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五代敦煌地区童蒙教育体制刍议

2022-10-25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5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o.5 2010年9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2010 doi:10.3969/j.issn.1007-5674.2010.05.008 唐五代敦煌地区童蒙教育体制刍议 黄金东 (中央民族:赶学,北京100081) [摘 要]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完整的体系,造就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的普及和繁荣。其体制不 仅有官学,而且有相对完备的私学,这当中寺学的成就更是引人注目。寺学教育的发达不仅体现了敦煌独特的区域 文化,而且其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I 众受教育的机会。 [关键词]敦煌;童蒙教育;官学;私学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0)05—0025—03 唐五代时期敦煌的童蒙教育体制大体可分为官 中是存在官学体制的。至玄宗二十六年(738年)又 学和私学两种形态。但是由于唐后期官学体系的衰 敕“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 落,所以绝大部分的教育任务是由私学来承担的,尤 其教授。,'『3】以上资料都是关于敦煌有官学体制较早 其是在佛教昌盛下的寺学更是令人注目,它在唐后 期的记载,但是实际的设置及教学等状况.则不可 期五代的敦煌童蒙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五代 知。再从出土的文书看,也说明敦煌确实是存在官学 时期敦煌地区的童蒙教育,不论其体制,抑或教学方 体制的。今存《沙州图经》残卷卷三P.2005号文书载 法,在与中原地区保持一致的同时,更充分体现出了 日: 敦煌区域性的文化特质。因此,探讨这一时期童蒙教 州学右在城内,在州西三百步。其学院内,东厢 育的体制,有助于了解敦煌地区的教育状况,更好地 有羌圣 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同时也可为当代教育提 太师苗(庙)堂,(堂)内有素(塑)先圣及先师颜 供有益的借鉴。 子之像。春秋二时奠祭。 县学右在州学西连院。其院中.东厢有先圣太 一、官学 师苗堂,(堂)内有素(塑)先圣及先师颜子之像。春秋 二时奠祭 现存最早关于唐五代n,-J"期童蒙教育官学体制的 医学右在州学院内。于北墙别构房宇安置。141 记载是高祖即位时,“诏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 其卷五P.5034云: 室子孙及功臣子弟。”…如果说这时候只是在中央设 一所县学右在县城内,在西南五十步。其(院 立,为宗室及功臣子弟服务而并没有扩展至全国各 中,东厢有先圣太师庙)堂,堂内有素(塑)先圣及先 地的话,那么唐武德七年(624年)的诏令中就已经 师(颜子之像)。(春秋二时奠祭)。[41 把这种体制扩展到了全国各地方。唐武德七年(624 据考,《沙州图经》所见官学制度是唐初到德宗 年)高祖下《兴学诏》,诏诸“州县及乡里,并令置学。”[21 贞元三年(787年)间的制度。这说明当时敦煌地区 唐中央王朝早在武德二年(619年)就把河西纳入王 确实存在州县官学制度。 一但是内地的官学在高 朝版图,在敦煌置瓜州。接着在武德五年(622年), 宗时候已经开始衰落了.武则天时已经越来越废弛, 改瓜州为西沙州,州治设在敦煌。所以说,这时候的 至安史之乱后更是一蹶不振了。代宗宝应二年(763 敦煌是在唐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对高祖的诏令是 年)给事中李栖筠、李廪、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 没有理由不实行的,这也就是说当时敦煌童蒙教育 史大夫严武等关于学校的奏议中说:“虽京师州县皆 [收稿日期]2010—07—16 [作者简介]黄金东(1981一),男,广西百色人,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部馆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级博士生,研 究方向:敦煌学,古代民族关系史。 一25— 有小学,兵革之后,生徒流离,儒臣、师氏,禄廪无 向。”I1… 另一处的记载也可以证明官学的废弛.“自 年的氏族社会,掌握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 等发展,的确是内地少见。探讨其因,除敦煌地理闭 塞以及世族间婚、宦的优越条件外,更重要的当来自 家学渊源。男或日明儒道,或通韬略,或文武兼备:女 则守庭训、遵妇道等,凡此在敦煌文书中尤多可见。” [41 254 天宝后。学校益驰,生徒流散。”…“ 但是由于敦煌偏 安一隅,不仅经济、文化发展,学校教育也应有所进 展。