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原创卷B卷
九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
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喷.香/喷.发 应.届/应.运而生 方兴.未艾/兴.风作浪 B.询.查/徇.私 否.定/否.极泰来 拐弯抹.角/涂脂抹.粉 C.埋.伏/埋.怨 载.体/载.歌载舞 息事宁.人/宁.缺毋滥 D.和.煦/和.婉 曲.径/曲.高和寡 识.文断字/博闻强识.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酣畅 螺旋浆 别出新裁 呕心沥血 B.矜持 触摸屏 断壁残垣 大相径庭 C.炼达 新纪元 迫在眉睫 有条不稳 D.执拗 四和院 冥思苦想 背井离乡 3.古诗文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一上高楼万里愁,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观是治愈苦闷的良药。面对仕途艰难,李白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坚定信心重新起航;面对人生缺憾,苏轼吟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月几时有》)表达美好祝愿。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名著都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请选择其中的一部,概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并谈谈他对你的影响。
(2)《水浒传》中有许多关于梁山好汉“义”的情节,请概括其中两个具体的情节。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夏”是一个人的象形,四肢发达、昂首挺胸、威武活泼。《说文·夂部》:“夏,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页(人头),从白。白,两手;夂,两足也,”很______(必然/显然),“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之人”。有了“中国人”的本义,“夏”字在文字演进中,在文明发展中,有了更大的担当和更宽广的舞台:中国第一个叫夏;华夏、诸夏相袭沿用至今,当然,如今的华夏并不仅仅指中原,而是整个中国;一年的第二个季节,阳气最旺,叫作夏季……无疑,夏的含义已随历史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
明白了“夏”,立夏就很容易“立”起来了。立夏时节,“夏”的含义在张扬着,阳气飞腾天地间,于人,便生豪情,便有一股英雄之气在激荡。
(1)请根据语境从括号里选择一个词语填入文中横线上。(2分)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2分) 修改意见: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材料一:4月20日,高德地图联合清华大学戴姆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报告公布了2016年度第一季度中国“堵城”排行榜。进入Top10的城市依次为济南、北京、杭州、哈尔滨、重庆、郑州、深圳、贵阳、昆明、广州。
大数据监测显示,每天18点是郑州最拥堵时段,二七区为最拥堵地区,拥堵指数为2.01。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已经超过了2400万辆。截至4月18日,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306.328万辆,在全国城市机动车排行榜中,位居第五,非运营的小型客车286万辆。
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材料二:
(1)认真审核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4分) (2)结合下面的材料,就如何改善交通拥堵状况写出你的思考。(4分) 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采用总分的结构。③不少于50字。
随着多条地铁的进一步建设,随着高架桥等快速路的出现,管理者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变郑州拥堵现状。郑州曾耗资6.5亿元修建了一条互通式立交桥,目的是缓解陇海路——中州大道交叉口的拥堵状况,没想到立交桥建好后,中州大道上仍然长期大面积堵车。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共16分)
朱仝的屈服 鲍鹏山
①雷横打死了郓城县知县的相好白秀英,知县一心要雷横死,派朱仝押解雷横去州里判决。朱仝在路上私自放了雷横,自己去顶罪,被断了二十脊杖,刺配沧州牢城。沧州牢城曾经是林冲待过的地方,我们领教了那里的黑暗和无道,但是我们不必为朱仝担心,因为朱仝碰到了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就是沧州知府。
②沧州知府见朱仝仪表不凡,面如重枣,美髯过腹,并且知道他是因为私放雷横而获罪,内心便对朱仝有了一分敬重,于是没让他去牢城营服刑受苦役,而是留在本府听候使唤。知府的亲生儿子小衙内年方四岁,生得端严美貌,也很亲近朱仝,知府便吩咐朱仝早晚抱小衙内上街玩耍。
③此时的朱仝,一心想的就是回乡,和家里的妻儿团聚,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碰到这样一个好知府,实现他的愿望应该不会等太久。
④朱仝碰到沧州知府实在是运气,但沧州知府碰到朱仝却是天大的晦气——不是朱仝会怎么样,而是朱仝有那么几个实在不怎么样的“朋友”。
语文试题 第3页(共8页) ⑤刚刚半个月,梁山的“朋友”来了——宋江、吴用要逼朱仝上山。在大街上,吴用、雷横稳住朱仝,而李逵则趁机抱走了小衙内,一直抱到城外树林里,在僻静无人处,一板斧把孩子的头劈作两半!
