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2021-02-28 来源:爱go旅游网
网络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如何对其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

摘要: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而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势必会对社会,会对舆论产生影响,或好或坏,好的自然是人所乐见,而对于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就应当实施一些措施好让其有所改进,有更好的发展。

人类面临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迎来了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传播革命,即数字式电子传播革命。而数字式电子传播革命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就是方兴未艾的网络传播。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是人们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网上可以直接实现虚拟产品的交易,如文字、音影的购买、发送、传输、接收。可以说,网络将信息传播发展到了极致,也隐隐中形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网络舆论因此而形成。

网络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网络上形成,通过网络传播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舆论。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形态,除了具有一般舆论的共性以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

1、现实与虚拟

舆论通常是针对现实中的事件、问题和人物发表的议论,因此,突发事件、紧迫的公共事务、社会矛盾、明星人物等往往成为舆论的焦点。而这些热点问题也是网民关注的话题,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是,与现实舆论的生成及借以传播和扩散的环境不同,网络传播具有虚拟性,网民上网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而在匿名状态下,网民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本人身份甚至道德理论的限制,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平等的与他人交换意见。

2、互动与放大

网络上的各种话题开始往往是随机形成的。一旦话题事关社会公共事务或热点话题,各种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就会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相互抵抗,形成交流碰撞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号召力、吸附力的意见会被多数网民认同,并形成雪球效应,在雪球的滚动中,依附它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一呼百应,成为主流意见。由于网络上言论自由,特别是允许匿名发表,因此大量的非理性情绪也在互动过程中被放大。这种非理性的互动往往表现为相互攻击和谩骂,由此而形成的主流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被广泛接受,而非主流意见则被打压而沉默。

3、媒体互动

在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除了网民的互动以外,媒体的互动,特别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中国的网络舆论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信息的披露是舆论形成的起点。一方面,由于中国商业性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站就成了它们的主要新闻源。而网民也会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转帖到论坛,或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不同于官方的解读。一旦这一解读引起关注,引起讨论或争论,就有可能形成网络舆论。另一方面,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特别是网民的议论,是中国传统

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站的重要信息源。

正如任何技术的发展一样,网络不仅是信息技术内在逻辑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需要对之进行引导和要求的结果。从技术特征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是我们把握网络本质的一个最基本的层面,通过对基于其平台的传播表征的观察来认识网络,则是我们理解网络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的基础,也是我们如何有效使用网络传播的前提。从网络传播诸特征看来,网络势必冲击和动摇既存的各种社会范式,引发涉及面极其广泛的一场深刻变迁。

一、社会层面的影响

从传播活动与社会的依存互动关系来看,传播活动受制于政治、经济、科技的程度和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科技的程度都在发展,呈现出双向加强的态势。随着网络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的出现和扩张,网络传播的诸特征的影响势必会在政治、伦理、法律、文化等各形态的改造中渗透和呈现。

首先,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将会对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即“资源有限性”产生极大的冲击。网络技术的扩展将带动经济系统各部门和各领域广泛而普遍的采用网络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而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

第二,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扩张,社会发展的网络化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展开。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变迁和由此引发出来的相关制度结构的变迁,以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依赖关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由此导致的网络技术和知识对社会制度的渗透和影响也日益增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动态技术与静态制度之间的辩证斗争与冲突导致了经济与政治制度被慢慢的置换与替代”。

第三,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化趋势的扩张,不仅在企业行动模式、经济增长和社会制度结构等方面造成了实现转换与过渡的压力,而且在文化价值规范的层面上也开始引发出一场深刻的变迁。网上生活成为现代人类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化产生、发展并影响了以往传统的文化价值。

二、文化层面的影响

信息数字化为人类文化发展带来了第三次质的飞跃,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的信息时代形成了新的文化形式,即网络文化,这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形式。它不只是催生了虚拟文化,而且是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兼容,是互动是的信息共享的开放性文化,同时也是平等的大众文化。进行网络活动的每个人既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又是制作者。

1.“网话文”——网络流行语聚焦公共事务

“网话文”的称呼是对汉语中文言文与白话文等概念的模仿,是对网络用语的戏称。网络语言经历了被认为是另类、小众认同、流行风靡的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就文化变迁而言,是意味深长的。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标签,它的形成与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它能体现出网络文化多方面的特征,研究网络流行语既是对网络文化的管中窥豹。

2.新载体——光纤通信传播沟通各种文化

“网络并不是第四媒介,而是跨媒介、跨资源、跨应用的泛媒介”,网络已经成为媒介

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也是各类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统传播模式。

数字化的光纤通信给传统文化形式安了翅膀,人们能以更快的速度接触到更多更全的文化艺术。多种文化汇聚在互联网上,突破了以往时空的局限性,不同文化间不再“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它们的关系化死板为流动,越来越频繁的交互与碰撞。