敦煌关于学生题记的文书中,吐蕃占领时期 (755--796年)仅得两三条,而光张议潮起义后,宣帝 大中四年(850年)至十四年(860年)的十年间,即有 “更重要的当来自家学渊源”,这句话点明了家 学在敦煌童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子女是家庭未来 的继承人,是家庭未来希望的寄托,因此敦煌一般的 家庭都很注意x ̄-T-女的教育,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如重视教育,P.2718《王梵志诗》一卷本言:“欲得儿 学生题记十多则,这意味着此时学校及学生数量可 能增加 [51 以上论述说明.敦煌在唐五代时期是存在州县 官学体制的。但是其承担的教育任务和内容如何呢? 童蒙教育是否在其教育范同之内呢?对此,高明士先 生说。“州学及以下至寺学,一般来说其教材大致相 当,且都包含有启蒙教材。”14] 这说明州县学是包 含有童蒙教育内容的。但是他又说,“士子的学习过 程,首由识字、习书入手,次习启蒙教材,到此阶段, 通常可在家学、义学、寺学完成。到学习儒家九经.已 脱离启蒙阶段,通常是在官学或寺学完成。”[41 这 似乎又说明州县等官学阶段已经脱离启蒙教育阶段 了。对此该如何解释呢?其实,这并不矛盾,本文认 为.州县官学中一般是属于较为高级的教育形式,但 还是部分的具有童蒙教育的功能。其教材大多为《千 字文》、《蒙求》、《辩才家教》等童蒙读物也可从另一 个侧面得到说明。再则,高明士先生用的是“通常”, 也没有说全部的官学都脱离了启蒙教育阶段。实际 上.试想所有的学生都在家里或义学或寺院完成启 蒙教育是不可能的,义学等私学也不可能容纳大部 分的学生.也不会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到寺院中去学 习的。地方大族或上层家庭的孩子应该有一部分是 在官学中完成启蒙教育的。因此,本文推断,唐五代 时期敦煌的官学中,至少有部分是存在童蒙教育功 能的 二、私学 敦煌的私学大致可分为家学、义学及寺学 种 形态,它们承担了启蒙教育与中等教育的任务,且其 实际的贡献远在官学之上。[41 现就三种私学形态 进行分析。 首先来看家学。 敦煌是个典型的家族社会,唐五代时期其政治、 经济和文化一直处在大族世家的掌控之下.由于这 些大族根植于敦煌本地.延续时间长.对敦煌的社会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大族世家为了保持其优越 的地位。必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而这些大部分都来 源于他们的家学。对此,高明士先生也有所论述,他 说: “敦煌自汉代设郡以来,随着河西的开拓,不但 成为边防重镇,也成为乱世的避难地。加以地处中西 交通孔道,住民复杂概可想见。但自前一世纪到后十 世纪,其住民基本上是汉人,殆无可置疑。从二、 世 纪以后到十一世纪初将近一千年间,张、索、宋、汜、 令狐、曹、李、阴等氏乃成为当地的世族。这种绵延千 一26一 孙孝,无过教及身,一朝千度打,有罪更须嗔。”又如, 说明生养子女而不教育是错误的,S.5655《太公家 教》日:“养子不教,费人衣食。”又日:“养男不教,为 人养奴;养女不教,不如养猪。”P.2600((武王家教》 言:“武王日:‘何名为一错?’太公曰:‘养子不教为一 错。…这些都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但是对于男子与 女子的教育,显然是有别的,如S479《武王家教》言: “武王日:‘欲教-7-孙如之何?’太公答日:‘……为人 恭孝,为父威严……拟待明君;女教针缝,不犯七 出。…S.4307((新集严父教》言:“家中所生男,常依严 父教,养子切须教,逢人先作笑,礼则大须学,寻思也 大好。”在敦煌变文中,《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也谈 到:“经道婴孩童子.乃至盛年,讲教礼仪。人家男女, 从小至大,须交礼仪。是男即七岁十岁已来,便交入 学。”又说:“女男渐长成人子,一一父娘亲训示;台 (抬)举还图立得身,招交只要修仁义。嘱仙(先)生, 交文字,孝养礼仪须具备;未待教招一二年,等闲读 尽诸书史。”16]“为女身更不异,最先须且教针指, ……”嘲一同样说明了子女从小必须受教.且男女受 教有别的观念。 以上论述表明,唐五代敦煌地区在对子女的家 教上是较为重视的。在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上,敦煌的 家教,特别是大家世族家世之学的作用和贡献是很 突出的。男女教育有别的教育思想和做法跟古人对 男女期许目标的不同应该是一致的.同时强调不论 男女须受教育的思想。对教育的普及和民众文化素 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敦煌家学 的意义所在。 第二是义学。 所谓义学,一般指民间的私塾教育。这些民间的 私塾教育,扩大了当地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对于教育 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义学这方面的资料。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敦 煌文书,唐代出土的很少。今所能见的只有一则学生 的题记.可以证明唐代敦煌确实存在义学。在出土的 P.e643((古文尚书》残卷末题有“乾元二年(759年)正 月二十六日义学生王老子写了,故记之也。”的题记。 同时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也从另一个侧面证 明了这点。在唐西州高昌县阿斯塔那墓发现了唐写 本《论语郑氏注》残卷,据高明士先生考证,此残卷为 高昌县宁昌乡厚凤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口” 书写的,在同卷另一处还写有“景龙四年(710年)三 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口”.