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外阅读。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横线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钱;利息。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 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________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________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________
【答案】 (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是这种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正确;错误;正确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2)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借物喻人的文章。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
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正确;②错误;“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梅。③正确
故答案为:⑴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⑵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是这种精神吗?⑶借物喻人⑷A;B;⑸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⑹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借物喻人写法的把握能力。
(4)一字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5)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和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2.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橘园
清晨,站在我家二楼的大厅,放眼橘园,嗬!仿佛是群芳斗艳的花海。一团团,一簇簇绿的苍翠欲滴,白的晶莹透亮。整个橘园绿白相衬,明暗相间,显得生机勃勃。
走进橘园,一朵朵洁白的橘花,是那么纯洁,那么娇艳。细细观赏,橘花有五个花瓣,花瓣的中间有一圈黄色的花蕊,花蕊顶上沾着花粉,散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花蕊中央有一根像火柴一样的花柱,花柱头长大了就是橘子。
这些橘花,形态不一,婀娜多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楚楚动人。有的隐藏在绿叶丛中,就像害羞的姑娘,令人喜受。有的好似久别重逢的朋友,在亲亲热热的聊天,让人羡慕。有的则高立枝头,山风一吹,宛如妩媚秀丽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忽然,耳边传来“嗡嗡嗡”的响声,抬眼望去,一群蜜峰正贪婪地采花粉。有的钻进花瓣环抱的花蕊,有的飞来飞去,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多么勤劳的小生灵啊!
不管是谁!经过我的家的橘园,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赞叹不已。人们称赞我家丰收在望的橘园,称赞党的富民政策同。
(1)作者是按________的顺序观察橘园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群芳斗艳:________。 ②楚楚动人:________。
(3)第2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橘花的外形。
(4)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橘花“形态不一,婀娜多姿”的句子。 【答案】(1)从远到近
(2)指各种花儿竞相开放;形容花儿鲜艳美丽 (3)花瓣;花蕊;花粉;花柱
(4)有的隐藏在绿叶丛中,就像害羞的姑娘,令人喜受。有的好似久别重
逢的朋友,在亲亲热热的聊天,让人羡慕。有的则高立枝头,山风一吹,宛如妩媚秀丽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由“站在我家二楼的大厅,放眼橘园、走进橘园”可知,作者是按从远到近顺序观察橘园的。(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①群芳斗艳:指各种花儿竞相开放。②楚楚动人:形容花儿鲜艳美丽。(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课外阅读。
一罐水
100多年前,法国军队侵占了西班牙。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干旱的地区,西班牙人在井里下了毒,不让法国侵略者喝水。有一小队侵略军在上尉维龙的带领下,到处找水喝。走了很多路,冲进一个小屋。屋里有位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冷冷地盯着他们。士兵要水喝,她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上尉命令:“搜!”士兵们到处乱翻,找到一罐水,一拥而上,争夺水罐。上尉命令他们放下。走过去,看了看满罐的清水,觉得喉咙像火烧似的,恨不得捧起来喝个精光。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倒了一杯,递给妇女说:“请你先喝!”妇女接过杯,看了看怀里的孩子,把水喝光了。维龙又倒了杯水递给女孩:“你也喝一点!”母亲缓缓接过杯子,亲亲女儿,用西班牙语低声说:“孩子,为了妈妈,喝吧!”女儿也喝了半杯水。上尉见此,倒了满满一杯,一饮而尽。士兵们也都喝了。一罐水很快喝光了。他们坐下休息,不料一个接一个倒地而死。妇女和孩子也死了。原来妇女早已在罐中下了毒。
人们都(纪念 怀念 钦佩)这母女俩的爱国精神。西班牙解放后,大家为她们建了一座高高的纪念碑。
(1)根据短文内容理解词语。 一拥而上:________。 一饮而尽:________。
(2)“上尉命令:‘搜!’”表现了侵略者行为________(果断 粗暴);西班牙妇女冷冷地盯着他们,说明她对侵略者的________(憎恨冷淡)。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了侵略者的________(狡猾 无耻)。
(3)短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
(4)在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括号里选择适当的词语画上对号,再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________。
【答案】(1)一齐拥上来 ;一口气喝光 (2)粗暴 ;憎恨 ;狡猾
(3)妈妈暗指祖国,表现了母女俩崇高的爱国精神
