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是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身后而又无法一下子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的关系,杜甫诗歌歌咏的主题是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诗人的忧愤更加广阔,因此在其诗歌立意上必然导致“沉郁”风格。其次,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很自负,但是政治思想受到压抑,美学思想开始转变。其典型作品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首,下列25人。这派诗人学习杜甫,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讲究篇章字句的安排、锤炼,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多用典,多用拗句,诗风奇峭瘦硬。元代方回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以学问为诗。
:和辛弃疾同时或稍晚的一些词人,他们深受辛弃疾的影响,走上与辛弃疾大致相同的创作道路,其词作的思想倾向、风格和情调都与辛词相近,从而形成南宋中、晚期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辛派词人不下数十人,其中较重要的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苏轼改不了心直口快,敢于坦诚相言的习性,写诗对新法实施过程中暴露的弊端进行讽谏,遭新党小人陷害,引发此案,苏轼坐了4个月牢。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此案前后苏轼词风不同。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元关汉卿作。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以广泛群众为基础的名剧,全剧四折一楔子。写了《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作者王实甫,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改编成的杂剧,‘《西厢记》突破传统杂剧,将四折,扩展为五本二十折;几个角色都可以唱;使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安排了以老夫人、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和张生、莺莺、红娘内部的矛盾,构成复线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丰满。语言风格清丽华美,明白通畅。
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明代后期的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人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反对前七子
和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主张“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他们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
1.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施闰章)北宋(宋琬)”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1.清代随着王士禛(康熙诗坛,神韵说)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
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3.但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