3.双刃剑——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危机与机遇

网络对文化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对世界各民族文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危机。“个体的、隐私的、分割知识的、应用知识的、‘观点的’、专门化目标的时代,已经被一个马赛克世界的全局意识所取代”。文化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快速拓展了交流的范围,文化精神中的人类整体意识被强化。

网络的发展还影响了传统的文化传承关系,“文化反哺”成为网络时代独特的文化景观。

网络舆论是对普通民众话语权限的解放,满足甚至激发了普通民众想说敢说的欲望。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市集,混杂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表现。网络舆论热点集中,有的是谏言,有的则是怨言,谏言固然可嘉,怨言也未必就可畏。有效地社会参与是危机治理的重要环节,让民怨及时发泄出来往往可以缓解冲突,消除某些潜在的隐患;无视甚至压制民怨乃是不智之举,日积月累的民怨得不到解决反而会酝酿出更严重的危机。网络舆论调控已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的方面。引导网上舆论,平衡网民心态,顺从网民情绪,关系到发展稳定的大局。我国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存在着不少不足,主要表现在:

(1)规定不够明确、细化,存在的盲点较多。我国目前涉及网络媒体的行政法规、规

章,内容不明确、不细化,存在着许多争议和盲点。一些政策法规可行性不强。

(2)违反行政公平、公正原则,不易于打破垄断。一些规章的制定受部门利益的影响很大,不符合行政公平、公正原则。

(3)存在多头执法的不规范管理模式。我国诸多行政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分散执法,缺乏必要的执法力度,难以应付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违法、危害社会安全等行为。

因此应当建立较为健全的机制来引导其发展,应当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通过科学规范的的管理促进健康有序的发展;应当坚持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充分发挥这一新兴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

1.明确网络媒体定位

目前,网络媒体缺乏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应该具备的丰富的原创内容、健全的采编体系、完善的运作机制、专业的从业队伍,也缺乏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应该具备的公信力和社会地位。应该看到,网络媒体开展跨界技术整合是大势所趋,网络媒体将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从而应当将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媒介加以对待。要从政策上加以明确,从发展上加以引导,从管理上加以规范,打破不同行业和产业的壁垒,在通信业务与传播媒体的互动、互补中找到新的合作和发展模式。

2.推动新闻媒体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网络媒体是一种全新的传媒形态,新闻媒体正面临着发展壮大新闻事业的良好机遇和

广阔天地。当前整个互联网络正从门户时代向服务时代过渡,从桌面互联网向掌上互联网转型,在移动互联网设备实现终端融合、业务融合和网络融合中,预示着互联网产业的重新洗牌,主流媒体完全可以有新的更大作为。主流媒体要努力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熟悉和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运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权威的传播地位、丰富的信息资源、良好的管理经验、过硬的人才队伍,以及稳定的受众群体等优势,转变观点,创新思路,实现传统媒体业务转型与新兴传播手段的有效结合,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3.学会运用网络媒体,打造新型舆论阵地

合理运用新闻和信息,就必须遵循新闻传播原理,加强对各种媒体的科学掌控和运用。特别是面对现今时代多元化、即时性、多样性的舆论生态环境,必须积极运用网络媒体这一最新的传播载体,顺应新闻规律,提高传播技巧,主动设置议程,及时发布信息,努力占得舆论引导的先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网络媒体相关业务发展很快,要密切关注发展态势,适时制定发展规划,着手打造主流网络媒体网站,建设无线互联网上权威的综合信息发布和服务平台;对网络媒体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不失时机的占领新闻传播制高点。

4.推动行业自律,强化自我约束

要坚决禁止违法和不良信息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5.在注重发挥各个部门独立作用的同时,完善协调机制

目前,具有网络媒体管理职能的诸多职能部门,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对于很多交叉问题,尤其是在联合管理时,沟通的渠道仍然不足。由于网络媒体本身具有开放性,涉及的相关组织必然很多,协调职能迫切需要加强。

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事物,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技术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迫切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导帮助。

网络传播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任何一种管理手段都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不能够全部解决网络有害信息传播的问题。不管是通过法律手段、技术产品还是道德教化和自我约束,不管是他律还是自律,它们各自都有一定的局限,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奏效。所以,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管应该是一种综合管理,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应该确立一个综合管理框架,综合法律、政策、技术、伦理等多种管理手段,使它们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充分实现对因特网的有效管理,真正建立一个无污染、无噪音的赛博空间,也才能充分发挥因特网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作用,带给人类社会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信息交流环境。

参考文献:

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版

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传播学论文选萃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版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少磊:《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1版

李希光 孙静惟:《下一代媒体》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1版

陆小华:《新媒体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第1版

蒋宏 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邵培仁:《网络传播研究丛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洁 张健:《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少华 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严耕 陆俊:《网络悖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文俊:《当代传媒新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黄瑚:《网络传播法规与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