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武都区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从武都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回顾了武都区农业结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并分析了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提出了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结构调整 现状 制约因素 建议
武都区地处西秦岭南麓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 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 全区辖12 镇24 乡, 有689 个行政村12.40 万户, 人口53 万, 其中农业人口47.99 万人, 幅员面积4 683km2, 耕地总面积71 万亩, 其中山旱地64.50 万亩,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一般为80 万亩左右(包括复种), 人均占有耕地1.46 亩,境内山高谷深,生态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可分为:川坝河谷区、半山干旱区、高寒阴湿区和洛塘林缘区4 个区域。海拔高度在660~3 600m 之间, 年降雨量在450~650mm 之间, 农作物种植一般分布在750~2500m 之间, 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因此构成了气温、光照、热量、降雨等条件差异较大, 农业生产条件也随海拔、坡向的不同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呈现“立体农业”的特点。2004 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30 312 万元, 粮食总产量达到10 765 万千克,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24kg, 农民人均纯收入1 116 元, 全区已基本整体解决温饱, 正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 抢抓机遇、趋利避害, 全力以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开始向致富奔小康的“二次创业”目标迈进。
1 农业结构现状
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依靠农业科技,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实行耕地经营大调整, 山地资源大开发, 庭院经济大改造的基本思路,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目前, 以畜牧、蔬菜、花椒、中药材、油橄榄、茶叶为主的6 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农业结构调整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
1.1 狠抓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全区以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为基本切入点,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充分发挥特色种植业的比较优势, 促进粮食生产由单纯产粮型向以粮为主、综合经营、粮多相宜、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转化。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 产业效益高的蔬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 同时, 加快发展林果业, 紧紧抓住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世行项目等项目工程实施的机遇, 大力发展以柑桔、无花果、水蜜桃为主的鲜果; 以花椒、核桃为主的干果; 以油橄榄为主的无性系油橄榄园; 以红芪、当归为主的中药材。据统计,
截止2003 年底全区有高效干鲜果面积达3.85 万亩,油橄榄面积0.45 万亩,蔬菜面积3.80 万亩,增加产值3 800万元; 中药材5.19 万亩,实现产值2 500 万元; 花椒11.90 万亩,1 500 万株,产量2 480 吨,增加收入4 960 万元; 发展茶叶0.40 万亩,增收400 万元。尤其武都大红袍花椒、裕河茶叶、米仓红芪等各具特色, 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1.2 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区上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重点和突破口来抓。通过连续3 年大办畜牧业, 使我区畜牧业开发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形成了畜牧业产业化的雏型。在发展方向上由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经济向产品经济和支柱产业转变, 在增长方式上, 由粗放分散的小生产向科学养殖、适度规模养殖转变。目前, 全区已建成百头以上猪场、牛场17 个, 羊场26 个,养羊专业户88 个, 规模养殖村86 个, 养殖大户9 300 户( 有5头牛或20 只以上羊的农户) , 全区形成了角弓乡年家村至桔柑乡董家坝商品畜生产带, 畜牧业产值由2001 年0.60 亿元达到目前的1.599 亿元,人均牧业由300 元达到420 元。
1.3 全面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抓好种子工程实施, 突出优质新良种的推广。2004 年全区示范推广良种面积达87万亩, 良种普及率达92.50%, 蔬菜全部采用高产优质新品种, 果树以高接换种为主的树种、品种和品质改良成效显著; 生猪、山羊等优质品种改良也有了突破性进展。
1.4 积极培养龙头企业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6 大支柱产业, 以“增粮增收”为目标, 按照“小的做大, 大的做强, 强的做好, 好的做优”的总体思路, 狠抓了6 条“龙型”经济, 并把龙头企业的培植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建设重点。近年来, 全区兴建、改建、扩建龙头企业20 多户, 发展养殖大户1.20 万户,发展二、三产业专业户5.40 万户,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 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产品产业化开发新格局。以大湾沟油橄榄园、汗王将军石油橄榄园及吉石坝橄榄油加工厂等为龙头带动油橄榄产业的发展; 以华夏养猪场、种畜场等为龙头带动畜牧产业的发展; 以白龙江沿岸和北峪河流域的节能温室大棚蔬菜为龙头带动蔬菜产业发展; 以武都区花椒液开发总公司为龙头带动花椒产业的发展; 以武都红芪、茶饮料厂为龙头带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以裕丰茶叶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茶叶产业发展。
2 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2.1 特殊的地理环境一是农村经济基础还很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二是农民中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和小农经济意识还没有彻底消除, 很难形成互相帮助、共保发展的整体合力;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截止目前,还有一部分村社不通公路、不通电, 人畜饮水还存在困难;四是交通不便、信息传播手段落后, 使缓慢运作的山区经济难以与外面快节奏不断发展的大市场相适应。
2.2 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产品价格在近两年持续下跌的情况下, 目前仍在继续下降,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在较大范围内存在, 农民增收渠道过于狭窄, 农产品的商品率、优质率及农副产品转化率还很低, 多数为自给生产, 而为社会提供商品能换回现金收入的比重不大, 这种收入结构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 因此, 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很差。
2.3 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 我区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产地批发市场很少, 农村中介组织的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尤为突出, 由于市场的制约, 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 农民不知所措, 靠直观感受, 什么赚钱种什么, 一哄而起, 一种就多, 造成滞销, 农民遭受损失。事实证明, 市场流通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难题。
2.4 科技队伍不稳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的载体, 多年来, 区、乡农技推广部门为全区经济发展、扶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一些乡( 镇) 农技推广站, 存在队伍不稳, 有名无实, 管理体制不健全, 保障措施不力, 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科技人员忙于行政事务, 业务工作无法开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