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作者:史顺玉
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2期
摘 要: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在美术学科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把美术与生活密切联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加深知识的理解,锻炼实践的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针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2-0135-02
美术源于生活,生活和美术联系密切。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出无意性、情绪性和具体形象性[1]。美术教学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学生的生活为突破口,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让美术教学焕发活力。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关注文化与生活[2]。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美术生活化教学,淡化了学科中心。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提高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用生活中常见的瓶盖、纸盒、包装袋等废弃物作为美术材料,学生用绘画、装饰、拼贴、折叠等方式对这些生活材料再创造,呈现出生动的作品。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熏陶。用生活中难忘的经历、见闻、趣事等作为美术素材,学生用美术日记、涂鸦画、剪贴画等方式对这些生活素材再表现,记录难忘的瞬间,促进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在美术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陶冶美术情操,享受美术学习的欢乐,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
美术生活化教学,拉近了学生与美术知识的距离。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掌握美术知识。美术生活化教学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真实感受,把美术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贴近学生的生活,新学习的内容会很快融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完成知识的建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教师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讲解知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美术学习,感到学习内容就在自己身边,能够有真实的体会,并可以借助生活中已有的经验自觉接受新知识,理解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头脑中便会形成清晰的认识,减少理解的障碍,知识便很难遗忘,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提高很多,学习起来也轻松,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生活化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不仅是美术创作的源泉,也给美术提供了实践的场所。美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把课堂上学到的美术知识灵活地运用在生活中,不仅能美化我们的生活,而且能改善生活环境,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例如用学习过的色彩知识,解决生活上服装搭配的问题;用学习过的美术字知识、排版知识、图案知识等帮助班级进行黑板报的设计,完成黑板报的过程,不仅锻炼了美术的应用能力,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的生活,在实践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节日时布置教室,装饰自己的卧室,这些都是实践手段。学生运用美术知识进行实践,自信地为生活增添色彩,学以致用,也是一种学习成果的展示,培养了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教学观念偏离生活
相对于文化课,学校对美术不是很重视,美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缺乏深刻地认识。美术生活化教学的观念淡薄,没有形成完善的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意识,美术教学中没能把美术和学生的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有着指导的作用,美术生活化教学观念是有效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前提,保障着教学的顺利实施。此外,有的教师树立了美术生活化教学的观念,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不是单向的过程,需要学生也能形成美术生活化学习的意识,自觉以美术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师生共同处于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氛围中,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使美术生活化教学发挥作用,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二)美术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教师按照课本教学,从课本内容出发,而不是从学生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生活实际出发[3],缺少变通,脱离学生的生活。有些相对专业性的美术知识教学,教学内容有些空洞,不够生动。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直接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很难有触动,自然缺乏美术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减弱。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学生会觉得美术很远,没有美术学习的需求,只是按照课程表安排上了一门课,课后也不会有什么思考。忽视了学生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导致教学效果下降。教师在备课时,也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联想和细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挖掘。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不广,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不深,甚至结合生硬,显得生搬硬套。 (三)美术教学方式远离生活
学生的美术学习都是在班级里进行,规规矩矩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学场所固定,教学方式单一,离学生生活很远。但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适合在班级里开展,有的美术课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若一律把学生束缚在班级里,学生缺乏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美术课堂呆板生硬,降低教学效果。风景写生课程,有的教师只让学生凭着记忆或者按照教師提供的范画进行课堂创作,学生很难上手,呈现出来的作品也不尽如人意。而适当转变下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风景中,学生亲自去观察和体验风景中变化多样、多姿多彩的细节,自由取景创作,激发创造力,整个美术课堂也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变得生动而有趣。
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师生共建美术生活化观念
更好地实现美术生活化教学,教师要树立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加强对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重视,精心设计,营造生活化教学的氛围。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逐渐形成美术生活化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生活化语言的使用。一些美术专业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教师用通俗易懂、生活化的语言代替。学生理解起来轻松了,自然也就愿意去学习[4],拉近了学生和美术知识的距离,真正置于生活化教学中。教学是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除了教师,学生也要理解生活和美术的关系,认识到生活化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美术生活化学习的意识。能够认真体验生活,仔细观察生活,积极收集生活中的美术素材,为美术创作做铺垫。这样,教师和学生共建美术生活化观念,让美术课堂焕发活力。 (二)挖掘生活化美术教学内容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结合教材,积极挖掘生活化美术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把更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美术教学内容引入美术课堂中[5],帮助学生建立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减小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感,增强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海報设计课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以学生校园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音乐节、读书节、体育运动会等活动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以往这些活动的海报图片,比课本上和网络上海报的范例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活动设计宣传海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记忆深刻。除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可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地把握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不能生搬硬套,为了生活化美术教学,牵强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中联系不深的事物结合,失去实施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初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采用生活化美术教学方式
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式让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有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美术学习。校园里的建筑、花草树木,自然中的景物,各种美术馆和博物馆,直观形象,感染力强,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学生带着兴趣参加美术实践,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传统美术课堂因为在班级进行所以很好管理,而组织美术实践则要格外注意学生的安全,所以需要事先做好组织计划,安排好时间,控制好实践进程,不影响学生别的课程的学习。如果需要较长时间,可以把两节美术课调在一起,保证美术实践的顺利施行。另外也可以和学校的春游、秋游活动相结合,既不用额外安排时间,又能很好地促进美术教学。 四、结语
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用学生易于接受的生活化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加深知识的理解,锻炼实践的能力。师生共建美术生活化观念,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树立美术生活化学习的意识,共同打造和谐轻松的美术课堂。教师要积极挖掘生活化美术教学内容,科学地把握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采用生活化美术教学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促进美术教学的有效实施。生活化美术教学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应该主张开展美术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高凌.初中生活美术教学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张永伟.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5]丁立春.美术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艺术评鉴,2018(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