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2020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

2024-08-04 来源:爱go旅游网


2020高考作文素材积累

高考印象

这种体验极具个体特色,因此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有利于考生写出个人的见解和认识。比如2016年的浙江卷高考题,要求考生围绕“虚拟与现实”谈一下自己对未来虚拟世界的想象和看法。2017年北京卷高考题之一为“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要 求 考 生 畅 想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本质就是写出对未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期许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命题方向

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奋斗的动力

想象的未来有多美,我们就必须有多努力。向往的生活,是远方的呼唤,指引着我们在现实的泥泞中缓慢而又坚定地前行。正如墙角的花,所有的牺牲和血雨,都只为那灿烂花开的一瞬,向往美好就是我们敢于直面现实中的不美好,努力奋斗以改变自我的动力。

2向往生活是对现实的超脱

人生匆匆,现实世界中往往面临太多无奈,而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对现实的超脱。陶渊明在“三仕三隐”的挣扎后最终决定“守拙归园田”,是对动荡社会和黑暗官场的超脱;黄庭坚“快阁东西倚晚晴”,决意“此心吾与白鸥盟”,是对公务繁杂、个人孤独的一种超脱……

3个体向往的生活

应契合时代、国家的发展儒家自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理念,每一个个体应具备家国情怀,让个人的向往、理想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形成共振,在追求个人美好生活的同时促进国与家的发展,在作为参与者投身家国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个体向往的生活,这才是真正两全其美的事。

1 素材·名句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人的一生,是很短的,短暂的岁月要求我好好领会生活的进程…… ——高尔基

◆生活的乐趣取决于生活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作或地点。 ——爱默生

◆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季米特洛夫

2 素材·热点

《向往的生活》:满足人们的向往

《向往的生活》是湖南卫视制作的大型生活服务纪实节目,第一季中,会做饭的黄磊,人缘好情商高的何炅,青春活泼的韩范儿综艺咖刘宪华,两个饱经世故的老男人,带上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年轻,三个人在风景优美的乡村生活,一起守拙归田园,为观众们带来一幅“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反映待客之道”的生活画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古至今,人们在辛苦的生活之余,心里总会对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向往不已,那里没有太大的压力,简单的满足口腹之欲后,便能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暖的阳光,贴近美好的大自然。

节目中那个叫蘑菇屋的地方,满足我们对清净之地的幻想。一日三餐都需要自给自足,自己去田地里采摘,搭炉灶,利用农居里仅有的传统生活用品维持生活,如果再有额外的需求则需要他们用相应的劳动来交换。而这里的硬通货是玉米和瓜子,玉米可以换肉,瓜子可以换啤酒。虽然节目的初衷只是通过让嘉宾们回归生活本身,来讲述一些简单的朴实的道理,比如要珍惜一顿饭的价值,讲讲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但在都市的喧嚣浮华大背景下,能够抛却所有的压力,回到原始的以物易物的社会状态下,将生活重心从物质享受转向亲近自然,轻松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还是让众多城市的人们心生向往。

一 得: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梦中是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向往的生活》还原了这个梦,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我们对生活应该葆有的热爱。

3 素材·经典

美国作家梭罗在散文集《瓦尔登湖》中指出,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不能算是“真正的生活”。他远离城市在瓦尔登湖这个美丽的地方隐居,同时提出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

离开了城市,梭罗摆脱了令人生厌的社交活动和满眼的钢铁丛林,享受瓦尔登湖畔的美好生活。感受一个人在森林的寂寞和心灵受到的熏染,写农人劳作的辛苦和喜悦,看瓦尔登湖的动物是如何让自然充满活力,感叹在瓦尔登湖畔春光的照耀下一切琐碎事都变得

微不足道。

他说:“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但在瓦尔登湖这个地名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的概念,还有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一 得:对自然的亲近,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是因为“梭罗”们发现了在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之大美。当我们在关注面包的同时不忘欣赏水仙花,那才是我们该向往的生活。

文题速递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平淡无奇的辞职信在网上走红。河南某中学教师不甘于一生拘囿于学校,想在外面更广阔的世界里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然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却安于蜗居之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里自信地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这座百年老屋正是他向往的生活所在。

两人对自己所向往的生活的认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思路点拨】材料围绕向往的生活,由相反的两则事例构成,向往的生活在哪里?是在更广阔的大千世界里,还是在方寸之间?考生可任选其一作为基础立意,但更好的选择

是在比较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根据材料中的“然而”表示的转折,可以判定材料强调的内容为后半部分,即命题者更倾向于引导考生认可归有光的想法,内心方寸间,可成广阔天地之大,向往的生活不在远方,而在当下,在身边。

