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重视涛义的背诵,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必背的有40篇,另外,现当代诗文、外国诗文也有不少精美的内容需要学生积累。倘若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尽可能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继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都有很大的作用。
传统的诵读记忆仍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背诵方法,因为有些诗文就得下这种功夫。但下列方法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词导引法顾名思义,就是抓住诗文中的主要动词,以此带动全段或全文的背诵。事实上,抓住了这些动词,也就实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如《过秦论》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一段主要写了秦始皇继前代几位国君,在完成“攻势”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后,转而趋向“守势”,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一段的主要动词依次是:(及至始皇)奋一,振——御——,吞——亡——,履——至——,执——(鞭)笞一,(威)震——。(南)取——,(以)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北)筑——守——,却——;(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于是)废——,焚——,(以)愚——;隳——,杀——;收——,聚——,销(锋镝),铸——,(以)弱——。(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临——,以为固。(良将劲弩)守一,(信臣精卒)陈一。(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
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这一段只要抓住30几个动词,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就能相对轻松地完成背诵任务。而且记得也10牢固。还如《阿房宫赋》的第一、二自然段,《前赤壁赋》的第一段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长的文言选段。
求同存异法即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这种方法适合背诵“重章叠句”类的内容,如诗经中的《秦风·无衣》: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完全相同的地方多于不同的地方,这首诗只要记住六个字(袍、泽、裳、矛、戟、兵),三个词(同仇、偕作、偕行)就可以了。
类似的还如《魏风·硕鼠》、《卫风·木瓜》等。这种方法背的快,记得牢。
理清层次法即在理清诗文内容层次的基础上,分层去记忆,完成背诵。如《劝学》这篇文章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首先,节选的部分可以分三个层次,即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内容较多,这一部分仍然可以分三层去记忆:学习需要不断积累,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学习需要专心致志。学习需要积累的句子共十一句,前七句和后四句构成因果关系;中间八句阐释了学习需持之以恒的意义,对比论述,意义深刻;最后
八句用正反对比的方法阐释了学习需要专心致志的意义,前五句用蚯蚓的事例从正面加以阐释,后三句用蟹的事例从反面加以佐证。 通过理清层次内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很好地完成背诵。
名句连缀法即以名句带动整段或整篇。一篇文章如果有数句名句,我们就可以考虑用名句连缀法来背诵,如《离骚》(2003年语文教材节选的部分)。节选的部分中有我们较熟悉的五句名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屈原的崇高理想、高尚的道德和节操,在对全文有了总体把握之后,首先要求学生能背下这几句,然后以这五句为线索,把前后文连缀起来。
这五句分别是:表现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坚持真理、献身真理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类似的还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等文章。
意象再现法简单地说,就是形象(物象)再现法。这种方法适合背诵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瞑》。这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着重描写了秋雨过后,山中皓月当空时的情景:有郁郁的松柏,淙淙的溪流,青翠的长竹,蓬勃的青莲。在这如画的环境中,还有淳朴可爱的浣
衣少女和勤劳的渔民。只要记住诗中出现的这些意象,经过大脑的合理想像,这首诗就会牢牢地记住。诗如此,词亦然。
高中学生背诵的内容不少,上述方法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帮助了许多学生较顺利地完成背诵任务。也培养了他们的背诵兴趣。如果这些方法对学习其他科目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我们工具学科的特点也就名副其实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