⑥朱仝在树林里找到小衙内,李逵在一边拍着腰里的板斧扬扬得意。朱仝追着李逵要拼命,追到柴进庄上。柴进告诉朱仝:“及时雨宋公明写一封密书,令吴学究、雷横、黑旋风礼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只得上山坐把交椅。”吴用、雷横也说:“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吩咐如此。”朱仝对众人说道:“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
旋风,与我出了这口气,我便罢!”李逵听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朱仝怒发,又要和李逵厮并,三个又劝住了。朱仝道:“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
⑦如果要我在梁山好汉中选一个最为正派而厚道的人,我一定选朱仝。《水浒传》中救人最多的,是朱仝;明明白白地用毁掉自己的方式去救人的,也是朱仝。《水浒传》是歌颂义气的,而论讲义气,首屈一指之人,非朱仝莫属。
⑧但是,他救过的宋江、吴用,还有雷横,是怎么报答他的呢?就是逼得他无法做人,逼得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还美其名曰报答对方!更糟糕的是,他们这样做,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四岁孩子公平吗?对孩子的父亲,一个对朱仝颇为关照、为人颇为正派、心地颇为善良的地方官员——沧州知府公正吗?后来沧州知府亲自到城外树林中来看儿子的尸首,痛哭不已,备办棺木烧化。这是何等的人间惨剧!
⑨这出惨剧的导演是宋江,副导演是吴用,而主演则是李逵。
⑩朱仝说,若有李逵在山上,他死也不上山去。他真正想说的,难道不是:宋江、吴用的梁山,他死也不愿意去!但是,确实如宋江和吴用设计的,此时的朱仝,除了上梁山,还真是无路可走了。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是的,他上梁山了。他屈服了。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⑪有意思的是,朱仝上山以后,根本就没有向宋江问起这件事。不必问,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一个无路可走的人,已经没有问责别人的资本,也没有了问责别人的心气。
⑫马幼垣先生说,朱仝上梁山后,把这一切都宽恕了。说他是“唯大智慧能饶恕,独仁厚能刚大”(《水浒人物之最》)。我则认为,朱仝未必有这么高的精神境界,他只是有着无法言说的忧伤与无奈罢了。 7.通读全文,说说朱仝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8.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④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分)
语文试题 第4页(共8页)
………… ………………○……○……… ………………内 ………外……… 此………………………○………卷○………………只………装……装装………………订…………○……○……………不…………订……密…订……………封…………○……○…………… ………………线…线………………………○………○……………… …………… ………………………………○○……………………… _……__…线__线…__……__……__……__……__……__…○__○…__……_…:……号…考……_……__…订_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装__装…_:……名……姓……_……__……__…○__○…__……__……__……_:……校……学…外内… …… …… …… …… …… …○ …○……… ………………………
9.如何理解文章第⑩段画横线句子的意思。(4分)
(1)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 (2)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10.宋江等人设了怎样的计策,使得朱仝上了梁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①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能够帮助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⑤少年时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能够帮助背诵。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能够帮助背诵。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
语文试题 第5页(共8页)
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2.下面的材料放在文章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3分)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13.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请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10分)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
语文试题 第6页(共8页)
如东阿王②
梦中初遇洛神③
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
,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B.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已:罢了 D.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 强:勉强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7.语段(一)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说。(2分)
18.语段(一)作者写到金陵人和语段(二)中写到的湖山好友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答。(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共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诗的开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2分) 20.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作文(50分)
语文试题 第7页(共8页) 21.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以“温暖”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700字左右。②自拟题目。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作文。
一只老鹰从高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700字左右。
语文试题 第8页(共8页)
………… ………………○……○……… ………………内 ………外……… 此………………………○………卷○………………只………装……装装………………订…………○……○……………不…………订……密…订……………封…………○……○…………… ………………线…线………………………○………○………………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