(4)钦佩;表达了西班牙人民对母女俩的钦佩之情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短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拥而上:一齐拥上来。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光。(2)首先理解词意,区别近义词。再根据句子的意思确定选项。“上尉命令:‘搜!’”表现了侵略者行为粗暴;西班牙妇女冷冷地盯着他们,说明她对侵略者的憎恨。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了侵略者的狡猾。(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妈妈暗指祖国,表现了母女俩崇高的爱国精神。(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们情感的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人们钦佩;表达了西班牙人民对母女俩的钦佩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2)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区别,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句子的意思—一对号入座。(3)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们情感的体会。
4.课外阅读。 趣答难题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人民敬爱的领袖,同时,在外交领域,周恩来总理也是亨誉世界的外交大师。
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中外记者召待会。总理介绍完中国经济和建设方面的成就后,记者们纷纷提问。
有的西方记者对中国抱有扁见,提出来的问题让人很难回答。每次周总理都能随机应变,绕过暗礁。
一个记者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存款?”这是一个挑衅性质的提问,它实质是嘲笑中国人穷。
周总理不慌不忙,幽默地说:“十八元八角八分。”全场都愕然了,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总理解释道:“当前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它们加起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人们听了总理精彩的解答,不仅热烈地鼓起掌来。 (1)找出短文中四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7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暗礁”在短文中指________,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周总理如果直接回答外国记者的问题,会________,而周总理幽默的回答既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亨;享;召;招;扁;偏;仅;禁 (2)先概括后具体。
(3)外国记者的挑衅性提问;比喻
(4)有损我们国家的形象,被人嘲笑我国很穷;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缓解了尴尬;捍卫了国家尊严;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主要找错别字,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不难找出。第3自然段和第4~7自然段是明显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暗礁”采取比喻手法,象征着外国记者的挑战。这篇课文周总理以幽默的回答既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缓解了尴尬,又捍卫了国家
尊严,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春雨中的伞花
酥油般的春雨牵去了街上的繁华。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躲起来了,川流不息的车辆稀少了。这时街上却出现了独特的一幕——开满了五彩缤纷的“伞花”。
上班了,从千家万户飞出了一朵朵伞花,在十字街头汇成了一股庞大的伞流。渐渐地,那伞流又分成了许多支流,流向工厂、商店、学校……这伞流是一条条美丽的小河。这伞花,是一朵朵奇特的花。瞧,那位年轻姑娘的伞真美啊!天蓝色的伞布上,花朵簇簇,芳草丛丛。这“花”配着她那时髦的(装扮 打扮),在伞海里变成了一朵醒目的花朵。那边,三位女学生各打一把粉红、蕊黄、天蓝色的伞。她们(饶有兴趣 津津有味)地把伞簇拥在一起,粉红衬蕊黄、映天蓝,竟变成了一朵巨大的鲜花,她们边走边把伞挨在肩上,用红润白嫩的双手轻快地旋转着伞柄。伞上,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曳着银线飞射出去;伞下,传来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伞花随着姑娘们的身影在伞海里忽隐忽现(飘动 飘移)而去,还不时传来她们那悦耳的笑声。幼儿园小朋友的伞花飘来了,伞下是一张张如花的笑脸。老人们撑着黑色自动伞缓慢地走在伞流里……
我仿佛置身在无边的荷塘里,又好像站在彩色的小溪边。我沉思了_____是谁绘就了这雨中奇景_____是谁引来这独特的花朵_____哦_____是滋润人们心田的春雨_____
(1)选择短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
时髦的________(装扮 打扮) (饶有兴趣 津津有味)________地 (飘动 飘移)________而去
(2)根据下面的意思在文章第1自然段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车来车往,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________ ②色彩鲜艳,繁多凌乱。________
(3)短文围绕第一自然段里面的哪一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4)根据第2自然段内容填空:在这个自然段里,作者一共写了四种人的伞。它们是________的伞,________的伞,________的伞,________的伞,其中详写了________的伞。
(5)给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我沉思了________是谁绘就了这雨中奇景________是谁引来这独特的花朵________哦________是滋润人们心田的春雨________
【答案】 (1);;
(2)川流不息;五彩缤纷 (3)
(4);;;; (5);;;;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要想正确的运用词语,必须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课文中了。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文章第1自然段句尾。
(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故答案为:(1)时髦、饶有兴趣、飘移(2)①川流不息、②五彩缤纷 (3)这时街上却出现了独特的一幕——开满了五彩缤纷的“伞花”。(4)一位姑娘、三名女学生、小朋友、老人们、一位姑娘、三名女学生(5): ? ? , ,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人们总是忙于奔赴目的地,却往往忽略了路边的风景。”你是否注意到深秋的长沙有怎样的变化?前几日的连绵秋雨又营造了怎样的美景?
