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除法评课稿(精选8篇)
笔算除法评课稿(精选8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笔算除法评课稿,欢迎阅读!
笔算除法评课稿1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田老师这节课我觉得以下三点值得学习:
1、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田老师能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景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本课不但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创设情景,还能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课始,老师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节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点就为整节课的顺利开展定下了一个好的基调。
2、两道例题的讲解上都采用了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加强了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的解。这种动手操作和竖式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非常直观,
非常形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个直接的帮助。
3、田老师的板书和书写的指导非常细致,可以看出她在对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是下了功夫的。每一笔,每一画都非常认真,还课前画好了格子。学生也会学着她的样子,对竖式中的每一条横线都用尺画得那么直。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明显。
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1、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而在例1和例2的竖式比较时,应该重点强调反问一下,十位上除后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因为当时学生没有理解透,以致于在后面的练习中有几个学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
2、练习的设计虽然形式多样,但没有层次感,没有梯度,而且改错题的出现我认为非常突然,没有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练习的设计应该出现一些有点深度和适当难度的训练。
笔算除法评课稿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重点是让学生明确算理,从而掌握算法。
在互动交流指导时,我主要想体现三个层次:
一是敢于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是会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大方礼貌、有理有据、精炼完整等;
三是会评价,能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表扬、补充伙伴的发言,给伙伴的发言纠错等。
本节课伊始,学生能根据信息窗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但在探究算理一环节时,学生不会有理有据的表达,从而导致本节课算理探究不彻底,算法掌握不牢固。今后教学应多从算理表达方面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最难跨越的鸿沟是:
被除数的十位除以一位数后,把个位上的数写下来继续除以一位数,学生接受第二步竖式结构有困难,一时难以适应。在孙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孙老师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操作过程,理解“6个十平均分成3分,每人分2个十,正好分完,3个一平均分成3分,每人分一个一,正好分完。”然后再结合分得过程书写竖式,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每一步的算理,然后再结合竖式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从而理解竖式的结构和计算的步骤。这一过程教学很扎实,训练有度,值得我们学习。
一点小小的建议:
我们要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这样做很重要,否则学生在竖式计算时只能是机械操作,导致丢三落四的现象,教师就必须长期辅导,方能解决问题。
孙老师在本节课中非常注重一是学生表达的完整性;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是注重让学生把算理与算法有效结合。小建议:学生在分小棒后讨论竖式的写法后有又一次
讨论中的第二次讨论可否取消,由教师直接讲解竖式过程,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分小棒过程说算理帮助理解。再是非常同意楼上的小建议。
笔算除法评课稿3
《同底数幂的除法》一节内容比较简单,一个要点是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法则,另一个是零指数幂及其应用。王老师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
一、 深入浅出,发掘教材内容。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突出表现了“体会幂的意义”。“整式的乘除”的运算基本就是幂的运算,通过加深对幂的理解和幂的乘法运算的巩固,对整式的运算也起到铺垫作用。
二、 循循善诱,引导探求新知。
在推导“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时候,利用“乘、除互为逆运算”,降低学生理解除法法则的难度,同时也加强了对除法法则的理解。并且在引导除法法则的时候,从“数”到“式”,也就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法则。
三、 层次分明,反复巩固练习。
在安排练习的时候,先是填空,重在掌握运算法则,后是解答,强调解题格式。且练习的难度在逐步提高,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感。
四、 小组合作,共建和谐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分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收益面,体现了师生和谐的氛围。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气平易近人,教态自然,板书工整,具有很好的教师素养。
笔算除法评课稿4
案例:
1、探索计算7.98÷4.2的思路。
谈话:那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我们一起小组讨论一下,先来看要求(出示要求:一、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二、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三、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学生在小组里活动,教师巡视,注意收集资源。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或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把7.98÷4.2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79.8÷42
追问:转化的依据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
3.方法优化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那比较这两种方法,谈谈你的观点。
引导学生理解:
两种方法都正确,但方法1有局限性,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一般采用方法2,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所有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评价反思: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的方法及道理,懂得选择的目的,并在对比分析中找出简便的、使用更具有普遍性的方法。教师首先站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了解学生的立场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提示反思,相互启发,相互互补,逐步通过辨证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领悟知识的本质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体验到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新知的快乐。在计算教学中,虽然通过学生的尝试探究,最终筛选择优得到计算的方法,但是必要的巩固练习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有所调整。尝试,探索的过程是花费时间的,要保证在一堂课中有练习的时间,就要老师设计有层次,有组织的练习,达到探究与练习两不误。而且也给予学生发现自我,相互合作交往的机会。恰如成人世界中在学术上的争论对事不对人,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的培养。真正创造
浓浓人文情感的课堂氛围。
笔算除法评课稿5
今天早晨我们共同观了年轻教师万方的一节数学课,再次感受到年轻的激情与活力,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对的感受:
一、三个优点
1、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万老师多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同学们把话补充完整、说出这样理解的理由、鼓励同学们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在分6个草莓和分7个草莓的列示对比新授环节,连续有3名同学表达自己观点,循序渐进的说清了,同时也掌握了。
2、构建和谐课堂,循循善诱,充分体现自然美。
走进万老师的课堂仿佛步入了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像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婉约派教师。整个课堂非常和谐,学生在其中也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跟随老师一点一点探索数学知识,顺应和促进了学生自然发展。
3、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首先是幻灯片的制作力求简练,合理利用几张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书,左与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难点突破力度不够。与万老师对话交流:
这节课的难点在设计层面是如何预设的?
在执行层面课堂中突破难点了吗? 有余数与没有余数的对比;算式与图的结合。
突破难点的时候进行了几次对比?学生对余数的认识深刻吗?结合实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关系,脱离实物,数会非常抽象。(余数的来历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学习余数的地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商、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
2、教法略显单一、学法指导略欠灵活。
全课万老师主要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进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练习巩固环节,类似导入环节指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填一填,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边操作边对应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数量关系,就能很好的对搞清楚商和余数的名数就能做好铺垫。
三、一点改进建议
1、我想,很多问题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上,做到三个充分:充分把握学情,充分研读课标,充分挖掘教材。
最后,非常感谢万老师为此节公开课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笔算除法评课稿6
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此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归纳、交流的能力。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整堂课的节奏非常平稳,课堂很朴素,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
第二,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
第三,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四,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本节课的内容是不是有点过多?感觉每个环节过渡得较快,成绩较差的学生有点跟不上来。
第二,学生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时,教师是否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引导出来。
笔算除法评课稿7
刘老师讲的是《有理数的.除法》,整个课堂能够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个人发言、评点:
引入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由乘法类比而来的,让学生觉得不生疏、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再就是结合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倒数和刚学过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很容易求出一个负数的倒数,通过几个例子总结出倒数的求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和总结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二,并让学生感受用哪个法则计算比较简单,然后通过当堂检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圆满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同事们指出,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教态自然,板书条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老师板书示范,讲计算题要写“解”,格式要规范。本节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板书规范,多次让学生上黑板,体现了主体作用。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
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本节课教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成功。
本节课从乘法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用类比法得出,应在目标出示,检测方面再做得合理、全面些。
过渡自然,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做的恰如其分,使知识的产生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应着重强调分数倒数的求法。本节课引入与过渡恨自然,展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既熟知教材,又了解学生。
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分式的约分掌握不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锻炼。
孟春晓:小数与分数相除,应强调转化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自立的精神。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反思自己出现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确立的是客观合理的,本课的教学也很好的完成了上述任务,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笔算除法评课稿8
在本课中,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
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明确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