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与风险探究

2022-05-09 来源:爱go旅游网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与风险探究

一、主要模式与特点 1.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 (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指的是一些和产品所在的国家及银行签约,具有一定实力和信誉保证的第三方独立支付平台,买方可利用其进行支付,具有成本低廉、交易快捷的特性。

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十分迅速,主要包含三种类型,信用中介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电子商务网站内生型(如云网支付等)、独立的支付网关型(如首信易支付)。

(2)P2P网贷

P2P字面意思是“点对点”,指持有资金的个人或其他主体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中介平台贷款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个人或实体,这种起源于英国的模式主要流程为:网络信贷公司提供交易平台,双方自由竞价后形成交易。

目前,国内的P2P网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纯中介模式、保证本金(利息)模式、小贷公司线上模式、债权转让模式、自融模式等。

这一形式尚属新兴产业,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由于中间资金账户缺乏监管且P2P平台拥有中间账户资金的调配权,P2P平台跑路现象和诈骗事件频发。

(3)众筹

互联网众筹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的模式,具有低门槛、多样性、草根化、创意化的特点,是一种群体性合作的融资方式。

最初,众筹仅仅是艺术家为自身创作筹集资金的手段存在,但随着互联网众筹的不断发展,这种募集资金的方式正在被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所使用。这种新兴的筹资模式使得每一位普通人都能够获得开展某一创作或活动的资金,也使得融资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机构。在我国,法律规定众筹平台发布的项目不能以股权、债券、分红、利息等形式回报投资者,否则将涉及非法集资。目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众筹主要分为回报制众筹、捐赠制众筹、股权制众筹、债权制众筹四种。

(4)大数据金融

大数据金融指的是通过利用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实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信息,从而达到预测目标用户行为、消费习惯的目的,帮助金融机构有的放矢。

大数据金融分为平台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两种模式,有大量、高速、多样、精确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坏账率和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2.主要特点 (1)高效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的体系中,供求双方可以通过平台自行完成交易,不需要传统中介增加成本,也不需要实体门店地租、人工等费用,在削弱信息不对等程度的同时降低了交易的费用。

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大多基于计算机处理,业务处理速度快,交易手续简单,交易的效率也远高于传统金融服务。

(2)广泛覆盖

由于互联网金融投资门槛低,且没有时间和地域限制,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会吸引广泛投资者进行投资,加之投资目标企业门槛较低,服务对象覆盖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盲区�D�D小微企业,两方面因素使得互联网金融覆盖范围广泛多元。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优惠的特点使其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发放更多的贷款,拥有更多的用户,因而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中介平台跑路等情况,也会影响到更多的用户。

二、主要风险类别 1.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包含了运营方和用户两方面的操作风险。 首先,对于互联网金融系统而言,后台操作者的不当行为会造成大范围用户的财产损失。另外,黑客、病毒等因素也增大了系统的风险性。在传统的金融业务中,电脑技术的风险只会带来小范围的影响,但在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中,某一特定的技术问题却可能带来系统性的瘫痪,直接危害到大范围用户的财产安全。 其次,由于用户准入门槛低,知识水平和信息基础良莠不齐,因而用户操作时存在操作引发财产不安全的风险。

2.技术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技术风险主要分为开发风险和安全风险两个方面。

在技术开发风险方面,由于互联网相关技术日新月异,技术淘汰速度快,互联网金融企业选择的技术方案必须及时更新,否则不仅会影响使用者的用户体验,还有可能会提高运营的成本,影响业务的开展。

在技术安全风险方面,尽管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多种不同的加密手段加强技术安全,但仍存在被泄密、被破解的技术风险,一旦平台感染病毒或因交易量大网络瘫痪,将引起大范围资产风险。

3.信用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基于电子虚拟平台,因而交易信息的传递大多仅仅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双方的身份确认、信用评价存在很大的不对称风险,目前,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征信管理系统缺乏导致违约成本很低,P2P网贷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对整个行业运营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较低,经营者和公司内部也容易发生内部人员为满足私利而采取欺诈行为的事件,失信的同时威胁到用户财产安全。

4.运营风险

互联网金融本身由于受众广泛、涉及面广,运营机制自然也比传统金融机构更为复杂,运营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期限错配风险、资金平衡风险四个方面。

(1)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的是机构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偿还债务的风险,流动性不足会使得机构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资金,产生原因可能为机构的流动性计划不够完善,也可能由信用、市场、操作风险领域导致。 (2)市场选择风险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客户之间也存在着互相选择的风险。一方面,平台运营方很难对客户信息真伪进行甄别;另一方面客户对平台信用和安全也难以评判甄别。

(3)期限错配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运行过程中,如果风险缓释的期限短于当前风险暴露的期限,就会产生期限错配,其主要情况主要包含时间拆标下的期限错配行为、短期投标长期项目、起始时间错配三类。

(4)关联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机构一般都会与实体机构、商业银行等机构进行合作,无论哪一方出现问题,都将引起连锁的反应,由于监管机制缺乏、应急机制尚不成熟,可能出现合作链条断裂的情况。

三、对策探究

1.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

由于互联网金融尚属新兴产业,在现行法律法规中仍然存在诸多盲区,应当在电子商务安全性和电子交易合法性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适当加大量刑力度,对交易主体责任、数字签名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使得互联网金融能够在法律法规的监管下合理有序地运行。

2.加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不仅包含对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的改善,还包含数据管理规范化、相关信息公开化等要求。一方面,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硬件、软件应当加大安全性投入;另一方面对从业人员的审核也应更加严格。

除了预防互联网金融危机事件发生,也应当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理体系,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切实保护互联网金融用户的财产安全。

3.架构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行业信任

如果说金融机构是一种信任中介,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必然也要求着重构这种信任。在传统的金融行业中,消费者的信任基于相关部门对于金融机构的授权,而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中,消费者的信任多是基于用户体验选择市场竞争中优胜的金融产品,因而金融行业应随着消费者自主选择性的增强,从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状态,增强数据的可得性和评估的准确性,架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行业信任。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融合的产物,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发展潮流,然而其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引发出的风险也成为了日益重要的议题,相关理论的研究已经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唯有通过对风险更为深入的认识、对相关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加之行业整体的不断规范,才能使其未来发展有序进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