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综述

2020-12-24 来源:爱go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综述

作者:赵智云

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2005年到2014年期刊论文发表的有关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文献发现:1.研究对象侧重于汉族大学生,以少数民族为样本进行研究的甚少。2.研究语种单一,主要以英语的研究为主,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的研究几乎为零。3.研究内容集中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培养等方面,实证性研究匮乏。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023-02

跨文化交际能力也称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文化差异,掌握并运用有效的交际手段、恰当的交际方式,实现预期交际目标的能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国内高校的外籍学者、教师以及留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本文通过中国知网对2005年1月到2014年3月国内有关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共统计文章(包括期刊和论文)313篇,分析其文献研究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能否与外籍学生、教师或学者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也关系着大学生毕业后能否在更为广阔和激烈的国际商务中游刃有余。本文通过对2005年1月到2014年3月的共计313篇文献的检索发现:以英语为主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数量居多,并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以研究对象划分

截至目前,许多研究者已经从理论和实证上就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提出了很多见解。但是,大学生中还包括一些特殊群体,如贫困生群体、少数民族群体等。但是据文献统计发现,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还较少,仅有3篇。如:邹华、孙芳琴(201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孙志永(2011)的《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英语教学》;古丽夏·阿克巴尔(2013)的《浅谈新疆地区高校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等。 二、以学科专业划分

首先,就学科而言,文科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居多,理工科院校较少,共计2篇。如:徐青(2005)的《培养理工科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尝试》。胡素芬等(2010)的《农林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其次,就专业来讲,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侧重于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研究相比甚少,约计30篇。如谢美蓉(2006)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刍论》;蒋莉(2008)的《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陈雪娜(2013)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胡丽萍等(2012)的《中医药外向型人才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宇舟、赵慧娥(2010)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商科大学生的职业力——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例》;黄艺平、农舒淋(2013)的《英语影视欣赏与艺术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等。

三、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维度、测评、现状与培养划分

国内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众说纷纭,直到Chen & Starosta(1999)系统地归纳并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维度——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行为能力。通过文献梳理发现,2005-2014年从跨文化沟通能力构成维度方面研究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章约计18篇,且大多集中于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层面,即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维度。如:黄波、曹杰旺(2009)的《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王文婷(2011)的《情感、认知、行为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黎樱、张庆林(2011)的《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情感能力的培养》;王芳(2011)的《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情感层面研究》。其次,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测评的已达成共识,但是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对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研究甚少,仅有2篇。如钟华、樊葳葳(2013)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量具构建的理论框架》。钟华等(2013)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构建的先导研究》。与此相比,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占了2005年1月到2014年3月共计313篇检索文献的85%以上。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以英语的研究为主,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几乎为零。研究对象单一,侧重于汉族大学生,以少数民族为样本进行研究的甚少。研究内容集中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证性研究匮乏。 四、结论

跨文化交际表现形式多样,不仅发生在国与国之间,还包括种族、民族以及地区之间。在我国,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日益频繁,不论是与其他国家还是在国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并接受彼此间的差异显得非常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因此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不可或缺的能力。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民族人数最多,占整个人口的90%以上。其他少数民族55个,占总人口的8.41%。尽管少数民族只占整个中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是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国不同的地区。因此,他们与主流汉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容忽视。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大学生涌进高校校园。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5.7%以上。高校校园日益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场所。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新疆是多民族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多元文化社会,新疆维汉大学生作为维汉民族交往的主体之一,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有助于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也对新疆维汉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Chen G M.W J Sta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nham:Rowan & Littlefield Pub Inc,2005.

[2]Gudykunst,W. S,&Bella Mody(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nd ed)[Z].Thousand Oaks,CA:SagePublication,Inc.,2002.

[3]Samovar,L.A.&Porter,R.E.(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7th ed)[M].Belmont,Calif: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94.

[4]胡超.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05.

[5]黎樱,张庆林.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情感能力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6]吴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测评及研究[D].重庆大学,2006. [7]许丽芹,万涛.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8]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 责任编辑:张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