片段示例:

我们大多数人,看似同样处于几平方狭小的办公、学习空间——与归有光的不同,只不过是文房四宝、浩繁卷帙,与“大方盒子”、如山的文案或试卷之对比罢了。然而,其背后可能是安然与逃避、享受与焦头烂额之别。归有光怡然自得于陋室之中,而不少人却似身陷囹圄,盼着窗外的世界。

诚然,我们与“谈笑有鸿儒”的刘禹锡,与“能以足音辨人”的归有光所处的年代截然不同。我们所面对的,是高速运转的工业文明、信息时代,受这有形枷锁束缚,似乎只得如困兽般受限于“大屏幕”与“小屏幕”之前与方丈斗室之内了。但这真的阻碍我们去看大世界了么?

众所周知,霍金与张海迪,一位患卢伽雷氏病,一位高位截瘫,手脚被束缚在轮椅之上动弹不得——身体上残酷的羁绊,似乎宣告他们与“大世界”无缘。然而身体的困厄,束缚不住他们的浩瀚梦想与坚定意志,最终,前者是驰骋宇宙的科学王者,后者是攀登绝顶的精神偶像。更重要的,他们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他们架着残躯,于斗室中处理我们难以想象的问题。可见,束缚我们的,看似是狭小空间与工作、考试的重担,实际上却是我们的思想。

作文高频主题之生活态度

“佛系青年”“北京瘫”“硬核青年”“斜杠青年”,网络上越来越多热词的出现,给各个群体贴上了标签。这些展现人物特性的热词体现出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和思考。人生百年,草木一秋,生于斯世,该以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如何才能不负韶光,充实人生?这是每个人都应该终身思考并身体力行的问题。

高考印象

高中语文对生活态度的思考也在高考作文中有所体现。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材料提到“世纪宝宝”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隐含着对青年人乐于成长、勇于奋进、与国同行的生活态度的期许。浙江卷提到“浙江精神”,同样是引导考生思考站在人生新起点,应该以怎么的态度去对待未来的新生活。

命题方向

1令人神往的“慢”生活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快”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一座高楼大厦可以数十日之间平地而起,越来越多的高铁、轻轨在开发建设,人们只知如同永动机一般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却无暇顾及一片云的飘动,一朵花的盛开,也难以抽出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生活的美好。这些被人们忽略了的意想不到的情致来自沿途的美景、休闲的乐趣、等待的心情,需要我们在“慢”中体会。高效率的“快”乐固然必不可少,但有时更令人神往的,却是“慢”生活的乐趣。

2生活态度决定生活质量

好的生活大部分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你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你的生活才会艳阳高照。你的生活态度悲观消极,那么生活只会让你灰头土脸。毕淑敏说过:“好日子和坏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你的生活不可能天天蜜里调油,也不可能时刻黄连拌苦胆,必然是好坏日子交叉着来。那些能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惬意从容的人,不是真的每天都能过上无忧无虑的好日子,而是即便面对坏日子,也有把日子过好的能力。

3感恩生活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意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如果我们时时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树上小鸟的轻唱,太阳无私的光明与热能,路旁花朵的芬芳,都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

素材/名言名句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茅盾

◆幼稚是会成长,会成熟的。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鲁迅

◆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西尼加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我们醒来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又一个机遇。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自怜、懒散、自私上呢?——卡西·拜特

◆我可以拿走人的任何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不行,这就是在特定环境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自由。——弗兰克

素材/热点

老树:民国的洒脱,心态的佛系

老树,原名刘树勇,他的画作最早被上传到他的个人微博上,很快在全网引起轰动。很多人认为他的画作有一种安抚人心的作用,体现出民国特有的文人的自由洒脱和“舍”“得”随心的佛系生活态度。

几乎每一幅画,老树都会配上相应的小诗,采用苍茫宽博的碑体,诗画相融,或洒脱率真,或清新呆萌,或调侃戏谑,笔在纸间行走,心在天上游荡。老树偏爱民国,于是穿着民国衣衫、戴着斗笠的无脸长衫先生就成为画中出现最多的形象。民国时期中西交融,自由洒脱,老树刻意将清新健朗的气象注入长衫先生的故事当中。

当无法排解的焦虑慌张变成了现代城市生活的主题时,老树画画恰恰彰显的是一种岁月静好、平安温和的人生情趣以及“舍”与“得”的生活态度。“与其与人纠结,不如与花缠绵”,老树的画不轻不重地敲打着慌乱的心。于是,活得很累的现代人在老树的画中找到共鸣。这种设定不可避免地将老树画画打上了心灵鸡汤的烙印,但又因其肆意嬉笑怒

