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论文

2024-02-02 来源:爱go旅游网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论文

摘要:马克思的实践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逐步形成和成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文明成果有继承与创新的作用,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规划了理想化方向,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马克思进入中国与中国国情的结合,能够使中国更加完善,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并且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实践 人类文明成果 中国国情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着重研究的是世界本身以及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而忽视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把实践主要理解为人的伦理道德或认识的一部分,没有看到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形成的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实践。马克思对于世家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由浅入深、由不成熟到更加完善科学的一个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这些基础无疑是及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这些还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会变成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实践的这一认识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践观的准备期——理论批判意义上的实践观的阶段;形成期——实践概念的提出和实践观逐步趋向成熟的阶段;成熟期——科学实践观基本形成的阶段。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原则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解释世界,更重要的的在于改造世界。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

1

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成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马克思主义运用这些规律提出的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等等都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产生的一般规律。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又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对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研究它们提供了条件。

第四、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规划了理想化方向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恩格斯对此曾

2

i

经作过精彩的阐述:“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ii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1841年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布多篇论文,积极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而当他实现了又唯心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以后,就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对“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iii的现在作了有力的鞭挞,对“把我们文明社会的这些‘野蛮人’变成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充满了信心。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形成资本垄断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传入中国的,梁启超是第一个带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必须反对这样一种错误观点,即认为中国的国情是如此的“特殊”,以致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不适用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科学分析证明,这种“中国特殊论”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指导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是,中国的国情又的确有自己的特点。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中国历史和现实时,必须充分注意这种特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生根,才能正确地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才能彻底驳倒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合乎中国国情的论调。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科学的,是经历实践考验的,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注释: i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ii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634页。 iii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参考文献:

【1】张弓:《马克思实践观的准备与实践美学》,华东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8年版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