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语》七则【必读】

2022-08-06 来源:爱go旅游网
高三下册必读

十五 《论语》七则

(一)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③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⑤,造次必于是⑥,颠沛必于是⑦。”(《里仁》)

(二)子曰:“贤哉回也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⑨巷。人不堪⑩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112

(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314

(四)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15○16○17○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18○192021

(五)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2○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秦伯》)

23242526

(六)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27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2829

(七)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注释〕

①[处(chǔ)]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恶(wù)]厌恶,嫌恶。 ③[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④[恶(wū)乎成名]怎样来成就他的声名?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

⑤[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违,离开。 ⑥[造次]仓猝,匆忙。这句意思是,君子就是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⑦[颠沛]困顿挫折。这句意思是,君子就是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⑧[贤]有贤德。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这一句为了强调称赞颜回的贤,把谓语提前说了。

⑨[陋]狭小,简陋。 ⑩[不堪]忍受不了。

11[饭疏食]吃粗粮。饭,动词,吃。 ○

12[曲肱(gōng)而枕(zhen)之]弯曲着胳膊当作枕头用。枕,动词,当枕头用。 ○

13[叶(shè)公]姓沈,名诸梁,楚国大夫。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14[女奚不曰]这句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说。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奚,疑问代词,何。

15[发愤忘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几乎忘记吃饭。○形容专心学习或工作以至忘了饮食。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16[乐以忘忧](因为学习有收获)快乐得忘记了忧愁。 ○

高三下册必读

17[云尔]如此而已。 ○

18[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

19[任重而道远]担子沉重并且路途遥远。○任,挑的担子。这里用的是比喻的说法。 20[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把实行仁道当作自己肩负的担子。 21[不亦重乎]不是很重吗?“不亦……乎”是表示反问的一种固定句式。 ○

22[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意思是,实行仁道一直到死然后停止,这路途不是○

很遥远吗?已,停止。

23[在陈绝粮]陈,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州一带。绝粮,断○

粮。这里指孔子和弟子在陈国困厄断粮的事。

24[莫能兴]兴,起。这里指随从的弟子都生病起不来。 ○

25[愠(yùn)]怒。 ○

26[穷]困窘。 ○

2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句意思是,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

了就会为所欲为了。固穷,安于穷困。滥,泛滥,胡作非为。 28[求生以害仁]为求保全性命以致损害仁德。 ○

29[杀身以成仁]勇于牺牲自身来成就仁德。 ○

【译文】

(一)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二)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高三下册必读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三)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四)叶公向子路问到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时,便忘记了吃饭;快乐时,便忘记忧愁;简直连衰老将要到来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从这一言语中,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察觉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者,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中,“不知老之将至”、“乐而忘忧”、“发愤忘食”成为延用今天的经典成语。

(五)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不是责任重大吗?到死方休,不是路途遥远吗?” 〔评析〕孔子所讲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曾子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六)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评析〕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七)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评析〕孔子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牺牲个人生命,谱写可歌可泣的诗篇。

【思考与练习】 一、《<论语>七则》主要描述了君子修身的具体要求,它们是从哪几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二、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不求辞采。你认为《论语》作为语录体的名作,

高三下册必读

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行文特色? 三、《论语》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从你所感兴趣的角度切入,摘录《论语》中的相关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四、背诵《(论语)七则》。

【补充资料】 1. 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2. 关于孔子的思想核心“仁”。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上。课文所选的《论语》七则,就是以仁义之道为中心,内容侧重于人格修养的历练和浩然正气的培养方面。 3. 课文解读

(1)仔细阅读前三则语录,分析孔子对待“富与贵”和“贫与贱”的看法,谈谈它们对我们人格修养方面的教化作用。

提示:前三则语录谈的都是怎样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的问题,其中第一则是总纲,因此理解其文意最为关键。孔子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两个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由此可见“道”在作者心中的位置多么重要。这个“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验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这两句中的“仁”就是上文所说的“道”。孔子强调宁可不要富贵,宁可安处贫贱,但内心要守住“仁”;作为一个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离开“仁”呢?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就是在仓猝匆忙之间,困顿挫折之时,也要与仁德同在。第二则语录列举孔门贤士颜回安于贫贱的事例,说明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第三则语录前几句也是谈安贫乐道的事,重要的是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不义”就是不符合“仁”的标准。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和贵,在孔子看来,犹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顾。孔子对待富贵贫贱的看法,对我们人格修养方面仍有教化作用。当今经济大潮冲击下,不少人见利忘义,一味爱财,取之无道。读读孔子的教诲,可以改邪归正,净化灵魂。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阅读后四则语录,谈谈“仁”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提示:在《论语》中,“仁”的含义是“仁者爱人”,是克己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孔子为追求“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在陈绝粮,在困境中仍能坚守节操;他认为志士仁人不要因为求生而损害“仁”,应当牺牲自己来捍卫“仁”。可见孔子把“仁”看得比自己的身家性命还重要。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学继承人曾子认为实现“仁”“任重而道远”:把实行仁道当作自己肩负的重任,不是很重吗?实行仁道一直到死然后停止,这路途不是很遥远

高三下册必读

吗?可见儒派学者将实行仁道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3)举例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提示:《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精练含蓄,富于概括性;意义丰赡详明,富有哲理性。并且经常使用比喻、对偶、对比、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练达,说理气势充沛。如第一则语录,先将“富与贵”和“贫与贱”对举,形成一组很长的对偶句,再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一句反问,最后以一组对偶句收尾。仅用65字,使一位一身浩然正气,终生捍卫仁道的儒家大师形象站立在我们面前,真正做到言约义丰。再如第三则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了形象的比喻;第五则中连用两个反问句来加强论说的气势;第七则中使用对偶、对比,语言鲜明生动。文中有不少语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格言和志士仁人的座右铭。例如“任重道远”、“杀身成仁”、“君子固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

《论语》七则·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

(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处:从居处引申为享有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疑问副词,怎么 (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违:离开 (4)女奚不曰 女:通“汝”,你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发:解开;愤:憋闷,思绪郁结不通 (6)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窘,陷于困境 (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固:安守;斯:就 2.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饭疏食,饮水 饭,吃 ②从者病,莫能兴 病,生病

③不义而富且贵 不义,行不义之事 (2)形容词作动词

①不义而富且贵 富,得了富裕 ②君子亦有穷乎 穷,陷于困境

(3)使动、意动用法曲肱而枕之 曲,使……弯曲;枕:以……为枕头 3.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②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倒装句

①贤哉回也 “回也贤哉”的主谓倒装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叶公于子路问孔子”的介宾结构后置 ③仁以为己任 “以仁为己任”的介宾结构后置

④不亦重乎 “不亦……乎”是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