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事实出发,在借鉴和吸收前人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剖析了劳动的本质和劳动异化的根源,提出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关键词:马克思;手稿;异化劳动一、异化的概念与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是经济上所说的“转让”、“出卖”的意思。在17世纪、18世纪,荷兰思想家格老秀斯在《战争与和平的法规》一书中,以“转让”的意义使用着这一概念来探讨人类的起源和性质。后来,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将异化理解为人亲手创造出来的利维坦怪兽(国家权力)独立于人,并转过来支配人。自此,异化从单纯的经济概念转变为政治概念。在19世纪,异化概念转变为哲学范畴,费希特从“自我论”出发,认为异化即“非自我”,是“自我”的异化,黑格尔则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异化就是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和客观对象,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异化即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神乃人所造,人把自己的一切长处都集中到一个偶像上,使人达到真、善、美的化境,并对它顶礼膜拜其实,这个偶像就是人自己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以经济事实和现实社会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异化是异化劳动的本质,这与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观和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观完全的不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劳动异化,在研究中,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与动物的类本质有显著区别,人的类生活赋予了人能够自由自觉的劳动以满足其需要的性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劳动已不再是满足人们自己需要的活动,而成为了他们维持自身肉体生存的手段,人变得和动物无异。马克思把异化的研究对象从抽象的精神与宗教拉回到了现实之中,这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特征。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包含四重规定性。
第一,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异化劳动首先表现为劳动者失去劳动的对象,工人
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并越受其产品的奴役和统治。劳动产品是劳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应属于劳动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只留给工人维持自身肉体生存的物质,使劳动所生产的对象,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力量。
第二,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
劳动产品只是劳动活动异化所呈现的结果,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是更为根本的异化。具体地说,劳动活动的异化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不属于自己本质的东西,他的劳动是不自愿的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第二,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这种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第三,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亦吃、喝、生殖,至有居住、修饰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与动物无异。这种已经异化了的劳动和劳动中的工人不再属于工人自己,而是属于他人,即资本家。
第三,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的特征,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与动物之不同就在于,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的对象,人创造的对象世界是人的对象化的类本质,即人化的自然界,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了自己是类存在物。但异化劳动剥夺劳动者的生产对象,使劳动者的生产行为变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使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失去能动性,把人的类本质异化为动物的类本质。
第四,人与人的异化。
前三个规定性的异化,即人与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其结果必然是人与人相异化。当工人与自己的产品、活动相对立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这就必然表现为人与他人的对立和异化。异化劳动的产生与发展彻底的改变了原先劳动属性下产生的劳动产品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关系。通过这种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了一个对于劳动过程生疏,站在劳动过程之外的人与这个劳动活动的关系,不仅如此,工人与劳动的关系还产生了一个剥削工人的人一即资本家,以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劳动的关系。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下转(第143页)
140
研究交流
现就是实现自治组织的构建。在高等院校构建上,自治组织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提出特质,其不仅成为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性质,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活动落地的集中体现。这也就意味着,在现代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高等教育自身是有一定自主性的,其可以实现经营活动的独立开展,并能够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
是监督。难以实现更为深入的干预作用发挥。
(四)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现在社会活动中
要想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发挥,必须立足社会以及市场经济视角进行权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进行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构建上,其依然需要依靠市场进行相应的调节。
四、结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构建上,其强调的自治,同时还应该充分立足市场视角,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国家干预作用发挥,以及社会的共同监督,实现一个相对完善运行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1]卫铁林.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思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8).
[2]路海萍.关于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思考[J].文化建设,2018(04).
(二)高等教育的职能是文化干预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离不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保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进行国家高等教育的运行过程中,起实际上也有社会文化干预的成分存在。
(三)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干预仅仅停留在监督层面
考虑到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应该说高校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组织存在。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国家也好,或是社会机构也好,在进行高等教育的干预落地上,所起到的作用仅仅
上接(第140页)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经济事实出发,探讨异化劳动是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本质、人与人相异化的根源。马克思分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看到了异化作为一种否定力量,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异化劳动必然会被消灭。马克思认为要想实现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使人真正地占有自己的类本质,就必须要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异化的扬弃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手稿》中既以历史和当时的经济事实为依据,通过逻辑的事实论证,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了实证批判,客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又以人的本性、人自身为考察异化劳动,马克思求从现实出发,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客观事实以及当时的客
上接(第141页)
观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真实的惨状,并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出发,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抗议和谴责,认为只有通过工人革命,才能彻底的反抗。同时反映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和评价,并论证了无产阶级利益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石建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学说的新唯物主义性质[J].山西师大学报,2018(09).
[4]王东,林锋.《资本论》异化观新探一一与《1844年手稿》异化观的比较研究[J].江海学刊,2007(3).
代新闻写作的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客观报道,如实记述,揭示新闻事实,并在新闻写作中对此加以清晰准确地再现,真正实现新闻“让事实说话”的目的,强化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六)持续阅读,辅助诵读,提升新闻写作整体性把握能力
在新闻写作中借鉴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还要在方法论层面有所思考,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提升对新闻写作的整体性把握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是从根本上指出了新闻工作者增加文化底蕴的发展路向。因此,为了写好新闻稿件,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要以大量阅读作为基础,辅助以经典阅读,不断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快速查找资料,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字句锤炼,制作引人入深的新闻标题,提炼新闻写作的亮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从阅读和诵读中汲取关于个人修身养德
的有益成分,提升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使为人与为文相统一,在为人修炼的基础上提升对新闻写作的整体性把握能力。
三、结语
在新闻写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要做到思想精神实质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所谓思想精神实质,就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演变与实践历程中汲取营养和启示,使当代的新闻写作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所谓思想内容,就是要将传统文化精神实质其表现形式——修辞、手法等巧妙融入写作过程中,杜绝简单化、模式化的写作倾向,根据不同报道对象和题材的差异,多角度、深层次的对新闻内容进行编写。特别是要从在方法论层面上注重“为人”与“为文”的统一,加强道德修养,确立责任担当意识,具备从宏观格局和视角整上把握新闻写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对于新闻阅读的需求,引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实现新闻写作水平的提升。
1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