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教育部“科学教育”项目调查,我国学龄儿童中很多孩子由于感统运动不足出现学习困难,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上海高达52.7%、北京也有46.2%,其它许多大中城市的数据也都超过了西方国家的33%比率。
什么是感统
“感统”即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J.Ayres)于1972年提出的。“感觉统合”一词,是由
Shrtinhyot.C.S和Lashley.K.S于1960年提出的。
爱尔丝博士从1950年初开始她的研究工作。她发现许多智力正常的儿童动作笨拙学不会系鞋带或者学习不好。后来她的工作延伸到智能障碍、自闭症、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等领域。 感统理论认为,感统是人体器官各部分的感觉信息,经由大脑功能的运作有效地组合起来提供学习与动作的基础;学习能力是身体感官、神经组织及大脑间的互动;身体的视、听、嗅、触及平衡感官(中耳),透过神经组织传入大脑各功能区,称为感觉学习;大脑将讯息整合做出反应再透过神经组织指挥身体感官的动作,称为运动学习。感觉学习和运动学习的不断互动便形成了感觉统合。感觉统合不足,便会形成脑功能反应不全,会引发学习上的困难。 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就是一部感觉处理机器。在这段时间,儿童都是直接依靠各种感觉来认识身体和周围环境的。他们会学习如何对抗地心引力做出适当的肢体活动,学习不同的感觉刺激所代表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过程中,学会适应环境,扮演适当的角色。
儿童的大脑在正常情况下是一个组织良好的系统,我们虽然不能
透视儿童的大脑,但是可以从他们的行为表现了解儿童大脑的工作情况。当一个儿童的表现与一般儿童不太一样时,可能他的大脑就存在统合不佳的问题。
小结:感觉统合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而运动学习又是主要内容,感觉统合是人体器官各部分的感觉讯息,经由大脑功能的运作有效地组合起来以提供学习及动作基础。感觉统合失调,就会使脑功能反应不全,从而引起学习上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儿童的日常表现看出大脑的统合情况。“感统”一词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专家巧玲珑爱尔丝博士于1972年提出的。(一)触觉系统 是最基本、影响力最大的系统。触觉是提供我们有关周围环境的讯息最主要的来源,可以让小朋友避开或抵抗危险,同时,它对小朋友心理社会化的发展,非常的重要。在早期,小朋友通过触觉可以和妈妈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而在以后,可以帮助打好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另外,在手部动作方面,触觉和区辩觉的
建立,可以促进小朋友对物体形状、大小、重量的认识,是往后认识发展重要的基础。
(二)前庭系统
能使小朋友去感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及身体各种形式的移动及运动。而前庭系统在脑干部的前庭神经核,能够经由上行或下行神经通路及脑干本身的功能,影响其它的感觉系统。它与眼外肌也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对于小朋友视觉、动作的协调,也有很大的帮助,而前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对肌肉张力的影响,使小朋友能发展出正常的肌肉张力(尤其是对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维持姿势、产生动作及发展出正确的身体空间概念。此外,它会告诉我们个体在环境中的空
间关系,使人在身体与情绪上有安全感,也有助于小朋友的心理发展。
(三)本体感觉 主要是经由肌肉、关节或骨骼等接受器官而来的讯息,而其对感觉统合最大的功用,是维持肌肉正常的收缩,使关节能够自由活动,因为动作是促进感觉统合发展最主要的途径。它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有助于情绪正常化,另外,本体感觉会影响个体视觉、知觉及身体空间概念的发展,进而影响个体计划活动的能力。同时,因为本体感觉本身有抑制性作用,我们可
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体觉活动,使活动量太大的小朋友安静下来。
感觉统合的训练原则,就是利用观察及评测工具,分析小朋友在哪些方面出了问题,而针对上述三大系统,直接给予小朋友各种适合的感觉刺激,或者利用特别设计的活动,间接的给予刺激,来控制感觉刺激的输入,小朋友为了达成目标,自然会整合各种输入刺激,做出适当的动作反应。
小结:感统包括触觉、前庭觉、本体感三大体系,根据孩子感统方面不同的失调问题,针对三大体系,直接给孩子适合的感觉刺激或间接地以设计的活动为主给予刺激,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达到训练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