韵,“勿”是物韵,“切”是屑韵,“惚”是月韵。古体诗还可以换韵。例如白居易《琵琶行》的前面十几句,基本上是平仄相间:“客、瑟”是陌、质合韵(仄),“船、弦”是先韵(平),“别、月、发”是屑、月合韵(仄),“谁、迟”是支韵(平),而“见、宴、面”是霰韵(仄)。若押仄声韵,上声去声通押也是允许的。
三、平仄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最主要的特点。所谓“平”,是指平声,“仄”,即不平,所谓“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看似复杂,但总共不过四种句式,其基本要求只有一点:平仄相间,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五言诗的平仄,可以看成是在“平平一仄仄”和“仄仄一平平”两种简单组合中插入或附带一个音节形成的(以下用○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可仄): (一)⊙●一○○一● (二)○○一⊙●一○ (三)⊙○一○一●● (四)⊙●一●一○○
七言诗的句式,只是在这四种句子前各加上相反的平仄: (一)⊙○⊙●○○● (二)⊙●○○⊙●○ (三)⊙●⊙○○●● (四)⊙○⊙●●○○
从以上的平仄格律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三、四种句式的首字都可平可仄,但为什么第二种句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却不得通融呢?因为如果这儿用了一个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之外就再没有平声,这称作“犯孤平”,在近体诗中可谓是大忌。
上述这四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了四种不同格式的律诗,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五律正格:首句不入韵
A、正例:平起仄收式(七律为仄起仄收式,[]内为七律的平仄,下同) [⊙●]⊙○○●●,[⊙○]⊙●●○○。 [⊙○]⊙●○○●,[⊙●]○○⊙●○。 [⊙●]⊙○○●●,[⊙○]⊙●●○○。 [⊙○]⊙●○○●,[⊙●]○○⊙●○。 五律例如唐沈佺期《游少林寺》 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七律例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花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春,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B、变例:仄起仄收式(七律为平起仄收式) [⊙○]⊙●○○●,[⊙●]○○⊙●○。 [⊙●]⊙○○●●,[⊙○]⊙●●○○。 [⊙○]⊙●○○●,[⊙●]○○⊙●○。 [⊙●]⊙○○●●,[⊙○]⊙●●○○。 五律例如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七律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偏格:首句入韵
A.平起平收式(七律为仄起平收式) [⊙●]○○⊙●○,[⊙○]⊙●●○○。 [⊙○]⊙●○○●,[⊙●]○○⊙●○。 [⊙●]⊙○○●●,[⊙○]⊙●●○○。 [⊙○]⊙●○○●,[⊙●]○○⊙●○。 五律例如李商隐《晚睛》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七律例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C、仄起平收式(七律为平起平收式) [⊙○]⊙●●○○,[⊙●]○○⊙●○。 [⊙●]⊙○○●●,[⊙○]⊙●●○○。 [⊙○]⊙●○○●,[⊙●]○○⊙●○。 [⊙●]⊙○○●●,[⊙○]⊙●●○○。 五律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七律例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般说来,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常。 律诗的格式不必死记硬背,我们只须记住四种基本句式就可以根据“粘”和“对”的规则来掌握。律诗八句,可分成四联,第一联叫首联,依次是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作“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我们检验一下上面所说的四种格式,就可以看出“粘”和“对”的规则。
诗人有时会遇到想出佳句却不合平仄,但又不忍割爱,于是就不得不灵活变通而写出一些“拗句”。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对拗句采取补偿、补救的办法,称为拗救。一
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本句自救这种情况一是出现在“犯孤平”的场合。前面说过,“[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五律第一字(七律为第三字)不能通融。然而,如不得已犯了孤平,那么本句补救的办法是把第三字(七律为第五字)的仄声改为平声,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如孟浩然《送张祥之房陵》诗第一句“我家南渡头”就是以“南”字之平救“我”字之仄的。二是出现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不能通融,需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一般要把第四字(七律第六字)改用平声。例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仍然故乡水”句,用“乡”字救“故”字。
(二)对句相救可分为必救和随意两种情况。
(1)必救指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式,第四字(七律为第六字)当平而作仄,必须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式的第三字(七律为第五字)用平声,其句式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但如出句的第三、四两字都拗,对句也不过如此救法。 (2)随意还是上面这种句式,如第三字(七律为第五字)当平而作仄,对句的第三字可救也可不救。
