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7 |古人对雷电的认识
标签: 雷电古人认识
雷电自远古呱呱诞生已有数十亿年了。雷电的本质是什么?它阵阵的骚动、悠闪藏耀展现在原始先民的面前时,既蕴含着对生命的诱惑,深藏着对生存的恐惧。
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祖先便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雷电,以揭释其中之谜。先秦时代,先哲就用“阴阳”学说来解释雷电。《尚书洪范》中认为:
“有云然后有雷……故云雷相托,阴阳之合。《淮南子·天文训》中也说: “阴阳相薄,感而为电,激而为雷。”宋代的理学家程颢也指出:
“电者阴阳相轧,雷者阴阳相击.”阴阳学说成了古人解释雷电产生的机理的理论依据。 雷电也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一道壮观长廊。在古代的诗歌词赋中,有不少关于雷的吟咏佳作。晋代傅元《惊雷歌》中的:
“惊雷奋兮震万里,威凌宇宙兮动四海”,其气魄是何等的雄奇!宋代愈琰《雷》诗中的: “幽窗降鉴频三四,照尽人间正与邪”,却把雷电与人类伦理等联系起来……可见雷电对古人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
当然,雷电给人类生活带来不少的悲剧。如人被雷击、树木折断、房屋着火等,古人则错误地认为这是上天对人不良行为的惩罚。汉代王充针对这种情况,曾分析说这是由于“阴阳较轸”(冲突)而产生“激射”的结果,他批评“雷为天怒”,是虚妄之言。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建筑中,巧妙地应用了避雷方法.山西应县县城西北佛宫寺内有一座木塔,它建于辽代清宁上年(1056年),塔高
1 / 2
67.31米,其周围的房屋不过高10米.当周围的屋舍屡遭电击时,这座高耸的木塔却安然无恙。明代永乐年间建在武当山绝顶处的铜铸镏金大殿,每逢雷雨季节,当雷电骤起之时,金殿周围频频掠过巨大的火球,形成了“雷电炼殿”的奇观,而金殿却完好无损.科学研究表明,金殿建在峰顶,其表面鎏金,本身就如同一个伸入天空的大型钝头避雷针。
我国古代的雷电产生于阴阳之说和避雷的方法,在科学发展史上的确是一项奇迹。
2 /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