骂,一诗一画简约搭配,格外容易被人青睐。

在他看来,业余的状态是他画画的最好状态。他不想强制自己去做些什么,喜欢一个人猫在一个清静的地方,不被外人和俗事打扰,做着自己特别想做的一点小小的事情。

一得:随心所欲,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心境上处于一种无可无不可的状态。面对生活,能有如此洒脱自在的心态,无疑更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黄炎贞:生活不应拘泥于既定的人设

上了年纪的老人应该如何对待生活?难道只能拿着蒲扇,坐着藤椅在院子里悠闲地晒太阳,亦或是灰头土脸地喂养些鸡鸭等家禽打发时间?黄炎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出老年人特别的生活态度。

七十多岁的黄炎贞身穿皮衣皮靴,手戴皮手套,倚靠在帅气的哈雷上,炫酷十足,她因此被网友们称为“哈雷奶奶”。她也可以身穿黑色刺绣外套,内搭红色刺绣旗袍,手拿木折扇,时尚复古,凸显中国风。她还克服了将近4000米海拔的高原反应,实现了从厦门到布达拉宫的神奇旅行。她在实践中展示出中国老年人的优雅与端庄,对梦想的执着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年龄对于黄炎贞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阻止不了她去骑哈雷、游西藏、玩时尚。她追求的永远是自由和自我。在她看来,“人设自由”就是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态。没有什么年龄应该做什么事,人生不应拘泥于既定人设,岁月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更加随心随性。只要你想就去做,无论是攀岩、旅行、蹦极,还是骑哈雷,做什么都不晚。没有人被规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活出真我才是真的精彩。

一 得:黄炎贞用事实向我们证明:生活是否多姿多彩与年龄并无多大关系,而是与个人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态度积极,不为世俗所拘,人生自然精彩;心态消极,随波逐流,纵使年轻也显得暮气沉沉。

素材/经典

“玩”家王世襄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钱钟书以“文”闻名,王世襄以“玩”传世。

王世襄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贵族爱好之外,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根本不被看成是学问,仅仅是“玩”而已。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其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

王世襄从小到大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这似乎是自谦之言,因为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门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

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蔚为大观。

启功先生曾评价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深的学问。王世襄自己也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与发展。

一 得:同样是玩,生活中有人玩物丧志,有人却“玩”出了学问,“玩”成了大家。原因无他,态度不同。玩物丧志的,是仅仅把玩视为游戏,“玩”出学问的,却是把“玩”视为钻研。

文题速递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曾经一名18岁女生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看哭了无数人,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这篇《感谢贫穷》引起网上热议,有网友评论:“生活的贫穷让她更加的坚忍不屈、自强不息,更加热爱和珍惜人生。”有人说:“‘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不是所有的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的贫穷都那么可恨。”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我相信一个人对贫穷的态度,可以影响他未来的穷富。”

你如何看待王心仪对贫穷的态度?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王心仪对贫穷的态度,正是她对生活的态度。她生活贫穷,却感谢贫穷。贫穷对一个人的发展一定会造成很大的障碍,甚至导致一些人永远失去希望。但是也可能使人在对抗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坚忍不拔的毅力,让人有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王心仪显然属于后者。对王心仪来说“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贫穷让她物质上缺乏享受,但在精神上却得以磨砺。她对贫穷的感激,源自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永远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永远不会抱怨、沉沦、自怨自艾。由此我们可以立意:贫穷也能够磨炼人的意志等。但一定要避免对“贫穷”大赞特赞,似乎一贫穷就成功,这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也不能一味地批判。你可以感谢贫穷,因为“贫穷”能磨炼人的意志;也可以就“贫穷”应不应该感谢来立意,应该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贫穷”给予人的磨炼,或者面对“贫穷”时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不屈的精神。

运用示例:

贫穷的本质,对人来说是一种苦难。而苦难本身并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能够赋予其意义的是人们面对苦难的态度。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王心仪显然是一个强者,那些狭窄了她的视野,刺伤了她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她至亲的生命的贫穷到最后都成了她的垫脚石,让她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也更远。但归根结底,她战胜了苦难,贫穷才有了意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状态不值得赞美和鼓励,值得赞美和颂扬的是这种状态下“动心忍性”的精神,方可能达到“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

但对弱者,对普通人来说呢?贫穷值得感谢吗?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衣食不足呢?礼义廉耻,荣辱观念是否还能深入他们的内心?贫穷不是属

于他们的财富,而是灾难。有多少人因为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又有多少原本可以向上的少年因为贫穷而错失机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