请你以“长沙的秋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要求:(1)点明长沙秋雨的特点,后面所写内容均要围绕这一个特点;(2)至少使用一种修辞;(3)字数150~200字。
【答案】示例:秋雨绵绵,一直在下着,没有丝毫放晴的意思。望着窗外的杨树,泛黄的叶子飘然落下,“一叶知秋”。凉风从门外吹进来,不觉让人打了个寒噤,既然这样,不如索性依着它,去欣赏这雨中景吧。走到门外,看到天空低沉着,往日的秋高气爽已不在。“一蓑秋雨任生平,也无风雨也无
晴”,万事由着他去,处处都有景致,且是美景。想着昨日的春华,已经变成年前真实存在的“秋实”,心中不觉平添了风分的暖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能力。作答时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如缠绵、忧伤、凄冷、愁意、冰冷、萧瑟、温柔等)来写,语言流畅,描写要具体生动,同时注意字数的要求。首先确定自己要写的秋雨的特点,然后仔细观察,分析其美在何处;可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最后在描写过程中适当抒情议论,自然流露情感。
【点睛】
景物描写要做到景中有物:写什么景物,将特征写具体,有所侧重,不可面面俱到。景中有序:如时间顺序、移步换景、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景中有变:山水结合、动静结合、人物结合,花草结合。景中有情:在描写过程中适当抒情议论,自然流露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7. 你原本熟悉的一个人,某一天的举动或偶然一件事情中的表现,让他(她)在你心目中发生了重大变化,甚或颠覆了原有印象。请以“重新认识你”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不要脱离材判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文体特征鲜明;③抓住细节,抓住人物特点,定出人物精神;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答案】重新认识你
提起晁飞,心中总掠过一丝杂乱的情感,不知是欣喜还是怨恨。不过,与他相处的日子里,他那稚嫩的心终究使我感动。
晁飞的个子高高的。圆圆的脸上,那胖乎乎的两颊透着几分说不出的可爱。说话时,他的脸颊微微颤动,你会不由自主抿嘴一笑。
重大的活动前,大家都聚齐了,偏不见晁飞的影子。正在焦急中,门后露出一个圆圆的脑袋。晁飞!大家一拥而上。面对同学们的责问,晁飞做出一副诚恳认错的样子。可他脸上,还暴露出包不住的窃喜。我们又不得不破颜而笑了。
尽管晁飞很淘气,但是要谈起正经事,他紧张的面孔中饱含着不同寻常的真诚。
“今天咱搞一次小组朗诵比赛!”当一个声音冒出来时,班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大家赢的欲望一个比一个迫切。我的心一下子悬起来:组里的“困难户”晁飞,他的表现……我们围在晁飞身边,叽叽喳喳地叮嘱他。晁飞收敛了调皮的笑,目光中看出了他的凝重。“这次可重要!”一个人告诉他。
“嗯!”虽然晁飞嘴里在答应,但是看得出来,他已下定了决心,不经意间从他眼里流露出执着来。
只要有时间,不等催促,晁飞就会倚在角落里,捧着书,一会儿仰脸,一会儿低头。“休息会儿吧!”对于同学们的关照,晁飞的回答总是:“等一下,再练练。”
临比赛前,我仍对晁飞说了几句多余的话。晁飞并不回应,只是微微动唇,默念着什么。
“下面请大家欣赏……”台上的晁飞表情凝重,站得笔直,背着手,挺着胸,昂着头。稚气的嗓音如一曲欢快的小令,不失风范。伴着激昂的乐曲,晁飞的声音那么洪亮。我心中的不安已被击碎了。晁飞好像突然长大了,我打心里为他叫好。接近尾声,晁飞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欣赏!”这出人意料的四个字引来了全场的轰鸣。
晁飞呀,想起你,心中的欣喜与怨恨总会融合在一起。也许,这是这种情感,使我重新认识了你,认识了你独特的风采吧。
【解析】 【详解】
作文标题“重新认识你”。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确定“你”所指代的内容。“你”,为第二人称,亲切的称呼能缩短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你”是谁?“你”可以是人,可以是景,可以是物。以人为例,“你”可以是一本书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塑像,可以是报刊亭挂着的图片的主人公,可以是街头弹吉他的青年。以景为例,可以是北京什刹海,可以是首都博物馆,也可以是地方小吃。“你”可以是现实中遇到的;假如是想象中的一次驻足,似也无妨。还要注意一点,要写成“你”,而非“你们”。对象角度需单一。“重新”则要求抓住人物前后变化以及自己对人物的感觉来写。“认识”表明深层次地正确理解或了解。这几点都要写出来。注意本题必须写记叙文。
【点睛】
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