这说明唐代的西州也存:在 义学,而且义学属于私学。141 敦煌的情形应该大概 也如此。 记)、索勋之孙即张淮深外孙索富通也曾就读于金光 明寺(P.3692卷末题记)。说明当时敦煌的寺学典藏 是较丰富.教学水平是较为优良的,同时也说明归义 军首领是看重寺学,乐于把弟子送到寺学就读的,而 僧人亦以之为荣。S.5803《僧统谢太保文范》云:“某 至归义军时期,甚至出现了社学。S.4307 ̄新集 严父教》卷末有两则题记,前一则为雍熙j年(986) 所题.后一则的题记为“丁亥年 月旧日定难坊享邮 口口自书手记耳。”据李正宇先生考证,丁亥年为雍 熙四年(987),定难坊为敦煌城内的一个坊名。[51“由 乙虽为僧首,文义难明,伏蒙太保不怪愚才,特赐郎 君访学,非但某乙一品,直亦二部释流有赖感恩。无 任惶惧!”归义军政权对寺学的支持和鼓励,有力地 推动了寺学的发展,并造就了其独特的地位。 三、,J、结 此可推知,定难坊学郎即为私学生。P.2904 ̄语:集 解卷二》末题“未年正月十九日社享写记了”,这里的 “享”即今天的“学”,当时的“社享”当是民间结社的 社学里的学童。此外,从敦煌的学郎题记中还可以见 到很多以人名为表示标识的私家学塾,这在归义军 时期的敦煌是比较盛行的。据李正宇先生的梳理和 考证有郎义君学士、李家学郎、张球学郎、就家学士 郎、白侍郎学仕郎、汜孔目学仕郎、孑L目官学仕郎、安 参谋学仕郎等题记。 以上所列8所私家学塾.出现的时间都是归义 军时期。而以前所见的却很少,这至少部分说明了唐 以后敦煌地区的义学是较以前普及和兴盛的。 第三为寺学。 敦煌的寺学是在吐蕃占领时期逐步发展起来 的。寺学在当时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发展也:饺 快,同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归义军时期,由于 有了原来的基础.加上归义军首脑的支持,因此寺学 得以兴盛起来,其风头甚至盖过了当时官办的州县 学。敦煌出土的文书中.虽无明确记载寺学存在。也 无文书具体描述寺学详细情形,但从出土文书中的 学郎题记中还是可以确定寺学在归义军时期是存 在.而且是较兴盛的。这方面,那波利贞、李正宁、姜 伯勤等诸前辈作出了突出贡献。根据这些前辈的考 证.在归义军时期的16所敦煌寺院中永安寺、净土 寺、金光明寺、莲台寺、乾明寺、龙兴寺、r二界寺、灵图 寺、大云寺、显德寺等lO所有学郎题记。虽无确定材 料证明.但其他6所可能也存在寺学,果真如此的 话.当时敦煌每座寺院就都设置有寺学,足见归义军 时期寺学发展规模之大以及其在教育文化、传授知 识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从吐蕃占领敦煌以后.大部分的教育权是被寺 院僧侣所掌握的。罔因此。寺学的地位在敦煌并不低 于官学。从当时归义军时期很多高门子弟都曾就渎 于寺院内的情况就可证明这点。如曹议金次子曹元 深(归义军节度使)曾就读于三界寺(P.0707卷末题 综上所述.唐五代敦煌地区的童蒙教育体制还 是相当完善的.既有地方的官办小学,也有私学的家 学、义学和寺学三种形态。而随着官学的衰落,私学 承担了敦煌童蒙教育中的绝大部分任务,特别是归 义军时期的寺学更是如此。这些私学扩大了庶民受 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打破贵族对学校和教育的垄断。 特别是寺学.本着众生平等的佛教思想,不仅招收达 官贵人子弟。也招收平民百姓等各阶层子弟,这些子 弟均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并不因身份和地位的 不同而有所区别。这也在一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唐五代 时期敦煌教育的普及和繁荣。据李正宇先生考证,敦 煌在归义军时期就目前材料所见到的有25所学校, 大多都在当时的敦煌县内。而且大部分学校都属于 私学。按当时敦煌县一万人口计算,平均每四百人就 有一所学校.平均每所10名学生的话,就有250名 学生,占人口总数的1/40,其教育的普及和繁荣程 度恐怕比同时期的中原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511=46这 种由社会来承担启蒙教育大部分任务并取得不俗成 就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163. [2](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1.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490. [3](宋)王溥唐会要[MI.商务印书馆,1936:634. [4]高明士.唐代敦煌的教育IJJ.汉学研究,1986(2):233. [5]李正宇.唐宋时代的敦煌学校fJ】.敦煌研究,1 986(1):49. [6]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424. [7]李正宇.敦煌学郎题记辑注IJJ.敦煌学辑刊,1 987(1). [8]史苇湘.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莫高窟【M1//_敦煌文物研究 所.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薛柏成] 一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