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研究
2023-12-17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9年第2期艺术与教学乡土资源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研究周静江苏省泗阳县庄圩小学摘要: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随着对乡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农村教育工作者应该就地取材,遵循因地制宜“绿色教学”的宗旨,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树立广大学生对乡土美术的正确审美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培养学生立足本乡地土的发散思维,全面提升培养农村儿童童绘画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质量。关键词:乡土资源美术资源;课堂教学应用;提高质量相信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独特的情感,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最为熟悉的,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儿童具有亲近自然的天性,他们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职、和探索欲望。我们生活在农村,我们身边有许多丰富的乡土资源,家乡街道、一草一木、家乡的一切自然材料给了孩子充足的创造空间,让孩子在来自生活源泉的美术活动中体验创造的乐趣。让每个孩子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发展想象力、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充分挖掘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以美术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堂,提高提高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一、生活中乡土资源的分类我们身边的乡土资源材料数之不尽,每一种材料都有它自身独特的功用,每一种材料都有它不同的教育价值。为了更合理、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价值,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必须事先对所有材料有目的对自然材料进行调查、分析和分类,以利于材料的收集和活动的组织。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时段分和按其属性分。二、走进乡土资源,体验源头活水的价值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纷繁变换数不胜数。因此,大自然是儿童美术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儿童开启了想象的大门,让儿童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平时,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亲近大自然,让孩子都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例如:在装饰课中,笔者让孩子们从自然环境中带自己喜欢的大米、豆子、小麦、花生、稻壳等到学校,让他们自己操作,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对于许多美术课,我们都感觉很老套、古板,我们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一味的传授,学生就是忠实的聆听者,学生没有创造。然而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五彩冰纷的景物随处可见。清清的小河,一望无边的田野,小河里的鸭子结伴而行,使人赏心悦目,而对于在此景中的农村孩子来说,正是美术创作的一个大好天地。春天,万物复苏,花红柳绿,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笔者带着孩子们翱翔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去寻找去感受春天,将他们看到的、听到的、用笔画下来。夏天是热情多姿的姐姐,到处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粉红色的荷花、清香的芦苇……。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经常看到而又易忽略的事,但在充满好奇的孩子们眼里,却是多么的神奇!每天孩子们都会用他们的小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就128窑鼓励他们用图画将这些大自然的变化记录下来。于是,一幅幅充满活力的作品有就诞生了。在农村流传着许多文化,风采各异的民间风俗。如:娶亲时的热闹,过新年的喜气洋洋,正月的阖家团圆,端午节吃粽子,这些是孩子们熟悉而又喜欢的风俗。于是我们就鼓励孩子们把这些风俗带到我们教室里来,让他们来玩,来做,来感受。然后再让他们用笔把这些画下来。顿时,一幅幅喜气而又具有民间特色的作品展现在我的眼前,“饱满的灯笼”“漂亮的灯笼”“贴春联”“放鞭炮”等。每一副作品都体现了孩子们心中美好的愿望。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儿童的创造力1.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孩子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带领孩子参观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时孩子了解民间艺术的有效方法。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产生创作欲望。2.校内校外相结合。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激发创作欲望。让他们直接走进大自然,采野花、捡树枝、拾石头,沙子,泥沙等材料的收集,在奥妙的大自然的怀抱中自主探究,大胆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甚至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直接进行美术活动。3.在家校结合的美术活动中感受创造的乐趣。充分发挥家长的手工创作经验,让家长在家和孩子一起摸索。4.开展美术作品展。每次活动中的作品都认真进行分类评比展示保存,并提供美术成品提供儿童审美能力,激发儿童创作欲望。综述所述,乡土文化通过多种途径时时刻刻影响着小学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不仅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而且大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孩子们的亲身感受和主动参与,深深地融进了他们心灵深处,他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当然,乡村资源融入美术课堂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它是国家对美术课程的改造性设施,对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开发和利用,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参考文献:[1]陶行知.建设适合乡村十几的乡村教育·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10-30.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