律诗的平仄弄清楚了,那么绝句与排律的平仄也就容易明白。从平仄来说,绝句可以看作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构成的。例如杜牧的《赤壁》就可以看作是七律仄起平收式的前一半,依次类推,五绝、七绝也各有四种格式,此处不再赘述。排律就是按粘对的规则把律诗延长,可以延长到一百韵、二百韵。前面所讲的拗救,对于绝句和排律也都是完全适用的。
四、对仗
律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颔、颈二联必须对仗。如同一词类中能做到人名对人名、天象
对天象、颜色对颜色、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之类,就被认为是“工对”,例如下面这首七律,对仗就是工整的: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举颔联为例,其中“庄生”对“望帝”是人名对,“晓”对“春”是时令对,“梦”对“心”是人事对,“迷”对“托”是动词对,“蝴蝶”对“杜鹃”是动物对。 下面再介绍两种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
(一)借对这是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以构成对仗。例如: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例一的“月”应是“年月”的“月”,借用为“日月”的“月”与“云”对;例二的“寻常”是通常之义,借用“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之义,与“七十”对。
还有一种是借音,上引李诗中“沧海”对“蓝田”虽是专名对,但其中“沧”借为同音的“苍”,于是与“蓝”便成颜色对了。
(二)流水对即一联中的两句,字面是对仗的,意思却是相承的。也就是说,这两句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例如: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李商隐《隋宫》)
对仗以颔、颈二联为常格,但也有多于或少于二联的。绝句不要求对仗,不对的多;使用对
仗时,大多是在前面一联,只有少数用在后面一联,或两联都对。 以上从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四个方面对近体诗的基本特征作了一些简单的阐述和分析,想必大家对怎样写作近体诗应该有了初步的认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学写近体诗,既不能知难而退,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虽然看似复杂,但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熟悉四种基本句式,就能依次类推。
初写近体诗,大家可以从注重格律入手,因为格律是使近体诗产生独特的韵律美的关键。此时不必过分注重诗的意境,遣词炼句等,只有熟练掌握了格律,作诗时才不会被平仄所覊绊,因此重格律可以说是写好近体诗的基础。在掌握格律的基础上,我们才去讲究取材、立意、布局、起承转合等更深层次的东西。虽然写诗要注重格律平仄,但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格律,如果为了整首诗的意境,那么适当破一破格律也是可取的,所谓“不因律害义”是也。另外,我们写近体诗押韵时也可适当地参考一下词用韵的通押法,韵脚选择的余地大了,对我们写好近体诗是不无裨益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写的《浅论当代近体诗、词的改革》一文,里面有我对当代近体诗、词改革的一些看法和建议。http://www.zjgadi.com/bbs/dispbbs.asp?boardID=22&ID=17676 写格律诗碰到的另一个难题是辨别入声字。
何谓入声字?古代汉语音韵将汉字读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唐代《元和韵谱》载:“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可见入声是汉字读音中发音短促、木实、无尾音的一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新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已经没有入声字。那么古代的入声字哪里去了呢?通常说“入派三声”,即分派到其它“平、上、去”三声里去了。因为入声字属仄声,所以写格律诗的人,自然要在平仄格律和“平水韵”等韵书中接触到入声字,并且必须要过辨析入声字这一关。 那么如何辨别入声字呢?一般有五种方法,包括: (一)肯定法
1.读音肯定法:不送气的塞音(声母为b,d,g)和塞擦音(声母为j,z,zh)的阳平字,大都是入声字,如拔、鼻、白、读、得、革、国等;读音为fa,fo的字,都是入声字,如佛、罚、发等;韵母为ue的字,多是入声字,如学、血、觉等;声母为b,p,m,d,t,n与韵母ie相拼的,大都是入声字,如别、撇、蔑、涅等;声母k,zh,sh,r同韵母uo相拼的都是入声字,如扩、卓、说、弱等;声母d,t,n,l,z,c,s,同韵母e相拼的都是入声字,如得、特、纳,勒、色等。
2.偏旁肯定法:汉字约60%是形声字,掌握声符的偏旁是入声字,便可类推出很多同声符偏旁的形声字为入声字,如:合—洽、恰、塔等;白一百、伯、柏、帛等;舌一活、括等;妾一接、霎等;月一朔、膝等。 (二)排除法
1.声韵排除法:阳声韵(韵尾是鼻音-m,-n,-ng)的字(如今、天、门等)无入声字。 2.韵部排除法:《诗韵新编》的18个韵部中,只有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七齐、十模、十一鱼这八个韵部列有入声字,其余六儿、八微、九开、十二候、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这十个韵部没有入声字。
3.数字排除法:“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赫”十七个数目字中,只有零、三、千三个平声字,其余是仄声字。
(三)熟记法:死记硬背各韵部入声字表中常用的入声字,至用时即能记起。 (四)查工具书法:拿不准是平声还是入声时,查对有关韵书或诗词工具书即可。
最后,希望大家能熟练掌握近体诗,写好近体诗,为大力弘扬中华古国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而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